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總動員》,機器人愛情表象下對人類生命意義的叩問和哲思

2021-01-18 軌道為你而來

2008年,皮克斯公司出品了一部動畫長片《機器人總動員》,當年以625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擊敗了充滿濃鬱東方韻味的動畫《功夫熊貓》,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影片運用全球領先的CG技術深入探討了一個機器人的「宇宙愛情之旅」,高度擬人化的敘述手法讓觀眾在享受視聽盛宴時感受到了來自心底的暖流,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關於瓦力和伊芙的「愛情故事」嗎?恐怕遠遠不是。

在反覆觀看了多遍影片之後,我仍會被其中宏大的多元主題所深深震撼,拋開科技的外衣,這部影片在氛圍營造、細節展現、人物塑造、劇情鋪墊都與影片主題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聯,很多人看完影片之後心中總會有一種莫可名狀的複雜情緒,表象便是被瓦力與伊芙真摯的愛情所感動。

其實,影片的主題內涵之豐富是構成情感共鳴的最主要原因,皮克斯作為全球頂尖的動畫東西,並不是因為其超強的動畫設計能力而聞名,而是將多元文化主題通過簡單淺顯的方式進行呈現,以此啟迪觀眾不斷思考現實與理想、過去與未來、理智與情感等方面的關係。在我看來,影片中的主題可以概括為四個悖論:科技與環境、情感與商業、孤獨與溫暖、希望與絕望,這四個悖論一次又一次地對生命的意義進行叩問,既彼此區分,又相互聯繫,共同完成了對影片主旨的升華。

01、科技與環境的悖論:科技進步以犧牲美好家園為代價,科技本無意義,卻因為環境的惡化賦予了現實含義,這種悖論式的存在更具啟發意義。

科技的進步為人類社會創造了高度富有的物質生活,人類的一切需求似乎都可以得到滿足。隨著對科技日漸加劇的依賴程度,現實中,我們發現這種科技的進步卻造成了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科技如同一把雙刃劍為人類夢想插上了翅膀,卻也無形中成為人類夢想實現的現實枷鎖,科技進步能否抵消環境的惡化帶來的惡果,這是本片隱含的深層叩問。

「機器人總動員「原名為」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s – Earth,也即為地球垃圾分裝員,影片將其縮寫為WALL-E,成為「瓦力」的音譯,隱喻的便是地球700年之後科技進步帶來的環境惡化之殤。地球成為一個巨大的垃圾填埋場,沒有任何的生機,瓦力作為唯一的機器人每天重複性的工作讓一切顯得格外冰冷。與它作伴的僅有一隻生命力頑強的蟑螂小強,荒涼之感油然而生,瓦力破舊的外表更像是一個垃圾的衍生物,而不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尤其是與工業化產品伊芙相比,光鮮亮麗與落魄蕭索構成截然反差的機器形象,但科技進步又意味著什麼呢?

人類退縮在太空飛船中,忘記了海洋、陸地、天空的含義,生存空間的壓縮似乎也預示著欲望的退化,他們成為了機器的奴隸,失去了奮鬥的意義,成為如同機器一樣的「行屍走肉」,「地球清理行動」期望能夠恢復地球原有的生態環境,可是卻發現再先進的科技水平也無法孕育一隻盛開的花朵,計劃在700年間一次次失敗,阻止著人類歸回地球的願望。

地球在這裡象徵了人類精神的家園,影片中的飛船名叫「真理號」,隱喻「人類探索真理的步伐從未停歇」,這種真理既包括未知宇宙,也包括內心的精神,但科技進步竟然造成精神空虛和家園喪失卻成為不爭的事實,科技作為一種工具顯然背離了人類的初衷,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的末世場景極易引起觀眾對於科技反噬帶來的思考,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的情感顯然更具看點。

02、情感與商業的悖論:人類情感融合被商業化利益所取代,商業價值基於人類情感之上,強烈的反諷效果揭示欲望與人性之間的背離關係

人類的欲望永無止境,正是這種貪婪與自私讓人類義無反顧開始商業開發,情感缺失成為影片無法迴避的一個主題,機器逐漸代替了人類的手和腳,人類除了躺在舒服的機器上,喪失了交流、溝通的能力,情感融合被商業化利益所取代,影片對於這種現象採用了反諷的方式表達了導演的態度。

