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門的「反物質」既是粒子又是波,到底是什麼樣?

2020-12-05 博科園

反物質不僅由反粒子構成,它還由波構成。現在我們知道,即使在單個反物質粒子的水平上,這也是成立的。物理學家很早就知道,幾乎所有的東西(光和其他形式的能量,還有你身體裡的每一個原子)都是以粒子和波的形式存在的,這是一個被稱為粒子波二象性的概念,這在實驗中一再被證明。但是反物質粒子,除了電荷和自旋相反之外,與它們的物質伴侶是相同的,要進行實驗就困難得多。

這些物質的孿生體通常在巨大粒子加速器中短暫存在。但是現在,物理學家已經在單個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孿生體)的水平上證明了反物質也是由粒子和波組成。為了證明正電子也是波,物理學家們對著名的「雙縫實驗」進行了更為複雜的解釋,1927年「雙縫實驗」首次證明了電子既是粒子又是波。在最初的雙縫實驗中,科學家們發射了一束電子,穿過一張有兩個狹縫的薄片,薄片的另一邊有一個探測器。如果電子只是粒子,它們就會在探測器上形成兩道明亮的線。

但它們的行為像波,所以它們像光一樣「衍射」,形成了許多明亮和暗淡交替線的展布模式(當兩個波重疊但相對移動時,波的波峰和波谷相互抵消或疊加,形成一種獨特的模式,稱為幹涉,這類實驗被稱為幹涉術)。1976年物理學家們發現了如何用一個電子來演示同樣的效果,證明即使是單個電子也是相互「幹擾」的波。物理學家已經證明,當把正電子從反射表面彈回來時,它們的行為就像波一樣。但直到現在,還沒有進行過雙縫實驗來證明單個正電子具有波的性質。

一個典型雙縫實驗的示意圖,它創造了特徵條紋的光和暗線。圖片:Shutterstock做這樣的實驗為物理學家提供了機會,讓他們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層次上研究反物質的行為。現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中,一個由義大利和瑞士物理學家組成的團隊找到了如何產生低能正電子束的方法,這種正電子束可以用來進行雙縫實驗的第一個反物質版本。當物理學家引導正電子穿過一系列更複雜的多重狹縫時,正電子落在探測器上的圖案,你會以為是波的圖案,而不是單個粒子的圖案。

這篇論文的作者之一、米蘭理工大學的物理學家保拉·斯坎波利(Paola Scampoli)說:我們的觀察......證明了[正電子的]量子力學起源,因而證明了正電子的波動性質這項研究為一種新型的「幹涉測量」實驗打開了大門,接下來希望能回答關於更複雜物質的波性質問題,並利用這些結果在非常小的尺度上探測引力性質。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 Rafi Letzter/Live Science參考期刊文獻:《Science Advances》DOI: 10.1126/sciadv.aav7610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比「比特幣」還安全?超安全虛擬貨幣即將誕生!

把冰島的二氧化碳變成石頭,將改變全球變暖趨勢?

聲透鏡重大突破:已能夠讓聲音變焦,操縱聲音!

