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重建全球半導體的產業鏈,以期全面控制其從設計到組裝和測試的過程,這被稱為「半導體民族主義」。 在技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和地區都需要為應對日益加劇的反全球化做好準備,並將發展戰略從一體化轉變為自主發展。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上遊的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現在顯示出越來越強烈的反全球化意願。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政府正在與晶片製造巨頭英特爾和臺灣臺積電進行談判,尋求在美國建立新的晶片工廠以實現自給自足。如果在措施中體現美國的半導體民族主義,將阻礙全球晶片產業鏈,其中臺積電等臺灣公司將受到第一打擊。
臺積電已成功抓住上一輪分工的機遇,已成長為全球半導體製造行業的領導者,佔有超過50%的市場份額。在行業分工期間,設計和製造逐漸分裂,這增加了設計和製造公司之間的通信成本和技術儲備,但也有利於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半導體製造向東亞國家和地區轉移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技術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和行業分工的結果。在分工之前,晶片公司大多是獨立運作的,它們在設計和製造之間有更好的聯繫,但成本也很高。
但是,儘管美國在20世紀下半葉經歷了大規模的去工業化進程,但它仍在英特爾等公司的半導體領域保持優勢,可以完成晶片設計到生產的整個過程。在過去的十年中,該國一直堅持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技術。
美國積極推動反全球化將迫使各國和地區採取立場。例如,它可能會限制總部位於荷蘭銷售EUV光刻機,或阻止日本向中國製造商出售原材料。所有這些措施將破壞全球產業鏈,並引發日本等其他參與者的技術保護主義。美國處於更加壟斷的地位,將迫使該行業進入「技術轉移」時代,而對於產業鏈下遊或外部的經濟實體,這扇門將被關閉。
自貿易戰以來,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進行了鎮壓,與西方公司開展業務的公司看到中斷技術合作的風險正在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將其戰略從與國際主流一體化轉變為自主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它應該加緊努力以促進其半導體工業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並嘗試獨立發展,而不是追求單一技術的進步。
儘管尖端技術始終備受關注,但大多數行業仍在使用以前的技術並保持著巨大的市場。中國企業仍然可以利用以前的技術來發展先進技術。在任何敵對的環境中,獨立開發的速度都會變慢,但會更加穩定和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