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

2021-01-15 科學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世界上有多少名詞?真實的數量肯定要比你我知道的多,人類除了會給每個人起個名字,還會給看到的物體起名字,然而有一類名字比較特殊,它們屬於未知的或者說是假想的物體,比如,神仙、鬼怪、魂魄、經絡、UFO、以太、暗物質等等。同樣是假想的物體,同樣缺乏直接證據,有的能被科學接納,有的卻被科學否定,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用以太和暗物質為代表,說說這個事。

一、假想的依據不同

1.1、以太是如何被提出來的?

以太最早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設想的一種物質。他認為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很顯然這個時候的以太是一種神秘的物質。你如果問亞里斯多德天空上層為什麼會有以太?他恐怕只能告訴你,拍腦門猜的。

隨著物理學的發展,特別是電磁學的發展,科學家們證實了光是一種電磁波。科學家們想當然地認為,既然是波那麼就一定需要有一種傳播介質,因為之前看到的波(水波、機械波)都依賴介質的振動,科學家們很自然地聯想到,光既然是波,那麼也應該有一種傳播光的介質,於是以太這個名詞被重新搬出來解釋光的傳播。

1.2、暗物質是如何被提出來的?

天文學的觀測已經證明,地球圍繞太陽旋轉,銀河系中大概包含了1000億個太陽這樣的星系。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包括一根棒和兩個大旋臂,兩個大旋臂上又分了好多的小旋臂。太陽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5萬光年。

我國最大的地面光學望遠鏡LAMOST的大量觀測數據表明,太陽的繞行速度是240Km/s。繞銀河系中心旋轉一周需要2.3億年。

熟悉圓周運動的朋友應該明白,人造衛星在軌運動時,其軌道高度越低速度越快,軌道高度越高速度越慢。如果人造衛星在高軌道仍然保持高速度,它就會掙脫地心引力的束縛,飛出地月系統。

天文學家們根據銀河系中發光物質或者氣體的分布大概是10萬光年這樣的尺度,根據太陽和銀河系中間發光物質的分布,科學家可以推算出太陽繞銀河系運動的速度,大概是160Km/s。這與LAMOST的觀測值240Km/s有很大的差異。測量銀河系外圍的星雲繞銀河系旋轉的速度,大約在200Km/s左右。

科學家們根據這些觀測到的尺度、速度、距離,推斷出銀河系中的物質分布大概是發光物質的10倍,還有大約90%的東西是不發光的。科學家們把這些不發光,卻仍然會產生引力作用的物質叫做——暗物質。

1.3、小結

對比以太和暗物質概念的提出我們會發現,定義以太的時候,是通過光波與機械波的類比,是理論上的牽強硬套,是毫無依據的假設;但暗物質不同,它是依據觀測結果與理論預言之間不協調,而提出的一種理論修補方案。儘管並不知道暗物質是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有某種未知存在。

二、科學系統內部的邏輯自洽

科學內部不同分支之間要能夠互相證明,不能在邏輯上相互矛盾,這也是檢驗科學假設是否正確的一個標準。

2.1、以太假設與其它物理理論相矛盾

既然光是以太振動形成的波,那麼以太一定是無處不在的,充滿在整個宇宙當中的。根據當時天文學家們觀測到的光行差(地球公轉所造成的恆星表觀位置變化)現象,以太的運動必須相對地球表面靜止。你能想像出有一種物質,瀰漫在整個宇宙中,隨著地球一起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嗎?

以太的具體運動方式就成為了一個謎。不過科學家們是一群不撞南牆不死心的人,當然不會直接否定這種可能,於是在很多科學家的建議下,麥可遜開始利用幹涉儀來測量「以太漂移」。他先於1881年做了第一次試驗,「零結果」;1887年,改進試驗裝置,提高實驗精度,再次實驗,依舊是——「零結果」。

在實驗事實面前,麥可遜不得不承認,這個「零結果」的實驗表明,以太是不存在的。他還同時意識到,這個結論與當時普遍接受的光行差現象的解釋直接矛盾。即使在地球和以太之間存在著相對運動,它必定是很小的,小到足以完全駁到菲涅爾的光行差解釋。』

2.2、暗物質假設沒有造成任何理論衝突

首先,科學家們根據觀測結果與理論預言的偏差,為宇宙中添加「暗物質」之後,這屬於對於目前引力理論的一種修正。

其次, 暗物質僅僅是我們看不見(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其他性質並沒有任何怪異之處。所以其實已經存在人類已發現的符合暗物質行為的粒子,比如,「中微子」。

再次,「暗物質」與以太不同,是某一種特殊物質,它是一大類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的物質,或者現象的統稱。所以,即使某幾種可以成為暗物質的預言最後被證明根本不存在,也並不影響「暗物質」這個整體概念。可以說,暗物質是肯定存在的。

2.3、小結

可以說,以太的提出純粹就是為了解釋光的傳播方式而引入的,它的引入直接導致了物理體系的崩潰,這是科學作為一個內部自洽的系統所不能接受的;但暗物質的引入沒有帶來任何理論上的衝突,正因為如此才吸引著大批的物理學家投入尋找暗物質的隊伍。

三、就沒有反對暗物質的聲音嗎?

