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找到光轉化為物質簡單方法 布雷特-惠勒正負電子實驗模擬成功

2020-11-26 觀察者網

一個電子湊近一個正電子(觀察者網註:帶正電荷,質量和電子相等,是電子的反粒子),它倆會同歸於盡,一瞬間放出強光。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科學家布雷特和惠勒1934年提出,如果讓兩個光子通過撞擊結合在一起,有可能變成物質,形成電子和正電子——這是最簡單的「光變物質」方法。但這就好比擠壓熱氣和煙塵去製造炸藥,實在太難了,他們也認為這只是理論,從未想過有人能實際證明這一預測。現在,在三位科學家在一個小咖啡館裡泡了一天並喝掉無數杯咖啡之後,他們想出了一個相對簡單可行的方案。

能把光變成物質的實驗都伴有大量高能粒子,純光變物質的布雷特-惠勒(Breit-Wheeler)正負電子對從未在實驗室裡被觀察到過。最近,一名來自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Nuclear Physics)的理論物理學家在造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時,與其他同仁一起完成了這個壯舉。在研究聚變能量等其他無關問題時,他們意識到這一發現可以用於驗證布雷特-惠勒的理論,於是合作提出了證實這一理論的一個非常簡單方法,並模擬成功。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光子學》上。

演示布雷特-惠勒的理論,將為揭示光與物質互動的形式提供最後的關鍵證明。該理論也是描述量子世界中粒子基本關係的最後一塊「拼圖」,而前六塊「拼圖」中包括1930年狄拉克的正負電子對理論和1905年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這幾項發現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演示布雷特-惠勒的理論,將為揭示光與物質互動的形式提供最後的關鍵證明。觀察者網註:圖為「七塊拼版」的費曼圖,費曼圖是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在處理量子場論時提出的一種形象化的方法,描述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直觀地表示粒子散射、反應和轉化等過程。費曼圖中,粒子用線表示,費米子一般用實線,光子用波浪線,玻色子用虛線,膠子用圈線。時間軸,向右為正,空間軸向上為正。

這是人類首次以真實實驗的形式驗證光線造物的理論。這裡涉及到的「光子對撞機」使用現有技術,就可以將光線直接轉變為物質,代表了新型高能物理實驗的進步。這一實驗可以重現宇宙最初形成的100秒時間裡發生的現象,這一現象在伽馬射線爆發時也會出現。伽馬射線爆發是宇宙中規模最大的爆炸,同時也是物理學界最大的未解之謎。

伽馬射線暴所釋放的能量甚至可以和宇宙大爆炸相提並論。關於伽馬射線暴的成因,至今世界上尚無定論。有人猜測它是兩個中子星或兩個黑洞發生碰撞時產生的;也有人猜想是大質量恆星在死亡時生成黑洞的過程中產生的,但這個過程要比超新星爆發劇烈得多,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超超新星」。

倫敦帝國學院物理系教授史蒂夫•羅斯說:「布雷特和惠勒首次提出這一理論時,雖然所有物理學家都相信它是真的,但從未在實驗室裡被證明。在80年後的今天,我們確實找到了利用現有技術即可驗證這一理論的簡單方法。現在我們把這個方法公布出來,大家就能用我們的方法去實踐這一裡程碑式的實驗。」

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19日(北京時間)的報導稱,研究小組提出對撞實驗涉及兩個關鍵步驟:第一步,先用極強雷射把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後把這些電子發射到一塊金板上,生成一束高能光子,這些光子的能量是可見光的10億倍;下一步,用一個很小的金空腔作黑體輻射,他們向金空腔內表面發射高能雷射,產生熱輻射場,從而產生類似於恆星發出的光。然後,他們讓第一步實驗產生的高能光子直接進入空腔中心,讓這不同來源的兩束光子撞在一起,形成電子和正電子。在電子和正電子離開空腔時,就可能檢測到它們。根據蒙特卡洛模擬(觀察者網註:採用隨機抽樣技術的一種統計模擬法)顯示,該系統一次發射能產生大約10萬個布雷特-惠勒對。

