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賣、水下救援、康復訓練,機器人迅速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9月4日晚,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開幕。作為本屆服貿會8個專題展區之一,服務機器人專題展區成為關注焦點,有哪些黑科技值得一看,對我們未來工作和生活場景有哪些幫助,瀟湘晨報記者提前進行了探訪。
「湖南造」機器人亮相服貿會
「家裡老人搬不動,機器人可乘坐電梯,幫忙搬到家,解決小區最後一公裡配送。」走進服務機器人展區,來自長沙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系列機器人產品十分搶眼。該公司營運長李睿介紹,公司深耕無人駕駛多年,此次重磅推出「行深無人車家族」。
其中,作為「行深無人車家族」目前最小巧精緻的成員,「布衣」系列微型機器人定位為生活服務助手,針對社區場景進行了優化,具有室內外無界通行能力,可以上下電梯,打通社區最後一公裡配送服務等難題,幫助老人搬運物品。「絕地」系列配送機器人主要用於末端物流場景,1立方米標準貨箱可針對多種場景進行定製。此外,就是用於廠區物料無人車「奔霄」,能夠與AGV、無人叉車、自動載臺實現無縫對接實現無人化裝卸,極大提高廠區物流效率,同時配套運營管理軟體,實現了廠區內5G環境下「跨區域」柔性運輸服務。
今年疫情期間,該公司機器人就服務多家園區企業服務。復工復產的員工數不少,對於安全用餐的需求甚是緊迫。李睿介紹,公司針對「無接觸配送送餐」這一新業務訴求,開發了新的人機互動方式,用戶只需要掃描車身的二維碼,然後在自己的手機上輸入驗證碼,櫃門自動打開,即可取走對應餐食,同時,將原本用於快遞配送的30個格口的大貨箱改造為適合集中送餐的大格口柜子,並安裝了紫外線消毒設備,調整了供電和通信接口,貨箱內配備保溫箱,保證員工在「倒春寒」的天氣中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從緊急抽調人手、到確定軟硬體改造方案、連夜改造測試,22小時內推出無人車送餐的新模式。並於2月11日中午12點,完成了首批50份餐食的無人配送,每車每趟最多可配送200份餐食。
同樣,還有一批來自湖南常德產的機器人,通過搭載不同功能箱體可實現包括快遞、外賣配送、 垃圾轉運、安全巡檢、消毒等多種功能,適應不同場景的不同需求。坎德拉(深圳)科技創新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在擁有深圳和常德生產基地,目前公司L4 級別無人駕駛車輛,前後配置視覺、雷射、紅外等多種傳感設備,能夠自動感知周邊環 境,自主進行決策,對行人、車輛、路邊雜物等障礙物進行主動避讓、繞開,實現自動駕駛。 同時,陽光無人車具備自動卸裝櫃、實時避障、雲端地圖建模、多車智能調度等特點,前置大屏具 有人機互動和廣告展示的功能。可以用於室內及半封閉室外場景,服務範圍為最後一百米,可為寫字樓、住宅、酒店、醫 院提供配送和搬運服務。
針對今年疫情,公司還開發了陽光無人防疫車和燭光消毒機器人,通過多噴頭設計,噴灑範圍廣,可滿足複雜場景下的消毒需求。燭光機器人搭載坎德拉自主研發的消毒箱,機器人通過無人駕 駛與自動充電,可在無人幹預情況下,對醫院、物業內需要消毒的場所進行 7*24 小時全覆 蓋消毒,一次可替代 4 個專業消毒人員工作,全自動執行任務,有效避免消毒溶液侵害人體。
中國電子學會相關負責人李光表示,本次展出中的亮點之一就是服務機器人,中國機器人發展時間不長,但在技術和落地應用上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在疫情防護期間,機器人配送迅速崛起,實現多場景應用,出現爆發式增長,未來機器人將更多參與到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更好地服務人類。此外,無人配送機器人還可以應用在垃圾分類、垃圾清運、新零售和外賣配送等領域。
水下機器人可協助援救打撈
