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或人工智慧時代下 社會關係很可能呈現出一個金字塔的形狀

2020-12-05 企業網D1Net

2030年離我們遠嗎?仔細算來,只有12年的距離。未來的十年間,人工智慧將在各個領域施展拳腳,機器人和人類之間,是友好協作還是智能替代?通過預測,我們將更好地認識到未來的趨勢,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為看上去很遠的2030年,謀劃自己的發展軌跡。

近日,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中稱,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全球預計有3.75億人口將面臨重新就業,其中中國佔1億。麥肯錫報告中分了11個行業大類,看不同國家未來在這些行業的崗位需求變化。

崗位需求直線增長

其中涉及到創意工作、技術類工程師、管理類以及社會互動類的崗位需求增長明顯,因為機器還無法在這些領域取代人類。另一方面,那些在可預測環境中進行物理活動的部分崗位需求將下降明顯。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涉及管理、專業技術、社會等方面的工作機器人仍然不能超過人類,這些崗位的需求仍然是剛需。

自動化時代的到來也不意味著失業,因為新時代的到來必然帶來就業的變遷,8億個工作崗位被替代,也必然會激發人類更偉大的創造力,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我們會見證這個時代的到來,也應當充滿期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可預測環境下的一些相對低收入崗位,例如園藝工人、水管工、兒童和老人護理人員受自動化的程度也會較低。一方面由於他們的技能很難實現自動化,另一方面,由於這類崗位工資較低,而自動化成本又相對較高,因此推動這類勞動崗位自動化的動力較小。

就業人數不降反升

麥肯錫報告特別指出,被機器人取代並不意味著大量失業,因為新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人們應該提升工作技能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就業大變遷時代。

2030年全球將有7500萬至3.75億人口重新就業並學習新的技能。從數量上看,中國將面臨最大規模的就業變遷,預計將有1200萬至1.02億中國人需重新就業。

總而言之,對於每個個人來說,需要對未來高速發展的工作環境提前做好準備,努力掌握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能。未來對於人類而非機器的崗位需求將持續存在,但人們也應重新思考傳統的工作方式還是否可行。

人工成本與機器成本的較量

面對日益強大的機器人,普通人最大的擔憂就是,它會不會搶了我的飯碗?過去,這還只是擔憂,現在,麥肯錫明確告訴你:到2030年,保守估計全球15%的人(約4億人)會因人工智慧工作發生變動,激進預估會影響30%的全球人口,也就是8億人。

雖然機器人對人類的「威脅」不小,但不同國家,不同崗位,受到的衝擊是有顯著差別的。比如,越是發達國家,人工成本高,越有動力率先採用機器人,因而發達國家的勞動力被機器人取代的程度會更快更高。

麥肯錫預計,到2030年,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境下,中國高達31%的工作時間將被自動化,如果發展相對緩和,這一數值將下降到16%。

從總體來看,中國將受益於自動化。一方面,中國正走向老齡化,到2030年,17%的人口都將在65歲以上;另一方面,中國從農業向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產業轉型,對勞動力有巨大需求。總結一下就是:大多數情況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轉變為新的形式。

成事在人重點是認知和選擇

機器人產業發展本身也在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像機器人的研發、控制軟體的研發等,很多高校已經開設了機器人專業,人才缺口很大。因此,自動化並不意味著失業,而是就業崗位的變遷。

機器人或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社會關係很可能呈現出一個金字塔的形狀,在金字塔的頂端是機器人或人工智的創造者,金字塔的中間可能是機器人和有價值勞動力共同存在的一層,而在最下面一層可能是不能夠轉變而被時代淘汰的落後生產力的一層。人和機器共同處於一個時代,我們該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麥肯錫的研究報告已經給了我們思考和準備。

