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球如何實現?科學家提出摧毀水星,可行嗎?

2021-01-15 洋子話科學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地球環境通過不斷的發展變得越來越溫和,適宜生命的生存,人類的誕生使地球文明更進一步。但是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地球資源的支撐,人類為了發展不斷開採地球資源,使地球資源出現了匱乏的狀況。

地球資源越來越匱乏,讓人類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問題,人類要想有更長遠的發展只能擺脫對資源的依賴,但是以當前人類的發展程度來看,我們是無法擺脫對資源的依賴的,因此我們只能尋求其他能源。

科學家通過對太陽的研究獲得了靈感,由於太陽內部會發生核聚變來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因此科學家猜想或許我們也可以製造一個戴森球來為人類所利用,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但是這只是科學家提出的一個假想。

曾經科學家提出炸掉水星,建造出包裹住整顆太陽的戴森球,但是這一想法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水星的體積是比較小的,根本無法包裹住戴森球,而且水星是比較堅硬的,是鐵質的星球,以人類當前的科技來看,根本無法摧毀水星。

另外水星作為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在太陽系中也是起著一定的作用的,一旦人類將其摧毀,那麼地球將會失去水星引力對它的影響,出現軌道偏移,這一現象對於人類來說將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因此炸掉水星是根本不可能也無法做到的事情。

戴森球只是人們的一個猜想,當前我們是無法實現的,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如果戴森球是真的存在的話,那麼能利用它的文明一定會更加高級,而人類的文明還是比較低級的,因此戴森球是無法實現的。那麼大家對於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哦!

