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點滴:祗園精舍與竹林精舍

2020-12-05 繕行者

古印度的舍衛城的「祗園精舍」與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並稱為佛陀時代最早的兩座精舍。

「祗(qi)園精舍」,即祗樹給孤獨園,又稱祗園。位於舍衛城南門外約五裡處。始建於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第六年。

佛陀時代,當時古印度舍衛城,有一位最富有的大富長者,名叫須達多,他喜歡樂於救濟孤苦貧窮的人,大家稱他為【給孤獨長者】。

有一天,給孤獨長者聽聞佛陀說法後,深受感召,心生歡喜,願意發心送給佛陀一個即能修行的道場,又能講課的地方。選來選去,覺得祗陀太子的花園非常好,很是適合做道場,然後過去跟祗陀太子商量,想將園子買下來,多少錢都行。祗陀太子就很奇怪,怎麼花多少錢都行,買我這個園子?我又不缺錢。內心不願意賣掉,但又得給人留面子,然後就給開玩笑地對給孤獨長者說,你用黃金給我把整個花園的地鋪滿了,我就賣給你了。

不料,給孤獨長者當場滿口應答下來,將他家的金庫全部打開,開始把黃金一塊塊的運過去鋪上!祗陀太子也很聰明,一看這樣,問明情況以後,祁陀太子被給孤獨長者的誠心感動,連忙說這個樹是我的,不用你鋪金,我供養給佛陀,讓我們一起做這個供養,這叫祗樹給孤獨園。

道場修好以後,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精舍。佛陀在這裡結夏安居差不多二十五年時間,宣講了很多的法,很多的經典例如《佛說阿彌陀經》、《金剛經》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竹林精舍,音譯「迦蘭陀竹園」。古印度最初的寺院。位於當時王舍城北約一公裡,用石頭砌成,以大竹園圍布裝飾。至今,精舍遺址僅存一個小土丘,竹林仍然生長茂密。

竹林精舍籌建一種說法,是王舍城的大長者迦蘭陀,見到世尊后,信心倍增,在竹園中建立精舍,請世尊居住,傳法。另一說法,是頻婆娑羅王,虔誠皈依後,建竹林精舍,捐施世尊。

舍利弗與目犍連,當時在外道修行。一次,偶然聽到佛陀的最初五個比丘弟子,其中有一位示誦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後,隨即帶領六師外道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時皈依佛陀,就是竹林精舍的傳誦至今的美談。

竹林精舍,即是一座佛教徒專用的建築,也是後來佛教寺院的雛形;即是世尊傳授五戒場所,更是宣揚佛法的重要場所之一,《佛說般舟三昧經》、《佛說轉有經》、《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等,都是世尊在這裡宣說。

