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緣起」?
「緣起」,亦名「緣生」,乃「因緣生起」的略稱,乃梵語prati^tya-samut=pa^da,巴利語paticca-samuppa^=da之意譯,音譯作缽剌底帝夜參牟播頭。
「緣」,常與「因」合稱為「因緣」。因,為事物或現象產生、興起、消亡的內在要素、關係、條件;「緣」,為事物和現象產生、興起、消亡的外在要素、關係、條件。「緣起」,即事物之待緣而起。謂一切有為之法,皆由種種內因外緣等諸多條件和合而成立,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係或條件,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互相依存而變化無常。
「緣起」理論,是釋迦牟尼佛對現象界各種現象生起與消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釋迦牟尼佛對古印度諸外道主張「我」及諸法具有實在之自性等論點予以否定,而謂萬有皆相互依存,無有獨立的自性,並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建立特殊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之最大特徵。
「四種緣起」,為華嚴宗所歸納之四種緣起思想。華嚴宗之教理以「緣起」思想為主,依此判釋我佛釋迦牟尼一代教法,立有「五教十宗」之說。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除大乘頓教外,其餘四教分別各說一緣起。即:小乘教說業感緣起,大乘始教說賴耶緣起,大乘終教說如來藏緣起,圓教說法界緣起。而唯獨頓教因是無相離言之宗,不涉及教相之教,故無緣起之說。
業感緣起
業感緣起,說一切萬法都由於業力的感應而生起,謂眾生之所以有生死轉回,皆由惑、業、苦三道輾轉而因果相續。
因為,「惑(煩惱)」為心之病,「業」為身之惡,「苦」為生死之果報。以心之病(煩惱)為緣而造身、語、意惡業,由之為因而感招未來生死之果報。如此惑、業、苦三道輾轉循環,互為因果,構成了業感緣起。所謂三世因果、十二因緣觀即由此而來。
例如:有人因無明而起嗔恚,即為「惑」。由之而最終舉刀殺人,即為「業」行。由此業行而牽引未來之苦果,是一具之緣。由於其業行感招了未來之苦果,於其業果成熟時,則以苦果之身,再起惑造業,又招他世之苦果,此為又一具之緣起。如此惑業苦三道輾轉,互為因果,輪轉循環,即生死輪迴之相狀。若如此一直不斷向前追溯,永遠也找不到最初之生的開始,依此向後一直推演下去,未來漫漫也無死之終結。
佛教所談三世因果之相,要詣大概不過於此,十二因緣觀對此作了詳細的描述。然而如是而論雖足知因果之關係,若問此惑、業、苦三法從何生來,則以阿賴耶緣起而詮釋之。故於業感緣起之次,有阿賴耶緣起。
賴耶緣起
賴耶緣起,是唯識宗所說的緣起,大乘始教主張阿賴耶識含藏萬法的種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所生。賴耶者,阿賴耶識之略稱。阿賴耶,梵語a^laya,華語意譯曰「藏」,即存儲、收藏、容器之意。含義有三:①能藏。阿賴耶識具存儲收藏功能,每一個念頭、思想、言行作為識種子存儲起來成為我們的記憶,能夠存儲地、水、火、風、空、識、見等七大種子。②所藏。阿賴耶識裡藏儲有地、水、火、風、空、識、見等七大種子;③執藏。阿賴耶識被我們的第七識(末那識)執為內自我。
梵語「末那識」,中文意譯為「意」,審計、思量之義。我們的末那識是我們產生意識的根本,所以又被稱作「意根」。末那識將第八識阿賴耶的功能與作用恆審思量認作「我」,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以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將與自己身心相關的六塵(又稱六境,即包括一切事物在內的色、聲、香、味、觸、法)執著為「我的」,從而每時每刻從不間斷地思量、計較,致使我們時時、處處皆執著於自我。所以末那識又被稱作「我執識」、「染汙識」,它在思維活動中充當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與阿賴耶識信息互遞的紐帶作用。
阿賴耶識,微細不可知之一大藏識,乃業感緣起之所緣而生者,為一切有情眾生之根本所依;一切千差萬別之現象皆為此藏識所執持之種子生起現行,謂「種子生現行」。於生起現行的同時,彼種子所現行之萬法皆各各具有強盛的勢用,剎那間又薰習新的種子積蘊於藏識阿賴耶中,此謂「現行燻種子」。
由之可得三法:①本有種子(即一切法起現行之內因——自身所具之要素條件),為藏識所執持,遇緣(即外因——外在條件)將起現行。②現行法,是本有種子遇緣而現行之法。③新燻種子,是由現行法新燻之種子。
賴耶緣起,謂由藏識所執持之本有種子遇緣生現行,次由所現行之萬法又新燻種子於藏識中。而後再遇緣,再自種子再生現行,自現行再燻種子。種子起現行時,種子是因,現行是果;現行燻種時,現行是因,受燻的新種子是果。如此經由本有種子、現行之法、新燻種子三法輾轉輪迴、互為因果,因果同時而無窮始終,即為賴耶緣起之相。而所謂緣者,非別有其它之法,無一不是由阿賴耶識現行之諸法。以現行之諸法為緣而鼓動種子翻騰,引生煩惱而起惑造業招感果報。
