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腦計劃專家探討神經科學倫理問題:隱私、大腦捐贈、歧視

2021-01-14 澎湃新聞

國家「十三五計劃」(2016-2020)以及「科技創新2030」兩個重要文件中均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中國的腦科學研究,這也被稱為中國的「腦計劃」。該計劃旨在揭示人類大腦認知的神經基礎、開發腦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方法、開發腦刺激智力技術。

「腦計劃」開啟的同時,學者們認為中國亟需整合一個倫理道德方面的框架,以認識和評估道德挑戰,並制定解決方案。2月6日,《神經元》(Neuron)雜誌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課題組題為《中國腦科學技術與神經倫理的責任性和可持續性》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通訊作者是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鄭加麟和同濟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二人均為中國「腦計劃」項目的組織和實施專家。鄭加麟、裴鋼等人分析了中國腦科學技術發展中存在的社會倫理問題,並從中國傳統文化及民族特色角度出發提出了應對策略。

三大問題:隱私、器官捐贈、歧視

論文提到,中國擁有最大體量的腦疾病群體,大概1/5的中國人患有慢性神經退行性疾病或神經精神障礙。中國的「腦計劃」將主要關注三大神經和精神疾病:兒童自閉症、成人抑鬱症、老年阿爾茨海默病(AD)。

自閉症帶來的健康負擔是巨大的,中國有超過100萬的自閉症患者,其中大部分是表現為弱智。中國的城市中有高達6%的人群患有重度抑鬱症,超過一半的診斷患者有自殺傾向的行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中國人口中60歲以上人群超過15%,這一比重將繼續增加。鑑於阿爾茨海默症在老年人群中的的高發病率,阿爾茨海默症的問題也會繼續加重。

近年來,迫切的需求、強有力的政策和公眾支持促進了腦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的突破和創新技術的出現可以進一步了解大腦的功能,然而,伴隨而來的是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論文表示,如果這些倫理和社會問題得不到適當和充分的解決,就會反過來損害神經科學的成果,並可能在長期內影響社會繁榮和人類福祉。

文章指出,《論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開展「腦計劃」有責任盡一切努力避免對個人、社會造成任何潛在危害。潛在的危害包括但不限於對安全、隱私和自主權的威脅。以人類福祉為目標的負責任的研究是腦科學和技術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

研究者們針對2017年在韓國召開的全球神經倫理學峰會(2017 Global Neuroethics Summit)上提出的五個神經倫理問題,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在文章中總結了和中國「腦計劃」更加相關的三大倫理問題。

文章中強調,意見和建議來自科學家和倫理學家,並不代表中國政府的官方立場。

文章首先提到,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而孕育出了獨特的中國文化,其中包括對「群眾力量」的堅信。中國人的價值觀以人為本,「雙人成從,三人成眾」則強調了集體的力量。但「人從眾」的哲學有時也會導致個人的價值受到抑制,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個人的人格甚至被忽視。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個人隱私以及一些自主性在中國歷來被低估。今後在腦科學的發展中必須要重視這些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神經組織器官(包括健康和疾病大腦)樣本庫建立困難的問題,目前主要依賴於器官捐獻。然而,就中國而言,器官捐獻一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大腦捐獻則尤其困難。中國大多數有著根深蒂固的觀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

2010年來,中國紅十字會和國家衛生部門一直在大規模宣傳器官捐贈,但情況並沒有太多改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中國僅有80000名註冊器官捐贈者(http://www.cotdf.org)。這一數字遠低於其他國家,例如,截至2016年,美國有1.3億人登記器官捐獻。

不過,文章至指出,中國將會有新的舉措鼓勵器官捐獻,這些舉措值得期待。

第三個問題是社會對神經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問題的歧視。中國的「腦計劃」目的之一是實現對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預測。在中國,人際關係至關重要。傳統上,中國人通常會將個人問題看成整個家庭或社會的問題。

文章中還提到一些例子,2018年7月,深圳15戶自閉症家庭欲入住公租房,但被其他業主拉橫幅抗議。抗議的主要原因是擔心和恐懼精神疾病人士會威脅到整個社區的安全。同樣,處於類似的擔憂,社會上還出現過家長反對自閉症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同班的情況。

取經他國、藉助新傳播渠道

針對中國存在的問題,鄭加麟、裴鋼等人探討了一些解決之道。

第一,確保遵守神經科學研究的國際倫理準則。

國家對包括人或動物在內的研究有總的道德標準,但涉及到包括人類神經系統和腦啟發人工智慧等方面的神經科學研究,中國還缺乏專門的到的標準。

論文中指出,和其他國家溝通、向他們學習至關重要。可以主辦和參加一些國際研討會,積極參與國際倫理規則制定,以坦誠公開的方式與國際同仁交流經驗。通過學習世界各地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告,「我們有信心健全神經科學的倫理道德體系,加強對人格、自主和隱私的尊重。」