相關焦點

  • 積極的"異化":人工智慧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新人類並不能完全被理解為今天人類的成熟狀態,因為幼年和成熟之間需要一個完整的遺傳承接鏈,即它們具有共同的基因,而新人類改變了今天的基因和生命基本形態。  自然人與人工智慧的統治關係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並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結論。儘管相當多的科學家對於人工智慧與人的和平相處持積極態度,但仍有部分學者表示出極大的擔憂。
  • 人工智慧時代機器人外科診療進展及展望|達文西機器人|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時代機器人外科診療進展及展望.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3): 197-202. doi: 10.7507/1007-4848.201812043點擊查看本文圖表全文近年來,隨著各種智能設備與技術不斷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例如手機智能助理、語音文字識別、生物識別、自動駕駛技術、掃地機器人等。
  • 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應用_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好處和危害
    給出了智慧機器人體系結構的定義並提出新的分類方法,依據智慧機器人系統的智能、行為、信息、控制的時空分布模式沿著體系結構發展的時間線索歸納出7種典型的體系結構:分層遞階結構、包容結構、三層結構、自組織結構、分布式結構、進化控制結構和社會機器人結了構,並分析了各類體系結構的特色之處。
  • 火星突現完美金字塔:這形狀 絕了!
    不管是好奇的人,還是陰謀論者,總能在地球乃至外星球上發現一些特殊的東西,然後第一時間聯想到外星人,比如火星上有胸部的生物機器人,比如南極的墜毀飛船,比如穀神星上的金字塔。現在,火星上也被發現了「金字塔」,而且看形狀真的和埃及金字塔如出一轍,「有著接近完美的設計和形狀」,再次「證明」那顆紅色星球上曾經有外星文明。雖然這個所謂的「金字塔」並不大,體積與普通汽車相當,但是很多人寧可相信,它只是冰山一角,地下還埋著更大的主體。
  • 優必選發力人工智慧揭開人形機器人時代大幕
    史蒂夫·霍金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將會自己起飛,並保持一個持續的增長率進行自我的重新設計。而人類則受限於緩慢的生物進化,將無法與之競爭,從而被取代。   比爾·蓋茨在Reddit上說:我站在擔憂超級智能的陣營。一開始,機器將為我們做很多工作並且不會變成超級智能。如果我們管理到位,這會取得較為積極的結果。
  • 虛擬與現實,人工智慧時代的倫理真相
    人工智慧賦能的實體經濟,為生產和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轉變,據中國電子學會預測,2022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將達到1630億元,2018-2022年CAGR達31%。在人工智慧大勢所趨的背景下,人工智慧面對的監管挑戰和倫理困境就成了一個全球性難題。普京曾經指出:「人工智慧是未來,但也有難以預測的威脅。
  • 人工智慧列國志|日本:普及AI教育與機器人革命
    澎湃新聞特此整理各國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希望能為讀者呈現較為全面而深入的人工智慧發展圖景。今日推出人工智慧列國志之日本篇。日本關注基礎教育中的人工智慧普及,著重培養複合型人才。老齡化社會背景下,它注重依託自身的製造業優勢,深化機器人發展和製造業智能應用。
  • 深圳貝爾機器人科技節:人工智慧時代的親子濃情假日
    「2019深圳第一屆貝爾機器人科技節」,亦是貝爾首次將大型機器人線下趣味交流活動落地深圳,本次科技節包括展覽、遊戲、比賽、抽獎等環節,現場觀眾反響熱烈,寓教於樂的活動讓家長和小朋友們玩得開心,也增長了知識。
  • 陳根:人工智慧呈現「泛在智能」,「電車悖論」下的制度建設
    7月10日,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騰訊論壇上,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正式發布的《騰訊人工智慧白皮書》,從宏觀背景、技術研究、落地應用、未來經濟、制度保障五維度,勾勒出了「泛在智能」的全景全貌。司曉在演講中指出:「未來,智能技術會是一個滲入到生活、無所不在的狀態。」
  • 金字塔合輯——波士尼亞發現3萬年前的金字塔群等等
    外星人研究專家,麥可 · 薩拉博士表示,有一種理論認為金字塔是發電機,若把這些金字塔戰略性地放在世界各地,就可能無線地傳輸能量,而史前船隻則利用這種能量航行,因此南極金字塔可能是全球發電金字塔網絡的一部分。當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這套「腦洞大開」的理論。德國地質學家米奇 · 達西博士給出了一個不那麼令人興奮的解釋,他認為南極的"金字塔"是純天然的,只是一個裸露的巖石山峰或山脊的組成部分。
  • 人工智慧未必就是人形「機器人」
