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教峰:破解技術民族主義需要理性合作 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

2020-12-05 同花順財經

7月2日,在2019年夏季達沃斯.新領軍者年會分論壇「全球科技戰略的競合與突破」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技術民族主義為全球化進程增添了波折,究其原因,首先應承認,在技術發展及全球化進程中,各個國家獲得的利益多少並不均衡,「很多人在思考、反思這種事情,它是對全球化程度的一種反思。」

其次,技術民族主義的出現也與國家安全問題緊密相連。若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一個國家的發展會從根本上受到威脅。

「我認為,大家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慢慢會找到一種理性的道路。」潘教峰指出,技術合作及全球化趨勢之所以不可阻擋,原因在於技術具有高度複雜性和系統性,其應用與創新需要整個生態系統的支持。「比如信息技術當中,大家談晶片,晶片一個國家通吃幾乎是不可能的,幾百個部件來自於全球幾百個國家、幾百家公司,所以還是要有全球發展觀。」

「我對未來的全球化充滿信心。」潘教峰強調,「但大家都要互相讓一點,一起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數字社會的關鍵技術和關鍵基礎設施。」

以下為演講實錄:

王波明:潘教授,你聽到伊朗部長和兩位美國的公司討論的這個話題(技術民族主義),你可能深有體會。我最近去了一趟美國,現在已經厲害到在亞特蘭大大學,已經波及到技術跟國家安全有關的地方,在癌症研究所有一些中國教授被FBI,被學校審問,等等。您在中科院,我估計中科院有很多國際的合作項目,過去是全球化潮流,現在的做法有點技術民族主義,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潘教峰:剛才聽了各位的發言,確實。中國科學院主要是從事自然科學和高新技術研究的,應當說涉及所有領域,在某些方面這些年進步也很快。比如Anture、Index,科學院排名在全球連續七年是第一,說明在知識的貢獻上,科學院做的確實不錯。我們也確實感到,這兩年來在國際合作上遇到很多困難,這種困難包括人員交流,甚至一些高端儀器的進口,如果叫技術民族主義,或者國際上一定程度上的封鎖,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這種趨勢,現在看不到一個緩解或者根本性轉變的樣子,背後的原因,各位談的都非常好,我也想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總體而言,我非常贊成全球化這個歷史潮流是不可逆的,如果講技術民族主義的話,它也是在全球化過程當中,在這個階段的一個曲折或者波折。這個曲折和波折怎麼發生的呢?如果我們要看的話,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進程,世界各個國家在全球化進程當中得益是不一樣的。有些國家覺得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有些國家覺得得益比較少,跟這個有關係。由於全球化確實改變了全球力量一種格局的調整,比如中國,30年前中國佔全球經濟的2%,現在佔15%到16%,這樣一種變化,世界經濟體的體系變了,很多人在思考、反思這種事情,要看到它是對全球化程度的一種反思。

王波明:就是說有一些地區或者國家,他們覺得在全球化過程中,肯定大家都得到好處了,有的人得到多點,有的人得到少點,得到少一點的那些人,可能想做一些事情來扭轉。

潘教峰:這是一種原因。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得益於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但信息技術有一個很大的特徵,特別像網際網路,它是個通用性的技術,打破了國界的限制,這就使得很多東西互聯互通後,有些國家、有些地區就開始感到安全受到影響,過去只要邊界劃一條線,你就進不來,現在可以滲透到各個方面,現在整個人類社會又面臨著數字轉型,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當中,還是以AI、IOT、5G作為主流,而這些技術的興起,很多國家就很懼怕被甩在後面。

第二,安全問題。我的想法是,要看到這個大潮流不可逆。AI技術,作為通用性技術,將來一定會在全球互聯互通的,這種阻礙恐怕只是一時的,是很難最終阻礙得了的。另外,在發展這些技術當中,發展技術觀和產業觀要發生變化,要更加主動的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要想一家獨大,如果全世界來自不同的國家都共同發展中都佔到份額,安全性會得到提高。所以,在戰略性技術發展當中,要強調合作,強調公營,反壟斷。

要高度關注安全的問題,不同國家的安全關切要高度關切,特別是數位技術的發展,如果安全得不到解決,一個國家的根本會受到威脅。我認為,大家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慢慢會找到一種理性的道路,這個理性的道路,將來會合作。所以,我對未來的全球化充滿信心。但大家都要互相讓一點,一起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未來數字社會的關鍵技術和關鍵基礎設施。