第二,加強公眾教育和培訓。

正如前面提到,在中國建立大腦樣本庫可能會遇到很大困難,因為傳統的孝文化和器官捐贈之間有著天然衝突。

不過2016年12月出現了轉折點,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COTDF)開始與支付寶合作,為器官捐贈者提供了一個在線平臺,可以直接進行註冊。第一天開放就取得了巨大成功:12小時內就登記了超過3000名新增器官捐贈者。

截至2016年12月,支付寶擁有4.5億註冊用戶,只需確認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即可註冊器官捐獻,同時一旦想法改變還能隨時取消。這種簡單和快速的註冊程序降低了潛在捐贈者的門檻,此前捐助者則必須回答20多個問題才能註冊。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負責人黃潔夫表示,他擔心每多一個問題就會趕走100萬名潛在的捐贈者。

截至2017年底,註冊捐贈人數超過35萬人,其中28萬人通過Love&Hope(通過支付寶可直接進入)註冊登記。大多數支付寶活躍用戶是年輕人,他們更易於接受新的觀念。此外,微信推廣也有著強大能力,10萬+的傳播已並非難事。

論文指出,藉助行動網路新媒體向公眾推廣相關事實及知識,增強公眾對神經科學技術發展現狀的理解,避免虛假宣傳,增加社會對腦疾患與精神疾患的接納度,同時可以減少社會對精神類疾病的歧視。

在同濟大學官網的一份新聞稿中,裴鋼表示,「我們多個腦計劃專家和倫理學家共同商討,集思廣益,希望從我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民族特色出發提出神經科學研究及技術發展中倫理問題的解決之道,推動我國腦科學技術發展應用,促進人民健康。」

鄭加麟表示,「我2016年選擇辭去美國UNMC副校長職位,回國在同濟大學全職任教,就是希望腳踏實地做事,將我國的基礎與臨床醫學進一步推向國際化,讓國際同仁更好地認識、了解中國科學與文化。神經倫理問題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部分,需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合理、有效解決。

