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世界上有多少名詞?真實的數量肯定要比你我知道的多,人類除了會給每個人起個名字,還會給看到的物體起名字,然而有一類名字比較特殊,它們屬於未知的或者說是假想的物體,比如,神仙、鬼怪、魂魄、經絡、UFO、以太、暗物質等等。同樣是假想的物體,同樣缺乏直接證據,有的能被科學接納,有的卻被科學否定,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用以太和暗物質為代表,說說這個事。
一、假想的依據不同
1.1、以太是如何被提出來的?
以太最早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設想的一種物質。他認為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很顯然這個時候的以太是一種神秘的物質。你如果問亞里斯多德天空上層為什麼會有以太?他恐怕只能告訴你,拍腦門猜的。
隨著物理學的發展,特別是電磁學的發展,科學家們證實了光是一種電磁波。科學家們想當然地認為,既然是波那麼就一定需要有一種傳播介質,因為之前看到的波(水波、機械波)都依賴介質的振動,科學家們很自然地聯想到,光既然是波,那麼也應該有一種傳播光的介質,於是以太這個名詞被重新搬出來解釋光的傳播。
1.2、暗物質是如何被提出來的?
天文學的觀測已經證明,地球圍繞太陽旋轉,銀河系中大概包含了1000億個太陽這樣的星系。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包括一根棒和兩個大旋臂,兩個大旋臂上又分了好多的小旋臂。太陽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5萬光年。
我國最大的地面光學望遠鏡LAMOST的大量觀測數據表明,太陽的繞行速度是240Km/s。繞銀河系中心旋轉一周需要2.3億年。
熟悉圓周運動的朋友應該明白,人造衛星在軌運動時,其軌道高度越低速度越快,軌道高度越高速度越慢。如果人造衛星在高軌道仍然保持高速度,它就會掙脫地心引力的束縛,飛出地月系統。
天文學家們根據銀河系中發光物質或者氣體的分布大概是10萬光年這樣的尺度,根據太陽和銀河系中間發光物質的分布,科學家可以推算出太陽繞銀河系運動的速度,大概是160Km/s。這與LAMOST的觀測值240Km/s有很大的差異。測量銀河系外圍的星雲繞銀河系旋轉的速度,大約在200Km/s左右。
科學家們根據這些觀測到的尺度、速度、距離,推斷出銀河系中的物質分布大概是發光物質的10倍,還有大約90%的東西是不發光的。科學家們把這些不發光,卻仍然會產生引力作用的物質叫做——暗物質。
1.3、小結
對比以太和暗物質概念的提出我們會發現,定義以太的時候,是通過光波與機械波的類比,是理論上的牽強硬套,是毫無依據的假設;但暗物質不同,它是依據觀測結果與理論預言之間不協調,而提出的一種理論修補方案。儘管並不知道暗物質是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有某種未知存在。
二、科學系統內部的邏輯自洽
科學內部不同分支之間要能夠互相證明,不能在邏輯上相互矛盾,這也是檢驗科學假設是否正確的一個標準。
2.1、以太假設與其它物理理論相矛盾
既然光是以太振動形成的波,那麼以太一定是無處不在的,充滿在整個宇宙當中的。根據當時天文學家們觀測到的光行差(地球公轉所造成的恆星表觀位置變化)現象,以太的運動必須相對地球表面靜止。你能想像出有一種物質,瀰漫在整個宇宙中,隨著地球一起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嗎?
以太的具體運動方式就成為了一個謎。不過科學家們是一群不撞南牆不死心的人,當然不會直接否定這種可能,於是在很多科學家的建議下,麥可遜開始利用幹涉儀來測量「以太漂移」。他先於1881年做了第一次試驗,「零結果」;1887年,改進試驗裝置,提高實驗精度,再次實驗,依舊是——「零結果」。
在實驗事實面前,麥可遜不得不承認,這個「零結果」的實驗表明,以太是不存在的。他還同時意識到,這個結論與當時普遍接受的光行差現象的解釋直接矛盾。即使在地球和以太之間存在著相對運動,它必定是很小的,小到足以完全駁到菲涅爾的光行差解釋。』
2.2、暗物質假設沒有造成任何理論衝突
首先,科學家們根據觀測結果與理論預言的偏差,為宇宙中添加「暗物質」之後,這屬於對於目前引力理論的一種修正。
其次, 暗物質僅僅是我們看不見(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其他性質並沒有任何怪異之處。所以其實已經存在人類已發現的符合暗物質行為的粒子,比如,「中微子」。
再次,「暗物質」與以太不同,是某一種特殊物質,它是一大類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的物質,或者現象的統稱。所以,即使某幾種可以成為暗物質的預言最後被證明根本不存在,也並不影響「暗物質」這個整體概念。可以說,暗物質是肯定存在的。
2.3、小結
可以說,以太的提出純粹就是為了解釋光的傳播方式而引入的,它的引入直接導致了物理體系的崩潰,這是科學作為一個內部自洽的系統所不能接受的;但暗物質的引入沒有帶來任何理論上的衝突,正因為如此才吸引著大批的物理學家投入尋找暗物質的隊伍。
三、就沒有反對暗物質的聲音嗎?
在科學界中,其實也是有人認為暗物質不存在的,他們認為應該修正引力理論。這裡主要是包括兩大類:
第一是引力修正理論(MOND)。 與其說現在熱門的「暗物質」是強行修補,倒不如說引力修正理論是強行修補。因為這個理論僅僅是把現有重力理論,強行加了一個修正值,以符合觀測。
第二是量子引力理論 也就是俗稱的萬有理論。 這類萬有理論,目前理論難度大,理論矛盾多,還無法成為正式理論。
結束語——物理學靠的不是瞎猜
我們分別從以太和暗物質提出的依據、二者對物理體系造成的影響兩個方面,分析了為什麼以太不存在,而暗物質是一定存在的。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任何一個科學假設的提出,都需要有事實或者是理論作為前提,這個假設不能造成現有理論體系的崩潰,並且要符合已經觀測到的實驗現象,這樣的假設,才有可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對於那些神仙、鬼怪、魂魄、經絡、UFO等人類給未知事物起的名詞,我們就要從這兩個角度去分析它們,是不是真的存在,答案自然就呼之欲出了。能不能正確回答這些問題,其實不在於已經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要看我們是不是採用了正確的方法。
物理學的方法就是科學實驗,數學證明,而不是瞎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