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兩個光子變成一個正負電子對還是光電效應?

2020-08-01 旋渦裡的世界

是兩個光子變成一個正負電子對還是光電效應?

文/袁玉剛 圖/源於網際網路

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發現:用紫外線照射兩個鋅質小球之一,在兩個小球之間就非常容易跳過電花。證實某些金屬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是自然界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

1900年,馬克思·普朗克把此現象解釋為光具有包裹式能量,指出光能的強弱是由其頻率決定的。即

E=

式中,E就是光所具有的「包裹式」能量,h是一個常數,統稱普朗克常數,ν就是光源的頻率。

是兩個光子變成一個正負電子對還是光電效應?


圖1 光電效應

1905年,愛因斯坦在《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一文中,用光量子理論對光電效應進行了全面的解釋。光電效應分為光電子發射、光電導效應和阻擋層光電效應,又稱光生伏特效應。前一種現象發生在物體表面,又稱外光電效應;後兩種現象發生在物體內部,稱為內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公式為:

=(1/2)mv∧2+Φ

式中,m是被發射電子的靜止質量,v是被發射電子的初速度,Φ是功函數。只有光子的能量大於功函數Φ,才會有電子射出。

根據愛因斯坦光量子理論,光電效應中光電子的能量取決於照射光的頻率,而與照射光的強度無關。入射光波長小於某一臨界值即極限波長(對應的光的頻率叫做極限頻率)時,某些金屬材料就能垂直於金屬表面向外發射電子。這一點無法用光的波動性解釋。只要光的頻率高於金屬的極限頻率,光的亮度無論強弱,光電效應幾乎都是瞬時的。這也與光的波動性相矛盾。入射光的強度只影響光電流的強弱。

是兩個光子變成一個正負電子對還是光電效應?


圖2 愛因斯坦

1916年,美國科學家密立根通過精密的定量實驗驗證了愛因斯坦方程是精確成立的,從而證明了光量子理論。並首次對普朗克常數h作了直接的光電測量,精確度大約是0.5%。

1921年,愛因斯坦由於用光量子理論對光電效應進行了全面的解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23年,密立根「因測量基本電荷和研究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電效應被廣泛應用到科研儀器和工業上。

只要光的頻率高於金屬的極限頻率,某些金屬材料就能垂直於金屬表面向外發射電子。伽馬光子照射在金屬上,一定發射電子。

1934年,科學家布雷特和惠勒提出:如果讓兩個光子通過撞擊結合在一起,有可能變成物質,形成電子和正電子。但是,純光變正負電子對從未在實驗室裡被觀察到過。科學家們又提出:光子必須用高能的伽瑪光子;並且,高能伽馬光子必須離其它大質量或大電量的物體足夠近,才能產生正負電子對。

天文學家們觀察到:當γ光子能量足夠高(大於1.02MeV)並且從原子核旁邊經過時,輻射光子可能轉化成一個正電子和一個負電子,即電子對效應。


是兩個光子變成一個正負電子對還是光電效應?

圖3 電子對效應

1951年,施溫格從理論上描述了在靜態均勻電場中的正負電子對的產生過程,並給出了正負電子對的產生率。

1986年,Cowan在重離子碰撞實驗中觀測到了正負電子束。1997年,Burke等利用1018W/cm2的雷射束與斯坦福直線加速器(SLAC)產生的46.6 GeV 電子束對撞,產生了正負電子對(nν0+ν→e−+e+)。

2009年,Chen利用1020W/cm2的超強雷射照射金靶,產生高能γ光子,與高Z核相互作用,產生大量正負電子。

看起來,好像兩個光子可以變成一個正負電子對。但為什麼要在鉛核、金核等高Z核旁邊才形成呢?為什麼就不能是光電效應呢?再說,多少億個實驗數據才能找到一例能生成正負電子對的?為什麼非要摘取少數事例而摒棄絕大多數事例呢?

