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叫「外道」嗎?
好久沒聽過這樣質樸的話了。
朋友的話一下就把我帶回到若干年前的老家。
那時,老家人之間,互相客氣互相推讓時,都會說上這樣一句話,「就別跟我外道啦!」
「外道」一詞在憨厚質樸的老家人嘴裡說出來,要比謙謙君子嘴裡的「客氣」,感覺誠意更濃,聽上去似乎更加舒服些。
在我老家,「外道」更準確的說法,就應該是「見外」的意思。
我不知道,我老家的人為什麼要用「外道」替代「見外」?
「外道」的正解跟佛教有關。
佛教把佛陀所說的教法,符合因果實相正理的實證法道,佛弟子依之而修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稱為內道。而把心外求法的種種宗教統稱為外道。
這麼說來,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再跟我「外道」啊!
就拿一位學佛的朋友來說吧,
每次見面時,我說話稍微誇張一點,文學化一點,他就會頌聲佛號,讓我注意口業,陪他吃飯,連點雞蛋都說是殺生,因為「蛋生雞」,說我把雞的兒子吃了,也是殺生。
說話不行,吃飯也不行,我還要這嘴幹嘛啊?
實在太難受,我就開始反抗,說我喜歡濟公,喜歡魯智深,真正的得道高僧講究「酒肉穿腸過,佛主心中留」,是不在乎「外道」的。真正的高人都是注重修內器的。而不注重這些「外道」,看上去不修邊幅的。
歷經疫情磨難,今天中小學終於還是開學了。
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開學禮?
《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課即是「正衣冠」。現在開學是要穿校服,佩戴好紅領巾,也相當於古時的「正衣冠」吧?
有一年我去曲阜,好像有個國學班的孩子們舉行開學禮。
除了正衣冠還要淨手淨心,拜孔子,還要點硃砂痣,據說是「開痣」意寓「開智」。
那些繁瑣的虛禮,即便是孔子穿越回來,看在眼裡,是不是真醉了?「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襞也。」禮多,就像酒麴厚重的酒,當然美了!
喜歡如此虛禮的老師,教出的72個學生理,又有幾個是經世之材呢?
像真正的高人鬼谷子,教學生,不務虛禮,實實在在,淨撈乾貨,教了四個徒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個保個都是叱剎風雲的人物。
你願意跟「外道」的人打交道嗎?
孟郊寫過一首《擇友》的詩。
「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戚。
面結口頭交,肚裡生荊棘。」
所以,請別跟我「外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