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2020-12-06 心空禪月

什麼是「緣起」?

「緣起」,亦名「緣生」,乃「因緣生起」的略稱,乃梵語prati^tya-samut=pa^da,巴利語paticca-samuppa^=da之意譯,音譯作缽剌底帝夜參牟播頭。

「緣」,常與「因」合稱為「因緣」。因,為事物或現象產生、興起、消亡的內在要素、關係、條件;「緣」,為事物和現象產生、興起、消亡的外在要素、關係、條件。「緣起」,即事物之待緣而起。謂一切有為之法,皆由種種內因外緣等諸多條件和合而成立,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係或條件,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互相依存而變化無常。

「緣起」理論,是釋迦牟尼佛對現象界各種現象生起與消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釋迦牟尼佛對古印度諸外道主張「我」及諸法具有實在之自性等論點予以否定,而謂萬有皆相互依存,無有獨立的自性,並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建立特殊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之最大特徵。

「四種緣起」,為華嚴宗所歸納之四種緣起思想。華嚴宗之教理以「緣起」思想為主,依此判釋我佛釋迦牟尼一代教法,立有「五教十宗」之說。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除大乘頓教外,其餘四教分別各說一緣起。即:小乘教說業感緣起,大乘始教說賴耶緣起,大乘終教說如來藏緣起,圓教說法界緣起。而唯獨頓教因是無相離言之宗,不涉及教相之教,故無緣起之說。

業感緣起

業感緣起,說一切萬法都由於業力的感應而生起,謂眾生之所以有生死轉回,皆由惑、業、苦三道輾轉而因果相續。

因為,「惑(煩惱)」為心之病,「業」為身之惡,「苦」為生死之果報。以心之病(煩惱)為緣而造身、語、意惡業,由之為因而感招未來生死之果報。如此惑、業、苦三道輾轉循環,互為因果,構成了業感緣起。所謂三世因果、十二因緣觀即由此而來。

例如:有人因無明而起嗔恚,即為「惑」。由之而最終舉刀殺人,即為「業」行。由此業行而牽引未來之苦果,是一具之緣。由於其業行感招了未來之苦果,於其業果成熟時,則以苦果之身,再起惑造業,又招他世之苦果,此為又一具之緣起。如此惑業苦三道輾轉,互為因果,輪轉循環,即生死輪迴之相狀。若如此一直不斷向前追溯,永遠也找不到最初之生的開始,依此向後一直推演下去,未來漫漫也無死之終結。

佛教所談三世因果之相,要詣大概不過於此,十二因緣觀對此作了詳細的描述。然而如是而論雖足知因果之關係,若問此惑、業、苦三法從何生來,則以阿賴耶緣起而詮釋之。故於業感緣起之次,有阿賴耶緣起。

賴耶緣起

賴耶緣起,是唯識宗所說的緣起,大乘始教主張阿賴耶識含藏萬法的種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所生。賴耶者,阿賴耶識之略稱。阿賴耶,梵語a^laya,華語意譯曰「藏」,即存儲、收藏、容器之意。含義有三:①能藏。阿賴耶識具存儲收藏功能,每一個念頭、思想、言行作為識種子存儲起來成為我們的記憶,能夠存儲地、水、火、風、空、識、見等七大種子。②所藏。阿賴耶識裡藏儲有地、水、火、風、空、識、見等七大種子;③執藏。阿賴耶識被我們的第七識(末那識)執為內自我。

梵語「末那識」,中文意譯為「意」,審計、思量之義。我們的末那識是我們產生意識的根本,所以又被稱作「意根」。末那識將第八識阿賴耶的功能與作用恆審思量認作「我」,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以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將與自己身心相關的六塵(又稱六境,即包括一切事物在內的色、聲、香、味、觸、法)執著為「我的」,從而每時每刻從不間斷地思量、計較,致使我們時時、處處皆執著於自我。所以末那識又被稱作「我執識」、「染汙識」,它在思維活動中充當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與阿賴耶識信息互遞的紐帶作用。