可見,兩個光子不能變成一個正負電子對,但可以撞出高Z核裡的正負電子。電子對效應應該是光電效應,只是需要的能量更高而已。

相關焦點

  • 光電效應與光子|走進量子力學(3)
    一個光子能量的多少正比於光波的頻率大小, 頻率越高, 能量越高。當一個光子被原子吸收時,就有一個電子獲得足夠的能量從而從內軌道躍遷到外軌道,具有電子躍遷的原子就從基態變成了激發態。光子具有能量,也具有動量,更具有質量,按照質能方程,E=mc2=hν,求出m=hν/c2,光子由於無法靜止,所以它沒有靜止質量,這兒的質量是光子的相對論質量。
  • 光電效應有哪些規律_光電效應有哪幾種
    光電效應簡介   光電效應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在高於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光電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
  • 光子與電子到底是什麼關係?
    經常聽到「光電相互轉換」、「光子能產生電子」的說法,這些不準確的提法容易對公眾造成誤導,因此決定寫一篇文章進行澄清,希望對大家認識光子與電子有所幫助。光子與電子都是極小的「東西」,我們能看見光,但看不見電子,這並不代表電子比光子更小,事實上電子是這個世界上目前已知第二小的粒子,比電子更小的是中微子。那麼光子呢?
  • 外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是指物體吸收了光能後轉換為該物體中某些電子的能量,從而產生的電效應。光電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於光電效應。光電效應分為外光電效應和內光電效應兩大類外光電效應 在光線的作用下,物體內的電子逸出物體表面向外發射的現象稱為外光電效應。向外發射的電子叫做光電子。基於外光電效應的光電器件有光電管、光電倍增管等。
  • 光電效應
    通常歷史說,這一效應是在1887年由海因裡希·赫茲(Heinrich Hertz)發現的,他觀察到在光的影響下不同材料表面的電子發射,其實他當時是發現了電磁波,偶然看到了電火花。外部光電效應在金屬中特別容易觀察到。其原因如下:金屬的顯著特徵是存在幾乎自由的電子,即,由於晶體的內部電場的效果導致價電子與原子分離。在金屬內部,這些電子自由移動,但它們不能離開金屬,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勢壘。
  • 光電效應看這個就夠了!10分鐘全掌握!|| 楠叔物理
    在光(包括不可見光)的照射下從物體發射出電子的現象,叫光電效應。光電效應中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光電子。實驗表明,不僅紫外線能產生光電效應,對於鹼金屬,例如:鋰、鈉、鉀、銫等,用可見光照射也能產生光電效應。2、光電效應實驗在光(包括不可見光)的照射下從物體發射出電子的現象,叫光電效應。光電效應中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光電子。光電子定向移動形成的電流叫光電流。研究光電效應規律的實驗裝置如圖,陰極 K和陽極A 是密封在真空玻璃管中的兩個電極,K在受到光照時能夠發射光電子。
  • 科學家找到光轉化為物質簡單方法 布雷特-惠勒正負電子實驗模擬成功
    一個電子湊近一個正電子(觀察者網註:帶正電荷,質量和電子相等,是電子的反粒子),它倆會同歸於盡,一瞬間放出強光。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科學家布雷特和惠勒1934年提出,如果讓兩個光子通過撞擊結合在一起,有可能變成物質,形成電子和正電子——這是最簡單的「光變物質」方法。但這就好比擠壓熱氣和煙塵去製造炸藥,實在太難了,他們也認為這只是理論,從未想過有人能實際證明這一預測。
  • 正負電子對撞後會湮滅,那光子對撞後會發生什麼?
    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想過光子對撞這麼一個高大上的問題,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光子對撞一定很難出現吧,然而事實是,光子對撞的現象其實很常見、但現象很複雜。不賣關子了,下面詳細說說。一、常見的光子對撞現象一扯上什麼光子,又扯上什麼對撞的,看上去應該是一個很難發生的情況,其實不然,光子對撞是我們隨處可見的事情。最簡單的就是入射光和反射光對撞,比如陽光照射在地面上,地面的反射光與入射的陽光發生對撞。
  • 科學家擬用2個光子相撞產生正負電子
    又比如,物質與反物質湮滅變成光,這也是物質轉化成能量。物質轉化成能量很常見,但能量轉化成物質目前還沒人見過。80多年過去了,能量轉化成物質的實驗還沒做成,問題的根源還是在質能方程E=mc^2上。它指出,一份質量為m的物質相當於一份能量為E的純能量體(比如光),這兩者是等同的,可以自由轉化。但是它還指出,質量m的物質與能量E之間有一個倍數c^2,它是光速的平方(9×10^16 米^2/秒^2),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 如何理解光電效應?
    基於此,人類曾自豪的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光的本質屬性,直到光電效應實現的出現,一切似乎又變得模糊了起來。什麼是光電效應實驗?它又是如何顛覆經典電磁學對於光的認知的呢?我們還是要從麥克斯韋說起,麥克斯韋所提出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幾乎可以解釋宇宙中任何的電磁現象,然而遺憾的是天不與壽,就在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存在後不久,他便與世長辭了,於是赫茲繼續麥克斯韋的研究,通過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確實存在,與此同時,赫茲還發現了另外一個現象,那就是光電效應。 那麼什麼是光電效應實驗呢?首先,我們可以放置一塊金屬板,而金屬板上是具有電子的。
