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科學,揭示的都是事物的本質,科學是具體化的實證知識,而哲學是知識的一種總結、概括與思考。哲學揭示的是萬物的一般規律,而科學揭示的是某個事物的特殊規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代表著佛家的哲學,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色指的是萬物的形與質,一切萬物都有其產生的原因,不是本來就有的。而任何萬物都最終會消散,也就是空。教育人們放下執念,方得始終。意思就是不要執念於產生與消亡 ,而要樂觀的態度看待問題不要被問題束縛自身。就像我們常說的安靜,一種解釋是去到沒有嘈雜聲音的環境,一種是相對的安靜。而實際上,所謂的靜,是出自於內心。心靜則靜,心不靜即便去到絕對的安靜空間也不靜。心靜指的就是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學原理——不被外物而擾亂身心,失去正確判斷的能力。
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家的典型哲學觀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宇宙中萬物都是從一開始,量變引起質變形成二,隨著進化形成新的物質三,三生萬物。從《人類進化史》和《霍金的宇宙》二書中,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道家的這一哲學觀點。它揭示的是萬事萬物形成、發展的規律性,就像人為什麼不能生活在海裡,猴子為什麼不能進化成人類等等問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形成和發展的終極原因,只有從這個普遍的相互作用出發,我們才能了解現實事物的因果關係。

而在科學上,也恰恰說明了以上這兩點。
萬物都存在著一種共性,那就是所有的物質都由分子組成,而所有的分子又由原子構成。所有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和質子構成,所有質子都由中子和正電子;說到底,所有不同種類物質的基礎都是中子,正電子,負電子。此為道家中,二生三中的三。而這三種東西組成了我們現實存在的一切物質,所以它也是三生萬物的表現基礎。而在近代科學的研究下,這三種東西又是由同一種物質構成的,它叫基本粒子。它是一切存在的基本構成。基本粒子的屬性是量子,量子的屬性是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認為,微觀粒子有時表現為波動性,有時又不顯著表現為粒子性。

在現代科學家的證明下,電子其實並不是一個顆粒,而是波包,一個能量波形成的結,是空間形成的駐波。如果把兩個能量包放在同一個空間相遇的時候,就會產生輻射和頻率相同的和諧共振現象或者叫做同頻共振幹涉。共振產生的結果是,疊加部分共振增益 ,震動強度會加倍,而其他部分會相互抵消。它們兩個會在空間中形成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當兩個能量波錯開時兩個能量波紋就不見了,這就是波粒二象性中的是粒子性。但這兩個能量波還在,也即是波動性。此為道家中,一生二中的二。
在佛家中,能看到的粒子性,即為色,看不到的波動性即為空。
我們能夠看到的萬物即為色,而萬物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即為空。萬事萬物的表象都與其背後的內在因素息息相關,此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色與空都是相互依存的,有什麼樣的空就由什麼樣的色,有什麼樣的色就體現著什麼樣的空,即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而萬物存在的一切的一切的共性即為能量波。也就是說,能量波即是佛家中所說的空,即為因。有了這個因才會出現色這個果。也即是道家中的歸一,三生萬物中的一,有了這個一,才會有二、三、萬物。
哲學也是從科學中凝練出來的,只是當時的科學並沒有更好的解釋方法。反而哲學更容易讓人理解世間萬事萬物的因起、變化與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