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究竟是怎樣的?今天你將親眼看清以太,所謂以太,是指組成空間的意識流,它是靈界創造物質現象界之際創造的第一種最基本元素,由於物質現象界的萬物生存在其內部,故而稱為五大基本元素之第一,作為主聲音,也就是四大基本元素的創造者,人類時常將其作為空間的代名詞,在恆星與恆星之間,靈眼可觀察到空間是由一種暗紅色的流體狀意識流組成,從而形成了一種形狀較為穩定的空間流體,此乃以太
縱觀歷史人們不難發現,以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設想的一種物質,是物理學史上一種假想的物質觀念,後來,它的概念隨著物理學的發展不斷演變,古希臘人用它泛指青天或上層大氣,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顯然在科學史上,以太起初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而後,人們逐漸增加其定義,才使它成為了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
在宇宙學中,有時人們又用以太來表示佔據天體空間的物質,17世紀的數學家笛卡爾是一位對科學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他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並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笛卡爾認為,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是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充滿的,雖然以太不能被人的感官捕捉到,但它卻擁有傳遞力的作用,例如,磁力和月球對潮汐的作用力,而後,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為光波的荷載物同光的波動學說存在聯繫。
值得一提的是,17世紀的笛卡爾曾指出,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物質微粒是唯一的實體,可以說,物質的本質是其空間的廣延性,機械運動,即位置變動是物質唯一的運動形式,一切自然現象,一切物質性質,包括色、香、硬度、熱等,都是由物質粒子的機械相互作用產生的,有了空間的物質和機械的運動,就能按照物質運動本身的自然規律構造出全部世界,因此無須上帝照管,另外,笛卡爾還創立了宇宙演化論,他表明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虛空,因為空間中充滿了「以太」這種不可見的、連續的、可壓縮的本原物質,可用來傳遞引力,它們會圍繞太陽,同時會被太陽拖拽形成旋渦,這些旋渦誕生了太陽系的行星
這意味著宇宙中所有的恆星都是一個又一個旋渦的中心,物質的質點則處於統一的旋渦中,在運動中分化出土、空氣和火三種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則形成太陽和恆星,笛卡爾還強調,動量恆定是大小不同物質元素內的在固有屬性,甚至批評了伽利略關於自由下落的提法,並指出落體運動的原因是旋渦的吸引作用,令人詫異的是,雖然牛頓不同意物理學家胡克的光波動學說,但他卻像笛卡爾一樣反對超距作用,還承認了以太的存在。
很少有人知道,18世紀是以太論沒落的時期,由於法國笛卡爾主義拒絕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從而使得牛頓的追隨者們大肆反對笛卡爾哲學體系,他倡導的以太論也被拉入反對陣列,隨著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體力學領域的成功以及人們探尋以太未獲實際結果,導致超距作用觀點得以流行,此時,人們還放棄了光的波動說,然而微粒說卻被廣泛承認,可以說19世紀末期是以太論的極盛時期,該階段在光的電磁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有人指出宇宙中充滿了一種名為以太的介質,並指出光是依靠以太進行傳播的,並且還將這種以太選作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也就是說凡是相對於這個絕對參考系的運動都可稱為絕對運動,以此區別於對其它參考系的相對運動,如此看來,經典的電磁理論只有在相對於以太為靜止的慣性系中才能成立。
也有人指出,19世紀的以太觀念可能包含了暗物質和暗能量,若與引力的物理實質有關文章中的基本粒子結構新觀念相比,就能看出以太觀念與21世紀的科學新觀念息息相關,其缺陷在於把夸克、磁單極子、引力子、能量子這些暗粒子流籠統的作為以太后混為一談,實際上,我們甚至不難發現,隨著21世紀人類對暗物質、暗能量研究的開展,以太說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復活,不同的是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太說,更驚人的是,人們還將網際網路命名為乙太網。
你知道嗎?歷史上,雖然人們已經得知光是一種波,並且還知道這是一種橫波,遺憾的是他們卻未能知曉這個波究竟是什麼,當時,人們甚至已經知道,光波不需要載體,但人們卻無法接受沒有載體的波,例如,水波是以水為載體的,聲波是由物質作為載體的,所以人們認為其它的波都是有載體的,然而,光波卻沒有載體,顯然這令人無法想像,於是,人們就假想了一種物質來作為光波的載體,並將這種物質起名為以太
古往今來,許多人都曾描述過以太的性質,又因總有實驗不符合描述中的以太性質,導致以太的性質經常被修改,而物理學家邁克耳孫等人為驗證以太參考系而進行的光幹涉實驗,因其假定的前提條件的不完全充分性,從而無法作為否定以太參考系的證據,由此可見,否定以太的實驗結論不過是一個歷史的失誤或錯覺,進一步來看,當人類發現以太確實存在,而非絕對靜止不動的以太,這說明,僅僅建立在坐標變換條件下的愛因斯坦相對論,自然而然地只是數學上的變換罷了,還有可能不具備確切的物理意義,對此,小夥們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感謝觀看本期視頻,我們下期再見。
文/許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