對撞實驗過程示意圖

首席研究員、等離子物理學在讀博士奧利弗•派克說:「雖然這一理論聽起來簡單,要想實驗證明卻非常困難。我們能很快想出對撞的方法,但還要提出能用現有技術來實現的實驗設計。我們發現黑體輻射空腔不僅能研究聚變能量,還為創造光子對撞機提供了完美條件。」

擴展閱讀:奇妙的光和物質交互——《星球大戰》中的「雷射劍」現實版

看過電影《星球大戰》的讀者,相信會對其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武器——光劍印象深刻。那是一種以純粹能量凝聚成的「利劍」,長約一米左右,還會發出特定顏色的光芒。不少人以為構成劍身的物質是雷射或其他光束,但是這一說法是違背物理定律的——如果把兩束雷射彼此相對,光子只會互相穿過,根本不可能成為一種固態,並在揮動時發出嗡嗡的聲音。

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米哈伊爾•盧金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弗拉丹•盧勒狄克教授所率領的科研團隊去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通過將光子與分子結合,成功地創造出了一種此前未被觀察過的物質形式——它更像一個真實版的「光劍」。

這似乎違背了物理定律,光子可能被實質化嗎?畢竟,這些光粒子一直都被認為是不會相互作用、靜止質量為零的微粒。盧金教授表示:「我們在做的就是創造一種特殊的媒介,光子在媒介中能夠強烈的相互作用,這就會使它們表現的如同有質量一般,而且它們會黏合在一起來形成分子。這種光激束縛態長期以來都處於理論探索階段,但是到目前為止還尚未實現。」

研究者將銣原子吸入真空室,然後用雷射將原子云冷卻至接近絕對零度,再使用極弱的雷射脈衝將單個光子射入原子云。進入冷原子云的光子的能量激活了沿途的原子,使得光子的速度大大變慢。但是,隨著光子繼續穿透電子云,能量在不同原子間切換,最終與光子一起離開電子云。當科學家同時發送一個以上光子時,觀察到光粒子會堆積在一起,並且一道脫離原子云,就像單個的分子,從而使光子開始成為「光分子」——就像在上演一場「量子羅曼史」。這一現象甚至能被人眼所觀察到。

科學家所目擊的這種現象被稱為「裡德伯封鎖」效應。簡單地說,這種效應就是當兩個光子進入原子云裡,第一個光子會激活原子,但在第二個光子能夠激活臨近原子之前它就已經向前繼續移動。產生的結果便是兩個光子互相推拉穿過整個原子云,它們的能量從一個原子傳遞到下一個。

「這與玻璃杯裡光折射是相同的效應。」盧金解釋道:「當光進入水裡,它將部分能量傳遞給媒介,在水裡光和物質結合在一起,但當前者離開時,它仍然還是光」,「現在這個過程非常相似但更加極端——光速被極大的減慢,大量能量在折射過程中丟失」,「光分子的特性並不像傳統的雷射,而是更類似於光劍。當這些光子相互作用,它們會彼此推擠並偏移」。他說,這些分子之間產生的物理學更類似於我們在電影裡所看到的,是一種全新的物質形式,與電影《星球大戰》裡的光劍有類似之處。

