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中美之間的技術民族主義衝突

2020-12-05 觀察者網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美中之間當下正在上演的貿易摩擦主要是圍繞「美國提出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加徵關稅」以及「美國要求中國停止對自身高科技產業進行補貼」這兩點來展開的。這兩點訴求其實反映了美國對中國根深蒂固的誤解(deep-seated misconceptions)。雖然美國在「中國龐大市場的互惠準入狀況」和「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這兩方面存在嚴重的焦慮,不過美國內心的這種焦慮感與對中國的誤解相比,其程度還是要輕得多。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5月14日在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發評論文章《中國與美國:技術民族主義者之間的衝突》

從中方的角度來看,美國對中國的這種誤解與美國國內早已與現實脫節的、有時甚至會帶來麻煩的媒體宣傳是分不開的,這種宣傳誇大了「中國製造2025」的民族主義色彩。在美國媒體的報導中,將「中國」與「民族主義」這兩個詞捆綁在一起使用一直是非常常見的。「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的目的在於,將中國製造業從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升級至機器人、人工智慧、電動汽車和半導體等更加高端的產業。不過,西方自身的民族主義情緒(nationalistic sentiments)扭曲了西方觀察家們的視角,他們以為中國產業升級計劃的終極目的在於幫助中國徵服世界。而實際上,「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的初衷並不複雜,提出它的目的在於,中國將得以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在開放市場方面的進展與西方的預期相比仍然是有差距的。不過,情況在持續改善之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做出進一步開放的承諾,中國將降低汽車的進口關稅,允許外國汽車公司在中外合資企業中的持股比例超過50%,而且中國還將向外資開放金融服務業。

不過,即便上述承諾一一兌現,中國仍然是難以令美國滿意的。問題的根源在於,美國十分擔心,隨著「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的落實,未來有一天自己會失去在高科技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而中國人認為,如果產業升級不能取得成功,其民族復興大業便會中途夭折。欲解決這一對矛盾,西方需要冷靜下來,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表面上看起來強烈的技術民族主義言論背後其實並不存在對西方的進攻性意圖(offensive intentions)。同時,人們還應該搞清楚以高科技的應用為特徵的現代化進程對美國(乃至全世界)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確取得了快速的進展,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所取得的這一進展並非主要源自發達經濟體的技術轉移,而是主要源於中國文化所固有的科學素質(the innate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culture)。從歷史角度來說,正如李約瑟(Joseph Needham)博士在其名著《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中所指出的,在被西方超越之前,中國在許多科技領域都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在習近平所開啟的「新時代」裡,中國的基本任務之一便是恢復中華文明曾經具有的那種卓越的「科學素質」。

在中國中央領導集體內部存在這樣一項共識,他們都認為,正是明清兩代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在19世紀末期遠遠落後於西方工業化國家。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製造2025」,我們會發現中國的意圖並不像川普政府和西方媒體所描述的那樣充滿了大國沙文主義和欺壓弱小的心理。「中國製造2025」不過是鄧小平幾十年前所開啟的經濟結構轉型進程中最新的一步。

中國領導人心裡非常清楚,從航空發動機到生物製藥、從計算機作業系統到晶片,中國在諸多高科技領域仍遠遠落後於美國。中國需要數十年的努力才能在這些領域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巨大差距。

雖然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加徵關稅的措施會起到減慢中國發展步伐的效果,但這樣做並不會讓中國停下在高科技領域追趕美國的腳步,而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進展不過是這個龐大國家不可阻擋的崛起進程的冰山一角。中國龐大的國家資本儲備、大量的可用人才以及巨大的國內市場將繼續推動中國在各個領域向前發展。

是的,美國所做的很可能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其對華行為的結果和初衷是不符的,因為那些美國的鷹派貿易官員們對當代歷史並不具備清晰的認識。歷史告訴我們,當西方對某個能力不凡的國家進行技術封鎖時,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例如,由於西方採取了嚴格的技術孤立政策,中國不得不獨自開展載人航天項目的研究。此外,由於受到美國嚴格的技術禁令的限制,中國不得不投入大量國家預算以建立自己的超級計算機體系,如今中國在超級計算機的研發製造領域已經把美國甩在身後。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西方對中國實施了嚴格的軍事技術封鎖,西方的這一舉措反而刺激並推動中國建立起自己完全獨立的軍事工業體系。

