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或成功掌握從黑洞提取能量的方法,英國科學家成功進行實驗

2020-08-28 逐遊酣星

早在50多年前,人類可能就已經明白了高級文明的能量來源。

半個世紀後的2020年,人類可能成功重現了高級文明的能量來源。

從黑洞竊取能量

1969年,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提出了一種可以從黑洞中提取能量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黑洞存在一個叫做「視界」的結構,進入該結構後,物質就會被黑洞徹底吞噬。不過在視界之外,物質會隨著黑洞的旋轉環繞黑洞旋轉,就跟普通的星系一般。

當物質在靠近黑洞時,會穿越一個名為「靜止界限」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位於視界之外,進入靜止界限的物質並不會馬上被黑洞吞噬,而是會以更巨大的速度環繞黑洞高速旋轉,因而具備龐大的旋轉能,所以靜止界限以內視界之外的地區也被稱為「貯能區」。

而彭羅斯正是看中了這些旋轉能

他提出了一個機制,一個可以從黑洞中提取旋轉能的機制。就是可以將一個物體沿著黑洞旋轉相反的方向拋進黑洞,在物體墜入黑洞的途中會因為黑洞強大的潮汐力被分裂成兩半,其中一半墜入黑洞另一半則會飛出「貯能區」

由於物體是以黑洞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拋入黑洞,因此黑洞在捕獲物體時需要損失一部分旋轉能用以將物體的旋轉方向變成與自身一致,而這部分能量恰好會被拋出的一半攜帶並飛出貯能區

通過回收這一半物體,便可利用它攜帶的能量。

不過單憑我的描述就能看出,這一工程規模極大,實施難度極高,提出者彭羅斯認為,或許只有非常先進的外星文明才能完成

儘管彭羅斯的理論看起來十分震撼,但是它缺乏實際的可實驗能力,人類沒有能力驗證它的正確與否。

這不,在兩年後也就是1971年,一位名為Zel&39;dovich提出,可以用高速旋轉的圓柱體代替黑洞,用入射的電磁波代替拋入黑洞的物體,用電磁波因旋轉都卜勒效應被放大的能量代替一半物體攜帶的旋轉能,這樣人們便有機會對彭羅斯的理論一探究竟。

總的來說,Zel&39;dovich的這個方案已經將彭羅斯的試驗規模降低到人類可能做到的層面,但是想要完成試驗,人們需要讓圓柱體的旋轉速度超過電磁波的頻率,可能需要圓柱體每秒至少旋轉十億次,這對當時乃至現在的人類工程學來說都是一個不可能克服的挑戰。

因此Zel&39;dovich的方案進行了試驗,並將相關成果發表在2020年6月22日出版的《自然物理學》雜誌上。

他們真的驗證了從黑洞提取能量的方法嗎?

旋轉都卜勒效應

既然使用電磁波的要求太苛刻了,那麼只需要找一個要求低一些的東西即可進行試驗。格拉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就選用了「聲波」作為試驗對象。

與電磁波不同,聲波只是機械波,所需能量小得多。於是研究人員們構建了一個由揚聲器、泡沫盤和麥克風組成的系統來驗證Zel'dovich的方案。

實驗裝置

他們通過揚聲器將聲音引向泡沫盤製成的旋轉揚聲器並在泡沫盤後固定一組麥克風,以吸收經過泡沫盤的聲波,這樣就可以在泡沫盤提高轉速的過程中穩定接收經過泡沫盤後的聲波。

研究人員希望「聽到」由「旋轉都卜勒效應」引發的聲波頻率和振幅的明顯變化。

都卜勒效應」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遠處正在鳴笛的車在接近我們時音調會升高,遠離我們時音調會降低,可以簡單理解為當聲音在接近我們時被壓縮,導致產生藍移,聲調變高,遠離我們時被拉長,產生紅移,聲調變低,這就是所謂的「都卜勒效應」。

簡單講,都卜勒效應就是光或者聲音在源頭靠近我們時會被迎面壓縮,遠離我們時會被向遠處拉長造成的頻率變化。

旋轉都卜勒效應」顧名思義就是僅作用於圓形空間,從旋轉表面進行角度測量時產生的都卜勒效應。

只要轉盤旋轉地夠快,聲波就會產生一些十分詭異的現象:它會從正頻率變成負頻率,並從旋轉的表面竊取一些能量。

誒,看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會有疑惑了:「頻率不是指物體振動測次數嗎?怎麼可能會有負的頻率?怎麼可能振動次數為負呢?