「巨購」公司成為人類社會中超級資本集團的化身,在每一個細節處我們都能看到巨購的身影。廢墟之下的公司LOGO,真理號中循環滾動的商業廣告,人們的衣服上、走廊裡、學校中隨處可見的廣告宣傳展現出商業資本對於人類精神的不斷影響。在這些無形廣告的影響下,人們選擇同樣的出行、娛樂、生活方式,看似是一種享受,卻造成了情感上的隔膜和鴻溝。

地球上的瓦力還有小蟑螂陪伴,真理號上的人類則每天重複著單調的生活,他們渴望與人交流,卻找不到交流的支點,歸根結底在於資本集團對於壟斷資本的欲望,在他們眼中,支配人類行為的根源在於物品的充足,而不是情感的連結。人類過多的交流會壓榨使用公司產品的可能性,而這個可能性的衡量標準就是金錢。財富讓人類的真實需求發生了曲解,這種病態的消費意識與荒涼的地球狀況折射出人類永無止境的欲望,物品廢物過剩正是人類毫無節制的過渡消費產生的結果,也造成了意識形態的扭曲和情感溝通的不暢。

人類日益肥胖的肢體意味著缺乏必要的運動和交流,商業化普及讓真理號呈現出繁榮興旺的景象,但卻阻隔了人類交流的欲望,每個人都處於各自封閉狹小的空間,必然也會造成後代繁衍的障礙,雖然影片沒有明說,但體態的臃腫和容貌的相似都指向這些人類存在基因工程的可能性,商業價值建立在人類情感之上,側面說明了人類家園毀滅的深層原因。

影片借用悲情的故事外殼,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欲望、人性與商業之間的博弈關係,情感作為人類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在影片中僅通過兩個機器人之間的「愛情」發生勾連,胖子約翰也因為瓦力和伊芙的感情而引發共鳴,找到了有緣的心上人,這些都表明情感本能並不是消失了,而是被遺忘,這種反諷含義指向了影片更深層的意境:關於孤獨和溫暖的討論。

03、孤獨與溫暖的悖論:在廢墟中體會孤獨心境,在溫暖中感受浪漫「愛情」,心境的變化由於兩個機器人的「生動演繹」變得真實感人,隱喻人間真情的美好

孤獨和溫暖屬於人類的情感體驗,但在地球,瓦力具有了這樣的情感,孤獨的心境時刻影響著瓦力,瓦力的孤獨其實正是人類內心情感渴求的潛意識表達。在孤獨的太空,人類渴望得到溫暖的關懷,卻發現每個人成為了一座孤島,生活陷入了無盡的虛無,孤獨寂寞在地球廢墟的情景中愈發明顯。

機器人一旦具有了思維,考慮的不是發展和未來,而是期望得到關注和認可,如此溫馨的場景提醒人們不要讓冷漠變成習慣,不要用拒絕阻隔關懷。伊芙只是萬千機器人中的一員,卻神奇地成為機器人中的異類,而她的後知後覺恰好映襯出瓦力的先知先覺。瓦力表達感情的方式如同一位天真的孩子,他期待「牽手」,興奮地將自己收集的破爛一件件展示給伊芙看,為她遮風擋雨、划船遊玩,充分擬人化的方式讓瓦力很容易走入觀眾的內心,引發情感的共鳴。

在影片21分鐘之前,孤獨的瓦力在地球日復一日的工作,沒有一句臺詞,直到伊芙說出了自己的名字,昏黃的夕陽才映襯出瓦力和伊芙的真情實感,當瓦力得知伊芙要離開地球,他奮不顧身地抓住伊芙的飛行器,表現出了人類不顧一切的精神,只為追求心中僅存的溫暖,地球長期的壓抑狀態讓瓦力異常珍惜這份感情,他願意捨棄一切來追求伊芙,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更令人感懷。

伊芙的回應更像是一位姍姍來遲的靦腆少女,從一個懵懵懂懂的狀態逐漸被感化、敞開了情感的心扉。孤獨和溫暖一直存在與瓦力和伊芙身上,唯一變化的是他們對待感情的方式,感情需要雙方的彼此付出,瓦力的愛情具有古典主義色彩,在斷壁殘垣的不遠未來,是否也會有如此真摯的感情存在?影片看似講述一個愛情故事,卻隱喻著關於希望與絕望的悖論。

