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如果天文學家告訴你,宇宙中有一顆恆星的亮度變低了,並且科學家們還為之興奮不已,你可能會覺得是科學家在小題大做。
宇宙中的恆星數量多到數不完,即使是我們深處的銀河系,其恆星的數量就在1千億到4千億顆之間,就算有一兩顆星星突然變暗,也沒必要大驚小怪。
但如果這顆變暗的星體牽扯到地外生命乃至高級文明的存在,你又是否會改變想法呢?科學家認為,星體會變暗除了被遮擋還有瀕臨死亡外,還有一種結局,那就是它的外圍被包裹上了一層人造天體,科學家稱之為「戴森球」。
戴森球是由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一種的理論,而在人們設想的藍圖當中,戴森球是一個直徑超過2千米,且包圍在恆星外圍,用來吸收恆星的能量的人造天體。
科學家戴森認為,戴森球是一個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必然的產物,隨著智慧生命體的發展,人們對於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戴森球這種設計恰好可以滿足人們對於資源的需求。
但也有人認為,戴森球的出現不是必然的,高級文明獲取能源的方式多種多樣,雖然核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但建造戴森球的想法或許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而已。
而另一方面,建造戴森球所需要的材料實在太多了,即便是針對高級文明,僅靠戴森球來獲取能量也是「不划算」的。
以太陽係為例,我們都知道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它的質量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一個太陽的體積就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就相當於333552個地球。
想要建造一個可以裹住太陽表面的人造天體,且不論在太空無重力的環境建造大型建築物的難度如何,人類到底能拿去找那麼多材料來建造戴森球呢?這是個難點。
或許你會認為,對於已經達到宇宙三級文明的高級生命而言,尋找材料或者建造物體在太空環境中都不是什麼難事。
但問題在於,在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情況下,戴森球的能量轉化率其實並不高,如果真的有高級文明在某個地方建造了戴森球的話,那麼它們可能不是用來獲取能量的,而是用來「炫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