近些年來,中國在製藥、生物技術、通信和電子產品等諸多關鍵產業領域註冊了大量有競爭力的國際專利。去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首次超過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的總和。

如果美中貿易摩擦繼續升級,美國將失去中國這個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市場,而美國自身的技術研發也將因銷售市場的失去而受到拖累。貿易保護主義所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嚴重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戰後全球經濟秩序,而美利堅合眾國的繁榮正是建立在這一秩序之上的。

在冷戰時期,美國對貿易和技術的零和態度很可能加速了蘇聯的解體,但中國與蘇聯是完全不同的國家。在中國面前,美國照搬曾經的對蘇策略是不可行的。與對蘇策略不同,美國應該與中國加強合作以實現兩國產業價值鏈的整合,這無疑將加深兩國之間的互相依賴關係,各自的技術競爭力也將得以加強,而全球市場經濟也將在這一過程中成為受益者。

在將人民生活質量提升至世界一流水平的道路上,中國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在看待「中國製造2025」時,美國就沒有對此產生恐懼的理由了。西方那些擁抱技術民族主義的麻煩製造者們不應該在早已與現實脫節的自卑心理(an outmoded inferiority complex)的作用下繼續在西方製造焦慮感,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國早就沒有了那種由自卑心理引發的衝動。

下面是《華盛頓郵報》讀者在本文後的留言,觀察者網選取部分翻譯如下,僅供參考:

godfree:「問題的根源在於,美國十分擔心,未來有一天自己會失去在高科技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其實美國的主導地位已經是過去時了。如今中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已經領先世界了,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應用領域都是如此,比如中國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發展,中國還造出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1、根據日本科學與技術機構提供的報告,中國如今在8個核心科學領域中的4個領域裡被認定為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與美國打了個平手。該機構調查8個核心科學領域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0%的論文時,統計了各篇論文的作者的國籍,主要涉及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中國和日本幾個國家。在計算機科學、數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這4個領域中,中國籍作者出現的次數是最多的。而美國在物理學、環境和地球科學、基礎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這4個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在美國領先已久的物理學領域,中國追趕的速度也非常快。中國已經投資60億美元用於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這意味著中國已經處於粒子物理學研究的前沿。

https://tinyurl.com/ydeqeqnb

2、今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16年中國共出版了42.6萬份科學出版物,首次超過美國,美國當年共出版了40.9萬份科學出版物。

3、在美國發表的科技論文中,45%的論文有中國作者參與撰寫。


dr strawguy:中國政府部門中有很多工程師出身的官員。他們理解技術對國家的價值。而美國政府如今處於一個房地產開發商的領導之下,這位房地產開發商討厭科學,而且他所屬的黨派認為大學教育會危害我們的社會。你覺得中美兩國誰會在這場科技競賽中取勝呢?


mark1234:我個人並不認為中國對我們的威脅有那麼嚴重。他們之所以獲得優勢,基本上是通過欺騙以及打破那些西方所謂民主國家所遵循的規矩來實現的。中國並非是唯一這麼做的國家,此前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都是這麼幹的。而且我們美國在19世紀60年代經歷大規模工業化時期也這麼幹過。

當中國人被迫遵守我們大家共同遵守的規矩時,他們仍然能保持主要大國的地位,但他們取得進展的速度就不會像過去那麼快了。而當中國人將大筆資金投入內地和農村地區的發展時,他們的進展就會更慢。這兩種情況都會自然發生,西方曾走過的經濟發展道路,中國也會照樣走一遍,他們不會有什麼不同。