阿賴耶識,微細不可知之一大藏識,乃業感緣起之所緣而生者,為一切有情眾生之根本所依;一切千差萬別之現象皆為此藏識所執持之種子生起現行,謂「種子生現行」。於生起現行的同時,彼種子所現行之萬法皆各各具有強盛的勢用,剎那間又薰習新的種子積蘊於藏識阿賴耶中,此謂「現行燻種子」。

由之可得三法:①本有種子(即一切法起現行之內因——自身所具之要素條件),為藏識所執持,遇緣(即外因——外在條件)將起現行。②現行法,是本有種子遇緣而現行之法。③新燻種子,是由現行法新燻之種子。

賴耶緣起,謂由藏識所執持之本有種子遇緣生現行,次由所現行之萬法又新燻種子於藏識中。而後再遇緣,再自種子再生現行,自現行再燻種子。種子起現行時,種子是因,現行是果;現行燻種時,現行是因,受燻的新種子是果。如此經由本有種子、現行之法、新燻種子三法輾轉輪迴、互為因果,因果同時而無窮始終,即為賴耶緣起之相。而所謂緣者,非別有其它之法,無一不是由阿賴耶識現行之諸法。以現行之諸法為緣而鼓動種子翻騰,引生煩惱而起惑造業招感果報。

小時候玩過萬花筒嗎?阿賴耶識如同萬花筒,阿賴耶識裡的地、水、火、風、空、識、見這七大種子如同萬花筒裡五彩繽紛的小紙屑(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玩的萬花筒都是自已製作的,萬花筒裡裝的是彩色小紙片),我們各種思想與言行所產生的力量就是轉動萬花筒的「手」。隨萬花筒轉動,我們的意識將萬花筒裡不同色彩、不同大小、不同質量(輕重)的小紙屑組合形成的圖案解讀為各種動物、房子、樹木、山水……等等,實際上紙屑仍舊是紙屑,只是我們的意識根據阿賴耶識裡存儲的識種子進行了主觀判斷與誤讀而已。

在此例之中,將萬花筒裡的不同紙屑組合解讀為山水、房舍、動物……就是邊見(或邪見),正確認識萬花筒裡幻化的這些事物皆是萬花筒裡不同的小紙屑所構成的不同組合,就是中觀。神仙上帝、地獄鬼怪、宇宙星辰、山河大地、政治經濟、各種社會現象、生老病死、我們的色身、識心,皆我們阿賴耶識這個萬花筒裡的貪、嗔、痴、傲慢、邪知見(錯誤認識形成的錯誤識種子)變現出來的幻相,這些幻相的實質是我們的妄念,是由我們含藏一切法、能了知能覺悟一切法的圓覺妙明真心如來藏根據我們的妄念所幻化出來的。眾生雖不知不識如來藏,卻將如來藏能出生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幻生一切萬物的能力,稱作「神通」。

三世因果相之惑、業、苦三道,由眾生一念妄心為緣所生,皆賴耶緣起之功。那麼,再進一步追究下去,阿賴耶識心又由何而生呢?所以,於賴耶緣起之次,有如來藏緣起作為詮釋。

如來藏緣起

如來藏,梵語tatha^gata-garbha。「如」,真實不虛、如如不動、無有動搖、不生不滅之義;「來」,有來則有去、有去則有來;故以「來」顯來而不來,來即是去;去而未去,去即是來,來去一如;「藏」,有能攝藏、所攝藏、隱覆藏三義,含藏一切法於無形無相,隱而不露。由此可知,「如來藏」即本來如此、真實不虛、不生不滅,含藏一切法於無形無相,且能顯一切法、能生一切法諸義。

《勝鬘經·法身章》(大正藏12·221下)載:「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謂於一切眾生的煩惱身中隱藏著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因為,一切染汙與清淨之現象,皆緣如來藏而起;如來藏雖覆藏於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汙,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大方等如來藏經亦列舉蓮花內有「化佛」、「淳蜜在巖樹中」、「真金墮於不淨處」、「弊物裹金像」、「賤女懷貴子」等九喻以解說其義。

