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時代悖論

2020-11-22 網易新聞

8月12日,印度工廠發生一起機器人「殺死」工人事故;上月初,德國大眾公司「機器人殺人」也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以霍金為首的千餘名科學家聯署公開信,呼籲取締「殺手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

智慧機器人閃亮登場,樂觀者期待人類迎來「美麗新世界」,悲觀者則驚呼工作不翼而飛。未來藍領甚至白領的工作,是否真的會被機器人搶走?機器人時代降臨,喜耶憂耶?

機器人殺人不是神話

7月初,《金融時報》發表《機器人真的在現實世界殺人了》專題報導稱,7月1日,大眾汽車公司包納塔爾工廠一名技術員,與同事調試一臺機器人,機器人突然「出手」擊中技術員胸部,並將其抓起,重重地摔在金屬板上,技術員傷重不治身亡。德國檢察機關正就此事件啟動調查。

有關機器人殺人的擔憂由來已久。早在1942年,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就在短篇小說《環舞》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大法則」:一、機器人不可以傷害人類,或看到一個人將受到傷害而不作為;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項法則矛盾;三、在不違反第一、第二項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生存。

如果說德國這起「機器人殺人案」,或許還能用工業事故來解釋的話。那麼近年來,各國「殺手機器人」的研發,卻是如火如荼,令有識之士心急如焚?

2013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對「殺手機器人」下了定義——「在無外界人為信息輸入的條件下,能夠對目標發動襲擊的機器人」。學界界定更為寬泛,涵蓋「人工智慧武器」、「攻擊性自動機器人」、「軍用機器人」等等。

1984年美國華納公司拍攝電影《終結者——1》,「殺人機器人」T-800不斷升級演變,給人類帶來一次次震撼。現實當中,「殺手機器人」的發展堪稱一日千裡。《簡氏防務周刊》曾預測,2015年以美軍為主的發達國家軍隊將配備「一系列具有某種半自動化程度的軍事機器人和飛行器」。果不其然,2004年美國部署163個無人地面半自動機器人系統,2007年猛增到5000個。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美軍成建制地投入了機器人戰車和無人機,戰績有目共睹。

雄心勃勃的美國陸軍,規劃以數萬機器人代替普通士兵服役,並會在未來持續擴充。儘管目前應用於軍事行動中的機器人依舊高度依賴人類的指令,主要從事偵察、爆破、後勤和安保等任務,距離自動化軍事機器人尚遠。但不難預見,一旦軍事機器人突破了依賴人類的「奇點」,它們帶來的問題將遠遠超過技術層面。

「殺手機器人」的支持者信心滿滿,機器人代替人類執行殺戮,士兵遠離戰場,避免了人類的傷亡。「那時,打開電視看看哪一方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就像觀看一場足球比賽一樣輕鬆。」與人類士兵相比,機器人成本要低得多,維護一臺機器人的成本預計不到培養一名人類士兵成本的1/10。美軍司令部表示:「它們不會飢餓,不會恐懼,不會遺忘命令,不會在意身邊的夥伴剛剛被射殺。它們會比人類表現得更好嗎?當然。」

反對者則認為,自動作戰機器人乃至不斷升級的「殺手機器人」被公認為是繼火藥和核武器之後,人類武器系統的「第三次革命」,勢必引發一浪高過一浪的全球人工智慧軍備競賽。在全世界的殺手機器人實驗室裡,科學家不斷給予它們更多的人工智慧,它們能走,能相互溝通。總有一天,「殺手機器人」拋棄人類,反戈一擊將不再是科幻。

1000多名專家日前聯合發表公開信,呼籲在世界範圍內禁止研發「殺手機器人」。霍金、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以及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都在這封信上簽了名。「現在就行動,否則殺手機器人將和卡拉什尼科夫步槍(AK47)一樣廣為流傳並造成同樣致命的危害。」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拉塞爾教授在《自然》雜誌發文,憂心忡忡:「最大的擔憂在於這條射出的技術拋物線最後的終點。儘管有著物理學上的極限,但我們可以預料到未來數以百萬計的這種智慧機器人將被部署。它們所具備的敏捷性和致命性將讓人類陷入毫無招架之力的境地,這可不是我們所夢想的未來場景。」

智慧機器人搶走人類工作?

