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米利肯曾憑藉其在電子電荷方面的測量成就獲得1923年諾貝爾獎,他創造了名詞:宇宙射線。

1930年,米利肯建議他的學生安德森製作一個足夠強力的磁鐵用於偏轉宇宙射線,在實驗中安德森驚奇的發現宇宙射線中含有正負電荷粒子,兩者數量相當。這是人類首次發現正電子。 原子內部並沒有正電子,至少我們已知的地球上的物質的原子內部沒有,那麼宇宙射線中的正電子是從何而來的呢?安德森無法回答,不過布萊克特和哈裡利卻在同年找到了答案。
布萊克特就職於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在盧瑟福的研究小組從事雲室電離實驗的研究。1931年,哈裡利來到了卡文迪許實驗室。他的專長是使用蓋革計數管探測核輻射。經過交流之後,他和布萊克特認識到聯合兩人的專長可以改進雲室的設計,就此一切才開始進入正軌。
他們的想法神奇而又簡單。布萊克特的雲室裝置可以自動錄下其中的圖像,因此可以記錄下某些事件的發生:大多數的圖像都平淡無奇,只有約二十分之一的圖像中有徑跡。蓋革計數管的功用正好和雲室互補:當帶電粒子穿過蓋革計數管時,會產生觸發反應,但是它無法分辨到底是哪種粒子觸發了它。他們的辦法是,將一個蓋革計數管放在雲室上方,另一個蓋革計數管放在雲室下方。如果兩個蓋革計數管同時被觸發,就說明一個宇宙射線粒子穿過了雲室。將蓋革計數管與繼電器連接,它們同時放電產生的電脈衝就會觸發雲室裝置,然後將宇宙射線的徑跡用膠片記錄下來。
(電子和正電子的產生。高能宇宙射線將一個電子從原子中轟擊出來——形成了圖左邊這條從上到下略微彎曲的軌跡。射線的能量很高,從而還產生了一個正電子和一個負電子,這對正負電子形成了圖頂部的兩個小螺旋環)
關鍵的是,在宇宙射線穿過之後雲室才會拍照,此時宇宙射線早跑遠了,而徑跡還在持續產生,說明有些重要的東西被留在了雲室裡面。他們從很多得到的成像中發現,雲室頂部銅板上某個點向外發散出多達20條徑跡,就像淋浴花灑噴出的水一樣。雲室內的強磁場偏轉了這些徑跡,顯示大約一半的粒子帶正電,另一半帶負電。布萊克特和哈裡利認識到,由於地球上不會天然產生正電子,那麼出現的等量正電子和負電子一定是由看不見的高能宇宙射線產生的。
他們的結論是:宇宙射線與電離室中的原子相碰,產生了正電子。雲室的邊緣是玻璃,然後用銅板將玻璃封裝起來;當宇宙射線與金屬相碰時就產生了淋浴花灑。此時,宇宙射線中的一個電子就足以產生大量的正電子和負電子。銅原子內部具有強大的磁場,導致電子穿過時會輻射出γ射線,這些高能的γ射線接著產生出很多對正負電子,正電子不是來自於外太空,而是宇宙射線自己在大氣中創造出來的,所以神秘的反物質粒子一直都在我們頭頂。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為E=mc,意思是能量E可以轉化成質量m,即輻射可以轉化成物質。布萊克特和哈裡利首次證實了輻射可以創造出物質,當然還有反物質;他倆證明了安德森的新粒子並非來自於外星球的入侵者,這也驗證了狄拉克1928年關於反物質存在的預言。
這幕大戲裡最後一個有趣之處是,他倆的努力最終卻成就了安德森。安德森一直苦口婆心地想說服他的老師米利肯:他找到的是一個正的電子。布萊克特和哈裡利的工作證明他的理論是毋庸置疑的。1933年2月,布萊克特和哈裡利將文章投稿到了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但是幸運之神眷顧了安德森,因為他在一年前的1932年就將他的試驗性結果公諸於眾了,完全不顧米利肯的各種懷疑。1932年12月,他的圖片發表在了《科學新聞快報》上。幸運女神總是眷顧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