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問答:佛教與外道宗教的區別是什麼?聽聽師父講得很清楚

2020-12-05 每日一首佛歌

弟子問:佛教視其他宗教為外道,也同樣為其他的宗教所排斥。目前有位知名的佛教人士提出要三教歸一,要眾教平等,和諧相融,請問師父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其它外道的關係為好?五臺山圓照寺心利上師開示:佛教是最平等的宗教,佛教本身最平等,不排斥任何一個宗教,只是佛陀在世間當中為闡述人生宇宙的真理。什麼是真理?苦集滅道——四諦法。

或者叫緣起法——如是因遇如是緣感如是果,或者主要是闡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讓我們一切眾生明白這個道理——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成佛怎麼成的?萬法唯心造,輪迴生死是由心所造業,那麼將來解脫涅槃成佛也由心所證得,所以讓我們明白:一切都是由心識的變化——心的變化,所以要讓我們明心見性,要了解心的作用,從心地當中下手用功夫。為什麼?

心是萬法的種子,一切法皆從心而生起。你在輪迴生死當中有苦樂兩趣,苦是由心造成的,快樂也是由心造成的,解脫涅槃也是由心造成的,一旦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就會從心地當中用功夫。佛教與外道的差別:從心上去用功夫,那就是內道,這是正確的方法,正確的道理;假如在心外求法,那就是外道。這個「外道」,並不針對任何一個宗教,不針對任何一個宗派。

就是從內心當中的知見上,你認識在心地上用功夫去斷惡修善,然後為了求解脫的話,從厭離心、出離心、菩提心、般若正見,還是離不開心。從心地當中用功夫的話,那就是既符合真理,也與內道相應,叫內道;假如不在心地當中用功夫,而在心外求法,在心外妄想執著,那就叫外道。這個不針對任何一種宗教,不針對任何一種宗派,這個「外道」是這麼講的。

那就說,雖然我們在世界當中,佛教以為好多我們宗教,佛教都認為它是我們的父母眾生,無量劫前都給我們做過父母,乃至今生,任何一個有情都給我們做過父母,與我們有大恩。既然有恩的話,那我們一定要知母——就是知道一切有情都是我們的父母,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慈悲心)、菩提心,增上心,從這個七重因果的修行上來看的話,佛教不排斥任何一個眾生,也不排斥任何一種宗教,為什麼?

它都是我們的父母。這個夠不夠平等?所以佛教是最平等的宗教,沒有絲毫的怨親的分別,不管是親的或者怨的,或者遠的或者近的,都是我們的父母呀。既然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就要發起菩提心,不但自己解脫,還要讓它們都能究竟解脫,所以佛教是最平等的宗教。從這一點上來看,佛教不排斥其他宗教。若不理解,認為佛教經常講這個「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徒眾。」是排斥其他宗教,這裡頭我們是不理解。因為我們學佛不是搞宗教迷信,也不是搞宗教信仰,我們是為了求解脫,證涅槃,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正確方向,要有一個究竟的目的,所以佛四十九年在人天大眾面前講經律論三藏,就是來闡述這個道理,深出淺入地讓我們了解三界的體系和因果的道理,都是因為我們由於無明然後起惑造業,然後輪迴在生死輪迴當中。