04、希望與絕望的悖論:生態的惡化、社會的失衡和情感的缺失成為影片的核心要素,悲觀氛圍下的樂觀精神提醒觀眾永遠不要喪失對美好未來的信心

每個人的心境隨著環境的變化隨之改變,導演將本片的背景虛擬化,構建出了三層困境,分別為生存困境、社會困境和情感困境。一望無際的沙塵暴在地球肆虐,人類無法安居在幸福美滿的家園,被迫開始了太空之旅,關注的不再是精神世界,而是縱情享樂,彼此漠不關心。種種表象構成了本片揮之不去的悲情色彩,可在這份悲觀中,導演卻給出了自己的解讀,伊芙來到地球肩負的任務便是尋找生命跡象。

由此可知,即使說出「土壤中能否長出披薩」這樣的無知人類也從未放棄過對地球家園復甦的希望,哪怕這個希望遙不可及,但只要星星之火便可呈燎原之勢,人類絕不應該喪失掉對外來的信心,絕望和失望就如人類內心一根橡皮筋的兩端,一直進行著力量的角逐,而起決定作用的便是內心的樂觀精神。

影片不想探討生態惡化和社會失衡的原因,而是基於「生態難民」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支點來展現人類精神世界構建的重要性。地球家園的荒涼並未將人類趕盡殺絕,而是寄予在未知的宇宙,如同浮萍一樣不斷的飄蕩。

導演更想探討的是在環境惡化的狀態下,如何讓人類解脫「心理困境」。採用顛覆傳統觀念的喜劇氛圍營造取代嚴肅、凝重的傳統說教,讓兩個毫不相干的機器人通過情感的關聯產生愛情,藉此來啟迪觀眾思考人與機器、發展與平衡、精神與物質之間的關係。

人類如果缺少了精神的支撐,與機器何異?機器如果擁有了情感,又是否能夠像人類一樣生活?絕望困境中希望究竟重要還是渺小?又將帶領人類走向何方?這些深層的哲理問題用戲劇性的反轉套路得以詮釋,可能答案因人而異,但導演最終仍然對人性抱有極其樂觀的態度,所以將真善美等等最美好的品質賦予個了瓦力和伊芙,影片也讓瓦力「牽起」了伊芙的手,象徵著只要不斷努力,希望終成現實的美好希冀,提醒觀眾永遠不要喪失對未來的信心。

《機器人總動員》以愛情為母體,通過對生存空間的爭奪和詩意生活的追尋探究人類情感與商業、環境、科技等多方面的深層問題,現實語境中的浪漫主義基調和精神世界的理想主義表現不斷融合,通過瓦力在發達社會中孤獨的情感訴求,喚醒人類那些內心深處缺失的情感,也讓觀眾在光影世界中得到了心靈的慰籍。