「一大波機器人確實正在襲來,但威脅的首先不是人類的安全,而是人類的很多工作崗位正在隨之蒸發。不僅如此,整個經濟市場也將面臨危機,社會結構將發生巨變。」矽谷企業家馬丁·福特在《機器人時代》一書中提醒,「當加速發展的技術將整個體制顛覆到某個程度時,人們必須主動進行根本性的結構重組,唯此方能繼續人類的繁榮。」

「它(機器人)很可能對我們的整個文明都造成損害。」福特感慨,自動化、機器化、智能化潮流,使得許多入門級的白領工作被吞噬,藍領工作首當其衝,受害程度更深。工人痛批:「現在它們終於來了,但並非服侍我們,我們發現它們在爭奪我們的工作。這種情況現在很多,還會有更多。」民調顯示,4成美國失業者認為,是機器人等新技術讓自己無法找到工作。

2008年,歐巴馬競選時百般許諾,將致力於重振美國製造業,讓美國工人重獲外流的工作崗位。7年後,美國製造業大回流,卻並未創造出大量新就業崗位。細究原因,罪魁禍首之一正是機器人快速取代藍領工作,勢不可擋。

相比人類,機器人好處多多。它們不會請病假,也不會離開公司,更不要工資獎金。在《第二次機器時代》一書裡,作者哀嘆:「對只有『普通』技能的工人來說,再沒有更壞的時代了,因為電腦、機器人和其他數位技術正在飛速習得這些技能。」在過去,新科技傾向於將藍領工作自動化。現在,信息技術甚至已經開始將白領工作自動化。有朝一日,機器人還會逐漸取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事實上,任何有關海量信息處理的文書工作都能由機器勝任,無論你是記者,會計還是律師。」

麻省理工大學(MIT)經濟學家布林約爾松和麥卡菲表示:機器人造成工作崗位流失,這是人類社會未來十年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美國前任財政部長薩默斯表示,他已經不再相信自動化技術能夠給美國帶來新增的工作崗位。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和牛津大學聯合發布報告,悲觀預測未來有1000萬的不熟練工種將會被機器人取代。2033年之前,全美45%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廣泛取代。

「對人工智慧的擔憂,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機器人與人類先前的任何前沿技術別無二致,歷史經驗已證明,過去的經濟繁榮,大多數是因為採用新技術。」谷歌董事長施密特信誓旦旦,「別擔心失業,人類將與機器相依為命,機器人也不例外。」

「舊的、低技能工作被取代後,新的、需更高技能的工作出現,流轉出來的勞動力接受培訓後填補了這些新職位——這就是進步的方式。歷史一再證明,當原來的工作被外包或實現自動化後,人們總能找到新的和更有價值的事情去做。」技術樂觀主義者戴曼迪斯表示。

「很難想像未來的工作是什麼樣子,因為不知道將出現什麼技術,並改變整個世界。」杜克大學教授瓦德瓦表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工作將更多仰仗人類的創造力。人類的特長在於複雜的情感交流和創造性思維。