相關焦點

  • 雙縫式實驗證明:反物質既是粒子又是波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5月5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研究人員首次使用電子的反物質——正電子,進行了著名的雙縫式實驗,結果表明其符合量子理論:既是粒子又是波。雙縫式實驗證明了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之一:點狀粒子也是波。
  • 首次演示反物質波幹涉測量法
    物質波構成量子力學的關鍵特徵,其中粒子除了粒子特徵外還具有波動特性。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斯·德布羅伊(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這種波粒二象性。物質的波動特性的存在已經在許多電子和中子實驗以及更複雜的物質(大分子)中得到了成功的證明。
  • 量子力學中的物質波與概率波
    ,p 是物體的動量,l 是相應的物質的波長。那麼這個波到底是什麼樣的波,它的運動學方程是什麼樣的呢?薛丁格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他曾經認為德布羅意的論文「純屬垃圾」。薛丁格在1926年給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式:薛丁格方程,並成為量子力學的基石。它是一個非相對論的處理微觀粒子的波動方程,有兩個形式,即非定態(含時間的)
  • 到底什麼是反物質?為什麼要研究反物質?
    ,給出了一個解釋:中微子這種亞原子粒子在物質形態和反物質形態的表現不同。那時實驗室內探測帶電粒子徑跡的主要工具是「雲室」,雲室中高能粒子經過的路徑上會出現一條白色的霧,也就是粒子運動的徑跡。    在雲室內施加磁場後,帶電粒子會發生偏轉,產生彎曲的徑跡。一些科學家注意到,磁場中有一半電子向一個方向偏轉,另一半向相反方向偏轉。然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電子只有一種,因此他們未曾想到那些反常的徑跡是反粒子造成的。
  • 物質-能量-頻率-波-意識-粒子
    他感嘆道: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物質實質不存在,萬物皆振動。量子不是具體的粒子,而是一種不連續變化的粒子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波」。這就是量子的波性!量子也可以說是粒子!光子、電子、夸克等這些微粒都可以說成是量子,當某些物質的這些微粒剛好就是一個個可以量化的、不能再分割的、攜帶最小能量單位的粒子時,那麼這個量子就是沒有波動狀態的微粒了,因為當有人去觀察它時,它就會由不連續變化的波狀態、坍塌成是沒有變化的物質粒子的確定狀態。
  • 雙縫式實驗證明:反物質擁有波粒二象性
    IT之家5月6日消息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報導,研究人員首次使用電子的反物質正電子進行了雙縫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反物質符合量子理論,它既是粒子也是波。該實驗的標準版文如下:粒子穿過固體屏障中的一對狹縫,在另一側的屏幕上,會出現典型的波的幹涉圖案。
  • 「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
    那麼,光什麼時候是波?什麼時候是粒子呢?一般而言,當光通過真空時可被認為是波,當它遇到其他物體表面時可被認為是粒子。一個科學家可以說光更像波,與此同時,另一個科學家可以說光更像粒子。紅移的現象目前多用於天體的移動及規律的預測上。這依賴於科學家所從事研究的性質,他們都可以是對的。這讓物理學家多少有些不自在,有時他們希望這個問題能立即得到解決,這對於在學校中學習物理的年輕人會很有幫助。否則,可能你在高中學到了光是波,而在大學裡又發現光是粒子。
  • 光子既是波又是粒子的雙重特性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萌萌說說說,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光子既是波又是粒子的雙重特性。波粒二象性光到底由粒子還是波構成的爭論困擾了人們數百年。1924年,路易·德布羅意提出了一個簡單卻看似不可能的答案:光既是粒子也是波。
  • 什麼是反物質?怎麼理解?宇宙的終極能源,反物質到底有多強?
    反物質是什麼?反物質就是與正常物質狀態相反的物質,比如原子的原子核帶正電,核外是帶負電荷的電子。而在反物質的世界裡,他是由帶負電的原子核和帶正電的電子構成的。也就是說,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質都會相反。最早提出正電子存在的是,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他從理論上論證了正電子的存在。
  • 德布羅意奠定了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的基礎