相關焦點

  • 《機器人總動員》:瓦力和伊娃三次相遇代表人類想找生存的意義
    電影《機器人總動員》在2008年6月上映,豆瓣評分高達9.3分。影片在2009年第8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影片是由知名的動畫公司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和迪士尼電影工作室聯合出品,算是科幻電影中劃時代的作品。這部動畫片適合全年齡的觀眾觀看,有著深遠的意義,從另外一個側面解讀是人們過度使用科技,忽略了環境的變化,導致地球變成垃圾場。
  • 《機器人總動員》:老少皆宜的動畫片
    在未來,人類不斷發展的同時垃圾的過剩和環境的惡化導致地球不再是宜居星球,人類不得不前往太空才能繼續生存下去,而走之前留下了一款叫瓦力的機器人來清理地球的垃圾,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回地球家園。這些機器人他們日復一日的工作,最終在惡劣環境只留下了一個不斷自我修復的機器人並逐漸擁有了自己的意識,有了自己小習慣和小憧憬而且嚮往愛情。
  • 《機器人總動員》:身處這個社會,你永遠遇不到瓦力一樣的男孩
    愛情電影現在變得五花八門,特別是講述青春的最令人無語,好像不轟轟烈烈,不發生一點十分狗血戲劇的事情,就不配稱之為愛情。說實話我覺得現代的浮躁,從人們的感情觀上能夠極好的體現出來。在無數次刷了《機器人總動員》之後,我悲觀地發現,像機器人瓦力這樣的男孩子,是我們永遠也遇不到的。
  • 《機器人總動員》當世界毀滅,我們至少還有愛
    講述了未來已經枯竭的地球上的一個孤獨的機器人清潔工的故事。電影裡的地球已經是一顆被人們拋球的枯竭的毫無生機的褐色球體。沒有植物 沒有飲用水 沒有動物連連氧氣都是稀薄的無法維持動物的生存。瓦力就是人類遺忘在地球的最後的機器人清潔工,靠太陽能生存的智慧機器人。
  • 機器人進化史:人類作為造物主的驕傲和恐懼
    「人工智慧」從此成為機器人作品主題的第二個選項。       規矩是人定的就可以推翻,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縱觀歷史長流中機器人在科幻作品裡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西莫夫的三大定律與其說是追求「人機和諧、社會和諧」,倒不如是一種單方面的限令,限制了機器人的絕大部分權利,讓他們真正的成為人類的奴役。
  • 《機器人總動員》,瓦力與伊娃終於牽手成功,觀眾看得淚目
    動畫影片《機器人總動員》是2008年一部由安德魯·斯坦頓編導的科幻動畫電影。動畫講述了瓦力與伊娃之間唯美的愛情故事公元2700年,科技高速發展,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卻因人類過多產生垃圾,而逐漸被垃圾淹沒,地球不再是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放眼望去,一片灰黃,到處都是垃圾。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3個角度再看《機器人總動員》
    我是第一次看《機器人總動員》這部電影,並不知道裡面的故事情節,所以一邊看一邊聽妹妹講解,看完之後感覺這真是一部非常暖心的電影,瓦力和伊芙的愛情很讓人動容。妹妹說:"一直在尋找這部影片,因為忘記了它的名字,所以一直沒有找到。我還記得小時候看到瓦力受傷的那一段,哭的稀裡譁啦。"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這部影片的名字錯過它。
  • 《命若琴弦》:悲傷的敘事基調下,充滿了對生命悖論的叩問和哲思
    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那意義本非與生俱來,生理的人無緣與之相遇。那意義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實現,那便是神性對人性的要求。這要求之下,曾消散於宇宙之無邊的生命意義重又聚攏起來,迷失於命運之無常的生命意義重又聰慧起來,受困於人之殘缺的生命意義重於看見了路。
  • 豆瓣高分8.3,2050年人類將和機器人結合
    有很多關於機器人的科幻電影,如《阿麗塔》、《銀翼殺手》、《機械姬》、《愛死機》等。其中,人類和機器人的愛情作品層出不窮:裴鬥娜扮演一個機器人女傭是在枝裕和導演的《空氣人偶》中,這幾乎滿足了所有男人以機器人作為愛情對象的幻想。
  • 電影裡那些萌萌的機器人
    所以,當氣球一樣胖乎乎的大白出現在《超能陸戰隊》裡的時候,人們對其的第一印象肯定不是機器人,而是一個可以久伴在身邊的夥伴。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這些萌萌噠的機器人,比那些拿著兵器參戰、沒有情感的純機械的機器要更具有人性化的一面,也更令人們懷念。
  • 開篇22分無臺詞《瓦力》卻成動畫經典之作,機器人的愛情質樸浪漫
    在眾多的科幻題材動畫電影中,閃閃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就是《瓦力》(WALL·E),也就是《機器人總動員》。甚至可以說,該片是皮克斯動畫的巔峰之作,至今沒有被超越的經典神作。尤其是開篇22分鐘沒有主角臺詞的大膽設計,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 電影賞析:《機器人總動員》總有那令人感動的一瞬
