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戴森球還可怕的想法!科學家瘋了嗎?要從黑洞內部獲取無限能量

2020-09-16 奇點使者

自從愛因斯坦預言了黑洞的存在後,雖然後來通過演算被證實,但是一直到21世紀,人類才真正看到黑洞,並且逐漸揭開黑洞的神秘面紗。黑洞未來對於人類有哪些幫助呢?

在近期的《自然物理學》期刊上,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物理實驗,表示未來黑洞或成為人類最主要的「資源庫」,真的可以實現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從黑洞中「榨取」能量

黑洞作為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天體,它有著可以吞噬一切的強大引力。比方說在很多科幻片之中,當人們在太空之中遇到黑洞,都會感到非常的絕望和恐懼。

當然,也有一些科幻片中的場景是:未來人類徵服了黑洞,可以將黑洞的能量全部轉為己用,就好像是根據前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肖夫的文明等級指數來說,如果一個文明可以達到2級文明,那麼,這個文明就可以變成恆星文明,將所在恆星系統的恆星能量全部「榨取」,用來隨時補充自己一樣。

不過,一直到今天為止,除了地球之外,再也沒有其它地外生命被發現,整個宇宙仍然好像是一潭死水,人類發出了很多信號,卻都猶如石沉大海。所以,究竟恆星的能量是否可以全部被汲取,以及「戴森球」是否真的存在,這些也都是未知的。



人類科學家的「野心」卻從未停止。如今,科學家們已經將目光投向了黑洞,雖然人類如今連地球上的資源都無法掌控,但是科學家們卻希望可以讓科幻照進現實,可以從黑洞中「榨取」能量。

而且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苟利軍介紹,說起來早在50年前,世界著名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就已經提出了這個驚人的猜想,在國際上,這個猜想還被命名為「彭羅斯過程」。

什麼是彭羅斯過程呢?簡單來說,就是彭羅斯通過演算推導,認為如果未來人類可以研發出一個可以投進黑洞裡的,不會被摧毀的能量提取器,那麼,就可以在黑洞的能量層裡獲取無限能量。



研究認為,宇宙中那些旋轉的黑洞未來或許都會是人類主要的能量來源。這類旋轉黑洞的中心是一個奇環,裡面分有內、外兩個視界,在這兩個視界之間,存在著一個夾層,這個夾層就是所謂的能量層,又被稱作「能層」。

而且根據現代科學的研究,旋轉黑洞或許和愛因斯坦預言中的一樣,連接著蟲洞和白洞,說白了就是只要順利進入到旋轉黑洞之中,只要不進入到中心點的奇環之內,就可以順利抵達另一個時空。

看起來似乎科學家們已經胸有成竹了,但事實上,從黑洞中提取能量這件事,未來也仍然很難實現,畢竟想要實現,存在著很多困難。



從黑洞中提取能量的難點有哪些?

首先,這項研究沒有辦法進行實驗。因為想要從黑洞中提取能量,就需要完全掌握黑洞的內外部結構,並且對黑洞的一切都100%掌握才可以,不過事實上,人類如今對黑洞的了解還非常片面,就連很多黑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都不知道。

而且黑洞內部如果不進行實地勘測,是根本沒有辦法獲取準確信息的,不過人類連徵服地球都沒有,更別說飛出太陽系,飛去黑洞去看一看了。



所以,從黑洞中提取能量的猜想雖然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被提出,但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紙上談兵,現有條件的不足一次次為科學家們「涼水澆頭」,不過,若從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科學家們仍然沒有放棄,從黑洞中提取能量,就好像是一顆「希望的種子」,期待著未來可以出現奇蹟。

畢竟在浩瀚的宇宙之中,黑洞的數量非常多,而且通過科學家們的計算,可供人類獲取能量的黑洞至少有上億個,這意味著,未來人類如果真的出現了資源枯竭,而且人類已經可以實現光速,那麼,人類就可以飛去周圍的黑洞,去那裡獲取源源不斷的能量。



下一步,科學家們希望可以首先製造出可以用來觀測黑洞的高解析度望遠鏡,只有通過它來將黑洞徹底觀察清楚,才有機會繼續接下來的科研工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家覺得未來人類有機會實現嗎?為什麼?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8月17日文章《都說黑洞「一毛不拔」 科學家卻想從中「榨取」能量》