相關焦點

  • 如何建造能把太陽包裹住的戴森球?科學家:先把水星拆掉
    那麼問題就來了,人類在未來應該如何建造能把太陽包裹住的戴森球呢?有科學家提出:我們只需要先把水星拆掉,就可以完成很大一部分的工程了。水星的探測數據顯示,水星的物質密度很高,由大約70%的金屬和30%的矽酸鹽組成,由此可見,水星上的大部分物質都可以作為建造戴森球的原料
  • 如何建造能把太陽包裹住的戴森球?科學家:先把水星拆掉
    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在文明進步的同時,人類的能量消耗量也在指數級地攀升,正是因為如此,在1964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Nicholas Kardashev)提出了文明等級的概念,他根據文明對能量的使用量將宇宙中的各種文明分為了三個等級,9年以後,天體物理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文明指數
  • 人類有能力建造戴森球嗎?利用這種結構收集能源可行嗎?
    我們可以建造戴森球嗎?戴森球(戴森環)是已故的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的科學論文「尋找人造恆星紅外輻射源」中提出了巨構概念。那麼,人類有可能製造出戴森球嗎?從工程的角度來看,戴森球體聽起來非常瘋狂。作為一個巨大的空心球,這種結構是不可能的。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研究員斯圖爾特·阿姆斯特朗說:「圍繞太陽的實際球體是完全不切實際的。」首先,防止球體自身破裂所需的拉伸強度大大超過了任何已知材料。
  • 什麼是戴森球?
    頻繁出現各個小說和影視作品中的戴森球到底是什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談談什麼是戴森球。人類歷史和能源的運用息息相關,我們的祖先靠最初的智慧學會了生火,後來利用煤炭和石油將世界工業化,然後學會了如何分裂原子,並開啟了核子時代。
  • 人類能夠造出戴森球嗎?1000年之後或許能行
    1960年弗裡曼·戴森提出了戴森球理論。直徑2億千米有點太浪費資源,把這個戴森球的軌道建在水星軌道,就可以節省很多材料。水星距離太陽5790萬千米。假設這個戴森球厚1米,半徑6000萬千米,那麼這個球形殼體的體積為4.5X10∧22立方米。這些材料的密度以鋼鐵的密度(7.85噸每立方米)來算,所需要的質量為3.53X10∧26千克。
  • 戴森球是什麼?人類會製造出來嗎?科學家給出時間限制!
    戴森球是什麼?人類會製造出來嗎?科學家給出時間限制!當人類第1次跨出地球的大門,就想著如何運用宇宙中的資源,在地球上,各國都時時刻刻在強調資源緊張的問題,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人類科技的發展和地球上的能源息息相關,如果地球資源瀕臨枯竭,那麼人類科技也寸步難行。因此科學家們自己的想要利用地球之外的資源,這並不能說明人類是一種貪心的生物,而是在為了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作出努力。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宇宙二級文明:即恆星文明,就是能夠對整個恆星系的能源進行調用,科學家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戴森球的概念。宇宙三級文明:即星系文明,這種程度的文明已經能夠利用整個星系的資源。戴森球概念。戴森提出的「戴森球理論」可以說是馳名中外,並且在《人工恆星紅外輻射源的搜尋》對這個理論也有非常詳細的解釋。
  • 關鍵的難點就在於製造,你相信戴森球最終會實現嗎?
    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實現第二宇宙文明就意味著能夠完全利用太陽能源,而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就是戴森球。戴森提出,尋找這種結構存在的證據可能會導致在銀河系其他地方發現先進的文明。天鵝座有一顆恆星可能存在戴森球結構,如果是真的,我們會很危險嗎?這顆傳說中存在戴森球結構的恆星編號為KIC 8462852的塔比之星(Tabby’s star)。塔比之星位於天鵝座ο1星(天鵝座31)南邊,NGC 6866星團的東北邊。星等為11.4等,理論上127MM的望遠鏡可以看到!
  • 又一位科學家離世,曾提出「戴森球」理論,是尋找高級文明的關鍵
    說起弗裡曼·戴森,或許很多人不熟悉,但說起「戴森球」,可能不少人會認識,戴森球理論就是弗裡曼·戴森提出的,而且也是以弗裡曼·戴森的名字命名的。 「戴森球」能成為衡定高級文明的標準嗎?
  • 戴森球能被建造出來嗎?科學家:整個太陽系的材料都不夠!
    戴森球能被建造出來嗎?科學家:整個太陽系的材料都不夠!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語叫做戴森球,尤其是在科幻小說裡面,戴森球這個詞語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那麼到底什麼是戴森球呢?其實戴森球就是一個直徑兩億千米大小來包裹,太陽並且收集能源的一個人造天體,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戴森球這樣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可以把太陽能收集起來進行轉化,並且這個能量不會外洩,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真的有可能建造一個戴森球嗎?
  • 作為實現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提出了。戴森球最早是由愛因斯坦的助手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這是一種大膽的構想,而現在,這種大膽的構想更是被人類當成了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不過人類距離戴森球這種想像中的能源獲取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麼戴森球在未來是否有變為現實的可能?人類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真正擁有戴森球呢?我們要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說起。
  • 作為實現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戴森球作為一種未來的高科技能源收集方式,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提出了。戴森球最早是由愛因斯坦的助手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這是一種大膽的構想,而現在,這種大膽的構想更是被人類當成了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不過人類距離戴森球這種想像中的能源獲取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比戴森球還可怕的想法!科學家瘋了嗎?要從黑洞內部獲取無限能量
    在近期的《自然物理學》期刊上,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物理實驗,表示未來黑洞或成為人類最主要的「資源庫」,真的可以實現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從黑洞中「榨取」能量黑洞作為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天體,它有著可以吞噬一切的強大引力。
  • 比戴森球還可怕的想法!科學家瘋了嗎?要從黑洞內部獲取無限能量
    在近期的《自然物理學》期刊上,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物理實驗,表示未來黑洞或成為人類最主要的「資源庫」,真的可以實現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今,科學家們已經將目光投向了黑洞,雖然人類如今連地球上的資源都無法掌控,但是科學家們卻希望可以讓科幻照進現實,可以從黑洞中「榨取」能量。而且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苟利軍介紹,說起來早在50年前,世界著名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就已經提出了這個驚人的猜想,在國際上,這個猜想還被命名為「彭羅斯過程」。什麼是彭羅斯過程呢?
  • 如果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還需要建造戴森球嗎?必需要走的路
    科學家也期望著探測器的速度能夠得到質的提升,能夠用很短的時間到達太陽系的每一個角落。可現實的情況卻是,依靠化石能源速度已經很難再提升,原因就是化石能源的能量級別是非常低的,它並不支持速度的進一步提升,更不要說實現質的飛躍。因此,我們的飛船速度想要獲得質的提升,能源是必然要解決的事情。
  • 戴森球到底是什麼?人類在未來有希望將它建造出來嗎?
    那麼我們要如何劃分不同文明處在哪一個發展階段?對此,上個世紀的60年代,前蘇聯天文學家卡爾達舍夫提出了一個文明等級的劃分標準。他將宇宙文明劃分為三個等級,這個劃分標準的依據是以能夠控制和利用能量的大小來決定的。一級文明也被稱之為行星級文明,是指能夠利用自己母星的所有能源和資源。二級文明是恆星級文明,是指能夠利用本恆星系的所有資源和能源,而三級文明則可以利用本大星系的所有能源和資源。
  • 戴森球到底是個啥玩意,人類最終真有這個能力把它給弄出來嗎?
    這就是戴森球理論提出的背景和依據。    所謂戴森球是一個叫弗裡曼·戴森的科學家,於上世紀的1960年提出來的一個假設理論。這個理論的實質,就是為了解決人類文明升級所需要的能源,必須建造一個包圍太陽的球體結構,這個球體半徑約太陽到地球這麼大,也就是1.5億km。
  • 炸毀月亮是可行的嗎?需要多少枚核彈?
    據國外媒體報導,把月亮摧毀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曾經有人就提出了這個設想,稱月球消失後地球上的氣候就趨於完美了,不同緯度上的人們都可以享受到美好的陽關和宜居溫度。此前美蘇科學家也研究過如何在月球上引爆核彈實現脫離月球的引力影響,但最後都不了了之。許多人認為我們製造出核彈後就可以摧毀任務東西,甚至包括月球。
  • 距地球1480光年,一顆疑似2級文明的戴森球恆星,這真的存在嗎?
    根據卡爾達肖夫指數來看,人們得知戴森球是巔峰2級文明的產物,現階段的人類距離2級文明,還遙遙無期,因此人類無法製造出如同戴森球這樣的宏偉建築,那麼,在這個無垠的宇宙中,是否存在戴森球?一個有能力製造戴森球的文明擁有怎樣的科技水平?
  • 科學家提出「恆星發動機」概念 推動太陽飛出銀河系
    影片中,科學家給地球安裝了12000臺行星發動機,地球在絕望中悲壯啟航,逃離太陽系去往比鄰星。但在現實生活中,一群科學家正在著手一項比這更宏偉的計劃,他們打算流浪整個「太陽系」。我們地球在宇宙中的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理想情況下,太陽總有一天會老去,地球將失去能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