一個騰躍鑽過呼啦圈,原地起跳頂飛皮球,還能夠翻跟頭,在大塊磚石路面上快速奔跑也穩穩噹噹。在機器人表演區,來自杭州雲深處科技有限公司的四足機器人正在進行表演。
記者現場看到,這些四足機器人的外形為狗,分為不同顏色。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機器狗的名字叫「絕影」,具有跑跳、上下臺階、摔倒爬起等運動能力和優秀的環境適應能力,可以很好地匹配人類生活場景的使用需求。 目前,「絕影」系列共分為三款具體型號:「絕影」、「絕影Pro」、「絕影Mini」。三款機器人均可配置用於環境感知的雷射雷達和深度相機,具備高強度四肢和高扭矩關節,但應用場景有所區分。目前主要應用於科研、展示、工業場景。比如將機器人應用於電力巡檢。
相比四足「絕影」的靈敏,上海交通科技大學帶來的六足機器人更顯穩重。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六足機器人主要用於複雜環境下的靈巧作業任務,如開門,擰閥門,力覺裝配等;也可應用於高校作為科研平臺,開發智能控制算法,自主導航等。還可用於災害現場偵查、危化品探測、滅火、搬運、救援等多種作業,有效減少災害事故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還可以作為日常巡邏、安檢機器人。除了地上機器人,水下機器人也成為戰區一大亮點。一款鯊魚外形的、全球最大的自助巡遊仿生機器魚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據相關責任人介紹,該機器人主要用於水文監測、水下搜尋、水下巡遊、海底測繪、水下拍攝、水下追蹤等領域。
同時,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水下機器人(智能纜控無人潛航器)通過攝像頭的實時監測以及聲吶掃描,可以成功確認水下目標物的具體位置。聲吶可以掃描前方300米以內的水域。
據公司CEO熊明磊介紹,去年11月,這款機器人還在陝西水庫配合打撈船完成3名落水人員的打撈工作。蛙人可以下潛50米,而機器人可到達水深300米的水域,基本覆蓋了近海和內湖湖泊。就在今年6月,水下機器人剛剛參加了北京消防救援總隊的防汛抗洪應急演練。
機器人可幾秒完成眼科手術
「我要開始作畫了,請耐心等待」。在2020年服貿會機器人專題展區,頭戴小禮帽、頗有藝術家氣質的畫像機器人「賽大千」眨著大眼睛,揮動右臂開始畫畫。兩分鐘,一張「素描畫」就完成了。
據深圳市智慧機器人研究院產業化基地研發運營人員陳興介紹,這款智能畫像機器人右臂肘部、腕部、肩部各有活動環節,它可以在一秒提取觀眾的面部特徵,轉化成數字矩陣,控制機械臂完成一幅抽象畫。「兩分鐘就可以完成一張,它不知疲倦。」
機器人不僅能夠從事一些簡單、重複的工作,還可做更精細的工作。在「智慧健康」展區,眼科手術機器人等多款醫療機器人將悉數登場。
老年性眼底黃斑病變手術時間通常為半小時,而OR眼科手術機器人能將手術時間降低到幾秒,大大降低病人的痛苦感,減輕醫務人員的壓力。
一隻毛熊熊的大熊正躺在下肢康復訓練機器人床上做康復訓練。參展商吳佳桐表示,下肢康復訓練機器人主要針對脊髓損傷、帕金森病以及骨折術後等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而設計,並且可以結合多傳感器和力反饋等技術,提供個性化、多模式的步態訓練方案,提高治療效率,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的康復運動療法。
除了康復訓練機器人外,還有外骨骼康復機器人,機器人康復床、輪椅等。2020年服貿會機器人展區負責人、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梁靚介紹,「康復訓練機器人在日本非常受歡迎,有很多中國患者都會前往日本做康復訓練,但現在中國也有了自己的產品。以往在日本要做四五個周期的治療,一個療程長達數月,但現在可以在國內進行復健了。」
瀟湘記者陳張書 攝影記者楊旭 北京報導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