論文連結: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19)30050-9

相關焦點

  • 同濟團隊提出我國神經科學發展中倫理問題並深入探索應對策略
    日新月異的神經科學技術創新每分每秒都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格局與思維認知方式。這樣巨大的改變與革新產生了,並將持續產生一系列倫理、社會及法律相關問題。能否及時發現併合理高效地處理這些問題是保障我國腦科學健康發展、確保神經科學技術負責任創新、最終促進人類健康與福祉的必要條件。
  • 工程視野下的腦計劃及其倫理問題思考
    此外,隨著腦科學及相應的腦庫建設,以及神經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認知科學的整合與會聚,神經工程技術逐漸浮出水面。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神經科學研究及臨床應用中的倫理問題已經得到學界的重視和較為充分的討論[3-5], 但作為大型工程項目的腦計劃的倫理、社會、管理和哲學問題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
  • 美國「腦計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
    原標題:美國政府「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三年進展情況   [導讀] 美國政府2013年提出「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簡稱「腦計劃」),目標包括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開發大腦不治之症的療法等。
  • 《美國腦科學計劃2.0》:通過推動創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腦研究
    迄今為止,這種大規模的資源和時間投入在探索大腦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鑑於技術的顯著進步,神經科學領域將應用這些新技術,進一步研究已知的最複雜的實體之一:人類的大腦,之前完成的計劃被稱為「BRAIN 1.0」。
  • 《自然》:4個人工智慧與神經科技的倫理問題,人類如何應對
    27位神經科學家與技術專家,臨床醫師,倫理學家和機器智能工程師共同表示,人工智慧和腦-機接口必須尊重和保護人的隱私、身份認同、能動性和平等性。想像一下這樣一種場景:一名癱瘓男子參加一項腦機接口的臨床試驗,他的大腦被植入一枚晶片,晶片與一臺電腦相連。科學家訓練該電腦來解讀他用大腦預演動作所產生的神經信號。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這些都是大腦和精神方 面的問題,因此神經科學似乎最有希望理解和減少 這種疾病的發生率,甚至有可能治癒它。」叩',而且, 近些年來美國和歐盟分別啟動了兩個神經科學研究 項目——「歐洲人腦研究計劃」和「美國大腦活動基 因圖譜」(BAM),它們都旨在闡釋大腦如何工作的 知識,試圖理解大腦和精神疾病的病因,並找到相應 的治療方法。
  • 學習累,想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
    ,單從科學的角度看,要依靠神經科學對記憶的進一步闡述,對腦機制的進一步研究,有了新的發現,才有可能實現。從保護個人隱私的角度看,它和克隆一樣還涉及倫理問題。    本期專家:劉鐵軍 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    神經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腦機接口)    學習累,想給大腦植入記憶晶片?
  • 楊煥明院士分析生命科學中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
    楊煥明院士在《2009高技術發展報告》中撰文,系統分析了生命科學中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近幾年來,生命科學取得了很多新的重大進展,如DNA測序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幾十種常見重要疾病相關遺傳變異的鑑定、幹細胞技術和基因組學結合而直接將體細胞轉化為幹細胞、人工設計和製造第一個獨立生存的細菌(「人造生命」或合成生物學)等。生命科學的這些突破,要比前幾十年累計的進展還要多。
  • 江蘇「大腦計劃」呼之欲出 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
    本報訊   「發達國家競相投巨資探究人類大腦,江蘇作為發達省份,應儘快啟動大腦計劃,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這是參加9日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的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達成的共識。  此次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吸引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市腦科醫院等高校和醫療單位參與。
  • 大腦是人類認知的黑洞? 揭秘世界各國腦研究計劃
    2016年1月10日訊,「中國腦計劃啟動的時間,最晚可能不會遲於2016年。」這是科學家團隊在經過數年反覆論證後做出的一個預測。不久前,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透露,「中國腦計劃」有望公布。據悉,議定中的由科技部、國家自然基金委牽頭的中國腦計劃,在經過國內專家兩年時間數次討論及論證後,已向主管部門提交,預計最晚可能不遲於2016年啟動。該計劃作為我國6個長期科學項目工程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將受到長期資助,時間長達15年。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前沿科技發展面臨諸多倫理問題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出席論壇並做主旨演講。蒲慕明介紹,現在大部分的疾病都找到解決方案,但神經頭腦疾病仍然沒有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他說,實際上,現在已經有很多的醫藥公司正在開發這種可以提升人們認知功能的藥物,而這些藥很有可能會操縱人類的大腦。這時需要考慮,對於人類大腦的調控要到什麼樣的程度?
  • 美國正式公布腦科研計劃 意義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媲美
    美國正式公布腦科研計劃 意義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媲美  原標題:美國正式公布腦科研計劃 意義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媲美  新華網華盛頓4月2日電(記者任海軍)美國2日正式公布腦科研計劃,以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
  • 別急,這項研究還沒讓死腦「復活」
    6個小時灌注期內,他們發現大腦細胞死亡有所減少,甚至部分細胞功能得到恢復。  不過,論文作者也謹慎地表示,沒有發現全網絡活動或者全腦功能的證據。也就是說,大腦並沒有恢復所謂的意識。  諸多媒體在報導此事時,都用了「復活」一詞。顏寧在微博上指出,這是標題黨。「沒有恢復其他高級腦功能相關的全腦活動可以稱為復活麼?」
  • ...大腦找答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腦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_網易科技
    報告從探討神經元-突觸為計算載體的信息處理和計算形式、記憶的形成和存儲,以及高級認知的產生,探討基於腦科學、神經科學的人工智慧的展望。他分享了如何來設計未來的神經形態計算機。我今天很榮幸被邀請來分享這樣一個主題,我的主題是以神經形態計算機為中心來探討一些開放問題以及對這個領域做一些展望。
  • 國內首個「腦科學」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來上課
    腦科學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外高校均開展了神經科學的本科專業。中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如何打造?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段樹民等專家學者日前做了詳細介紹。
  • 計算神經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必要橋梁
    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將帶來腦科學、腦科技的突飛猛進中國要在信息技術產業上成為世界領軍人,應該大力發展神經科學,帶動下一個信息技術產業革命。在美國, 矽谷一些公司(高通(Qualcomm), IBM等)已開始向這一新興的「腦科技」(NeuroTech)產業進軍。同時,發展神經科學也具有戰略意義。
  • 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為本科生上課
    浙江大學近日成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擬設神經科學和神經精神醫學兩個本科方向,這是國內高校首次在「腦科學」領域展開本科生教育。腦科學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外高校均開展了神經科學的本科專業。中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如何打造?
  • 世界各國腦科學計劃
    日本大腦研究計劃(Brain Mapping by Integrated Neurotechnologies for Disease Studies, Brain/MINDS)2014年由日本科學家發起的神經科學研究計劃。
  • 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
    董奇教授在2012年中國科學院院刊上介紹了這個正在迅速崛起的領域: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將以往研究心理行為生物學基礎的「靜態」視角討論大腦發展與心理行為發展的關係,轉向「動態」研究畢生發展進程中各種認知功能的發生、發展和衰退的過程,以及伴隨著學習、經驗等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動態變化及其可塑性。這一領域貫穿個體畢生發展全程。我們在談論腦發育時,通常認為神經元的遷移在出生前就已經完成。
  • 浙大設立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從理解腦疾病到找到合適的藥物,從技術概念的提出到產品的落地,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副院長周煜東向記者介紹,中國疾病負擔比例中,神經精神疾病高達20%。但是,目前腦醫學相關領域醫生定向培養極其稀少。據統計,全國精神科醫生缺口在十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