「由於受到美國嚴格的技術禁令的限制,中國不得不投入大量國家預算以建立自己的超級計算機體系,如今中國在超級計算機的研發製造領域已經把美國甩在身後」,文中這句話太搞笑了。中國製造的超級計算機基本上都採用了基於美國英偉達晶片的多任務處理系統。換句話說,那些所謂的「中國超級計算機」使用的都是美國零部件。太諷刺了,中國人不過是將別人生產的零部件像拼積木那樣組裝在一起而已,然後就聲稱自己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


haathi2: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5%,我們的經濟產出卻佔到了全球的20%。從長期來看,這種狀況是不可持續的。隨著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的經濟取得發展,與他們對美國市場的需求相比,我們美國更需要他們的市場。

mark1234回復haathi2:未必如你所說啊。二戰剛結束的時候,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都已淪為廢墟,而美國的製造能力基本完好無損。我們當時用自己的工廠製造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產品,賣給世界上每一個國家。上世紀40年代末,美國處於戰後繁榮時代的頂峰,我們的GDP佔到了全球的24%。70年後的今天,雖然大多數歐洲國家、中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都已經實現了工業化,與美國一樣,這些經濟體都生產了大量的產品。不過全球需求與70年前相比也大幅增加了,所以我們美國的經濟產出仍佔到全球的20%之多。

我們佔全球GDP的份額僅下降了4個百分點,在這一時期,有數十億人擺脫了貧困,他們所享有的教育和醫療服務是超乎他們此前任何想像的。如今,這些人類福祉仍在繼續向世界各個角落擴散著。

可以說,隨著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國將繼續維持相當高的全球GDP份額。過去70年的歷史已經證明了我的上述觀點,我看不出這一歷史規律有任何改變的可能。

說老實話,只要你我的生活水準不降低,我們為什麼要在意其他人生活的改善呢?如果我們的GDP僅佔全球總量的12%或15%,而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受影響,我們為什麼要對別人多吃幾塊餅乾耿耿於懷呢?


thranx:「中國所取得的這一進展並非主要源自發達經濟體的技術轉移,而是主要源於中國文化所固有的科學素質」——文中這句真是瞎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文化具有固有的科學素質,每一種文化都能夠從其他文化那裡借鑑到長處。大多數科學進展都是受到商業或軍事需求推動才實現的。關於中國的軍事能力,其實中國曾經從蘇聯和西方那裡獲得了大量幫助,中國的首艘航母就是一個例證。至於當下的超級計算機競賽,文章作者能說一說中國超級計算機的基礎技術來自哪裡嗎?基本都是來自美國,幾乎沒有來自中國的原創技術。一旦發明家取得一項發現或發明(諸如火、電力、雷射、電腦等),這種成果就會擴散到世界上每個角落。這篇文章十分可笑,也許是在一臺聯想電腦上寫出來的吧?聯想電腦是在哪裡開發的來著?……哦,讓我想想。


beberegal:川普在中國中興公司問題上的態度又退宿了,這證明川普一直以來都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他攻擊美國情報機構和執法部門,因為那些機構和部門已經監視到他與普京勾結的證據,他們已經揭露川普團隊曾使用俄羅斯設備通過反向信道與克裡姆林宮取得過聯繫。他希望向沙烏地阿拉伯提供核武器,因此他不執行伊朗核協議是缺乏充分理由的。如今他又想幫助中興公司侵入每個人的電腦。我們怎樣才能除掉這個叛國者呢?