    電影的前半部裡沒有過多的語言,從一開場,就是一個小機器人瓦利在辛苦地勞作著,唯一陪伴他的,就是一隻小強。瓦利不漂亮,甚至有點醜陋,而且髒兮兮的。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雖然自得其樂但其實在他金屬的軀殼下也渴望著些什麼。
  • 《命若琴弦》:史鐵生荒誕故事表象下隱喻的生命本質與超越意義
    《命若琴弦》是史鐵生198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寓言小說,在這部作品裡史老沒有用華麗的詞藻去做任何的鋪墊,也沒有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博人眼球,但整部作品卻充滿了對人生意義與生命價值的思考與叩問。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答人們對生命永恆的追問。該小說講述了一個看似荒誕實則充滿了人生智慧的故事。老瞎子一生東奔西走只為彈斷五千根琴弦,拿出琴槽裡的藥方,看一眼這五彩繽紛的世界。
  • 專訪「多智能體」先驅麥可:當AI學會人類社交,「機器人總動員...
    來源:鈦媒體摘要: 麥可預測,20年內,災難機器人就能代替人類救援隊展開施救。在更多場合,像「機器人總動員」一樣的情景就會出現,機器人之間不僅可以互通消息,還能彼此協調完成任務。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Michael Wooldridge麥可·伍爾德裡奇「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趨勢會是多智能體,AI之間能實現智能互聯。
  • 機器人總動員:橫跨七百年的機器人之戀,當瓦力遇到伊娃!
    當一段愛情來的時候,不論是時間還是物種都擋不住它的到來,大家好,我是小編漫漫,一部高分動漫電影的解讀,希望大家看完後會有所感悟。時間是2800年之後,人類全都離開了地球,只留下高樓聳立,還有比高樓更高的垃圾山,主角是一個已經工作了七百多年的破舊的垃圾清理機器人(瓦力),不過瓦力算是機器人中的另類,因為它擁有靈魂,而且還會收集能用的機器零件和人類之前用過的一些物品,並把這些東西收集到屬於自己的小鐵屋裡,晚上的時候,瓦力就會打開電視,看人類之前的影像資料,看男女戀人在跳舞,看他們一起手牽手秀恩愛,這些都是瓦力夢寐以求想要做的
  • 我們人類其實也是機器人
    對於地球生命進化,人們已經談了很多,給出了各種不同的答案,但是其思想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進化是必然的,既然是必然的,那到底是什麼催生了進化呢,生命的原始意義是什麼?這就要從生命的原始意義開始,有一種說法認為生命最早是閃電使得氧氣等氣體反應,形成了有機物,怎麼其他星球上就沒有形成這種有機物,這種有機物會不會就是「高等生命」實驗的結果,就像是從提鍊金屬開始,從簡單的開始,慢慢的形成了複雜的生命;這時有一個疑問,為啥看不到「高等生命」,可能不是看不到而是進化的還不夠,「高等生命」不是肉體,或者給所有生命關閉了這種功能,就像是機器人也只是會重複性的工作而已
  • 「機器人總動員」,服務機器人走進尋常百姓家
    「絕地」系列配送機器人主要用於末端物流場景,1立方米標準貨箱可針對多種場景進行定製。此外,就是用於廠區物料無人車「奔霄」,能夠與AGV、無人叉車、自動載臺實現無縫對接實現無人化裝卸,極大提高廠區物流效率,同時配套運營管理軟體,實現了廠區內5G環境下「跨區域」柔性運輸服務。
  • 盤點影視動漫中軟萌逗逼的機器人形象
    下面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有趣可愛,自帶萌性的機器人吧~WALL-E電影:《機器總動員》萌點:痴情友愛,任勞任怨、不發牢騷讓WALL-E成為機器人裡最最傻萌的一個,與Eva的愛情,也堪稱絕美。羅德尼電影:《機器人歷險記》萌點:天然呆羅德尼是整個機器人界裡的一個異數,不經人情世故,求知慾強盛,做事一根筋,有著鄉村少年般的熱情與純真。鐵巨人電影:《鋼鐵巨人》萌點:善良的大塊頭在笨重、巨大,令人毛骨悚然的外表下,掩藏的是一顆熾熱的心,只是,隱藏的太深,很少人能懂。
  • 機器人瓦力:瓦力和伊娃在太空中飄蕩的場景,太浪漫了
    自從他們的故事片《玩具總動員》上映以來,動畫工作室就給我們帶來了《怪物公司》、《超人》這樣的經典影片,但還有一部不僅是他們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動畫之一,他就是《機器人瓦力》。電影講述的是22世紀了,人類乘坐巨大的太空巡洋艦離開了地球,等待著他們星球的表面再次適合居住。700年過去了,而瓦力(廢物分配負荷提升器地球級),是剩下的最後一組機器人來清理地球。
  • 《機器人總動員》好好珍惜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拿命守護我們的愛
    這是一部有關環保與愛情以及科技的電影,電影以若干年後,環境破壞為背景,清理機器人的遭遇和伊娃的愛情故事,展現了環境汙染,通過公理號的遭遇講述了因為科技發展,人類因而變得慵懶,展現了科技可以給我們帶來便利時,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也講述了兩個機器人之間唯美的愛情故事,很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