  • 《高中數理化》「五四三二」剖析光電效應
    ◇ 重慶 張大洪 由於「光電效應」概念多、與其他板塊知識相關性 強,因此成為高考一個極重要且出題率很高的考點, 也是學生複習的難點.為此,本文將從幾方面來剖析 「光電效應」,以期對廣大學生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 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
    一、什麼是光電效應?當光線照射在金屬表面時,金屬中有電子逸出的現象,稱為光電效應。在光電效應中逸出的電子秤為光電子,光電子定向移動形成的電流叫光電流。光電效應存在截止頻率:實驗發現不是任何光照射,都能產生光電流。需要光達到一定的頻率,而與光照的強度無關,即頻率達不到,光再強也沒用。能使電子逸出的最低頻率稱為截止頻率。並且不同金屬的截止頻率不同。存在飽和電流:光照不變,增大電壓,電流增加到一定值後,不再增加,即達到飽和值。
  • 神奇的光電效應竟然是個意外發現
    赫茲後來回顧這段經歷時說:「在光和電現象之間,這種直接的相互作用的關係還是極其罕見的」,「這是一種令人驚奇而全然無知的效應」。這個光能變成電能的奇特效應後來被稱為光電效應。他用實驗對產生光電效應過程中各相關物理量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發現了一個重要規律:光電效應產生的光電子數目隨入射光的強度增加而增加,但光電子的速度,或者說它們的動能只與入射光的頻率有關,而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萊納德的這個實驗結果用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且與當時的物理學理論相衝突。根據經典理論,電子接受光的能量獲得動能,光越強能量越大,電子的速度也就越快。
  • 沈志勳:愛因斯坦之光電效應——一個世紀的認知與創新
    這個實驗結果是沒有辦法用光的光波性質來解釋的,但那個時候我們不知道物質有波粒二相性,所以這是物理學裡面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就是光電效應。他說一個光子打到一個材料裡面可以引誘出很多光子的發射,而且所有的其他光子發射的工作是完全一致的,有一個協同的效應。這就是今天所謂的雷射。雷射之所以跟一般的光不一樣,是因為雷射當中的每一個光子都是互相協作的,這就是物理上所說的相干性。這為後來的雷射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
  • 光子說和光電效應
    6、光電效應:(1)現象:(2)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四條解釋:(3)光電效應方程:(4)反向遏止電壓:>(5)愛因斯坦提出光電效應的解釋時,實驗測量尚不精確,加上這和觀點與以往觀點大相逕庭,因而沒有立既得到承認,甚至被說成是「冒昧的假設」。
  • 電子和光子有什麼關係?電子能變成光子嗎?
    簡單說,電子是電子,光子是光子,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兩者並不能相互轉化,電子並不能變成光子。同時電子和光子也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電子是微觀粒子,是有大小的,雖然電子很小,但確實是有尺寸的!
  • 愛因斯坦對量子論發展的貢獻之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本人與量子論哥本哈根學派的爭論是20世紀量子力學發展的一個動力,世界究竟是實在論的還是非實在論的,是非超距作用的還是超距作用的,這是他們主要的矛盾癥結。但是值得肯定地是,愛因斯坦對量子論基礎的開拓——光電效應,並因此為他獲得了一枚諾貝爾獎。
  •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聰明的猶太人愛因斯坦,光電效應之父
    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理論以及黑洞的見地是眾所周知的,儘管如此,愛因斯坦在物理領域被授予的諾貝爾獎是著眼於獎勵他對光電效應的發現。 這項革新性的發現推進了我們對於周圍所處世界的認知。那麼,光電效應是怎麼回事?當你想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什麼?廣義相對論,黑洞,還是他蓬鬆誇張的髮型?
  •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的含義及其實驗裝置和規律
    光電效應的含義:在光的照射下物體發射電子的現象,叫做光電效應,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做光電子。
  • 雷射輔助光電效應的研究進展
    紫外線能從固體表面激發電子,該現象稱為光電效應。愛因斯坦在一個世紀前由於很好的解釋了該現象而獲得諾貝爾獎。**近研究人員報導稱強烈的紅外線能和紫外線一起能加速或阻礙激發電子。這種「雷射輔助光電效應」—以前只能在原子云中看見,允許固體中的電子跟蹤很短的時間,達到10-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