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感受不到,人類需要它,它就出現了。「以太」的誕生得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那時候的古希臘,有一個哲學家叫做亞里斯多德,他也思考世界,他把具體的水、火土、氣作為物質的基本元素,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這些基本元素構成的,和中國的五行差不多,但除了哲學基本元素之外,還有一種東西是亞里斯多德無法形容的,那就是浩瀚的天空,於是就成為「以太」,「以太」的誕生就具有神秘莫測的特點。
17世界,法國物理學家笛卡爾第一次將「以太」的概念引入科學,笛卡爾認為,以太充斥於所有的空間,均勻的分布著,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客觀存在,它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呢?傳播力!比如說各種引力,笛卡爾認為它們必須通過中間物質傳遞,不可能憑空傳遞,這就是「以太」在科學上存在的第一個作用,力的載體。除此之外,還填補了空間,科學家認為空間並不是空的,一無所有的,而「以太」剛好填補了這個空間。
隨著物理學的發展,人類對光的認識越來越深,先是以牛頓為代表的科學家認為光是一種粒子,也就是光的粒子說。但沒過多久就有科學家發現了光的衍射和光的幹涉現象,這是波的本質特徵啊,所以科學家們就認為光是一種波,但是我們知道,水波靠水傳播,聲波主要靠空氣傳播,那光這種波靠什麼傳播呢?那個時候的科學家都認為,波的傳播必定要有介質,於是,神秘的「以太」就承擔了這個偉大的任務,充當了傳播光的介質。19世界是「以太」最活躍的時代,因為它幾乎成為了真實,不在是哲學概念,先是法拉第以它為基礎,使得電磁感應實驗成功了,雖然最終他想拋棄「以太」,但並沒有成功。接著是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他以「以太的觀念」將法拉第的電磁力線表述為麥克斯韋方程組,這是電磁學中最重要的理論。
但最終,隨著光的傳播不再依賴介質,還有對引力本質的研究,也就是所謂的狹隘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以太最終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土壤,沒有了存在的價值,最終被否定,科學家普遍認為以太是不存在的,是沒有必要的,以太也退出來科學的舞臺。
縱觀人類科學的發展,以太在科學世界中一直承擔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類認識世界和研究世界的工具,儘管最終證明它是錯誤的,但它也是有用的,它推動了人類的發展,這就是科學。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