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對科學假說的認識軌跡
宇宙本源陰陽,到有光電磁產生,到有原子分子產生,到有物質產生,到有星體產生。東方哲學認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陰即冷即以太,熱即陽。物理學認為萬有引力是宇宙的基本規律,後來暗能量又加盟了。但卡文迪許的扭稱實測引力係數試驗只能證明引力是存在的,並不能證明引力是來自物體還是來自真空的冷(即以太)。
-
以太漂不漂移?暗物質,暗能量?
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後來人們逐漸增加其內涵,使它成為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以太說的否定主要有3點:1:以太存在難以想像。根據當時的以太學說:以太是一種剛性的粒子,十分地堅硬,比最硬的物質金剛石還要硬上不知多少倍。
-
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
科學家們想當然地認為,既然是波那麼就一定需要有一種傳播介質,因為之前看到的波(水波、機械波)都依賴介質的振動,科學家們很自然地聯想到,光既然是波,那麼也應該有一種傳播光的介質,於是以太這個名詞被重新搬出來解釋光的傳播。1.2、暗物質是如何被提出來的?天文學的觀測已經證明,地球圍繞太陽旋轉,銀河系中大概包含了1000億個太陽這樣的星系。
-
暗物質是由來自另一個宇宙的微小黑洞製造的嗎?
暗物質可能是由偽真空氣泡成核時在初期產生的微小黑洞構成的,偽真空氣泡在無限短暫的宇宙急劇膨脹期間產生了質量小於月球質量的嬰兒宇宙。如果是這樣,一組科學家認為,這可以解決關於宇宙的一些令人困惑的難題,包括暗物質、引力波源以及對仙女座星系所做的奇怪觀測。實際上,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那種由電子,中子,質子和其他粒子組成的物質實際上很少。
-
為了尋找暗物質,我們發射了一隻「龍蝦眼」
今天(2020.07.25)中午11:13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發射,其中最有趣的一顆衛星被稱為「龍蝦眼」X射線探測器。)為總體單位研製生產,用戶為南京大學,是國際上首顆應用新型龍蝦眼仿生技術的空間科學探測器。
-
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
,古希臘人用它泛指青天或上層大氣,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顯然在科學史上,以太起初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而後,人們逐漸增加其定義,才使它成為了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
-
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不同
,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顯然在科學史上,以太起初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而後,人們逐漸增加其定義,才使它成為了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
-
科學家們尋找引力波背景和暗物質的答案越來越接近
科學家們越來越接近尋找引力波背景和暗物質研究人員在本周舉行的第237屆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報告說,天文學家們可能越來越接近於發現尚未隱藏的宇宙秘密,如暗物質的性質和空間中普遍存在的扭曲現象。通過監測14個脈衝星自旋的微小變化,研究人員可以估計這些脈衝星運動的速度,從而推斷出暗物質對它們施加的引力。科學家們發現,在整個銀河系中,暗物質的平均數量可能略低於先前的估計。查克拉巴蒂說,研究人員還計算出地球體積中暗物質的量只有1.63磅(740克)。她補充說,這些發現反過來又有助於目前尋求直接檢測暗物質的實驗"嘗試並理解暗物質粒子的本質"。
-
引力波可以幫助我們揭露黑洞、暗物質和粒子理論中的奧秘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引力波是愛因斯坦預言的在空間結構中不可見的漣漪。它開啟了天文學的一個全新的時代,讓科學家們能夠看到宇宙中曾經被認為不可見的部分,比如黑洞,暗物質以及被稱為軸子的一些理論上的亞原子粒子。
-
上帝就是暗能量暗物質(薛宣林)
上帝就是暗能量暗物質(薛宣林)太陽系所有天體都繞一個看不見的點轉!-質心!質心等所有的都繞著黑洞轉?黑洞越大形成的宇宙空洞越大。空洞不是沒有,是暗能量暗物質。所以說,左右宇宙的是我們人類看不見的力量,我們人類把他叫做上帝……所以,上帝就是暗能量暗物質。
-
平行宇宙理論是科學還是民科
科學想像、科學假設、科學理論,不是對著抽象名詞(尤其是還沒有得到觀測驗證的抽象概念)去展開想像、假設,而是對著「已知」去展開想像、展開假設。愛因斯坦就是對著邁克耳孫-莫雷實驗這個結果展開的假設,而其他科學家還對著「純粹想像中的以太」展開假設。成功與不成功的理論,都是有歷史真實案例做證明,這其實是一個科研方法論的問題。如何判斷一個思想、一個假說是有意義的?如何辨識民科?