相關焦點

  • 比戴森球還可怕的想法!科學家瘋了嗎?要從黑洞內部獲取無限能量
    所以,究竟恆星的能量是否可以全部被汲取,以及「戴森球」是否真的存在,這些也都是未知的。人類科學家的「野心」卻從未停止。如今,科學家們已經將目光投向了黑洞,雖然人類如今連地球上的資源都無法掌控,但是科學家們卻希望可以讓科幻照進現實,可以從黑洞中「榨取」能量。
  • 利用黑洞來「發電」!科學家太瘋狂了,想從黑洞「榨取」無限能量
    根據數據顯示,在宇宙中,質量超過太陽10倍的黑洞數量,是以「億」為單位計算的,而且考慮到黑洞也存在著巨大的能量,早在50年前,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從黑洞中「榨取」能量,這真的可以實現嗎?
  • 科學家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新想法:從旋轉的黑洞提取能量
    不過,人類對能源的渴望是無止境的,科學家提出了在恆星周圍建造戴森球,以此來利用整個恆星的能源。不過,這種巨大的結構幾乎是不可能的,不死心的人類又提出了一種從黑洞提取能量的方法。這種方法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彭羅斯提出,因此也被稱為「彭羅斯過程」。旋轉的黑洞存在著能層,在能層內除了正常的軌道之外,還存在著負能的軌道。
  • 科學家腦洞大開,想從黑洞內部獲得無限能量
    有一位聰明過人的科學家,由於他過人的智商,死後的大腦甚至被用來科學研究。沒錯,正是被人們譽為「世界第一腦」的愛因斯坦。他的一生做出過許多對人類有貢獻的成就,除了被人們熟知的廣義相對論之外,他還做出過許多超越時代的預言。
  • 關鍵的難點就在於製造,你相信戴森球最終會實現嗎?
    戴森球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包裹太陽的空心光伏球,其原理和現在所使用的光伏太陽能板頗為相像,但區別在於,在地球上所使用的光伏太陽能板由於距離遙遠,其所能夠收集到的太陽能量微乎其微,如果非要用數據來表達,那就是無限接近於0%。但戴森球不同,戴森球理論上可以收集太陽99%的輻射能量。
  • 如果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還需要建造戴森球嗎?必需要走的路
    氚在自然界中雖然不存在,但是它可以靠中子同鋰作用產生,而鋰在海水中就可以取到,由此可見,可控核聚變是一種清潔,安全,近乎無限的強大新能源。看到這裡,一些朋友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如果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還需要再建造戴森球嗎?
  • 漫談戴森球,二級恆星文明必須要如此獲得能量嗎?
    按照這個分類,著名科學家戴森提出了戴森球理論:到達二級文明之後今天,談談戴森球。不知是何時,初次聽到戴森球這樣的說法。我覺得很對,相當有道理。太陽輻射的能量只有二十億分之一到達地球。其餘部分任其揮灑到宇宙中,實在太浪費了。而文明的提升,人均能耗必然倍數增加。至於將來什麼樣,不可想像。
  • 什麼是「黑洞炸彈」?人類最大核彈在它面前也弱爆了
    黑洞,在許多人眼裡,是宇宙中神秘強大力量的代名詞。在黑洞強大的引力作用下,時空會被扭曲,光線也無法逃逸。當一顆恆星走到終點,內部能量無法抗衡自身質量產生的巨大引力,物質開始向核心坍縮,最後形成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最終可能會形成黑洞。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據科學家們探索發現每升海水中大約含有0.03克氘,那麼在地球上,僅僅在海水中就有高達45萬億噸的氘,而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經過核聚變就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後釋放出的能量,可以說這種能量是取之不竭的。由於人類目前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還會繼續,同時核能、太陽能等新能源也在逐漸發展,所以人類文明還達不到一級,充其量只有0.8級左右。宇宙二級文明:即恆星文明,就是能夠對整個恆星系的能源進行調用,科學家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戴森球的概念。
  • 黑洞很可怕?這種天體比黑洞還可怕,能釋放上千倍於星系的能量!
    黑洞很可怕?這種天體比黑洞還可怕,能釋放上千倍於星系的能量!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存在莫過於黑洞,這種未知的天體不以真面目示人,人類到現在都還沒有看到黑洞裡面有什麼,又或者黑洞的樣子。其實宇宙中黑洞卻不是最可怕的天體,最可怕的天體其實是類星體,這種類似恆星的天體同樣非常神秘。類星體是宇宙早期的一些天體,這些天體現在觀測到的都在百億光年外,並且在遠離地球,不過這種星體卻一直讓人困惑。
  • 戴森球如何實現?科學家提出摧毀水星,可行嗎?
    地球資源越來越匱乏,讓人類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問題,人類要想有更長遠的發展只能擺脫對資源的依賴,但是以當前人類的發展程度來看,我們是無法擺脫對資源的依賴的,因此我們只能尋求其他能源。科學家通過對太陽的研究獲得了靈感,由於太陽內部會發生核聚變來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因此科學家猜想或許我們也可以製造一個戴森球來為人類所利用,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但是這只是科學家提出的一個假想。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還有建設戴森球的必要嗎?