圖文部分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湖北黃石慈光精舍舉行迎新年共修法會
    新年祈福法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馮富國)智維法師作新年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馮富國)居士佛前獻供(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馮富國)共修大法會的主法法師為:東方山弘化禪寺方丈正慈大和尚、陽新縣佛教協會會長證道法師、黃金山開發區佛教協會會長法慧法師、東方山弘化禪寺首座正善法師、東方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智維法師、黃梅五祖寺首座智定法師、黃石廣法禪寺住持智達法師。湖北黃石東方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東方山弘化禪寺監院智維法師作新年致辭:「一年彈指春又歸,2018年,我們留下了什麼?
  • 寺、院、剎、道場……佛教建築的稱呼竟有這麼多
    佛教僧尼修行弘法的地方,通稱為"寺院";禪宗則稱為"叢林"。"寺"原為我國古代官方接待四方賓客的官署,如鴻臚寺、太常寺等。在印度佛陀時代,最初稱寺院為"精舍",例如設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與舍衛城的祇園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於當時精舍大都建築在都城郊外幽靜的林地,故又稱"蘭若",意即寂靜之處;又稱"伽藍",意指僧眾所居的園林。直到後世,一般以一所寺院的完成必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為"七堂伽藍"。
  • 正慈法師應邀在黃石慈光精舍宣講《華嚴經》
    正慈法師宣講《華嚴經》(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耀如)h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耀如)認真聽講的四眾弟子(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耀如)認真聽講的四眾弟子(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耀如)
  • 鳳凰佛教臺灣行第四日隨筆:楠西萬佛寺傳奇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然雅精舍禪意園林(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而後移步至寺院對面的然雅精舍。 萬佛寺緣起有一段傳奇。萬佛寺本是一道教女眾所建。因蒙仙人所示,令其於20年後遇比丘而奉獻。從建設到完工,滿20年,耗資臺幣十億餘元,道姑按仙人指引,遍尋比丘,偶然與法藏法師結緣,奉獻萬佛寺給法藏法師,後皈依佛門,遷至公路對面另造然雅精舍。2014年將精舍一併交給法師。
  • 寺塔為證:佛教在中國的適應與轉化
    另一方面,佛教用語、佛教藝術以及佛教文學等,也逐漸滲透到漢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影響和改變著原有社會的形態。筆者將以佛教建築為例,闡述東西方間動態交流的情況,以及印度、中亞佛寺建築與漢地本土建築間的協調與平衡,進而闡釋佛教於公元一至六世紀間在中國的轉化過程。佛教在漢地傳播之初,尤其是東漢時期,歸信者甚少。
  • 鹿野苑——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
    鹿野苑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10公裡處,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在這裡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佛後,來到鹿野苑,找到了原來的五位侍者,為其講演四聖諦。
  • 佛教人物系列之十二:釋迦牟尼佛七弟子迦旎延
    遵照舅父的指點,他到竹林精舍請教釋迦牟尼佛,佛陀為他詳細地講解了碑文的內容。原來這座古碑上的文字主要講的是斷煩惱、證菩提的道理。迦旎延出家後,除了精勤修道,還積極地投身於佛教的弘法事業中。由於他擅長議論,很多外道都懾服在他的辯論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開示下步入佛道。
  • 跟著上遊看世界:印度(七)佛教聖地鹿野苑
    佛陀在此初轉法輪和成立僧伽團體,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鹿野苑現有的佛寺,除了鹿野寺外,1908年修建的緬甸法輪寺,是鹿野苑最早的外國佛寺;1967年,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資助修建的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學院,是一所佛學院;還有中華佛寺、泰國佛寺、日本佛寺等。
  • 慈光精舍
    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轉8026  010-51656995祈福   佛教在線
  • 印度佛教遺蹟,是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一,今卻化為廢墟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雖然現在的印度佛像信徒並不是最多的,在印度有著非常多的古城,這些古城的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印度這麼多的古城裡面有一座城市是不得不提的,這裡就是瓦拉納西。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批的佛教徒就是在附近的鹿野苑誕生的,雖然佛教在當時收到了王室的支持但是卻沒有在印度人心中紮根。
  • 佛教聖地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普陀島》
    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佛教聖地,也是個風景優美的島嶼,這裡的風景不亞於「三亞」等海邊城市的海邊風景,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走進佛教聖地的人間清淨地。杭州灣以東約100海裡,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長8.6公裡,東西寬3.5公裡,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88.2米,素有"海天佛國"的美譽,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 佛教故事:一位往生忉利天的信徒
    昔日,佛陀在舍衛城祗園精舍,城中有一位端莊秀麗的女信徒,女子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結婚,並且生下了四個兒子。這位女信徒有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女子,經常會以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來供養布施修行僧眾。女信徒時長會到僧伽精舍打掃清洗房舍,打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女信徒知道自己的在過去世中曾是忉利天的妻子之一,並且她也知道,自己是在一次花園中摘花之時,才往生人間的。所以信徒每一次在供養比丘的時候,或者做其他的功德之時,都非常渴望自己將來可以往生忉利天,這樣就可以從新做忉利天的妻子,一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