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

2020-08-25 百科記


以太究竟是怎樣的?今天你將親眼看清以太,所謂以太,是指組成空間的意識流,它是靈界創造物質現象界之際創造的第一種最基本元素,由於物質現象界的萬物生存在其內部,故而稱為五大基本元素之第一,作為主聲音,也就是四大基本元素的創造者,人類時常將其作為空間的代名詞,在恆星與恆星之間,靈眼可觀察到空間是由一種暗紅色的流體狀意識流組成,從而形成了一種形狀較為穩定的空間流體,此乃以太



縱觀歷史人們不難發現,以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設想的一種物質,是物理學史上一種假想的物質觀念,後來,它的概念隨著物理學的發展不斷演變,古希臘人用它泛指青天或上層大氣,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顯然在科學史上,以太起初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而後,人們逐漸增加其定義,才使它成為了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


在宇宙學中,有時人們又用以太來表示佔據天體空間的物質,17世紀的數學家笛卡爾是一位對科學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他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並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笛卡爾認為,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是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充滿的,雖然以太不能被人的感官捕捉到,但它卻擁有傳遞力的作用,例如,磁力和月球對潮汐的作用力,而後,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為光波的荷載物同光的波動學說存在聯繫。



值得一提的是,17世紀的笛卡爾曾指出,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物質微粒是唯一的實體,可以說,物質的本質是其空間的廣延性,機械運動,即位置變動是物質唯一的運動形式,一切自然現象,一切物質性質,包括色、香、硬度、熱等,都是由物質粒子的機械相互作用產生的,有了空間的物質和機械的運動,就能按照物質運動本身的自然規律構造出全部世界,因此無須上帝照管,另外,笛卡爾還創立了宇宙演化論,他表明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虛空,因為空間中充滿了「以太」這種不可見的、連續的、可壓縮的本原物質,可用來傳遞引力,它們會圍繞太陽,同時會被太陽拖拽形成旋渦,這些旋渦誕生了太陽系的行星



這意味著宇宙中所有的恆星都是一個又一個旋渦的中心,物質的質點則處於統一的旋渦中,在運動中分化出土、空氣和火三種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則形成太陽和恆星,笛卡爾還強調,動量恆定是大小不同物質元素內的在固有屬性,甚至批評了伽利略關於自由下落的提法,並指出落體運動的原因是旋渦的吸引作用,令人詫異的是,雖然牛頓不同意物理學家胡克的光波動學說,但他卻像笛卡爾一樣反對超距作用,還承認了以太的存在。


很少有人知道,18世紀是以太論沒落的時期,由於法國笛卡爾主義拒絕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從而使得牛頓的追隨者們大肆反對笛卡爾哲學體系,他倡導的以太論也被拉入反對陣列,隨著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體力學領域的成功以及人們探尋以太未獲實際結果,導致超距作用觀點得以流行,此時,人們還放棄了光的波動說,然而微粒說卻被廣泛承認,可以說19世紀末期是以太論的極盛時期,該階段在光的電磁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有人指出宇宙中充滿了一種名為以太的介質,並指出光是依靠以太進行傳播的,並且還將這種以太選作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也就是說凡是相對於這個絕對參考系的運動都可稱為絕對運動,以此區別於對其它參考系的相對運動,如此看來,經典的電磁理論只有在相對於以太為靜止的慣性系中才能成立。



也有人指出,19世紀的以太觀念可能包含了暗物質和暗能量,若與引力的物理實質有關文章中的基本粒子結構新觀念相比,就能看出以太觀念與21世紀的科學新觀念息息相關,其缺陷在於把夸克、磁單極子、引力子、能量子這些暗粒子流籠統的作為以太后混為一談,實際上,我們甚至不難發現,隨著21世紀人類對暗物質、暗能量研究的開展,以太說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復活,不同的是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太說,更驚人的是,人們還將網際網路命名為乙太網。



你知道嗎?歷史上,雖然人們已經得知光是一種波,並且還知道這是一種橫波,遺憾的是他們卻未能知曉這個波究竟是什麼,當時,人們甚至已經知道,光波不需要載體,但人們卻無法接受沒有載體的波,例如,水波是以水為載體的,聲波是由物質作為載體的,所以人們認為其它的波都是有載體的,然而,光波卻沒有載體,顯然這令人無法想像,於是,人們就假想了一種物質來作為光波的載體,並將這種物質起名為以太