「2050年最賺錢的行業建立在如今尚未發明的自動化技術和機器上,我們現在還無法預見這些行業,催生這些行業的機器和技術還尚未出現,機器人會創造出我們想像不到的工作。」矽谷大神凱文·凱利給出答案——未來人類將和機器人齊頭並進。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2016高工機器人年會:何謂機器人全新時代?
    隨著人口下降、人力成本上漲,機器人成了產業重構的核心。當機器人成為產業升級或變革的重要工具,當機器人可以替代更多的勞動力,當機器人擁有記憶、學習等一系列智慧,它將是人類的得力幫手還是最大的競爭者?毋庸置疑的是,隨著工業4.0的推進以及機器換人浪潮的持續,以技術突破和模式變革為重要標誌的機器人時代正漸行漸近。中國迎上了這個偉大的時代,正面臨著重大的機遇,同時也接受著巨大的挑戰。中國機器人的格局在改變,中國機器人的未來在哪裡?
  • 外祖母悖論打開穿越時空的大門
    針對「外祖母悖論」,霍金則提出了一個更直白的假設「瘋狂科學家悖論」,如果一個科學家成功造出了一個蟲洞可以立刻帶他回到一分鐘之前,那麼站在蟲洞前他就能看到一分鐘以前的自己,假如此時他向蟲洞另一端的自己開槍將其擊斃,也就意味著他一分鐘前就死掉了,而兇手又從何而來呢。
  • 祖父悖論最獨特解釋,未來人工智慧會叛變嗎,環境會變啥樣?
    祖父悖論的最新解釋?機器人會叛變嗎?2060年的科技發展的如何?細數KFK那些細思極恐的預言!歡迎來到異談閣,大家好,我是老談!今天我們繼續講——未來人,上期我們聊了很多未來人KFK提到過應驗了的預言,沒看過的小夥伴歡迎戳我的主頁惡補。
  • 悖論造句和解釋_悖論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悖論(bèi lùn)。荒謬的、自相矛盾的說話、論斷等。[《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3期:「在日常生活與科學活動中,我們往往會遇到一些自相矛盾的論斷或談話,這些論斷與談話往往被人所忽視,或者被人所玩弄和利用作為詭辯的工具,這些就是悖論。」]
  • 雲世界的七大新悖論,您是否也遇到了?
    悖論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以下是關於現代技術和雲世界的一些新悖論。這些觀點將引發我們的深思,如何應對這個時代巨大的技術變革:當出現新的技術時(如智慧型手機! 雲計算!人工智慧!),我們都將面臨一個新的挑戰。有些新事物難以理解或應用,運用過去世界的邏輯很難解釋新世界的變化。
  • 時間旅行的悖論能破解嗎?
    假如你可以隨意穿梭過去未來,就必須面對一個問題——「祖父悖論」。那「祖父悖論」又是什麼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解釋說:「如果一個人返回過去,比如回到自己的祖父還沒有結婚生子的時候,殺死自己的祖父,當然就不會有他的父親,也不會有自己。」  這個問題很明顯,那麼這個跨時間旅行者本人還會不會存在呢?
  • 「章魚機器人」:開啟軟體機器人新時代
    原標題:「章魚機器人」:開啟軟體機器人新時代   章魚軟體機器人   ■今日視點   美國科學家攜手研製出了一款外表酷似章魚的「章魚機器人(Octobot)」,這款溼軟的機器人「身高」不足2釐米,是第一款全部由柔性零件組成的全自動、自帶燃料、「自給自足」的機器人。
  • 大數據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與悖論
    而它在應用中又有哪些悖論使其不能解決社會科學研究所面臨的問題?本文試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2012年《華盛頓郵報》研發了新聞核查機器人——truthteller(吐真者),用於新聞事實的鑑別;2014年《洛杉磯時報》和美聯社wordsmith公司開始使用新聞撰寫機器人,直接用於新聞文本生產;《紐約時報》使用新聞編輯機器人——Blossom(花開),英國《衛報》開啟總編輯機器人實驗——紙媒測試計劃,用以挑選新聞熱點,進而生產「一張完全由算法生成的報紙」。
  • 數學中的悖論
    數學悖論作為悖論的一種,主要發生在數學研究中。按照悖論的廣義定義,所有數學規範中發生的無法解決的認識矛盾,這種認識矛盾可以在新的數學規範中得到解決。           在古希臘時代,克裡特島的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約公元前6世紀)發現的「說謊者悖論」可以算作人們最早發現的悖論。公元前4世紀的歐布裡德將其修改為「強化了的說謊者悖論」。
  • 智能鑄造機器人應用_鑄造管理軟體 - CSDN
    無論人們是歡迎還是擔憂,機器人的時代已漸行漸近。機器人被譽為「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 發展機器人產業對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帶動整體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主要大國都將機器人的研究與應用擺在本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
