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實現第二宇宙文明就意味著能夠完全利用太陽能源,而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就是戴森球。戴森球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包裹太陽的空心光伏球,其原理和現在所使用的光伏太陽能板頗為相像,
但區別在於,在地球上所使用的光伏太陽能板由於距離遙遠,其所能夠收集到的太陽能量微乎其微,如果非要用數據來表達,那就是無限接近於0%。但戴森球不同,戴森球理論上可以收集太陽99%的輻射能量。
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弗裡曼·J·戴森(Freeman J.Dyson)在1960年首次將這一想法作為思想實驗進行探索。戴森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長達兩頁的論文,題為「尋找人造恆星紅外輻射源」,因為他把一個太陽系大小的太陽能收集系統想像成一種技術,而我們銀河系中其他先進文明不可避免地會使用這種技術。戴森提出,尋找這種結構存在的證據可能會導致在銀河系其他地方發現先進的文明。
目前我們太陽系內的各行星只能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十分之一,其中的大部分能量都無法被接受,從而浪費掉了,我們知道,我們地球的資源非常有限,加上現在的過度開採,能源遲早會被開採完畢,遠不足以支撐人類未來的發展,所以戴森提出了戴森環這樣一種假設——用一個巨大的球形結構將太陽保圍起來,從而來汲取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這樣才可以讓一個文明到達一個新的高度,長久不衰。
最近幾年,天文學家們通過一顆名為KIC 8462852的奇異恆星探索了這種可能性。KIC 8462852因其發現者塔比薩·博亞健而被更普遍地稱為虎斑星(Tabby's star)。這顆恆星的奇異光最初被認為預示著一個可能的戴森球體。這個想法已經被拋棄了,但是在2018年,出現了其他的可能性,比如利用蓋亞任務來搜索戴森球體。
天鵝座有一顆恆星可能存在戴森球結構,如果是真的,我們會很危險嗎?
這顆傳說中存在戴森球結構的恆星編號為KIC 8462852的塔比之星(Tabby’s star)。塔比之星位於天鵝座ο1星(天鵝座31)南邊,NGC 6866星團的東北邊。星等為11.4等,理論上127MM的望遠鏡可以看到!
這顆位於天鵝座的塔比之星光度會毫無預期的下降,降幅最大可達22%,但根據天文學家的觀測與計算,塔比之星周圍並沒有已知的行星會造成遮擋效果!
然而,科學家在對塔比星周圍的脈衝星進行研究時,發現脈衝星是一個不固定的中子星,也就是存在於宇宙中的變星,其附近的電磁波周期性波動非常規律,似乎星體內部保持著充分的能源,使得脈衝星非常穩定地釋放能量保持電磁波的波動性。
要知道能打造如此巨大的能量球沒有高超的技術支持是無法完成的,何況還要把吸收的能量通過渠道運輸並加以利用,可想而知,這外星文明可以算得上是宇宙頂級文明,並且也是一個急需能源支持生命活動的宇宙外星文明。
其實,關鍵的難點就在於製造,要製造一個比太陽還大的空心球體會面臨很多技術難關,而第一難題就在於地球的物質總量不夠。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學題,一個包裹太陽的戴森環的總質量無論如何都會超過地球質量,所以為了戴森球的成功製造,我們需要從外星球獲取材料。不過既然理論難度有限,攻克技術上的難題只是時間問題。你相信戴森球最終會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