如來藏緣起,又稱作真如緣起,是大乘終教真常唯心系所說之緣起,是阿賴耶緣起之所緣而生者。真如隨緣,才會生出萬法,眾生之生死流轉、還滅涅槃,皆依於如來藏本有之真如佛性。一切眾生皆攝於如來之智內,如來法身無論因位、果位俱不改變,雖因眾生被煩惱所覆而不能見,但如來一切果德皆攝於凡夫心中。

真如為無始無終、不增不減之實體。其實體有真如門、生滅門二義。於此而有三法:真如之體,生滅之相,因緣之用。

就真如門而言,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一味平等,名曰「淨」。如來藏乃無形無相、無始無終、不增不減、一味平等的真如之體,是淨緣;就生滅門而言,虛妄不實、有增有減、有生有滅,名曰「染」。因緣之用是依因緣生滅而生滅的虛妄染緣。以如來藏不生不滅的「真如之體」為淨因,以「因緣之用」為染淨之緣,如來藏現起「生滅之相」:依染緣而現六道,依淨緣而出四聖。由真如之體,生滅之相,因緣之用三法而有阿賴耶識所變現的生滅之果。於此而知:阿賴耶識由如來藏所生。

那麼,為何不進一步詰問如來藏從何而生呢?因為,如來藏之體為真如,如更有所生,即非真如。一切萬法皆由一乘之如來藏所變造幻生,由此大緣起,萬法互相融通,此即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又稱法界無盡緣起,是華嚴宗所說的緣起。如來藏是產生一切法的根本,阿賴耶識、眾生色身、七轉識、十法界、宇宙星辰、山河大地……一切萬法皆同為如來藏所變現,如來藏即一真法界。從萬法皆可互相融通而論,如來藏是出生一切法的一個大緣起,稱作法界緣起。

緣起之義理極盡於此,乃為華嚴宗之特色。一乘圓教主張法界緣起,具體而言,即謂現象界的一切都屬法界,遍法界之一切事法,無論有為與無為、色與心、依報與正報、過去與未來等,都盡成於如來藏這一大緣起而無任何單獨存在者。故以一法構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於一法。就諸法之勢力而言,具有一(一法)多(一切法)相入之義;就諸法之體性而言,具有一多相即之義。華嚴宗即以此相入相即之妙義,闡釋法界萬有相融無礙之極理。詳釋之者,即六相十玄之法。