古往今來,許多人都曾描述過以太的性質,又因總有實驗不符合描述中的以太性質,導致以太的性質經常被修改,而物理學家邁克耳孫等人為驗證以太參考系而進行的光幹涉實驗,因其假定的前提條件的不完全充分性,從而無法作為否定以太參考系的證據,由此可見,否定以太的實驗結論不過是一個歷史的失誤或錯覺,進一步來看,當人類發現以太確實存在,而非絕對靜止不動的以太,這說明,僅僅建立在坐標變換條件下的愛因斯坦相對論,自然而然地只是數學上的變換罷了,還有可能不具備確切的物理意義,對此,小夥們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感謝觀看本期視頻,我們下期再見。

文/許金星

相關焦點

  • 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世界上有多少名詞?真實的數量肯定要比你我知道的多,人類除了會給每個人起個名字,還會給看到的物體起名字,然而有一類名字比較特殊,它們屬於未知的或者說是假想的物體,比如,神仙、鬼怪、魂魄、經絡、UFO、以太、暗物質等等。同樣是假想的物體,同樣缺乏直接證據,有的能被科學接納,有的卻被科學否定,這是怎麼回事呢。
  • 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不同
    在宇宙學中,有時人們又用以太來表示佔據天體空間的物質,17世紀的數學家笛卡爾是一位對科學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他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並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笛卡爾認為,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是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充滿的,
  • 暗物質有可能不存在嗎?它會是下一個以太?
    這個問題問得特別好,以太和暗物質在物理學上的確有相似處。首先以太和暗物質都是基於時代背景下的物理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而進行的彌補。從這點來說,暗物質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以太,但是這種可能性並不大。以太最早由亞里斯多德提出,直到牛頓才將其發揚光大。在牛頓提出萬有引力之後,我們建立起全新的力學框架。但同時帶來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那就是引力是超距作用。因為在牛頓看來:兩個物體沒有任何直接或者間接接觸就可以相互作用,而這其中並沒有傳播子。
  • 以太漂不漂移?暗物質,暗能量?
    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後來人們逐漸增加其內涵,使它成為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以太說的否定主要有3點:1:以太存在難以想像。根據當時的以太學說:以太是一種剛性的粒子,十分地堅硬,比最硬的物質金剛石還要硬上不知多少倍。
  • 宇宙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被發現
    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21日說,他們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  所謂暗物質是指宇宙中存在的一種不明性質的物質粒子,它的電磁放射和折射非常微弱,所以不能被直接探測到。
  • 暗物質存在的3條證據
    暗物質什麼是暗物質,它有質量,但是我們看不見,無法直接測量,普通物質無法與其發生碰撞。根據目前的推測,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存在大約是普通物質的5倍。那麼既然我們看不見它,那我們是怎麼知道的暗物質的存在的呢。
  • 暗物質、超對稱粒子會不會重走以太的道路?
    以太這個概念在古希臘時期就有,近代時期以太這個概念主要和光速聯繫在了一起。用麥克斯韋給出的方程組可以計算出光速,不過在計算光速的表達式中卻看不到是相對於哪一個參考系的。光以一定的速度向前傳播,按照經典的物理學理論,說物體的速度是多少需要找一個參考系,以太就是假想出來的一種充滿宇宙空間的物質,當時認為光速是多少就是相對於以太而言的。19世紀後期,邁克耳孫和莫雷設計了一系列實驗想檢驗地球在以太空間中的運行速度而做的一系列實驗,實驗本來是抱著以太存在的想法,結果在後人看來相當於宣判了以太的死刑。
  • 科學家首次發現暗物質存在直接證據:40萬正電子
    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發現40萬正電子,可能是暗物質湮滅時產生的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科學家發現迄今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該發現源自「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這部儀器是2011年美國太空梭倒數第二次飛抵國際空間站時安裝的。
  • 大爆炸、暗物質與宇宙的命運
    黃慶國:首先,我們現在所講的所有科學都是實證主義科學。我們談論那些可以被檢驗的科學理論。而在那之前的東西我們目前沒有辦法去直接觀察它,從我的角度來說,那不完全是實證主義科學。吳寶俊:照您的說法,就是它相當於一個哲學問題?