-
暗物質會是下一個以太嗎?哲學家康德早在200年前就曾做出預言?
最近總是有人問我,哲學家康德提出的物自體是不是就是現在的暗物質?我也在網上檢索了網友的一些看法,但是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入。為此筆者就認真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從最開始的以太慢慢敘說!全文長度剛剛好,讀完一定有收穫!19世紀的最後一天,全球的物理學家們齊聚一堂,共同迎接新的世紀的到來。
-
暗物質是什麼?我們用引力波探測出了些什麼?
與引力相互作用的任何事物都會生成引力波。但僅僅最具有災難性的宇宙事件才能夠生成足夠強,可以令我們觀測到的引力波。現今觀測者們已經開始常態化記錄引力波,科學家們正在討論暗物質是怎樣的——只知曉其通過引力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或許能發出足夠強被發現的引力波。
-
暗物質的未解之謎(一)
他提出了不可見的物質,命名為暗物質,提出是暗物質以引力牽引著這些星系。從那時開始,科學家們逐漸認可這種神秘物質充斥整個宇宙的說法。相比於我們可見的普通物質,它有6倍之多。儘管科學家普遍認可宇宙中暗物質大量存在的說法,但一些未解之謎卻始終困擾著科學家。
-
暗物質與科學發展的愛恨糾纏,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條路
到了1930年,沃爾夫岡·泡利猜測存在一種新的亞原子物質——中微子(一種暗物質)但當時無法被觀測。消極的「暗物質」其實當初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提出後,不是那麼容易被世人接受的(物質不直接接觸就發生力的作用當時被認為不可思議),說白了就是這種隔空傳力的理論與當時的主流觀點(生活經驗中物體通過間接或直接接觸來傳播力)相排斥,於是牛頓就引入了暗物質的想法作為解釋(暗物質源於古希臘先哲提出的以太,更能被大眾所接受
-
真空不空,真空裡到底有什麼?
笛卡爾提出以太說,認為空間充滿了以太,並以此解釋行星的運動,但不久被經典牛頓力學否定,引力被認為是超距作用的,不需要傳遞媒介,從而否定了以太論。(橙色是物質星辰,藍色纖維狀是暗物質,彌散在其中的是暗能量。)
-
LIGO之後:暗物質,相對論,超對稱,中微子,黑洞誰贏誰輸?
我們現在知道從一個單一的事件引力波和光的到達時間相差不超過10^15分之1秒,這證實了相對論的預測,即引力的速度等於光速的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一個大型的星系團(星系核中心)將一顆爆炸的超新星的光分解成4個黃色的圖像(箭頭),由於時空的彎曲,它們的到達時間有所差異(被延遲了)。圖片版權:哈勃太空望遠鏡/歐空局和美國宇航局贏家2:冷暗物質特別是距離1.3億光年的中子星合併事件中,由於介入物質數百年,引力波信號的到達時間應該是延遲的。
-
宇宙暗能量是什麼?暗物質又是什麼?
在星球的周圍漆黑一片的是暗物質。暗物質我們看不到,並不代表它不存在,我們科學家根據多方位的觀察和計算,得知暗物質也是有質量的。暗物質的質量約佔據宇宙總質量的三分之一,並且暗物質還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暗能量」。暗能量也是十分巨大的,約佔據宇宙總能量的三分之二。
-
原始黑洞可能是暗物質?
在許多方面,它們就像一個理想的黑體(能吸收全部外來電磁輻射,沒有任何反射和透射的物體),使得我們很難估計宇宙中存在多少黑洞,以及它們的大小。因此,2015年9月,當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探測器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時,的的確確給物理學界帶來了驚喜。
-
宇宙是否存在沒有物質和暗物質的絕對真空?宇宙外是絕對真空嗎?
這是個網上提問,我們來回答一下:一,這要看「絕對真空」的概念是什麼。標題中關於「絕對真空」的概念――「即沒有物質,也沒有暗物質的絕對空間」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沒有物質也沒有暗物質的空間是不存在的,即一無所有的絕對空間是不存在的。關於這一點,十七世紀的笛卡爾已經闡釋的很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