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三生萬物」,原來我們都想錯了,這才是正解

2020-12-07 下飯閱讀

哲學與科學,揭示的都是事物的本質,科學是具體化的實證知識,而哲學是知識的一種總結、概括與思考。哲學揭示的是萬物的一般規律,而科學揭示的是某個事物的特殊規律。

最美女和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代表著佛家的哲學,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色指的是萬物的形與質,一切萬物都有其產生的原因,不是本來就有的。而任何萬物都最終會消散,也就是空。教育人們放下執念,方得始終。意思就是不要執念於產生與消亡 ,而要樂觀的態度看待問題不要被問題束縛自身。就像我們常說的安靜,一種解釋是去到沒有嘈雜聲音的環境,一種是相對的安靜。而實際上,所謂的靜,是出自於內心。心靜則靜,心不靜即便去到絕對的安靜空間也不靜。心靜指的就是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學原理——不被外物而擾亂身心,失去正確判斷的能力。

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家的典型哲學觀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宇宙中萬物都是從一開始,量變引起質變形成二,隨著進化形成新的物質三,三生萬物。從《人類進化史》和《霍金的宇宙》二書中,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道家的這一哲學觀點。它揭示的是萬事萬物形成、發展的規律性,就像人為什麼不能生活在海裡,猴子為什麼不能進化成人類等等問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形成和發展的終極原因,只有從這個普遍的相互作用出發,我們才能了解現實事物的因果關係。

最美女道士

而在科學上,也恰恰說明了以上這兩點。

萬物都存在著一種共性,那就是所有的物質都由分子組成,而所有的分子又由原子構成。所有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和質子構成,所有質子都由中子和正電子;說到底,所有不同種類物質的基礎都是中子,正電子,負電子。此為道家中,二生三中的三。而這三種東西組成了我們現實存在的一切物質,所以它也是三生萬物的表現基礎。而在近代科學的研究下,這三種東西又是由同一種物質構成的,它叫基本粒子。它是一切存在的基本構成。基本粒子的屬性是量子,量子的屬性是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認為,微觀粒子有時表現為波動性,有時又不顯著表現為粒子性。

波粒二象性

在現代科學家的證明下,電子其實並不是一個顆粒,而是波包,一個能量波形成的結,是空間形成的駐波。如果把兩個能量包放在同一個空間相遇的時候,就會產生輻射和頻率相同的和諧共振現象或者叫做同頻共振幹涉。共振產生的結果是,疊加部分共振增益 ,震動強度會加倍,而其他部分會相互抵消。它們兩個會在空間中形成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當兩個能量波錯開時兩個能量波紋就不見了,這就是波粒二象性中的是粒子性。但這兩個能量波還在,也即是波動性。此為道家中,一生二中的二。

在佛家中,能看到的粒子性,即為色,看不到的波動性即為空。

我們能夠看到的萬物即為色,而萬物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即為空。萬事萬物的表象都與其背後的內在因素息息相關,此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色與空都是相互依存的,有什麼樣的空就由什麼樣的色,有什麼樣的色就體現著什麼樣的空,即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而萬物存在的一切的一切的共性即為能量波。也就是說,能量波即是佛家中所說的空,即為因。有了這個因才會出現色這個果。也即是道家中的歸一,三生萬物中的一,有了這個一,才會有二、三、萬物。