在科學界中,其實也是有人認為暗物質不存在的,他們認為應該修正引力理論。這裡主要是包括兩大類:

第一是引力修正理論(MOND)。 與其說現在熱門的「暗物質」是強行修補,倒不如說引力修正理論是強行修補。因為這個理論僅僅是把現有重力理論,強行加了一個修正值,以符合觀測。

第二是量子引力理論 也就是俗稱的萬有理論。 這類萬有理論,目前理論難度大,理論矛盾多,還無法成為正式理論。

結束語——物理學靠的不是瞎猜

我們分別從以太和暗物質提出的依據、二者對物理體系造成的影響兩個方面,分析了為什麼以太不存在,而暗物質是一定存在的。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任何一個科學假設的提出,都需要有事實或者是理論作為前提,這個假設不能造成現有理論體系的崩潰,並且要符合已經觀測到的實驗現象,這樣的假設,才有可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對於那些神仙、鬼怪、魂魄、經絡、UFO等人類給未知事物起的名詞,我們就要從這兩個角度去分析它們,是不是真的存在,答案自然就呼之欲出了。能不能正確回答這些問題,其實不在於已經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要看我們是不是採用了正確的方法。

物理學的方法就是科學實驗,數學證明,而不是瞎猜。

相關焦點

  • 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
    在宇宙學中,有時人們又用以太來表示佔據天體空間的物質,17世紀的數學家笛卡爾是一位對科學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他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並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笛卡爾認為,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
  • 科學思維:同樣缺乏直接證據,以太和暗物質命運迥然不同
    在宇宙學中,有時人們又用以太來表示佔據天體空間的物質,17世紀的數學家笛卡爾是一位對科學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他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並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笛卡爾認為,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是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充滿的,
  • 暗物質有可能不存在嗎?它會是下一個以太?
    這個問題問得特別好,以太和暗物質在物理學上的確有相似處。首先以太和暗物質都是基於時代背景下的物理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而進行的彌補。從這點來說,暗物質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以太,但是這種可能性並不大。以太最早由亞里斯多德提出,直到牛頓才將其發揚光大。在牛頓提出萬有引力之後,我們建立起全新的力學框架。但同時帶來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那就是引力是超距作用。因為在牛頓看來:兩個物體沒有任何直接或者間接接觸就可以相互作用,而這其中並沒有傳播子。
  • 以太漂不漂移?暗物質,暗能量?
    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後來人們逐漸增加其內涵,使它成為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以太說的否定主要有3點:1:以太存在難以想像。根據當時的以太學說:以太是一種剛性的粒子,十分地堅硬,比最硬的物質金剛石還要硬上不知多少倍。
  • 宇宙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被發現
    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21日說,他們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  所謂暗物質是指宇宙中存在的一種不明性質的物質粒子,它的電磁放射和折射非常微弱,所以不能被直接探測到。
  • 暗物質存在的3條證據
    暗物質什麼是暗物質,它有質量,但是我們看不見,無法直接測量,普通物質無法與其發生碰撞。根據目前的推測,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存在大約是普通物質的5倍。那麼既然我們看不見它,那我們是怎麼知道的暗物質的存在的呢。
  • 暗物質、超對稱粒子會不會重走以太的道路?
    以太這個概念在古希臘時期就有,近代時期以太這個概念主要和光速聯繫在了一起。用麥克斯韋給出的方程組可以計算出光速,不過在計算光速的表達式中卻看不到是相對於哪一個參考系的。光以一定的速度向前傳播,按照經典的物理學理論,說物體的速度是多少需要找一個參考系,以太就是假想出來的一種充滿宇宙空間的物質,當時認為光速是多少就是相對於以太而言的。19世紀後期,邁克耳孫和莫雷設計了一系列實驗想檢驗地球在以太空間中的運行速度而做的一系列實驗,實驗本來是抱著以太存在的想法,結果在後人看來相當於宣判了以太的死刑。
  • 科學家首次發現暗物質存在直接證據:40萬正電子
    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發現40萬正電子,可能是暗物質湮滅時產生的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科學家發現迄今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該發現源自「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這部儀器是2011年美國太空梭倒數第二次飛抵國際空間站時安裝的。
  • 大爆炸、暗物質與宇宙的命運
