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1-29 蘭臺子聊文化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教經典分三藏(經律論)十二部經(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佛教出家僧侶通曉經藏,可稱為經師;通曉律藏,可稱為律師;通曉論藏,可稱為論師;如果學問廣博、獨具智慧,通曉三藏經典無礙,可稱為三藏法師,比如姚秦王朝的鳩摩羅什、大唐王朝的玄奘法師。佛教經典浩如煙海,其中最短的、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大唐三藏法師玄奘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在佛教文化的傳播中,幾乎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樣,普及程度非常高。「心經」的「心」字就是心臟的意思,在經題中引申為精要、心髓的意義,就是說《心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字,但其中包含很多重要的佛教教義和修行方法,含義極為廣博而精深,在600卷般若經中,最概括切要、提綱挈領,說盡「般若皆空」道理的,就是《心經》。據說唐太宗李世民當年病入膏肓、即將逝去的時候,很是執著於自己所擁有的權勢地位,在閱讀了玄奘法師呈送的《心經》之後,方才釋然、含笑而終。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這四句連稱,是說物質世界雖然分明呈現在世人眼前,但其實是因緣和合而成,不會永遠存在,所以「色不異空」;雖然不會永遠存在,但是目前確實分明呈現,所以「空不異色」。物質世界憑藉「四大」(地水火風)和合而成,本體就是空,故而世間萬法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散,本無自性、本來無一物;四大如果離散,則復歸於空無,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換一種概括的說法,色不異空:因緣起而性空;空不異色:依性空而緣起;色即是空:緣起無自性當體即性空;空即是色:性空為緣起所依靠即是緣起的本體。世間的萬事萬物,無論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本來就與空不是異質的,作為存在之底蘊的空也與任何物質形式沒有什麼不同;物質的本體就是空,空的現象就是物質。所謂「五蘊皆空」,意思就是無論物質現象(色),還是精神現象(受、想、行、識)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若是以為五蘊實有自性,那是虛妄偏見的看法。

佛教文化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講「五蘊皆空」,實際上還是在勸世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少造業障。因為整個世界,無論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還是人本身認識客觀存在的事物而產生的意識(五蘊),都是因緣和合,並沒有自性。如果能夠認識到「色即是空」「五蘊皆空」,那就明白了人之所以煩惱受苦,是因為自己所造的業。克制自己的貪慾,除去煩惱的根源,自然就可以像觀自在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相關焦點

  • 色即是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最早聽到這句話,源自九十年代觀看的香港電影臺詞。此後多年,在不同書籍、影視劇甚至日常對話的玩笑中,亦常聞此句,然而對於「色即是空」的涵義卻始終缺乏深入認知。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三生萬物」,原來我們都想錯了,這才是正解
    最美女和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代表著佛家的哲學,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色指的是萬物的形與質,一切萬物都有其產生的原因,不是本來就有的。而任何萬物都最終會消散,也就是空。教育人們放下執念,方得始終。意思就是不要執念於產生與消亡 ,而要樂觀的態度看待問題不要被問題束縛自身。就像我們常說的安靜,一種解釋是去到沒有嘈雜聲音的環境,一種是相對的安靜。
  • 色和空,究竟是啥關係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的「佛學心理」即可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 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意?  答:色,代表物質的存在。空,在常人觀念中是什麼都不存在。在一般人眼中,存在(色)和不存在(空)是對立的。存在,一定就是存在;不存在,一定就是不存在。  從佛法觀點來看,色和空卻是一體的兩面,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為什麼說「色即是空」?比如,茶杯就是一種物質的存在(色)。但茶杯又是什麼?不過是一堆材料的組合。離開組成茶杯的各種元素,還有沒有茶杯呢?其實是沒有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但是,到底什麼是真空妙有呢?既然真的空了,又怎麼會存在有的可能呢?今天,如是就與大家圍繞《心經》中,空與色的關係,來與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不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02《心經》中,第一句就提到了空。
  • 如何正確理解《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
    雖然很多人未聞佛法,也不曾接觸過《心經》,但是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大家定然是時常聽聞,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佛家,都廣為流傳,各種書籍和影視劇中都有出現過,即使不了解佛學的人,對這句話也大多是耳熟能詳的。
  • 十六個字解釋「色」和「空」的真正關係
    十六個字解釋「色」和「空」的真正關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釋】觀自在菩薩修行極深般若智慧時,觀察到集聚構成人我的肉體、感受、思想、意志、心識五種要素,是因緣相依的生滅關係。菩薩徹見五種集聚的要素是緣起性空,所以脫離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痛苦。舍利弗啊!
