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本是一種物質,為什麼卻能決定這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2020-12-05 若角色對調吖

《仁學》開篇就提出了「仁」、「通」、「以太」、「平等」、「心力」這幾個重要範疇。在對「仁」進行解釋時,譚嗣同指出「仁以通為第一義。以太也,電也,心力也,粗淺之具也,借其名以質心力。」而「通」之象為「平等」。譚嗣同以「仁」作為《仁學》的中心思想,以「以太」為背景,以「通」為基礎,以「平等」為目的,構建了一個「以太—仁—通—平等」的哲學思想體系。雖然《仁學》誕生於晚清,帶有時代的局限性,其內容龐雜,思想也有頗多矛盾之處,但書中的民主、平等、革新等進步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吸取營養,開拓新時代的偉大事業。

「以太」一詞來源於古希臘,是「ether」的音譯,最初是一個假想的物質概念。如亞裡斯多德就認為「以太」是水、火、土、氣之外的「第五元素」,泰勒斯認為是空氣的蒸騰,畢達哥拉斯學派甚至把氣稱之為冷的以太,阿拉克薩格拉則把「火」稱之為以太。隨著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以太」一詞始終沒有脫離物質概念,最終演變為一種人感覺不到的微小介質。

譚嗣同借用「以太」說,創造性地將「以太」改造為世界的本質。他認為「以太」瀰漫於整個宇宙空間,無所不在,無始無終,不生不滅,萬事萬物因「以太」而聯為一體,如「腦氣筋通五官百骸為一身」,「無形之腦氣筋如以太者,通天地萬物人我為一身」,表現出仁學思想的唯物主義色彩。 仁是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和道德終極目標,也是《仁學》一書的核心命題。孔子論仁則有「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仁」的基本作用是約束個人的行為使之合乎於「禮」。《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用「愛人」概括了傳統儒家「仁」的精神實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仁」由己到人,而孝、悌,溫、良、恭、儉、讓,寬、信、敏、惠,都是從不同側面踐行仁的途徑。孔子的「仁」,強調個人的自我規範,從而達到仁的最高標準。而禮則是實現仁的方法和手段。通過「克己復禮」將外在的「禮」化為內心強大的道德準則來約束自己,規範自己。 那麼譚嗣同為什麼把「以太」和「仁」聯繫起來了呢?《自序》中,譚嗣同對「仁」作了以下說明:「『仁』從二從人,相偶之義也。『元』從二從兒,『兒』古人字,是亦『仁』也。『無』,許說通『元』為『無』,是『無』亦從二從人,亦『仁』也。

故言仁者不可不知元,而其功用可及於無。」由於「仁」、「元」、「無」都是「從二從人」,所以「仁」與「元」、「無」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解釋雖有牽強附會之嫌,但是一旦「仁」變為世界的本原,它就具有了「以太」的特性,是無所不能的。對於「以太」是世界的本原一說,譚嗣同說到:「遍法界、虛空界、眾生界、有至大、至精微、無所不膠粘、不貫洽、不箋絡、而充滿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聲,口鼻不得而臭味,無以名之,名之日『以太』 法界由是生,虛空由是立,眾生由是出。」

在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宇宙以及微觀世界中,「以太」決定著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也就是說,「以太」是一種物質實體。即便是人的身體、器官,也是由「以太」構成的,「夫人之至切近者莫如身,身之骨二百有奇,其筋肉、血脈、臟腑又若干有奇,所以成是而粘砌是不使散去者,曰惟以太。」不僅人的身體是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也是由「以太」所決定的。

總的來看,譚嗣同的「以太」是一種不生不滅的,充滿宇宙之間,能夠產生萬物的客觀存在物,也稱之為「原質之原」。 那麼「以太」和「仁」二者是怎樣的關係呢?譚嗣同的觀點是「夫仁,以太之用。」譚嗣同在描述二者的關係時,以「體用」關係加以概括,也就是「以太」是「仁」的物質實體,「以太」作為物質實體,具有「仁」的作用和功能,「仁」則為「以太」之功用和外在表現。譚嗣同提醒學者只有認清「以太之體用」,才可以「與言仁」。