王波明:即便從技術手段上,到未來想阻斷這種技術的發展都沒有可能性。

潘教峰:是阻斷不了的,未來技術形成標準,標準形成產業。現在的技術還有一個問題,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和系統性,特別像信息技術。我們今天談到對這個世界未來幾十年可能引起這個世界最大變化的,還是信息技術,特別是AI這些東西。而這些技術本身高度複雜,高度集成,發展這些技術需要一個生態系統,比如信息技術當中,大家談晶片,晶片一個國家通吃幾乎是不可能的,幾百個部件來自於全球幾百個國家,幾百家公司,所以還是要全球發展觀。

我再補充一點。技術本身確實是一個雙刃劍,在這個問題上,可能是雙刃劍的負面的作用體現的比較多,技術的負面作用,包括伊朗信息部長講到的安全問題,安全的問題,這就是矛和盾的關係,要不斷往前發展,不能因為有那個問題就不用它了。另外,技術確實帶來了不同國家發展的不同程度,也帶來了貧富一定的差距,所以引起一定的反彈。其實我們還應該看到,特別是信息技術,特別是AI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構成一個挑戰,不是單一國家的,已經開始有倫理問題了,所以看技術的負面作用要從不同層面去看,我們始終要把這樣一些技術掌握在人的手裡,讓它為人服務,而不能損害人類自身。同時,我們應該用這些技術為各個國家服務,而不是關門的辦法。所以,我補充的是,可能這些問題的出現與技術負面作用的凸顯有一定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潘教峰:技術民族主義客觀存在,現在還看不到緩解的趨勢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這兩年感覺在國際合作上遇到很多困難,這種困難實際上包括了人員的交流,甚至一些高端儀器的進口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技術民族主義或者叫國際一定程度上的封鎖、阻礙,我覺得是客觀存在的。而這種趨勢現在還看不到緩解的,或者根本性轉變的樣子。
  • 反思民族主義回潮與反全球化影響
    這種現象意味著當前的全球化趨勢有可能出現反覆甚至是倒退,而英國的「脫歐」更是證明了即使是歐盟這樣高度制度化和高度成熟的一體化機構也可能面臨著分裂的命運。  從理論上講,民族主義是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行動。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曾指出,民族實質上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也就是說它被想像為一種在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
  • 技術民族主義的破產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近日獲得MIPS32與MIPS64架構的授權,也間接承認了在「自主智慧財產權」中使用MIPS指令的事實.悲觀者在新聞標題中哀嘆《CPU核自主產權戰略失敗》.但在技術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卻將其看成融入全球技術潮流 關鍵的一步,也是龍芯
  • 崛起的民族主義與被扼殺的全球化——疫情下的世界變局
    新華社 圖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政策的破壞可能是暫時的;但是,新型冠狀病毒危機可能會對全球帶來持久影響,加劇破壞全球化的趨勢。針對國家的全球化經濟發展,病毒危機可能會進一步打擊相關的國際供應鏈,減少全球商務旅行者的出行,並為偏愛貿易保護主義和移民管制的民族主義者提供政策支持。
  • 美國開啟「半導體民族主義」,中國尖端技術何去何從?
    美國正在重建全球半導體的產業鏈,以期全面控制其從設計到組裝和測試的過程,這被稱為「半導體民族主義」。 在技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和地區都需要為應對日益加劇的反全球化做好準備,並將發展戰略從一體化轉變為自主發展。
  • 對談|赫拉利×吳伯凡:民族主義和全球化之間不存在矛盾
    我們人類現在共同面對的敵人是病毒,你可能覺得在這個共同的敵人面前我們合作應該很容易,但其實並不是,國際層面沒有很好的合作來對抗病毒和經濟危機。此外,人工智慧和氣侯變化方面的合作也並不樂觀。國際社會需要合作,但並不是說人類願意合作,我是一個歷史學家,我太了解人性了,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我們都知道正確的方向是什麼,但往往我們會往相反的方向發展。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中日韓三個經濟體合作很密切,但是這次疫情對中日韓整合的負面衝擊也不能被忽視,比如產業鏈。韓國和日本的汽車製造從產業鏈上講很大一部分依賴中國,而且武漢有一些日韓的汽車工廠因為疫情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這說明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合作還是不太夠,應該能進一步深化,可以協調地更好一些。2019年8月21日,第九次中日韓外長會在北京舉行。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弱化民族國家認同的背景下,民族主義浪潮在歐美等地風起雲湧,呈現出種族化、本土化和去中心化的右翼發展趨勢,如美國內部出現白人民族主義以及白人身份政治的危機,歐洲主要國家也深受移民問題、難民問題的困擾,族群關係同樣緊張。
  • 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成果亮眼動力十足 從RCEP看新型經濟全球化