snokart:看起來美國這回是輸定了。在我們這位反對發展科學技術的總統的協助下,即便中國文化中有許多迷信和神怪的因素,也阻擋不了如此悉心培育自己科技產業的中國人在科學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觀察者網馬力譯自2018年5月14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教授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即議題由西方設定,然後中國再回應西方設定的議題。只有主動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才掌握了議題的設定權。可否再具體闡述下儒家的「天下主義」何以可能彌補「民族-國家」文明衝突的怪圈?鄭永年:我產生這個想法的時間是比較早的,大約是在1996-1997年左右。那個時候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在西方是絕對的顯學。儘管當時他的學說也受到了西方知識界的很多批評,但我認為他的論述有一定的合理性。
  • 鄭永年:拜登對華將是可預期的理性強硬
    鳳凰網:您認為川普和拜登的過渡期,存在較大的部確定性,已經把中美關係拉入危機管理模式。中國應該怎樣應對這段時間的不確定性呢?  鄭永年:我是覺得這個危機當然主要是現在這段時間到美國新總統正式上任,這段時間是充滿著非常多的威脅。我是覺得它不僅僅是中美關係之間、中東現在對美國的舉動很警覺。
  • 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探討網際網路、國家和社會關係的突破之作《技術...
    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關於網際網路、國家和社會三者關係的突破之作!【書籍信息】書名:《技術賦權:中國的網際網路、國家與社會》作 者:鄭永年譯 者:邱道隆定 價:45.00元出版日期:2014-04叢書名稱:IPP文庫·中國研究譯叢【內容簡介】網絡問政、網絡反腐……網際網路在中國人民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越來強大的輔助角色
  • ...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在戰爭與和平之間不停搖晃的鐘擺
    本書並不預言中美之間即將爆發戰爭,即便有所嘗試,考慮到政治學家在預測未來方面向來成績不佳,如此臆測實難令人信服。事實很簡單,人類並不擅長對那些最接近我們自身直覺和經驗的領域進行預測。人類只有在觀察那些遠離日常生活的領域時才最有把握,例如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或遙遠天體的運動。
  • 《大國衝突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丨撬動歷史
    當人們仔細思考中美之間這場不大可能發生的衝突時,最常被拿來作類比的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查爾斯·埃莫森(Charles Emmerson)寫道:「在很多方面,一戰前夕的世界看起來並不像一個世紀以前的世界,反而更像今天的世界,猶如在歷史長河中發生了奇異的折射。這種看法讓我們很難不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奇怪感覺,就像把一個世紀壓縮成一眨眼的瞬間。」
  • 鄭永年: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
    鄭永年(右)接受記者採訪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哲):東南亞著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15日在北京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後對記者表示,人類文明的生存和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鑑,「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 鄭永年:佛山擁有很大的優勢和基礎去產生更多原始創新
    針對佛山這座中國製造業大城,就其如何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如何讓區域製造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等問題,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人文社科學院代行院長、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政治經濟研究院名譽院長鄭永年。在鄭永年教授看來,從日本乃至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經驗來看,產業會不斷升級,佛山也不例外。
  • 技術民族主義的破產
    這次不得不向MIPS低頭,也可以理解,為了龍芯的市場化、國際化,花了數億元國家資金,總有責任在市場見個響聲吧.而對此不能理解的,則是 那些迷信「技術民族主義」的官員與時常為民族自豪感熱血翻騰的網民們.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96035.htm  技術民族主義和技術民族虛無主義  技術民族主義源於這樣的信念:經濟增長依賴於高科技,而高科技只有是本土企業100%擁有的,本國才能實現100%的 控制,才能實現受益;也就是說只有純種的才是民族的,才是符合中華民族收益的.2004年,網際網路實驗室出臺
  • 鄭永年:回歸基本事實,回歸科學...
    2020年9月27日,在上海舉辦的在2020年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主題演講中,對當前國際形勢及媒體發展發表看法。鄭永年首先就「網絡時代塑造中國的軟力量」發表相關看法。
  • 反思民族主義回潮與反全球化影響
