學佛人一定知道十二因緣,也就是十二緣起,指的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這是佛教的基礎理論常識,具體內容就不贅述。
十二因緣是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它們之間因果相隨,三世相續,永無間斷,使人沉淪生死海,不脫輪迴。佛將它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這是成佛證道的基礎。可許多人並不拿它當回事,包括佛的侍者,多聞第一尊者阿難!
我們知道,阿難位列佛陀十大弟子,號稱多聞第一。那時候佛身邊有一千二百五十阿羅漢,按說近水樓臺先得月,可惜阿難追隨佛近四十年,一直未能證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輕視佛的十二緣起說。
《增一阿含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佛在舍衛國祗園精舍又為諸比丘講起了十二因緣法。阿難已聽過多次,覺得沒什麼奇特的地方。終於,他鼓起勇氣對佛說:「如來與諸比丘說甚深緣本,然我觀察無甚深之義。」佛說十二因緣如何如何重要,可我看來沒什麼奇特的地方啊!
佛連忙喝止阿難,作為佛所期待的紹隆佛統之人,你怎麼這麼能如此輕視佛的真理呢。佛語重心長的告誡阿難:「十二因緣者極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曉。我昔未覺此因緣法時,流浪生死,無有出期。」
凡夫俗子正是看不到十二因緣的重要性,才沉淪生死苦惱海中,不得解脫。不只是你們,就連我未證道前也是如此。換句話說,十二因緣之法是成佛證道的關鍵。看似普通尋常,但大多數人領悟不透它的真諦。這就是眾生與佛的悟性區別。
佛略帶失望地告訴阿難:「你不僅這一世這麼說,往世你也這麼認為。」佛說了一個本生故事:
無數劫前,有一個阿修羅王打算捕日捉月,於是出大海(佛經稱阿修羅界在四大部洲之外的大海中),化成巨大身形,海水只沒過他的腰部。這是,阿修羅王的兒子拘那羅看到了,他覺得海水很淺,也想出阿修羅界玩玩。阿修羅王連忙勸告他:「海水極深且廣,你還能有能力出海。」拘那羅不信,堅持出海。頓時發現海水深不見底,恐懼萬分。
佛說,此阿修羅王就是我的前世,阿修羅之子拘那羅便是你。你當時不信海水之深,猶如你現在不解十二因緣之法。不識行本,所以你遲遲未能證道。
彼時,佛語阿難:「我初成佛道,思惟十二因緣,降伏魔官屬。以除無明而得慧明,諸闇永除,無塵垢。」
在佛看來,自己能證道成佛,是因為悟徹了十二因緣。能降服心魔波旬,大徹大悟,亦是由十二因緣。學佛人修各種法門,其實也是為了更好的認知了解十二因緣。別以為這些知識太平凡,平凡裡悟出深意,你便得佛的大智慧……
歡迎關注七葉君,更多有視角的另類佛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