其實這裡的「正負」並不是數學意義上的正負,你可以簡單理解為旋轉的方向,一般以逆時針為正頻率,順時針為負頻率,也可以簡單地將負頻率理解為反方向運動

實驗中,隨著轉盤轉速的提高,聲波的音調先下降,直到變得太低無法被聽到,之後聲波的音調會上升,上升到比原來更大的程度。根據觀測,振幅會比原來的聲波高30%

振幅變化(翻譯版)

這便是由於一開始隨著轉盤速度的提高,聲波頻率會被都卜勒現象移動到0,隨後頻率轉變成負頻率,負頻率狀態下,聲波便可以從轉盤中吸收能量

負頻率聲波吸收能量」,像不像1969年彭羅斯提出的「逆著黑洞旋轉方向拋入物品吸收能量」?

這也是自1969年彭羅斯首次提出「黑洞能量利用方案」來人類首次通過類似實驗驗證了這一存在了半個世紀的理論的正確性。

研究人員表示,在不遠的將來,他們會對更多不同能量源進行研究,為科學探索開闢更多新途徑。

黑洞城市

1997年12月1日出版的,由著名科學家C·米斯勒、K·索恩和J·惠勒在合著的《引力論》一書中,根據彭羅斯原理,提出了一個建設黑洞城市的設想。

書中提到,可以在黑洞的靜止界限外建造一個龐大且密閉的城市生態系統,能源來自城市產生的垃圾

將城市垃圾裝載到串聯的小車中,並讓小車以串聯的形式落向黑洞,在小車到達拋射點時卸下垃圾,黑洞在捕獲垃圾時損失的旋轉能即可被小車吸收帶出

攜帶能量的小車在經過一個巨大的轉子後即可釋放出其獲得的巨大的旋轉能,轉子即可驅動發動機高速旋轉,釋放出巨大的電流。

這個設想既可以讓黑洞城市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又解決了城市垃圾困擾問題,是一個十分奇妙的科幻設想。

黑洞城市假想圖

鑑於《引力論》作者之一的K·索恩剛在2017年10月3日因引力波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因此本次試驗的成功也引發了很多人對於「黑洞城市」這一方案的嚮往。

結語

人們總歸還是要繼續進步的,總歸還是需要尋找更加高階的能量來源。

唯有掌握了更多的能量,才能讓人類文明延續萬世。

研究小組的論文名為「Amplification of waves from a rotating body」,相關研究發表在2020年6月22日出版的《自然物理學》上。

羅傑·彭羅斯除了提出過「黑洞能量回收」理論外,還提出過詭異且有名的幾何悖論「彭羅斯階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搜索卡即可查看。