    就其積極意義而言,民族主義在推動各民族追求民族解放、反對外來壓迫和侵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消極角度來講,它導致了各民族之間的衝突和民族分裂主義等現象的產生。  當前全球政治中的民族主義則正在演變成民粹主義。同民族主義將整個民族或國家作為認同對象不同,民粹主義將一個民族或國家中的「平民」作為認同的對象。
  • 特區40年|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深圳
    鄭永年表示,前40年,西方的技術我們應用就行了。現在,國際環境變化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給我們技術了。特別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更是被有意針對和打壓。「我們怎麼樣從應用轉到原創,這是個非常大的挑戰。但如果做不到這一步的話,那麼下面的路就很難走了。」「成就越大,應當承擔的責任越大。人沒有壓力就不會進步,一個城市也一樣。」
  • 中美持續22個月的經貿摩擦:矛盾衝突與合作互利共生
    不過,根據雙方早前發布的消息,協議文本包括序言、智慧財產權、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金融服務、匯率和透明度、擴大貿易、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最終條款九個章節。協議是好是壞?有些人不看好。至於智慧財產權、技術轉讓、金融服務等方面,實際上中國按照既定的方針節奏,一直在穩步推進。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堅持了自己不可動搖立場,並靈活地提出了彌合雙方差異的解決方案。比如,在評估和爭端解決方面,實行的是雙邊雙向安排,而非單邊單向。
  • 特區40年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粵港澳大灣區深圳
    鄭永年表示,前40年,西方的技術我們應用就行了。現在,國際環境變化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給我們技術了。特別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更是被有意針對和打壓。「我們怎麼樣從應用轉到原創,這是個非常大的挑戰。但如果做不到這一步的話,那麼下面的路就很難走了。」 「成就越大,應當承擔的責任越大。人沒有壓力就不會進步,一個城市也一樣。」
  • 鄭永年:世界大變局與中國創新的未來
    (插圖:IPP特約漫畫師文兄)本文系鄭永年教授在2020年「無錫經濟開發區深圳產業對接會」的主旨發言。我們今天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那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我們的國家、企業、技術創新意味著什麼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由中美關係的變動引起的。
  • 陳彥、楊煦生:偽文化民族主義之誘惑與危害
    有軍事衝突跟政治衝突的時候,種族的意義有時候會出來。 在中國有一個健康的傳統,我們對民族的定義是以文化來定義的,而不是以種族,也不是在戰爭時期,以國族、地理上的疆界來定義。 現代民族主義,我們歷來有民族,但是未必有主義。一旦成為主義的時候,就必須找出它那個主義的基點。
  • 中美貿易戰與天王星進入金牛座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
    天王星進入金牛座,代表人們在價值觀、金錢觀以及現實層面的金融、貨幣、銀行體系方面將會發生某種變革乃至於革命,甚至在國家之間都有可能會發生貨幣戰爭或者貿易戰爭。其次,是網絡將成為獲取財富的主流途徑。天王星代表科學、發明以及電、網絡等變革性的技術,金牛座代表的是財富、貨幣。
  • 美國開啟「半導體民族主義」,中國尖端技術何去何從?
    美國正在重建全球半導體的產業鏈,以期全面控制其從設計到組裝和測試的過程,這被稱為「半導體民族主義」。 在技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和地區都需要為應對日益加劇的反全球化做好準備,並將發展戰略從一體化轉變為自主發展。
  • 家樂福事件與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雖然這段時間民族主義情緒顯得盲目、狂熱、排外、譁眾取寵,但另一種聲音還是存在,一些學者主張對中國和外國之間發生的事件和糾紛作理性分析,要理性對待民族主義。孫立平在·匯入世界主流文明」中分析民族主義思潮在90年代興起的深層次原因:隨著更深地進入國際社會,西方國家已經從遙遠的模仿對象變成現實的競爭者,利益衝突頻繁發生;與此同時,由屈辱的歷史和長期貧困所窒息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迅速復甦。他認為,當今世界一些最旗幟鮮明堅持民族主義的國家往往也就是最抗拒現代化的主流文明的國家,有的甚至也就是當今世界上最落後的國家。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雖然民族國家始終未能徹底解決公民性認同與族群性認同之間可能的衝突關係,但是基本上確立了領土主權優先於血統譜系的認同秩序,「民族的利益和價值觀比所有其他的利益和價值觀都更為重要」,⑥這種公民民族主義觀念雖然受到自由主義價值觀的質疑,但是事實上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認可。公民民族主義、公民國家超越了族群民族主義、部族國家之上,確立了現代國家典範。
  • 中國當代民族主義憤青調查:愛國還是誤國
    在全球化時代,如何引導民族主義正確的發展,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認真思索的問題。    浙大事件始末    國際先驅導報杭州特約記者潘凱報導 2004年10月21日,有眾多人參加的遊行引起了社會各界注意,而事情的起因僅僅是一次普通的浙江大學中外學生之間的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