相關焦點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這裡的分析由人與勞動的異化擴展到人類自身的異化,由生產活動擴展到人的本質,最終落腳於現代性社會關係,全面描繪出現代社會生活的圖景。相對於現實中的「實然」,馬克思設定了人的理想化的類本質,這是異化之前人「應然」的本真狀態,以此為價值懸設,按照黑格爾式的正—反—合命題,達到一種辯證的揚棄。
  • 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
    真實的數量肯定要比你我知道的多,人類除了會給每個人起個名字,還會給看到的物體起名字,然而有一類名字比較特殊,它們屬於未知的或者說是假想的物體,比如,神仙、鬼怪、魂魄、經絡、UFO、以太、暗物質等等。同樣是假想的物體,同樣缺乏直接證據,有的能被科學接納,有的卻被科學否定,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用以太和暗物質為代表,說說這個事。
  • 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
    今天你將親眼看清以太,所謂以太,是指組成空間的意識流,它是靈界創造物質現象界之際創造的第一種最基本元素,由於物質現象界的萬物生存在其內部,故而稱為五大基本元素之第一,作為主聲音,也就是四大基本元素的創造者,人類時常將其作為空間的代名詞,在恆星與恆星之間,靈眼可觀察到空間是由一種暗紅色的流體狀意識流組成,從而形成了一種形狀較為穩定的空間流體,此乃以太
  • 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不同
    今天你將親眼看清以太,所謂以太,是指組成空間的意識流,它是靈界創造物質現象界之際創造的第一種最基本元素,由於物質現象界的萬物生存在其內部,故而稱為五大基本元素之第一,作為主聲音,也就是四大基本元素的創造者,人類時常將其作為空間的代名詞,在恆星與恆星之間,靈眼可觀察到空間是由一種暗紅色的流體狀意識流組成,從而形成了一種形狀較為穩定的空間流體,此乃以太
  • 科學的分析光速與以太之間的關係,其中光的速度是永恆不變的?
    有一個叫羅默的天文學家,他和牛頓是同時代的人,它比牛頓小一歲,通過天文觀測螺母就發現光的傳播速度是有限的,所以人看到東西都會有一個時間差。之前我也說過這一點還舉過兩個例子,一個是八分鐘之前的太陽,一個是五億年前的超新星爆發。
  • 以太漂不漂移?暗物質,暗能量?
    亞里斯多德「以太」一詞是英文Ether或Aether的音譯。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後來人們逐漸增加其內涵,使它成為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以太說的否定主要有3點:1:以太存在難以想像。根據當時的以太學說:以太是一種剛性的粒子,十分地堅硬,比最硬的物質金剛石還要硬上不知多少倍。
  • 就連牛頓都相信存在的物質,宇宙本源——以太
    人們從很早之前就在想著宇宙的組成,到底這繁華的世界萬物是由什麼組成的呢?首先就是光!《聖經》中上帝在第一天就創造了光,可見光有多重要,象徵著希望。中國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學說,號稱宇宙萬物均在五行之中。而十分巧的是,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也提出了類似的學說,他說,組成物質的元素為了水、火、氣、土和以太。
  • 多巴胺、血清素、內啡肽……這些物質決定幸福
    適當的多巴胺可以鼓勵我們積極地生活,但多巴胺水平過高會煽動人們尋求危險的境地,相反,多巴胺不足則會妨礙我們的日常活動,使人失去活力,這也是帕金森症的特徵之一。 血清素如何影響人的情緒 血清素是另一種能夠抵抗悲傷的物質。這種產生於腦幹神經元裡的神經遞質對於調節我們的情緒不可或缺。
  • 「以太」,有著世界本源的地位,這種物質在宇宙中真的存在嗎?
    「以太」這個詞源於希臘文,為空氣的上層之意,是亞裡斯多德所設想的與構成地球萬物的水、土、火、氣四元素不同的構成天體世界的一種物質元素。各種天體和天體之間,都充滿了以太這種物質。它的特徵在於,除了在運動中的位置改變外,以太是永恆不變而且完美的。所以天上會變的東西,像流星、彗星、新星都在天空之下,在地球大氣層空氣中,而不是在恆星和行星之中。
  • 虛擬社會是社會關係的反映
    第二種解釋認為「虛擬社會」以網際網路為基礎和框架,人們以虛擬方式在其中展開活動而形成的社會關係體系。由於在網絡社會中連接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不是物理上的實體,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數位化電子訊號,具有一定的虛擬化特性,所以許多學者把這個「網絡社會」,稱為「虛擬社會」,以區別於由具象構成的現實社會。
  • 暗物質、超對稱粒子會不會重走以太的道路?