原創公益文章,歡迎公益轉發!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緣起思想及其宇宙生成論意義——劉俊哲
    緣起有其邊際,它僅僅適用於有為法。所謂有為法是指依種種條件積集而成之物,抑或是在因果系列中存在之物,其基本特徵是有生、住、滅而無常,所以它是待緣而起之物。所以,有為法只在事物因果關係中有效。在至大無外的宇宙中的事物和現象是無窮盡的,所以緣起的種類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多樣的。因此,佛教從分類學的角度,對事物的緣起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廣泛的闡釋,提出各種不同的緣起類型。
  • 印證佛教緣起論:俄科學家稱宇宙從未發生過大爆炸
    但關於宇宙之起源等問題,古往今來有種種理論,爭論不休,至今無有定說。至於佛教之宇宙論,由於佛學包羅萬象,教義淺深不同,對宇宙論的見解可謂錯綜複雜,可以大致歸類如下: (一)世界論,描述世界的相狀,如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海、成住壞空、三界、十界等。(二)要素論,分析宇宙人生的構成要素,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位百法、五位七十五法等。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在印度哲學史中也是如此,它們都把本體當成生因來講,也就是把本體論和宇宙發生論合二為一的講,結果本體成了一個時間先在性。其實在認識的現實性上講,本體只能是依因,不能是生因,本體只是一個邏輯先在性。心與物都是法相,是變化的事,不能成為本體,心與物的性理是法性,是不變的理,這才是本體。印度佛教認為,本體是無為法。把本體當成一種客觀自在的理性,在邏輯上是無效的。
  • 不信佛教說因果,知道什麼是緣起性空嗎,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怎麼說
    你不相信佛教說的因果,懂得因緣法,就懂緣起性空,看世界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怎麼說中國儒釋道文化思想,釋家文化給世界帶來了諸多議論,從因果輪迴,到無神論。在佛教的文化裡,許多人不信因果關係,那麼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的的因果關係。
  • 胡雪峰喇嘛: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雍和宮住持胡雪峰喇嘛出席論壇並做了題為《尊重包容,和諧共生——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主題發言,鳳凰網佛教摘錄胡雪峰喇嘛發言如下:一、以和合共生的歷史責任感,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按佛教法界緣起思想所述,世界如同一張「因陀羅網」,每個國土或民族是構成這張網的點和線,我們既是構成此網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也是包羅在「因陀羅網」內的共同體,牽一點而動全體。
  •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法身實相的意義!
    ■佛教的圓滿世界 ·法身實相篇壹法身實相的定義「法身」是指佛陀證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體,是清淨離垢妙極之身,不同於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穢生滅之身;「實相」是指諸法真實的體性茲將各種說法詮釋如下:1.法身實相是平等一如的理體:現象界的森羅萬象彼此消長,互為因緣,其理體是平等一如的空性。在差別的萬象中存有無差別的空性,就是萬有的實相。
  • 佛教的宇宙觀究竟如何?高人給總結出了精華心得,趕緊看
    佛教流傳了千年,為何至今不滅?其原因在於佛教或佛學獨特的人生觀和宇宙觀。佛教不僅是宗教,更是一種哲學,其哲學認為宇宙萬物的一切運動變化,都是因果相續的結果。因此,宇宙中並沒有造物主,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一切都是因果導致。
  • 佛教到底有「神」還是「無神」?
    ,是因為遍布宇宙十方世間的,非但有過去、現今、未來豎三世佛」,中央、西方、東方「橫三世佛」,而且有東方香積世界阿闕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西方安樂世界無量壽佛、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等「四方佛」。然而,若再進一步從教義上探求,則又基本可以認為,佛教是無神論,並且還是非常徹底的無神論。  1987年《法音》第2期載有中國佛學院學生和賈題韜居士的一席對話。賈居士說:「佛教則認為一切法眾緣所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或消滅的。在這一規律面前是萬法平等的。  佛教否認獨一無二、絕對至上、掌握人的命運的神。
  • 佛學智慧,什麼是佛教教義的基礎,什麼是感應道交
    佛祖降生在人世間,就是把宇宙萬法的真相,給眾生講清楚,普度天下的有緣眾生,離苦得樂。佛說:「真心本性,本不生不滅,本不來不去。」佛的智慧雖然無量無邊,但也不能一次度盡所有眾生,因為眾生根性不同,佛不度無緣之人。佛也不可能專門去度每個人,如果那樣去度,何時能度盡天下眾生,佛把事實真相昭告法界,廣設法們普度眾生,讓眾生自性自悟,回歸本性,回歸自己的法身慧命。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從1月底開始看了很多佛教的書。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太虛大師因應時代的需要,一生為振興佛教、建設新的佛教文化而獻身:一方面,他融通內學外學、舊學新學、唯識中觀、法性法相,在佛學理論研究上提出許多精彩的見解;另一方面,則積極投身於佛教改革的實踐中,舉如創辦佛學院、組織居士林、出版書報雜誌等,大力宣傳佛教文化、培養僧才,團結信眾,並提出佛教改革的倡議和主張。正如太虛大師在《志行之自述》所言:「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