  • 當機器人獲得公民身份之後
    10月25日,人類歷史上首位機器人公民誕生——「女性」機器人索菲婭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乍一聽說,還以為是電影《銀翼殺手2049》的宣傳噱頭;再細看報導,不禁恍然。沙特在「未來投資大會」上宣布這件事,吸引投資者對人工智慧進行投資的用意昭然若揭。  然而公民身份絕非簡單的一紙空文,而是一個人在國家法定身份的延伸。
  • 芝諾的悖論
    手指真理與謬誤大門的芝諾芝諾被柏拉圖(Plato)筆下的蘇格拉底(Socrates)揶揄為巴門尼德第二,他最為後世所知的是一系列悖論(也叫做佯謬)。悖論一詞的英文paradox出現於16世紀,源自拉丁文的paradoxum,後者又源自希臘文的παράδοξος,意為有悖於正統、出乎定見之外等。
  • 祖父悖論:一種關於時間旅行的悖論
    祖父悖論又稱為「外祖母悖論」,是一種時間旅行的悖論,科幻故事中常見的主題。 霍金對「外祖母悖論"的評價   霍金把「外祖母悖論」的結論置放在「不能干預物理律」,既不能干預歷史的層面上,應該說是不錯的。但他不明白一個更為深層的理論,那就是順向的邏輯順序的物理衍生並不是理論上的邏輯定義。
  • 人工智慧時代機器人外科診療進展及展望|達文西機器人|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時代機器人外科診療進展及展望.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3): 197-202. doi: 10.7507/1007-4848.201812043點擊查看本文圖表全文近年來,隨著各種智能設備與技術不斷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例如手機智能助理、語音文字識別、生物識別、自動駕駛技術、掃地機器人等。
  • 《星與翼的悖論》將推出街機遊戲
    此前《新世紀福音戰士》貞本義行和日升動畫公司發表了新企劃《星與翼的悖論》。近日,這部作品宣布將推出街機遊戲,預計在今年秋季運營。《星與翼的悖論》是在今年1月31日發表的企劃,由《新世紀福音戰士》的貞本義行負責角色設計,動畫公司日升負責製作動畫。本次發表的街機的世界觀設定和動畫製作依然由日升負責,遊戲的類型是「高速對戰機甲動作」遊戲。
  • SE超帥街機《星翼悖論》試玩 可動座椅現場開高達
    《星翼悖論(Starwing Paradox)》是SE日前公布的一款機器人競技動作遊戲,遊戲平臺為街機。遊戲最多支持8v8在線對戰,遊戲不只是遊戲本身帥,外設也非常帥氣《星翼悖論》試玩:  可以看到,街機自帶可動飛行員版坐騎,配合炫酷的外觀,儼然成了展會上的一道風景線,《星翼悖論》由SE和日升(Sunrise)合作製作,日升負責動畫部分,角色設定則是由《EVA》的人設貞本義行擔任,此外工作人員還有石垣純哉
  • 夜讀|「小馬雲」悖論:流量時代的機遇與殘酷
    當你責備流量時代的殘酷的時候,不要忘了,如果沒有流量,範小勤只會照常生活在一貧如洗的農家而已。那會是更好的人生嗎?範小勤走紅,憑藉的不是自身的能力,而是一種巧合。正因如此,這份流量是短暫的、易逝的。流量時代的一項生存法則就是及時變現。寫凡爾賽文學的「蒙淇淇」被罵紅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了一單廣告。
  • 《機器人總動員》,機器人愛情表象下對人類生命意義的叩問和哲思
    2008年,皮克斯公司出品了一部動畫長片《機器人總動員》,當年以625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擊敗了充滿濃鬱東方韻味的動畫《功夫熊貓》,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影片運用全球領先的CG技術深入探討了一個機器人的「宇宙愛情之旅」,高度擬人化的敘述手法讓觀眾在享受視聽盛宴時感受到了來自心底的暖流,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關於瓦力和伊芙的「愛情故事」嗎?恐怕遠遠不是。
  • 微流體技術,碰撞布雷斯悖論,一個微流體的新時代?
    而微流體技術也在變革,尤其是最近,當布雷斯悖論( Braess's paradox),這個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和傳統微流體技術發生碰撞,產生了耀眼的火花,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們先說說布雷斯悖論,它來自於對道路交通網絡行為的反直覺觀察:在道路網中增加一條道路可能會阻礙其流量,而封閉道路可以潛在地改善出行時間。舉個例子,1990年,紐約市交通局為了慶祝地球日,關閉了42街。這條路經常堵塞,所以紐約人都在做最壞的打算。但令大家驚訝的是,交通流量實際上有所改善。
  • 時間旅行的真實和悖論
    時間旅行的真實和悖論 2014-12-04 09:49 作者:曹玲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