    人工智慧畢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當我們討論它時,很容易具象到一個類似自然人的實在——人形「機器人」。只有把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形象相聯繫時,討論人工智慧可否作為法律主體,是否享有法律權利,能否承擔法律責任,似乎才有現實意義。
  • 埃及金字塔使用混凝土?機器人將再探胡夫塔(圖)
    法國國家宇宙航空研究局的于格教授,與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的巴爾萊姆教授利用X光、等離子電筒及電子顯微鏡等科技,分析抽取自金字塔不同部分的樣本,發現有些部分所含的礦物比例,根本不可能出現在任何的石灰巖,而「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那些石灰巖是「混凝土」。他們指出,埃及人只會在金字塔高層採用「混凝土」技術,較低層的會使用直接開採得來的石灰巖。
  • 關於埃及金字塔的一些秘密,您可能不知道的
    金字塔(來自希臘語:πυραμ Pyramis的)是一個結構的外表面是三角形的並且會聚到單個點在頂部,使得形狀大致為在幾何意義上的金字塔。金字塔的底部可以是三邊形,四邊形或任何多邊形形狀。如此,金字塔具有至少三個外三角形表面(包括基部的至少四個面)。
  • 圖靈機器人:飛越人工智慧的想像屏障
    一種在傳媒及人文等公眾埠,呈現的是一種基於對未來科技躍遷的不可預測的恐慌情緒,匹配這些想像的有大量的文藝作品,比如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我,機器人》、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以及丹·西蒙斯所著的科幻史詩《海伯利安》等,其傳遞的普遍憂慮在於人工智慧的失控是否最終會威脅到人類文明自身的生存。
  • 人工智慧時代 距離自己做一個專屬機器人還有多遠
    人工智慧這一概念越來越熱,各行各業都在尋求與人工智慧的有機結合。但市面上大多消費級的人工智慧產品,仍停留在問問天氣講講笑話掃掃地的階段,甚至還有不少被稱為「人工智障」。那麼在人工智慧時代,如何做出一款聰明的機器人呢?
  • 人工智慧時代的刑事立法規劃
    、人工智慧產品責任分配、涉人工智慧犯罪的規制等對此學界目前也已經湧現出了一系列以人工智慧為研究對象的法學研究成果 然而這些研究成果基本圍繞著人工智慧中的智慧機器人的法律人格、民事歸責、刑事歸責等方面展開較少從立法層面進行系統性研究① 筆者認為人工智慧新時代已然到來現行刑法顯然難以妥善解決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所遭遇或可能遭遇的新問題② 例如自動駕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通肇事罪的適用無論是危害結果可否歸因於駕駛員還是該罪的主體範圍等均存在討論空間又如針對人工智慧的侵害活動尚未有相應的罪名可以進行規制
  • 共沐後疫情時代百舸「基」流,CCF-GAIR 2020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
    CCF-GAIR 2020 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從 2016 年的學產結合,2017 年的產業落地,2018 年的垂直細分,2019 年的人工智慧 40 周年,峰會一直致力於打造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跨界最廣的學術、工業和投資平臺。
  •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我們會不會失業?怎樣與機器人爭飯碗?
    近日,俄羅斯西伯利亞佩爾姆市政府辦公室引進了一種看起來像女性工作人員的機器人,為公眾提供服務。該機器人身穿由白襯衫和棕色背心組成的辦公服,通過移動眼睛、眉毛和嘴唇等被其他人造皮膚覆蓋的機械肌肉,可以再現600多種人類面部表情,主要負責幫助籤發無犯罪記錄/吸毒記錄的證明,還可以詢問和回答一般問題。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款機器人已完全取代了註冊處的僱員。
  • 一個沒有工作,甚至連錢都沒有的人工智慧時代
    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後,人類每發明一樣新東西,就意味著社會對能源的消耗增加,而人類每利用一樣新東西,就可能讓自己從自然界的束縛中解脫出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以及空間。所以社會進步也可以看作是人類為爭取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從而與自然界進行的抗爭。現在不是有很多人在問人類活著的意義嗎?
  • 機器人時代悖論
    智慧機器人閃亮登場,樂觀者期待人類迎來「美麗新世界」,悲觀者則驚呼工作不翼而飛。未來藍領甚至白領的工作,是否真的會被機器人搶走?機器人時代降臨,喜耶憂耶?那麼近年來,各國「殺手機器人」的研發,卻是如火如荼,令有識之士心急如焚?2013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對「殺手機器人」下了定義——「在無外界人為信息輸入的條件下,能夠對目標發動襲擊的機器人」。學界界定更為寬泛,涵蓋「人工智慧武器」、「攻擊性自動機器人」、「軍用機器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