相關焦點

  • 什麼才是「外道」?
    大家只要接觸過一點佛法的,就會經常聽說「外道」這個詞。聽起來好像有點貶義的意思,其實這個詞一點貶義都沒有。什麼是外道呢?「於佛教之外立道者,行於至理之外者,皆名外道」,佛門之外的道,就是外道。為什麼這麼說呢?
  • 淨空法師:佛家講外道指的是心外求法,決定沒有輕視的意思
    1.淨空法師念佛(四字特慢 接引助念版)01:24來自阿彌陀佛念我六道確實有這麼一樁事,這事怎麼來的,根源在什麼地方在古代,印度宗教非常發達,修學也確實有成就。世尊出世那個時候,有許許多多的外道,佛家講外道是從理事來建立這個名詞,決定沒有輕視的意思,所以外道指的是心外求法,凡是心外求法的都稱為外道。如果我們學佛不懂得向自性當中求,也向心外求,那也是外道,這個道理我們要明了,名詞術語的含義要清楚。這些人他們修定也有相當的定功,佛家講世間禪定,四禪八定他們都得到了。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佛教能打通生死之門嗎?師父有神通嗎?師父,我獨自念經的時候老是感覺有冤親債主在我身邊!師父,我時常感覺自己不自主的去做一些事情,這是佛菩薩在指示我嗎?……佛教不是迷信,是在唯心之上的「無神論」!學佛有十萬法門,佛陀將自己的般若智慧以佛教諸經典傳於後人,可是每個時代仍有不少人以偏執和偏信去學佛,世間多以迷信和偏見去看待佛教和三寶。
  • 請不要跟我「外道」!
    你知道什麼叫「外道」嗎?好久沒聽過這樣質樸的話了。朋友的話一下就把我帶回到若干年前的老家。那時,老家人之間,互相客氣互相推讓時,都會說上這樣一句話,「就別跟我外道啦!」「外道」一詞在憨厚質樸的老家人嘴裡說出來,要比謙謙君子嘴裡的「客氣」,感覺誠意更濃,聽上去似乎更加舒服些。在我老家,「外道」更準確的說法,就應該是「見外」的意思。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老太婆、老居士們或許並不清楚師父們在辦什麼「學術會議」,但只要他們見到了蒞臨的師父,都一律很恭敬、親切的說一句「阿彌陀佛」。 而不會擺出一副「我也很有學問」的高傲樣子來,那種專捧「白衣學者」的作風,在他們身上是看不到的,甚至他們進去聽講,也只是當作是在聽師父的「開示」而已。
  • 學佛,無所畏怖!
    到底什麼鬼能讓佛畏怖?《雜阿含經》中記載了如是一則故事:如是聞,一時,佛在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摩揭陀國鳩摩羅山弘法。許多人不清楚鳩摩羅山的特殊性,七葉君簡略一說。據《溼婆往世書》記載,鳩摩羅是溼婆與雪山女神之子。
  • 世界頂級科學家潘宗光:我為什麼信仰佛教?
    這反映人們對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會認為佛教是不科學的、消極的、甚至迷信的。」「這類誤解現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視作品裡面的角色,一旦看不開就出家當和尚、做尼姑,讓人們以為佛教是避世的、消極的宗教。看見很多婆婆拜觀音菩薩求福及借庫,就認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實那些只是附會於佛教的民間習俗,並不代表佛法,甚至應該說和佛法無關的。」
  • 陳兵教授:論附佛外道
    (作者簡介:陳兵教授,1945年生於甘肅武山,1968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1987年從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調四川大學宗教學所,現任研究員、博導。)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慾的境界。佛教佛教講因果,所以佛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一切存在著的事物叫諸法。
  • 學佛修行必備經句,如果破執,如何得清淨心便得開悟?
    學佛修行必備的經典,看《圓覺經》如何破執,輪迴文化,得清淨心便得開悟,那如何得清淨心呢有敘述者論:「《金剛經》與《圓覺經》最大區別是理與事,金剛經是說理,圓覺經是說事,金剛經的理可以通過圓覺經的方法來實踐,圓覺經的事行可以由金剛經的思想來加以指導
  • 學佛才知道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在佛法裡講得清清楚楚,無人可以推翻
    學佛後才知道,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在佛法裡已經講的清清楚楚,而且世界上任何人都無法推翻佛的理論【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開示】稽首三界尊,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佛,菩薩及聲聞,唯願大慈悲,共垂哀攝受。我今依佛教,普發回向心,舍茲有相心,趨向無生路。願我無始劫,乃至於今生,所有三業善,悉皆用回向。願一切眾生,身口恆清淨,意常緣善法,不起貪恚心。願以懺悔力,及諸誓願力,請佛久住世,復請轉法輪。隨喜諸善根,悉施於眾生,願諸眾生類,三障悉消除。
  • 佛教的生死觀一一智者學佛
    佛教把宇宙的開始稱為「無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例如一個圓,任何一點都是起點。世界上一切東西和生命如何生起?例如人從哪裡來?無論東西方文化、宗教、哲學、科學,討論了幾千年,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佛教對死亡的看法,與科學不謀而合。佛教講死亡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生命是由色身及靈魂(神識)構成。
  • 佛教:學佛的人,哪些必須吃素?如何判斷?學佛吃肉有什麼後果?
    其實吃不吃素,並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該不該吃素。假如你學的是漢傳佛教,前面說過,裡面是三分佛教七分天道,天道喜歡清靜,你就吃素最好。比如觀音法門,地藏法門,金剛經,楞嚴經,藥師法門,文殊普賢,都算天道的法門。他們是輔助釋迦牟尼佛教化華夏眾生的,他們的法和我們特別相應,學的人特別多。
  • 佛講經說法起什麼作用?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也就是說佛經起什麼作用,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學佛決定是個外行,外行就是外道
    各位同修,如果想深入佛經真實義,還是要仔細、系統的去聽講老師講解的大乘佛法《無量壽經》,佛講的經不可能一句話,幾句話,或者短短的一段話就會把這句經文解釋透徹,老師為了讓我們能聽懂一句佛經的含義,會用各種善巧方便,引用公案,說事實,打比方等來為我們說清楚講明白,所以,在佛經的註解中,還是要多聽、多看老師的
  • 為什麼說小乘法,並不能完全代表原始佛教?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和小乘的說法,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大乘佛教是佛祖釋伽牟尼入滅之後才興起的佛教,而小乘佛教則是更接近於「原始佛教」,即佛住世時所講的佛法。因為事實上,大乘佛法才是對於原始佛教最大的傳承,儘管大乘佛法有些內容已經完全超出了原始佛教的範籌,有一些甚至以迷信或宗教的形式存在,如燒香拜佛、功德福報等、或是過度地強調普世思想和道德批判,當然,也有人以大乘的「菩薩道」來否認小乘,也有以單純的觀點差異強行解讀為大乘境界高於「小乘」等等,但這些並不意味著大乘佛法就不是原始佛教最主要的傳承。
  • 輕鬆學佛:成佛的第一步,如何找到真的善知識
    之前我們已經分享過,真正的學佛只有兩步,第一步就是要找到能夠帶領自己成佛的師父,第二步只需要聽話就可以成就了。那麼如何才能夠找到自己的師父呢?這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想要輕鬆學佛,就需要學習竅門和妙招。這裡沒有心靈雞湯,有的都是修行乾貨。實例解析、經驗共享。
  • 學佛的人對某種道理過分敏感,就是走火入魔
    同修問這個女居士:"你在原來的寮房住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換寮房?"這個女居士回答同修:"我和同寮房的那個師兄不合,她經常到處講我的是非,還喜歡打探我的信息,趁我不在的時候,她就到處翻我的東西和我的衣櫃,想打探我的信息,然後到處說我。
  • 是誰把佛教趕出了印度?
    什麼叫包容力,這就是。商羯羅的理論可以兼容所有佛教理論於下梵範圍之內。等於佛教所有空,中觀,八識等等觀點他都可以借用也可以批判。而上梵理論又壓住下梵一籌。印度多元宗教的包容力對佛教來說是毀滅性的。    佛教在印度的絕跡千載主要原因就是不敵印度教。就算沒有伊. 斯. 蘭教的入侵,照樣佛教也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