  • 色即是空:看完這些圖,人生還有什麼想不通?
    近期一直在連載《心經》講解系列,對於這部短小卻意味深遠的經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定是大家最熟悉也最迷惑的一句,今天我們就用更直接的方式來體驗下「色」與「空」。
  • tony大神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不看看?
    四個最強實驗品1.625625通體黃色,毛茸茸的,耳朵下垂,眼睛和鼻子較大。
  • 「色即是空」從何而來?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什麼在成千上萬的佛教經典中《心經》會成為流傳最廣的經典呢?在《心經》的背後有著一段神奇的故事,或許這就是其中的緣由吧。
  • 色即是空—揭開了近代物理學大發現的序幕
    18世紀末,英國自然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的理論模型: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同種元素的原子的各種性質和質量都相同 盧瑟福根據實驗推斷,設計出了一個全新的原子模型:太陽系行星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就像一個微型太陽系;原子核就像太陽,居住在中央,電子就像行星,圍繞著原子核旋轉。 太陽系行星原子模型,完美地解釋了金箔轟擊實驗現象。
  • 色即是空—揭開了近代物理學大發現的序幕
    18世紀末,英國自然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的理論模型: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同種元素的原子的各種性質和質量都相同
  • 如果「空即是色」,那「五蘊皆空」豈不可以說成「五蘊皆色」
    題記:若把「五蘊皆空」理解為五蘊皆是空,那你就還沒得到心經的法髓「五蘊皆空」、「空即是色」,都是見於心經的佛學概念,亦可以說是重要的佛學概念。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孫悟空的「空」字,有何玄機?
    通俗地講,矇昧無知即為頑空,因為他並不是看破了紅塵世界,而是因為無知才無欲無求,看似灑脫其實無知。佛教講「四大皆空」,這裡所說的「空」,並非是指「空無一物」,而是指人體本身與身外之物都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依因緣暫時聚合而成,並依因緣處於變動不居之中,沒有一個特立獨存的不變體。
  • 有趣的甲骨文字「色」,食色性也,還真是描繪的最原始的意思!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食色性也」,也經常在佛經中看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樣的話語,這其中的「色」字就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字,是最具原始意義的一個字:代表了原始的性衝動導致的最直接的後果。當然了,用「色」字代表各種顏色反而是其後來衍生的意思了!
  • 真空不空,真空裡到底有什麼?
    (八卦與銀河系)人類對「真空」的理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經歷了幾次根本的變革和反覆不過近二十年出現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理論某種程度可以看作迪卡爾以太說的捲土重來。是不是有點像佛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佛經講的空,到底是指什麼
    音樂穿過的地方就是空,空間,而你的耳朵深處,有著更大的空間,來接納那段音樂。音樂之所以被人聽到,是建立空間的基礎上的。一場音樂會,實際有兩個構成部分,一部分是鋼琴家,發出一段音樂,一部分是你的耳朵,你用耳朵裡面的空去接納了那段音樂,是你用自己的空和鋼琴家的演奏共同完成了那個音樂作品。
  • 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是我們的幻覺——《心經》色法以外 沒有空性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雖然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背,有些人常常把它掛在嘴上,有些人甚至把它作為座右銘,除了佛學以外,在有些物理學的書籍,哲學的論著當中,也時常會引用這句話。這段話的藏漢版本,無論是在文字上,還是內容上,都是非常精確、非常貼近的。
  • 六家說「般若」空
    本無家意思是在自然變化的萬物之前,有一種空無的狀態存在,這種空無的狀態就是萬物的本體,也就是無中生有。即色家認為色即是空,認為應該從色的本身來認識空,而不是在色以外來認識空。心無家認為空心不空色,意思是外物是真實存在的,並非外物和內心都空,對外物不起執著的心,認為這就是空。
  • 物質=空,你開玩笑的吧?
    現代科學可不是這麼解釋的喲,因為每一個原子在高倍顯微鏡下99.9%都是空的,剩下的0.1%才是電子和原子核。如此推斷,一個石頭99.9%也是空的,之所以有質感,是因為電子,原子,分子的高速運動造成的,而這種運動是有智能的,不對,應該是智慧,否則就不能構成普通石頭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