相關焦點

  • 如何把光轉變為物質?
    理論上,把光轉化成物質已經成為可能。如何實現?讓兩個光子在真空中互相碰撞,這樣就可以用純粹的能量創造出物質。這一夢想,物理學家已追逐了80年。「這是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論中,唯一未能在實驗中證實的基本過程。」實驗設計師、德國馬普核物理研究所的費利克斯·馬肯羅特(Felix Mackenroth)解釋道。
  • 能量如何轉化成物質?科學家擬用2個光子相撞產生正負電子
    自然界中,物質轉化成能量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家家都要用到天然氣燃燒產生的熱能。再比如,原子核裂變時由於損失了質量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部分能量可以用E=mc^2方程精確地計算出來。又比如,物質與反物質湮滅變成光,這也是物質轉化成能量。物質轉化成能量很常見,但能量轉化成物質目前還沒人見過。
  • 是兩個光子變成一個正負電子對還是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公式為:hν=(1/2)mv∧2+Φ式中,m是被發射電子的靜止質量,v是被發射電子的初速度,Φ是功函數。只有光子的能量hν大於功函數Φ,才會有電子射出。根據愛因斯坦光量子理論,光電效應中光電子的能量取決於照射光的頻率,而與照射光的強度無關。
  • 把光變成物質,這可能嗎?
    惠勒 (John A. Wheeler) 預言了一種物理過程,一對光子通過極化脈衝式電磁場時可以生成一對正負電子,這個過程稱之為布萊特-惠勒過程。簡單地說,此過程可以將純粹能量形式的光轉換成物質。5月19日,帝國理工學院的Oliver Pike和他的同事們在《自然》「光子學」子刊發表了一篇論文 (doi:10.1038/nphoton.2014.95),提出了一種產生布萊特-惠勒過程的新方法。據此,我們有望很快看到光能夠直接轉換成物質的新證據,從而可以讓質能方程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 物理學家計劃用光創造物質,逆向證明質能方程
    用光來創造物質在數十年前,科學家格雷戈裡·布萊特和約翰·惠勒提出,將光轉化為物質是可能的。然而,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這超出了科學家的能力。現在,來自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CL)的物理學家們正試圖在一項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實驗中證明這種預言。根據布萊特-惠勒過程,把兩個光子互相碰撞將會產生一個帶負電的電子及其反粒子—正電子。不像沒有靜質量的光子那樣,電子和正電子都有很小的質量。到目前為止,試圖證明布萊特-惠勒過程的實驗還沒有成功,因為這需要使用大量的高能粒子。
  • 人類或成功掌握從黑洞提取能量的方法,英國科學家成功進行實驗
    半個世紀後的2020年,人類可能成功重現了高級文明的能量來源。他們真的驗證了從黑洞提取能量的方法嗎?旋轉都卜勒效應既然使用電磁波的要求太苛刻了,那麼只需要找一個要求低一些的東西即可進行試驗。格拉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就選用了「聲波」作為試驗對象。與電磁波不同,聲波只是機械波,所需能量小得多。
  • 高中實驗說課 | 光反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所以本節課以希爾反應實驗為載體,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和思考,引導學生構建光反應是一個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這個反應發生在特定的場所,需要一些條件的支持,水光解過程中伴隨著物質變化和能量的變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等生命觀念。(二)教學過程:從「重實驗操作」走向「重信息分析」。
  • 德科學家精確模擬電子與光相互作用
    科技日報柏林9月2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德國基爾大學發布公告稱,該校實驗和應用物理研究所(IEAP)的納希德·塔勒比教授成功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儘可能精確地描述電子與光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理論模型將有助於開發新的光譜幹涉儀。相關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美科學家成功模擬光合作用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稱,他們最近在實驗室成功地用計算機模擬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並據此培育出品種更加優良的植物。這種新植物不需要額外增加養份,就可以長出更茂盛枝葉和果實。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植物生物學和作物科學教授斯蒂夫-隆表示,目前研究人員能夠在超級計算機上模擬整個光合作用過程,並對所有可能的排列進行測試。
  • 光與真空相互作用會徹底轉化為電子?完全可以!
    如果要說出自然界中運動形式最與眾不同的物質,我們會想起什麼呢?空氣、水、金屬?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固體、液體、氣體這三類物質,都是可以具有各種不同速度的,甚至可以完全「靜止」下來。但是有一樣特立獨行的存在形式——光(電磁輻射),它們永遠不會停止自己的運動,並且在真空中保持著不變的速度(299792458米/秒),任何其它物質的運動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它。