哲學也是從科學中凝練出來的,只是當時的科學並沒有更好的解釋方法。反而哲學更容易讓人理解世間萬事萬物的因起、變化與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色即是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最早聽到這句話,源自九十年代觀看的香港電影臺詞。此後多年,在不同書籍、影視劇甚至日常對話的玩笑中,亦常聞此句,然而對於「色即是空」的涵義卻始終缺乏深入認知。
  • 如果「空即是色」,那「五蘊皆空」豈不可以說成「五蘊皆色」
    題記:若把「五蘊皆空」理解為五蘊皆是空,那你就還沒得到心經的法髓「五蘊皆空」、「空即是色」,都是見於心經的佛學概念,亦可以說是重要的佛學概念。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如何正確理解《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
    雖然很多人未聞佛法,也不曾接觸過《心經》,但是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大家定然是時常聽聞,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佛家,都廣為流傳,各種書籍和影視劇中都有出現過,即使不了解佛學的人,對這句話也大多是耳熟能詳的。
  • 「色即是空」從何而來?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什麼在成千上萬的佛教經典中《心經》會成為流傳最廣的經典呢?在《心經》的背後有著一段神奇的故事,或許這就是其中的緣由吧。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緣起性空與《心經》中的空存在什麼關係呢?讀過《金剛經》的人可能都知道,在這部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所以後面還有一句話:「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心經》中講的空,與這裡的「非相」又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 色和空,究竟是啥關係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的「佛學心理」即可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 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意?  答:色,代表物質的存在。空,在常人觀念中是什麼都不存在。在一般人眼中,存在(色)和不存在(空)是對立的。存在,一定就是存在;不存在,一定就是不存在。  從佛法觀點來看,色和空卻是一體的兩面,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為什麼說「色即是空」?比如,茶杯就是一種物質的存在(色)。但茶杯又是什麼?不過是一堆材料的組合。離開組成茶杯的各種元素,還有沒有茶杯呢?其實是沒有的。
  • 色即是空:看完這些圖,人生還有什麼想不通?
    近期一直在連載《心經》講解系列,對於這部短小卻意味深遠的經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定是大家最熟悉也最迷惑的一句,今天我們就用更直接的方式來體驗下「色」與「空」。
  • 色即是空—揭開了近代物理學大發現的序幕
    18世紀末,英國自然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的理論模型: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同種元素的原子的各種性質和質量都相同;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 按照實驗之前的設想,所有的a射線都應當被反射回來。 非常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實驗發射的a粒子,絕大部分都穿箔而過,只有極少數的粒子被反射回來。 這個實驗結果表明,組成物體的原子不可能是一個個實心小球。
  • 色即是空—揭開了近代物理學大發現的序幕
    18世紀末,英國自然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的理論模型: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同種元素的原子的各種性質和質量都相同
  • tony大神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不看看?
    625由鋼圖和倉鼠飛輪激活,目的就是想利用他來拷問強霸,說出其它實驗品的下落。但是625不知是因為什麼原因,顯得十分懶惰,不愛活動,所以幾乎沒有見他運用過能力。625愛吃三明治,在倉鼠飛輪的計劃失敗後就與鋼圖一起居住在了地球上。
  • 十六個字解釋「色」和「空」的真正關係
    十六個字解釋「色」和「空」的真正關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釋】觀自在菩薩修行極深般若智慧時,觀察到集聚構成人我的肉體、感受、思想、意志、心識五種要素,是因緣相依的生滅關係。菩薩徹見五種集聚的要素是緣起性空,所以脫離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痛苦。舍利弗啊!
  • 從「兔子函數」到「三生萬物」
    從「兔子函數」到「三生萬物」_騰訊視頻今天我們開始「複雜」的世界。從牛頓開始,科學的發展一直遵循著這樣的一個動力: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我們希望將其簡化,我們希望找到複雜世界背後的規律。我們希望「化繁為簡」,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有時是骨感的。
  • 從信息的複製和變異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老子的「三生萬物」
    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是信息通過複製加變異,形成了多樣新的信息,而後不停如此形成了萬物。這與進化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按正常的理解,應該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萬物,怎麼會到二以後變成三了呢?況且《易經》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和老子的思想在此有點差別。其實古人經常用「三」來表示多,道德經中的多並不是我們理解中的「多」,如果那樣萬物已經表示多的含義了,沒必要寫出一個三,道德經中的多是多樣性的多。
  • 真空不空,真空裡到底有什麼?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說的「道」,本人認為也可以理解為無、真空。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之外就是虛空。是不是有點像佛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我們的宇宙已不幸地「淪為」了一張全息圖!
    「心靈感應」相信不少人都遇到過,比如:當你正準備說什麼的時候,你的朋友或者你的伴侶竟把你想說的話說出來了;亦或你正在想一個人時,這個人就出現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皆為「道」的顯現。莊子在《齊物論》中也說過「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講的是免除物我之別而融於天地萬物之間。
  • 黑格爾邏輯學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想我還沒有資格在這裡這樣說,因為我所了解的僅僅是皮毛,但是在我的發現中,確實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描述黑格爾的邏輯學十分之恰當,我們現在來展開敘述下。黑格爾思想中「三」的重要性黑格爾思想大體分為三大部分:邏輯哲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
  • 孫悟空的「空」字,有何玄機?
    通俗地講,矇昧無知即為頑空,因為他並不是看破了紅塵世界,而是因為無知才無欲無求,看似灑脫其實無知。佛教講「四大皆空」,這裡所說的「空」,並非是指「空無一物」,而是指人體本身與身外之物都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依因緣暫時聚合而成,並依因緣處於變動不居之中,沒有一個特立獨存的不變體。
  • 生命之源,萬物之父
    這裡,我們暫時用能量來代表宇宙萬物的本質,那麼能量就是我們所說的空和無。能量既不產生也不消亡,所以我們可以說:能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層級、維度或者次元都是人類意識的劃分,而能量究竟還是能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能量不是不存在,能量只是無形無相,這就是佛家所說的空、道家所說的無,以及更多的不同名相:心、道、如來藏、藏識海、八識心、上帝、真如、如來、天理、自性、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