小時候玩過萬花筒嗎?阿賴耶識如同萬花筒,阿賴耶識裡的地、水、火、風、空、識、見這七大種子如同萬花筒裡五彩繽紛的小紙屑(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玩的萬花筒都是自已製作的,萬花筒裡裝的是彩色小紙片),我們各種思想與言行所產生的力量就是轉動萬花筒的「手」。隨萬花筒轉動,我們的意識將萬花筒裡不同色彩、不同大小、不同質量(輕重)的小紙屑組合形成的圖案解讀為各種動物、房子、樹木、山水……等等,實際上紙屑仍舊是紙屑,只是我們的意識根據阿賴耶識裡存儲的識種子進行了主觀判斷與誤讀而已。
在此例之中,將萬花筒裡的不同紙屑組合解讀為山水、房舍、動物……就是邊見(或邪見),正確認識萬花筒裡幻化的這些事物皆是萬花筒裡不同的小紙屑所構成的不同組合,就是中觀。神仙上帝、地獄鬼怪、宇宙星辰、山河大地、政治經濟、各種社會現象、生老病死、我們的色身、識心,皆我們阿賴耶識這個萬花筒裡的貪、嗔、痴、傲慢、邪知見(錯誤認識形成的錯誤識種子)變現出來的幻相,這些幻相的實質是我們的妄念,是由我們含藏一切法、能了知能覺悟一切法的圓覺妙明真心如來藏根據我們的妄念所幻化出來的。眾生雖不知不識如來藏,卻將如來藏能出生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幻生一切萬物的能力,稱作「神通」。
三世因果相之惑、業、苦三道,由眾生一念妄心為緣所生,皆賴耶緣起之功。那麼,再進一步追究下去,阿賴耶識心又由何而生呢?所以,於賴耶緣起之次,有如來藏緣起作為詮釋。
如來藏緣起
如來藏,梵語tatha^gata-garbha。「如」,真實不虛、如如不動、無有動搖、不生不滅之義;「來」,有來則有去、有去則有來;故以「來」顯來而不來,來即是去;去而未去,去即是來,來去一如;「藏」,有能攝藏、所攝藏、隱覆藏三義,含藏一切法於無形無相,隱而不露。由此可知,「如來藏」即本來如此、真實不虛、不生不滅,含藏一切法於無形無相,且能顯一切法、能生一切法諸義。
《勝鬘經·法身章》(大正藏12·221下)載:「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謂於一切眾生的煩惱身中隱藏著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因為,一切染汙與清淨之現象,皆緣如來藏而起;如來藏雖覆藏於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汙,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大方等如來藏經亦列舉蓮花內有「化佛」、「淳蜜在巖樹中」、「真金墮於不淨處」、「弊物裹金像」、「賤女懷貴子」等九喻以解說其義。
如來藏緣起,又稱作真如緣起,是大乘終教真常唯心系所說之緣起,是阿賴耶緣起之所緣而生者。真如隨緣,才會生出萬法,眾生之生死流轉、還滅涅槃,皆依於如來藏本有之真如佛性。一切眾生皆攝於如來之智內,如來法身無論因位、果位俱不改變,雖因眾生被煩惱所覆而不能見,但如來一切果德皆攝於凡夫心中。
真如為無始無終、不增不減之實體。其實體有真如門、生滅門二義。於此而有三法:真如之體,生滅之相,因緣之用。
就真如門而言,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一味平等,名曰「淨」。如來藏乃無形無相、無始無終、不增不減、一味平等的真如之體,是淨緣;就生滅門而言,虛妄不實、有增有減、有生有滅,名曰「染」。因緣之用是依因緣生滅而生滅的虛妄染緣。以如來藏不生不滅的「真如之體」為淨因,以「因緣之用」為染淨之緣,如來藏現起「生滅之相」:依染緣而現六道,依淨緣而出四聖。由真如之體,生滅之相,因緣之用三法而有阿賴耶識所變現的生滅之果。於此而知:阿賴耶識由如來藏所生。
那麼,為何不進一步詰問如來藏從何而生呢?因為,如來藏之體為真如,如更有所生,即非真如。一切萬法皆由一乘之如來藏所變造幻生,由此大緣起,萬法互相融通,此即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又稱法界無盡緣起,是華嚴宗所說的緣起。如來藏是產生一切法的根本,阿賴耶識、眾生色身、七轉識、十法界、宇宙星辰、山河大地……一切萬法皆同為如來藏所變現,如來藏即一真法界。從萬法皆可互相融通而論,如來藏是出生一切法的一個大緣起,稱作法界緣起。
緣起之義理極盡於此,乃為華嚴宗之特色。一乘圓教主張法界緣起,具體而言,即謂現象界的一切都屬法界,遍法界之一切事法,無論有為與無為、色與心、依報與正報、過去與未來等,都盡成於如來藏這一大緣起而無任何單獨存在者。故以一法構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於一法。就諸法之勢力而言,具有一(一法)多(一切法)相入之義;就諸法之體性而言,具有一多相即之義。華嚴宗即以此相入相即之妙義,闡釋法界萬有相融無礙之極理。詳釋之者,即六相十玄之法。
原創公益文章,歡迎公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