    而太陽內部既擁有幾千度的高溫,也有比地球標準氣壓大上幾百幾千億部的壓力,為核聚變創造了非常有利的環境,但是在地球上,我們還無法創造上千億標準大氣壓的能力,也沒有這樣的容器裝置,必須在提高溫度上下功夫。據初步估算,如果要建造一個環繞太陽運行、並且還可以抵擋住太陽的高溫,其直徑應該在2億公裡左右,即使造成一個單一的環狀結構,其總長度也要在13億公裡左右。而建造戴森球的這麼多的原材料,即使把太陽系內其它行星中符合條件的材料都用上可不見得夠用。太陽能量接收器的發射問題。即使我們窮盡所有建築出了眾多可以用於建造戴森球的太陽能接收裝置,如何把它們運到太陽周圍是一個大問題。
  • 比黑洞更可怕的天體出現了,黑洞甘拜下風,兩者之間有何聯繫?
    在宇宙中不僅有黑洞,還有白洞,對於黑洞的信仰每個人都應該有所了解或聽說一些,但你知道白洞是什麼嗎?和黑洞有什麼區別呢?這兩者有什麼關係?我們首先要理解這兩個「洞」的意思。黑洞是什麼?說起白洞,相信每個人都很少聽說過,其實白洞其實是一些科學家和天文學家提出的,它是黑洞逆轉的產物。我們都知道黑洞可以吸收所有的物質,也可以吸收能量。白洞則相反。我們可以理解黑洞可以吸收所有的物質和能量,而白洞釋放出的物質和能量就是黑洞所吸收的。但白洞只能釋放物質或能量,不能吸收外界的物質或能量。但是科學家尚未發現已知的白色洞穴。
  • 科學家卻想從黑洞中「榨取」能量
    都說黑洞「一毛不拔」 科學家卻想從中「榨取」能量提起黑洞,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其能夠吞噬一切的巨大引力。想像一下,如果在星際旅行時遭遇黑洞,將是一件多麼恐怖、絕望的事情。然而,對這個連光也無法逃脫的「魔窟」,科學家們卻想要從中「榨取」能量,為我所用。
  • 比戴森球還瘋狂!哈佛科學家提出一個驚人設想
    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最極端的事件之一,通常指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發生驚天爆炸,釋放巨大能量。相比之下,戴森球採集的是正常恆星的穩定輸出,而最新設想則是連恆星死了都不放過。有意思的是,這個設想最初來自亞伯拉罕·洛布洗澡時的靈光一閃。
  • 戴森球有必要存在嗎?高級文明用不上,低級文明用不了
    筆者-小文如果天文學家告訴你,宇宙中有一顆恆星的亮度變低了,並且科學家們還為之興奮不已,你可能會覺得是科學家在小題大做。科學家戴森認為,戴森球是一個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必然的產物,隨著智慧生命體的發展,人們對於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戴森球這種設計恰好可以滿足人們對於資源的需求。
  • 戴森球有必要存在嗎?高級文明用不上,低級文明用不了
    筆者-小文如果天文學家告訴你,宇宙中有一顆恆星的亮度變低了,並且科學家們還為之興奮不已,你可能會覺得是科學家在小題大做。但如果這顆變暗的星體牽扯到地外生命乃至高級文明的存在,你又是否會改變想法呢?科學家認為,星體會變暗除了被遮擋還有瀕臨死亡外,還有一種結局,那就是它的外圍被包裹上了一層人造天體,科學家稱之為「戴森球」。
  • 作為實現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戴森球最早是由愛因斯坦的助手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這是一種大膽的構想,而現在,這種大膽的構想更是被人類當成了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不過人類距離戴森球這種想像中的能源獲取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麼戴森球在未來是否有變為現實的可能?人類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真正擁有戴森球呢?我們要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說起。
  • 作為實現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戴森球作為一種未來的高科技能源收集方式,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提出了。戴森球最早是由愛因斯坦的助手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這是一種大膽的構想,而現在,這種大膽的構想更是被人類當成了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不過人類距離戴森球這種想像中的能源獲取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科學家認為黑洞內部結構複雜
    俄羅斯科學家認為,有一些黑洞存在複雜的內部結構,光子、粒子和行星得以圍繞著黑洞中心的奇點運行。這樣就能獲得光和熱,以及黑洞奇點的能量。這種情況可以證明外星生命能夠自給自足。  在黑洞深處的行星上存在外星人,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