    世界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加速了這一趨勢。世界經濟陷入低迷,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公平和效率、增長和分配、技術和就業等矛盾更加突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考題格外嚴峻。所幸,仍有陽光穿破烏雲。2020年11月15日,東協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球最大自貿區誕生了。
  • 論題: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身份認同引發的閉關自守和擁抱多元化城市 : FR - Paris分組簡介 與會者列表 文件 大體上來說,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在古代便已形成。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在一個有限的社群內進行,社群的範圍後來逐步擴大到國家和帝國。
  • 金觀濤:全球化時代的兩朵烏雲
    探索得到的第一個教訓是:如果否定個人權利,僅用工具理性和民族主義建立現代社會,其結果是法西斯主義。也就是說,現代性三要素中某一核心價值的缺失會導致可怕的後果,這是人們原先不知道的現代性黑暗面。另一個教益或許更為深刻。這就是:對現代價值系統的批判無論多麼重要、有理,但單憑批判和否定是不能建立超越現代社會缺陷的新社會。
  • 跨越全球化之海,HMS生態破解三大難題
    準確地說,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已經邁出了全球化的第一步,初有小成,獲得了用戶數、下載量等基礎指標,迫切需要穩住和鞏固勝利果實。走出國門之後,需要向下深紮根,在本地化運營、商業化等核心維度取得突破,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真正成長為全球化企業。
  • 金觀濤:全球化時代的兩朵烏雲|雙體實驗室
    探索得到的第一個教訓是:如果否定個人權利,僅用工具理性和民族主義建立現代社會,其結果是法西斯主義。也就是說,現代性三要素中某一核心價值的缺失會導致可怕的後果,這是人們原先不知道的現代性黑暗面。另一個教益或許更為深刻。
  • 家樂福事件與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大約在40年內,民族主義這個概念很少在話語中出現,它在我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藏匿起來了。興起與批判:民族主義在中國的表現民族主義話語在上世紀90年代初突然冒出來,首先是因為80年代末國內巨大事變和緊接著的蘇聯東歐巨變,使得意識形態有求助於民族主義的需要。一些政治上敏感的學者和文化人感覺到這種需要,主動以民族主義言說去投合需要。
  • 宋朝龍:西方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的囚徒困境與破解之道
    就像一切主體都試圖通過變革手段來實現目的一樣,金融資本也通過產業革命、商業革命和信用技術的革命來積累,這是金融資本推動社會進步的方面,這可以看作是金融資本的生產性積累。二戰後,金融資本推動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推動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一系列深度的技術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交往關係。
  • 是什麼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2016年,中國在國際上連續遭遇了一系列風波,將近年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推向了一個頂峰,2017年的民族主義動向與趨勢在影響範圍和波及程度方面呈現一個平穩與回落態勢。在發生場域方面:線下行動減少,網絡空間居多,「網絡民族主義」是當前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
  • 英媒:美國會遭技術民族主義障目而打壓中企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10月8日文章,原題:將華為懸置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在10月8日發表針對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的調查報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發言人表示,「這(一舉動)只不過是對中國進行打壓的一次演習」。
  • 印媒:為什麼西方害怕中國龍的技術民族主義
    印度《金融快報》8月8日文章,原題:為什麼西方害怕中國龍的技術民族主義去年12月,中國結束了政府採購中偏向本土創新產品的政策。此後,西方以為中國的「技術民族主義」將成歷史。然而,北京最近又在強調戰略新興產業,這令西方警惕起來。
  •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全球化的本質和趨勢不會改變  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表示,縱觀歷史,全球化在宏觀和微觀層面都帶來了變革性影響,全球化帶來了諸多機遇,使更多人擺脫貧困,給和平帶來真正保障,「保護主義可能會帶來暫時的解決方案,但最終會降低消費者可獲得產品的質量,也不利於出口,閉關鎖國無法帶來繁榮,擁抱全球化才能通往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