  • 鳳凰佛教臺灣行第四日隨筆:楠西萬佛寺傳奇
    法藏法師在鳳凰佛教巡禮報導團橫幅上簽名留念(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2月19日,今天是鳳凰佛教通訊員臺灣行的第四天。 萬佛寺緣起有一段傳奇。萬佛寺本是一道教女眾所建。因蒙仙人所示,令其於20年後遇比丘而奉獻。從建設到完工,滿20年,耗資臺幣十億餘元,道姑按仙人指引,遍尋比丘,偶然與法藏法師結緣,奉獻萬佛寺給法藏法師,後皈依佛門,遷至公路對面另造然雅精舍。2014年將精舍一併交給法師。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在佛教教義中,無常指的是世界萬有(包括切事物和思維意識)都有生有滅,沒有長存不變的。佛教認為,任何事物或現象都不是永存的,它們從生到無,只是剩那間的事,因此把這叫做「剎那無常」;而在這剎那之中,它將要經歷「生、住、異、滅」四個階段,這叫做「有為四相」,也就是指一切事物必有的四種特徵。
  • 悟恆法師:佛教的管理智慧
    佛教思想中契合當代管理需要的主要內涵在於明緣起、去我執、講誠信、興慈悲、行報恩、促和平、倡和諧等七個方面。因此,佛教以般若智能來引導愚痴,懂得觀察因緣,痴心則減少,頭腦自然冷靜理智,條理清楚,處理事情才能圓滿順利。 第四、用虛心來管理慢心:與人相處,自恃聰明而驕傲自滿,這是我慢心;自己事事不如人,卻不願向他人請益、學習,甚而暗地誹謗對方,這是卑劣慢。有位哲人說︰「宇宙只有五尺高,六尺之軀的人要生活其中,必須低頭才能順利。」
  • 星雲大師:佛教對複製生物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5佛教對複製生物的看法問:由於近代生物科技發達,中外相繼有「複製羊」、「複製牛」的誕生,請問大師,站在佛教的立場如何看待這件事,佛教認為生命是可以複製的嗎?生命的本體,從佛教的緣起法來看,生命是延續性的,生命是有傳承的,生命是有程序的,生命也是會變化的。例如六道輪迴就是變化;又如低等動植物慢慢發展成高等的動植物,甚至高等動植物也會慢慢退化為低等的動植物,這就是變化。因為有變化,所以生命並非一成不變;因為有變化,所以每個人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你希望有善的因緣果報,就要做善事;不做善事,結下惡的因緣,自然有惡的果報。
  • 佛教的世界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佛教的觀念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一切萬事萬物的毀滅,也是因緣和合而毀滅的,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任何事物,也沒有無緣無故毀滅的任何一種事物,這就是佛教的基本觀,也叫做緣起觀。客觀世界可以分為現象和本質。現象的因果不虛稱之為俗諦;本質的體性皆空稱之為真諦。
  • 按照華嚴境界,我們都活在全息宇宙的影像裡
    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到如今流傳最廣的是禪宗和淨土宗。唐朝時非常興盛的一個宗派叫華嚴宗,其源頭可溯至法順。法順之所以被尊為「華嚴初祖」,在法順所著華嚴五教止觀)中,提出了「五教」之說。第一是「法有我無門」——小乘教。認識自我是空,不知道諸法亦空,「我無」而「法有」,是小乘的止觀方法。
  • 學佛問答:佛教與外道宗教的區別是什麼?聽聽師父講得很清楚
    弟子問:佛教視其他宗教為外道,也同樣為其他的宗教所排斥。目前有位知名的佛教人士提出要三教歸一,要眾教平等,和諧相融,請問師父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其它外道的關係為好?五臺山圓照寺心利上師開示:佛教是最平等的宗教,佛教本身最平等,不排斥任何一個宗教,只是佛陀在世間當中為闡述人生宇宙的真理。什麼是真理?苦集滅道——四諦法。或者叫緣起法——如是因遇如是緣感如是果,或者主要是闡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讓我們一切眾生明白這個道理——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成佛怎麼成的?
  • 8分鐘告訴你,科學的腳步在印證佛教的正確
    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真的成了《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物理學至此已進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物理學走到這一步,已經非常清晰地把佛學所說的宇宙本質表達出來了。從原來的實體到後來不是實體,而是一種波、振動、能量,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東西。這一論點,可以說,徹底動搖了二十世紀以來作為主流認識論——「唯物主義」的基礎。
  • 方立天: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
    佛教的宇宙結構論是佛教關於眾生和佛等所居的空間、環境的學說,其間論及到了眾生和佛等所居世界、即現實世界和神聖世界的構成、性質、特點以及相互關係,又論及到了世界的生、壞滅,也即時間的變遷問題,體現了佛教對宇宙空間和時間的整體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