  • 惠勒與美國核武器之路
    在學術方面,惠勒專注於核物理、恆星演化機制等領域,大名留在了「布雷特-惠勒過程」、「惠勒-德維特方程」、「哈裡森-惠勒」方程之中。在教學方面,惠勒更是堪稱桃李滿天下,多年來,他親自執教大一、大二的物理課程,而且先後指導了46位博士生。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諾貝爾獎獲得者、大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另外,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對引力波探測做出巨大貢獻的基普-索恩,也是惠勒的學生。
  • 中國科學家宣稱找到反物質引爭議
    隨後,國內媒體在報導中甚至稱,上海光機所這次從靶子上轟出了反物質。難道真是這樣嗎?  上海光機所研究員沈百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光機所的實驗獲得了正電子,正電子為反粒子,這意味著他們製造出了反物質。  學界對「造出」反物質存疑  儘管眾多媒體報導中國造出了反物質,但是在學界卻存在不同的聲音。
  • 德國科學家精確模擬電子與光相互作用,有助開發新光譜幹涉儀
    近日,德國基爾大學發布公告稱,該校實驗和應用物理研究所(IEAP)的納希德·塔勒比教授成功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儘可能精確地描述電子與光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理論模型將有助於開發新的光譜幹涉儀。相關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
    在32年前的今天,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1988年10月16日凌晨5點56分,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這是我國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黨中央、國務院決策建設的高科技工程。它包括電子注入器、貯存環、探測器及數據處理中心、同步輻射區等4個主要組成部分,是由數百種、上萬臺件高精尖專用設備組成的複雜的系統工程。
  • 反物質粒子就在我們「頭頂」,它證明了能量真的可以轉化為物質
    這是人類首次發現正電子。 原子內部並沒有正電子,至少我們已知的地球上的物質的原子內部沒有,那麼宇宙射線中的正電子是從何而來的呢?安德森無法回答,不過布萊克特和哈裡利卻在同年找到了答案。布萊克特就職於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在盧瑟福的研究小組從事雲室電離實驗的研究。1931年,哈裡利來到了卡文迪許實驗室。
  • 十問「希格斯粒子」與「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
    為什麼全球數千位科學家,花費數十億美元,堅持50年在尋找它?它被喻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最後的一塊拼圖」,可是為什麼當它終於被發現,科學家們卻說這是人類探索基本粒子的新開端?中國科學家為什麼想要建造下一代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來「批量生產」它?為什麼這是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甚至國家發展的難得機遇?  通過以下十個問答,希望能讓你對「希格斯粒子」與「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了解深入一步。
  • 物質轉化能量很難,但能量轉化物質卻很簡單,人人都能做到
    而愛因斯坦最廣為人知的,大概就是他提出的質能方程式了,E=mc,簡單而又神奇,它為我們的科技提供無限的可能,由於地球傳統能源的枯竭,我們的目光總是聚集在物質轉化為能量上面。到今天,我們研究出了很多物質轉化為能量的方法,在這裡強調一下,煤和石油等等物質的燃燒不是物質轉化為能量,物質轉化為能量的方法可以分為三大類。
  • 著名的「馬拉銅球」的實驗得出的,一個簡單的物理定律!
    同樣,溫度足夠高時,口袋也將解體,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不再是基本的物質形式,它們將成一鍋由夸克和膠子組成的高溫粥,稱為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物理真空也就成了簡單真空。 計算機模擬實驗表明,物理真空熔化為簡單真空,需2萬億度以上的高溫,這個熔化的物理真空也叫「熔融真空」。重原子核可以包含上百個質子和中子,其內空間正常狀態下是個很好的物理真空。
  •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究竟有多「反常」?
    而惠勒延遲選擇實驗更是詭異,這種現象似乎表明現在決定了過去,這與我們所知的因果律完全相反。惠勒延遲選擇實驗其實是雙縫實驗的變形,而雙縫實驗本身就已經比較詭異了。如果讓光通過雙縫,那麼,在接收屏上將會獲得明暗相間的條紋。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光是一種波。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鄧小平同志與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參加奠基典禮,為奠基石鏟了第一鍁土,並親切接見了參加工程建設的科技人員和職工代表。鄧小平同志題寫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的題詞。1990 年 7 月 21 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通過國家驗收,同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