喜歡文章歡迎點讚、收藏、轉發,記得關注,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實驗證明可以從黑洞中提取能量
    ·彭羅斯提出一種理論,可以從轉動的黑洞提取能量,現在,這一理論終於得到了實驗驗證。物理學家通過對所需組件的模擬,證明彭羅斯機制確實是可行的,如果我們能夠開發出適當的方法的話,可以將黑洞中的一些旋轉能量提取出來。黑洞是狂野的。
  • 科學家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新想法:從旋轉的黑洞提取能量
    目前,人類正致力於研究可控核聚變,它將為人類提供長久的、清潔的能源。不過,人類對能源的渴望是無止境的,科學家提出了在恆星周圍建造戴森球,以此來利用整個恆星的能源。不過,這種巨大的結構幾乎是不可能的,不死心的人類又提出了一種從黑洞提取能量的方法。這種方法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彭羅斯提出,因此也被稱為「彭羅斯過程」。旋轉的黑洞存在著能層,在能層內除了正常的軌道之外,還存在著負能的軌道。
  • 科學家卻想從黑洞中「榨取」能量
    都說黑洞「一毛不拔」 科學家卻想從中「榨取」能量提起黑洞,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其能夠吞噬一切的巨大引力。想像一下,如果在星際旅行時遭遇黑洞,將是一件多麼恐怖、絕望的事情。然而,對這個連光也無法逃脫的「魔窟」,科學家們卻想要從中「榨取」能量,為我所用。
  • 如何提取黑洞的能量?
    視界附近的等離子體即將被旋轉黑洞吞噬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曾預言,旋轉黑洞可能是一個巨大的能量源。在過去的50年裡,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到釋放這種能量的方法。
  • 都說黑洞「一毛不拔」 科學家卻想從中「榨取」能量
    原標題:都說黑洞「一毛不拔」 科學家卻想從中「榨取」能量提起黑洞,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其能夠吞噬一切的巨大引力。想像一下,如果在星際旅行時遭遇黑洞,將是一件多麼恐怖、絕望的事情。然而,對這個連光也無法逃脫的「魔窟」,科學家們卻想要從中「榨取」能量,為我所用。
  • 都說黑洞「一毛不拔」科學家卻想從中「榨取」能量
    然而,對這個連光也無法逃脫的「魔窟」,科學家們卻想要從中「榨取」能量,為我所用。近期,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物理實驗,嘗試著去解答這個困擾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問題——我們可以從黑洞中獲取能量嗎?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
  • 都說黑洞「一毛不拔」 科學家卻想從中「榨取」能量
    近期,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物理實驗,嘗試著去解答這個困擾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問題——我們可以從黑洞中獲取能量嗎?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1971年,即彭羅斯過程提出2年後,蘇聯物理學家澤爾道維奇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檢驗方法。他建議用能夠吸收能量的材料製成圓柱體,模擬旋轉的黑洞,再向其發射光波。他預言光波會被圓柱體「放大」,即轉動的金屬圓柱體吸收負能量的光波,撞擊圓柱體後出射光波頻率會增加,輻射總能量增加,即所謂的超輻射。然而,現有條件的限制又一次給科學家潑了一盆冷水。
  • 外國科學家稱已證實外星人可利用黑洞獲取能量的方法
    數碼愛好者訊 據英國天空電視臺(Sky news)6月24日報導,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消耗負能量從而獲得正能量」,並稱此舉證實了外星人如何利用黑洞獲取能量的理論。2019年4月:科學家首次公布黑洞圖像報導稱,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證實了一個50年前的理論,即外星文明如何利用黑洞產生能量。這個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在1969年提出的,他認為黑洞可以用來產生能量以供足夠先進的外星文明使用。
  • 科學家瘋了嗎?要從黑洞內部獲取無限能量
    黑洞未來對於人類有哪些幫助呢?在近期的《自然物理學》期刊上,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物理實驗,表示未來黑洞或成為人類最主要的「資源庫」,真的可以實現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從黑洞中提取能量的難點有哪些?首先,這項研究沒有辦法進行實驗。因為想要從黑洞中提取能量,就需要完全掌握黑洞的內外部結構,並且對黑洞的一切都100%掌握才可以,不過事實上,人類如今對黑洞的了解還非常片面,就連很多黑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都不知道。