    光以一定的速度向前傳播,按照經典的物理學理論,說物體的速度是多少需要找一個參考系,以太就是假想出來的一種充滿宇宙空間的物質,當時認為光速是多少就是相對於以太而言的。19世紀後期,邁克耳孫和莫雷設計了一系列實驗想檢驗地球在以太空間中的運行速度而做的一系列實驗,實驗本來是抱著以太存在的想法,結果在後人看來相當於宣判了以太的死刑。
  • 以太到底是什麼,以太到底有怎樣的秘密?
    首先我們先講一下以太的由來,以太一詞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來的,它是一種虛擬的物質,看不見摸不著,感覺不到。在古希臘人眼裡,它泛指青天或上層大氣。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
  • 「以太」到底為何物?是該到揭開「以太」面紗的時候了!
    形狀較穩定的空間流體,這就是「以太」。物理學科中假想的一種物質,這就是「以太」。古希臘人說青天或者最上層的大氣就是「以太」。佔據著茫茫天體空間的到底是什麼?那就是「以太」!力靠什麼來傳遞?當然是「以太」了!
  • 自然法則的哲學原理——以太模型大統一理論續論
    以上磁場形成原理也回答了「為什麼磁單極不存在」的問題,因為任何一個磁體的獨立磁場都是這種以太粒子流的循環流動。已知物質的慣性、質量以及四項基本作用力都是以太壓對物體作用的反映,但以太粒子之間沒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只有巨大的壓力在以太粒子之間以光速傳遞,以太粒子之間不存在所謂質量、慣性、摩擦力,和人們對已知物質的感知不同,以太空間是一種具有極端流動性和巨大壓力的流體,以太對低速物體沒有任何阻力,讓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這就是宇宙的秘密所在。
  • 暗物質有可能不存在嗎?它會是下一個以太?
    這個問題問得特別好,以太和暗物質在物理學上的確有相似處。首先以太和暗物質都是基於時代背景下的物理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而進行的彌補。從這點來說,暗物質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以太,但是這種可能性並不大。以太最早由亞里斯多德提出,直到牛頓才將其發揚光大。在牛頓提出萬有引力之後,我們建立起全新的力學框架。但同時帶來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那就是引力是超距作用。因為在牛頓看來:兩個物體沒有任何直接或者間接接觸就可以相互作用,而這其中並沒有傳播子。
  • 人體與宇宙的奧秘,思維決定身體,意識決定物質
    所謂法,就是能以意念力引起變化的一種自然科學。人類可憑自我意識成為神明,或是用人類的意識控制物質運動,法者意識流的作用變化。人的意識體就是一部高精的陰性物質檢測儀,人就是宇宙的全息縮影。我們引為自豪的智慧老人老子、莊子,也是一再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完全和諧統一的。
  • 「小灰人」能控制地球和人類?這是如何實現的?有一種關鍵物質!
    「小灰人」能控制地球和人類?它們是如何實現的?有一種關鍵的物質!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尋找外星文明的蹤跡,雖然到現在並沒有太多結果,但仍然沒有打消人類的信心和決心。如今的地球孕育出了璀璨豐富的生命,但在歷史上也曾流傳過這樣的說法,地球曾經被小灰人控制,小灰人是來自獵戶座的外星人,他們來到了地球後便對人類開始了掌控,這是真的嗎?小灰人與獵戶座世界上有很多的文獻與記載,都提到過小灰人。
  • 「以太」,科學史上最奇特的物質,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以太」的誕生得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那時候的古希臘,有一個哲學家叫做亞里斯多德,他也思考世界,他把具體的水、火土、氣作為物質的基本元素,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這些基本元素構成的,和中國的五行差不多,但除了哲學基本元素之外,還有一種東西是亞里斯多德無法形容的,那就是浩瀚的天空,於是就成為「以太」,「以太」的誕生就具有神秘莫測的特點。
  • 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內啡肽——這些物質決定幸福
    血清素如何影響人的情緒     血清素是另一種能夠抵抗悲傷的物質。這種產生於腦幹神經元裡的神經遞質對於調節我們的情緒不可或缺。戀愛的激情、社會關係、積極想法、身體接觸都會激發這種物質的產生,它的作用就像是引發欣喜和歡樂的藥物。
  • 大腦如何應對複雜社會關係網絡的挑戰 | 進化的歷史026
    讓我們成功的是人類所組成的社會,這也是之前提到的一種說法:人天生就是社會性動物。但是自然界中社會性的動物很多,為什麼只有人會如此成功?昆蟲通常有龐大的社會群體數量,但每隻昆蟲的社會角色與社會職能都是基因控制的不夠靈活,社會分工與社會角色類型也很少,關係比較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