  • 美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宇宙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2日 17:3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洛杉磯8月21日電(記者陳勇)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21日說,他們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
  • 暗物質與科學發展的愛恨糾纏,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條路
    暗物質對科學探索的影響從19世紀就已出現,當時天文學家對天王星軌道的理論計算與測量結果不一致。有人提出這可能是一顆尚未被觀測到的行星引力影響,按照計算觀測指定位置從而發現海王星。同樣的例子還有天狼星與南河三的伴星被發現,因當時天文望遠鏡無法觀測,直到後來設備滿足要求後才得以證實。
  •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不存在會引起物理學翻天覆地的變化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當今宇宙學的重大研究課題,一旦對其有了實質性的突破研究,用諾貝爾獎也無法體現出研究成果的偉大。圍繞著暗物質和暗能量,科學家在天上和地底下布下了天羅地網,可一直未發現它們的真實蹤跡。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名字上都有一個「暗」字,顧名思義這種物質人類看不到,用各種儀器也沒有直接探測到。嚴格地講,它們還只是假說。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當然暗物質從被提出以來,不僅在星系的旋轉曲線上,還在星系團、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甚至早期宇宙當中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觀測證據。我們是通過引力去理解暗物質的,它看不見,但是也提供了一份萬有引力。我們如果再較真的去問:這個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還不知道,我們只知道暗物質不是什麼。
  • 暗物質會是下一個以太嗎?哲學家康德早在200年前就曾做出預言?
    新理論沒有和牛頓力學妥協,而是顛覆了牛頓力學最基礎的時空觀和運動觀才得以完善起來!而當我們步入21世紀的時候,新的烏雲又出現了,那就是暗物質!暗物質起源於力,也受困於力!力學可以解釋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這是量子力學的範疇。力學還可以解決宏觀高速的天體運動,那是廣義相對論的範疇。
  • 另類科學假說:引力波、暗物質來自真空的冷(即以太)
    而引力是客觀存在的,不會憑空存在的,肯定是物質的,故引力特有的'引力波'是肯定存在的, 也就是說卡文迪許的扭稱實測引力係數試驗實際是證明引力波是存在的。(3)引力作用物體只能通過引力波 ,可連引力波還沒被直接發現,就說引力來自物體是真理不是有點過早。(4) 科學家可以發現真正的引力波,並且可以測出引力波是來自物體還是來自真空的冷。
  • 暗物質是什麼,到底有沒有暗物質?看看科學家找到的最好證據!
    暗物質是看不見的,而反物質日後出了研究結果,我們是能夠實實在在接觸到的東西物質的正反概念產生於宇宙大爆炸學說,正物質和反物質,兩個物體在重量和質量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區別就是。帶的電荷完全相反,而當兩者接觸到一起的時候會產生爆炸的能量,現有的科學技術下,我們只能夠接觸到正物質。但是在一些爆炸分離實驗當中,已經開始捕捉到負粒子的出現。負粒子的相互凝結和組成就會變成反物質。相信。
  • 暗物質有了新的存在證據,地球生命和月球形成有什麼聯繫?
    這個團隊進行了各種測試,在可能條件下模擬地球和其他天體發生碰撞,另外也考慮了隕石風暴這個因素,得到的結論是:地球與含硫行星(火星大小)碰撞的可能性最大。大家都知道,一開始的地球和其巖石行星並無區別,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缺乏揮發性元素,但它的機制和交付實際卻一直備受爭議。
  • 暗物質是什麼,到底有沒有暗物質?看看科學家找到的最好證據
    在現實生活中,物質這個詞語是有非常多含義的,但是在物理學概念當中,物質是一個專有名詞。隨著近幾年大家對於物理學概念以及航天方面的關注,物質這個概念被更多的人熟知,常見的有反物質和暗物質兩個概念,因為這兩個名字經常被各種偽科學炒作或者用於街邊小廣告,把這些非常嚴肅的專業名詞變成了坑蒙拐騙的工具,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反物質與暗物質之間的聯繫與它們的區別。
  • 暗物質是什麼,到底有沒有暗物質?看看科學家找到的最好證據!
    隨著近幾年大家對於物理學概念以及航天方面的關注,物質這個概念被更多的人熟知,常見的有反物質和暗物質兩個概念,因為這兩個名字經常被各種偽科學炒作或者用於街邊小廣告,把這些非常嚴肅的專業名詞變成了坑蒙拐騙的工具,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反物質與暗物質之間的聯繫與它們的區別。反物質的名詞概念是相對於正物質來說的,而暗物質的相對概念就是我們平常接觸得到摸得到的東西。
  • 薇拉·魯賓是如何發現暗物質存在第一直接證據的(內含中文視頻)
    天文志願字幕組,若有錯誤,歡迎指出)那是70年代肖恩·康納利還是詹姆士邦德 時尚界還像瞎了一樣醜天文學家還在不知疲倦地探究銀河系旋轉問題這是一個誤導性的名字因為問題是銀河系旋轉得太好了在銀河系邊緣的星星運轉的速度遠超天文學家的預期於是他們開始質疑他們對物理學定律的了解最後 他們意識到他們正在尋找證明暗物質的第一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