  • 科學家瘋了嗎?要從黑洞內部獲取無限能量
    自從愛因斯坦預言了黑洞的存在後,雖然後來通過演算被證實,但是一直到21世紀,人類才真正看到黑洞,並且逐漸揭開黑洞的神秘面紗。黑洞未來對於人類有哪些幫助呢?在近期的《自然物理學》期刊上,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物理實驗,表示未來黑洞或成為人類最主要的「資源庫」,真的可以實現嗎?
  • 都說黑洞「一毛不拔」科學家卻想「榨取」能量 未來或成星際旅行「充電站」
    想像一下,如果在星際旅行時遭遇黑洞,將是一件多麼恐怖、絕望的事情。然而,對這個連光也無法逃脫的「魔窟」,科學家們卻想要從中「榨取」能量,為我所用。  近期,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物理實驗,嘗試著去解答這個困擾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問題——我們可以從黑洞中獲取能量嗎?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
  • 外星人可製造黑洞炸彈從黑洞邊緣抽取能量?
    1969年,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提出一種方法實現該目標,該方法被稱為「彭羅斯進程」。科學家猜測,外星人或者未來人類可利用這種方法製造「黑洞炸彈」,從而獲取黑洞能量,然而,迄今為止「彭羅斯進程」所涉及的一些物理學原理未經實驗驗證。目前,近期出版的《自然物理》雜誌發表了有關該研究涉及的一些物理學原理。
  • 從黑洞到黑洞能量,人類如何走進黑洞?
    從黑洞到黑洞能量,人類如何走進黑洞?因此,作為宇宙間質量絕對大的天體,過去50年裡,科學家一直努力試圖獲得黑洞能量。,能從黑洞中提取能量,在這個位置,包括光在內的任何事物,都無法逃脫黑洞引力束縛。
  • 稀有元素鋂發電實驗首獲成功
    科技日報倫敦5月6日電 (記者田學科)英國科學家利用稀有化學元素鋂進行發電的實驗首次獲得成功。英國航天局稱,這種方法為未來太空飛行器太空飛行和探索宇宙奧秘提供了能源供應的新途徑,使用這種供電方式為太空飛行器提供能源,可以支持其執行太空任務長達400年。
  • 克爾黑洞是一個巨大的能源寶庫,我們能提取它的旋轉能量
    在黑洞類型中最具有天體意義的就是克爾黑洞了,因為它不僅具有質量還具有角動量,即黑洞是旋轉的。克爾黑洞的視界面和無限紅移面之間存在著一個能層,理論上從能層中提取的能量可以佔到黑洞總質能的29%,因此黑洞是一個巨大的能源寶庫。
  • 如果人類成功進入黑洞會經歷什麼?原來愛因斯坦已經給過答案了
    引言:就在今年,世界上首張黑洞的照片終於被公布了,但是黑洞的真實模樣卻驚訝了期待已久的人們,黑洞看起來就像是火爐中燒得火紅的煤炭。有人不禁嘲諷,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已經見過黑洞無數次了。雖然人類已經成功拍攝到了黑洞,但人類還是沒辦法弄清楚黑洞的內部構造,而且還沒有找到如何避免人類進入黑洞被撕裂的方法。
  • 英國科學家成功降低真空中光速
    但是科學家最近卻成功讓光在自由空間(free space,完美真空)中的速度降了下來。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和赫瑞瓦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在實驗中,科學家安裝了一個特殊「隔層」,單個光子在通過這一裝置時,形態會發生改變,而且速度出現了下降。奇妙的是,在通過這一特殊「隔層」之後,即便重新回到自由空間,光子仍會以較低的速度前行。
  • 黑洞的能量可不可以被人類開發?
    黑洞的能量可不可以被人類開發?當然是可以的,從旋轉黑洞中提取能量的方式叫做「彭羅斯過程」。那我就給你通俗地簡單說說吧。首先,黑洞一般是旋轉的,旋轉的黑洞外面有一個特殊的區域,叫做「能層」。這個「能層」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從那裡提取出能量的地方。
  • 科學家找到光轉化為物質簡單方法 布雷特-惠勒正負電子實驗模擬成功
    科學家布雷特和惠勒1934年提出,如果讓兩個光子通過撞擊結合在一起,有可能變成物質,形成電子和正電子——這是最簡單的「光變物質」方法。但這就好比擠壓熱氣和煙塵去製造炸藥,實在太難了,他們也認為這只是理論,從未想過有人能實際證明這一預測。現在,在三位科學家在一個小咖啡館裡泡了一天並喝掉無數杯咖啡之後,他們想出了一個相對簡單可行的方案。
  • 前蘇聯科學家進行「人猿雜交」實驗,他成功了嗎
    早在20世紀上半葉,已經有科學家提出進行人猿雜交的實驗這個科學家也並不是無名之輩,而是在「人工授精」領域頗有名氣的蘇聯生物學家伊利亞·伊萬諾夫,而這個人猿雜交的實驗還獲得了美蘇科學界和政界的多方資助。假如實驗最終能夠成功,他們不考慮其中的倫理問題,更不關心半人半猿被創造出來後該如何融入社會,或是這些實驗成果對於自我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