    黃慶國:首先,我們現在所講的所有科學都是實證主義科學。我們談論那些可以被檢驗的科學理論。而在那之前的東西我們目前沒有辦法去直接觀察它,從我的角度來說,那不完全是實證主義科學。吳寶俊:照您的說法,就是它相當於一個哲學問題?
  • 美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宇宙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2日 17:3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洛杉磯8月21日電(記者陳勇)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21日說,他們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
  • 暗物質與科學發展的愛恨糾纏,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條路
    暗物質對科學探索的影響從19世紀就已出現,當時天文學家對天王星軌道的理論計算與測量結果不一致。有人提出這可能是一顆尚未被觀測到的行星引力影響,按照計算觀測指定位置從而發現海王星。同樣的例子還有天狼星與南河三的伴星被發現,因當時天文望遠鏡無法觀測,直到後來設備滿足要求後才得以證實。
  •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不存在會引起物理學翻天覆地的變化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當今宇宙學的重大研究課題,一旦對其有了實質性的突破研究,用諾貝爾獎也無法體現出研究成果的偉大。圍繞著暗物質和暗能量,科學家在天上和地底下布下了天羅地網,可一直未發現它們的真實蹤跡。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名字上都有一個「暗」字,顧名思義這種物質人類看不到,用各種儀器也沒有直接探測到。嚴格地講,它們還只是假說。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當然暗物質從被提出以來,不僅在星系的旋轉曲線上,還在星系團、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甚至早期宇宙當中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觀測證據。我們是通過引力去理解暗物質的,它看不見,但是也提供了一份萬有引力。我們如果再較真的去問:這個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還不知道,我們只知道暗物質不是什麼。
  • 暗物質會是下一個以太嗎?哲學家康德早在200年前就曾做出預言?
    新理論沒有和牛頓力學妥協,而是顛覆了牛頓力學最基礎的時空觀和運動觀才得以完善起來!而當我們步入21世紀的時候,新的烏雲又出現了,那就是暗物質!暗物質起源於力,也受困於力!力學可以解釋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這是量子力學的範疇。力學還可以解決宏觀高速的天體運動,那是廣義相對論的範疇。
  • 另類科學假說:引力波、暗物質來自真空的冷(即以太)
    而引力是客觀存在的,不會憑空存在的,肯定是物質的,故引力特有的'引力波'是肯定存在的, 也就是說卡文迪許的扭稱實測引力係數試驗實際是證明引力波是存在的。(3)引力作用物體只能通過引力波 ,可連引力波還沒被直接發現,就說引力來自物體是真理不是有點過早。(4) 科學家可以發現真正的引力波,並且可以測出引力波是來自物體還是來自真空的冷。
  • 暗物質是什麼,到底有沒有暗物質?看看科學家找到的最好證據!
    暗物質是看不見的,而反物質日後出了研究結果,我們是能夠實實在在接觸到的東西物質的正反概念產生於宇宙大爆炸學說,正物質和反物質,兩個物體在重量和質量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區別就是。帶的電荷完全相反,而當兩者接觸到一起的時候會產生爆炸的能量,現有的科學技術下,我們只能夠接觸到正物質。但是在一些爆炸分離實驗當中,已經開始捕捉到負粒子的出現。負粒子的相互凝結和組成就會變成反物質。相信。
  • 暗物質有了新的存在證據,地球生命和月球形成有什麼聯繫?
    這個團隊進行了各種測試,在可能條件下模擬地球和其他天體發生碰撞,另外也考慮了隕石風暴這個因素,得到的結論是:地球與含硫行星(火星大小)碰撞的可能性最大。大家都知道,一開始的地球和其巖石行星並無區別,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缺乏揮發性元素,但它的機制和交付實際卻一直備受爭議。
  • 暗物質是什麼,到底有沒有暗物質?看看科學家找到的最好證據
    在現實生活中,物質這個詞語是有非常多含義的,但是在物理學概念當中,物質是一個專有名詞。隨著近幾年大家對於物理學概念以及航天方面的關注,物質這個概念被更多的人熟知,常見的有反物質和暗物質兩個概念,因為這兩個名字經常被各種偽科學炒作或者用於街邊小廣告,把這些非常嚴肅的專業名詞變成了坑蒙拐騙的工具,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反物質與暗物質之間的聯繫與它們的區別。
  • 暗物質是什麼,到底有沒有暗物質?看看科學家找到的最好證據!
    隨著近幾年大家對於物理學概念以及航天方面的關注,物質這個概念被更多的人熟知,常見的有反物質和暗物質兩個概念,因為這兩個名字經常被各種偽科學炒作或者用於街邊小廣告,把這些非常嚴肅的專業名詞變成了坑蒙拐騙的工具,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反物質與暗物質之間的聯繫與它們的區別。反物質的名詞概念是相對於正物質來說的,而暗物質的相對概念就是我們平常接觸得到摸得到的東西。
  • 薇拉·魯賓是如何發現暗物質存在第一直接證據的(內含中文視頻)
    天文志願字幕組,若有錯誤,歡迎指出)那是70年代肖恩·康納利還是詹姆士邦德 時尚界還像瞎了一樣醜天文學家還在不知疲倦地探究銀河系旋轉問題這是一個誤導性的名字因為問題是銀河系旋轉得太好了在銀河系邊緣的星星運轉的速度遠超天文學家的預期於是他們開始質疑他們對物理學定律的了解最後 他們意識到他們正在尋找證明暗物質的第一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