    從這一課開始也就是第七課到第八課呢,我們談粒子與波。那麼在邏輯上來講啊,我們談到量子力學不得不提到兩個人,一個就是海森堡,第二位呢就是薛丁格。他們兩個人提出的新的物理學的基本原則:量子力學和波動力學,在邏輯上看的完全等價,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完全不同,前者的是量子力學,後者呢是波動力學,也就是說能把物質都看成是波,然後呢再寫出它們的物理學規律。
  • 反物質、暗物質、負物質,都是什麼鬼?
    emm,蟲洞嘛,要來個太陽質量的負物質,倒也能撐開一個一公裡大小的蟲洞了。好吧,這胡言亂語都是些啥啊?反物質?暗物質?負物質?都是些什麼鬼?為了跟人吹牛不被當小白,咱還是講講清楚,這些到底是什麼意思。於是他預言了一種帶正電的粒子,除了電性和正常電子相反,其他性質都一樣,包括質量也是正的。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遜在觀察宇宙線實驗時,當宇宙射線進入雲室後,軌跡發生了彎曲,但是其中有一個粒子的軌跡和電子的軌跡完全一樣,但是方向卻相反。恰好驗證了狄拉克預言的正電子。後來他又用γ射線轟擊的方法產生了正電子,在實驗上完全驗證了正電子的存在。
  • 碰撞分子和反物質粒子,原子水平上的能量損失機制還未知!
    博科園:本文為粒子物理學類反物質反粒子是與構成日常物質正物質性質完全相反的亞原子粒子,可能看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一個概念,但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正物質與反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醫學和技術應用。正電子,相當於電子的反物質,是最簡單和最豐富的反粒子,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就被人們所了解和研究。粒子加速器會產生大量的高能正電子,而大多數實驗室實驗都需要將這種能量降低到一個特定值。通常情況下,這是通過將正電子通過稱為緩衝氣體正電子陷阱裝置中的氣體來實現,因此它們通過與氣體分子的碰撞而損失能量。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
    比如,在電影《達文西密碼》的姊妹篇《天使與魔鬼》中,僅僅含有0.25克反物質的炸彈就足以將梵蒂岡從地球上抹去;而電影《星際迷航》中的「企業號」飛船則使用由物質—反物質湮滅產生的強大推力來獲得超光速飛行速度。在粒子物理學中,反物質是一種由反粒子組成的特殊物質。反粒子與粒子有著相同的質量卻有著相反的電荷和自旋。這些反粒子結合在一起構成反物質。
  • 宇宙在反物質消失時是什麼樣的?
    宇宙創造了所有的粒子和反粒子,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並且達到了最高溫度。通過一個目前物理學家還未確定的過程,宇宙製造出了超過反物質的物質:僅僅多出了十億分之一。正因為這種不均衡性,導致電弱對稱性破缺,使得希格斯玻色子能夠給宇宙提供質量。那些重的、不穩定的粒子衰變了,夸克和膠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質子和中子。
  • 發現反粒子,是否揭開宇宙存在反星系?世間存在反物質?
    我們知道,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也有直接是原子組成的物質)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構成,元素的種類取決於原子裡的質子數,每增加一個質子數就構成一個新的元素,因此構造成繽紛多彩的世界,神秘未知的宇宙。這些粒子因而被稱為基本粒子,意指它們是構造世間萬物的基本磚塊。
  • 暗物質粒子到底何時現身?
    畢竟,從天文學家第一次推測暗物質的存在已經過去了80年,從天文學家作為一個整體全面承認暗物質的存在也過去了30年,我們只是由對大型天體系統觀測間接地推測暗物質的存在,還沒有人直接探測到暗物質。那麼,丁肇中的團隊到底做了什麼?他們終於在4月3日發表了一篇論文,我們終於可以從這篇論文直接解讀他們到底發現了什麼,而不必從丁肇中謹慎的演講以及他的面部表情中解讀這些內容了。
  • 反氫原子是什麼?研究者:或通過它揭示反物質的真正樣子
    ,氫原子和反氫原子其實是一對完全相反的的粒子,也是證明反物質存在的有利證據。 要知道電子中攜帶著負電荷,而反物質恰恰相反就會攜帶正電荷,反氫原子就是通過反物質中的正電子和反質子得來的,根據這個原理當正負相互結合後,正物質和反物質就會發生湮滅現象,在宇宙中反物質也是非常稀少以及很難被發現的
  • 反物質,人類的終極武器,到底有多可怕?
    反物質,顧名思義,就是與當下物質相反的存在。以帶電荷的粒子為例,如果一個粒子帶有正電荷,那麼另一個帶有反電荷,與其性質完全相反的粒子就被稱之為該粒子的反粒子。
  • 反物質和暗物質和我們常見的物質有什麼不同?
    我們這個世界如今的可見物質就是正物質,也就是如今的都是那個時候的「倖存者」構成的。而反物質其實就是會與正物質湮滅的物質。 那反物質又和暗物質有什麼關係呢?那到底是誰提供了額外的引力呢? 科學家就提出了暗物質的想法。那應該如何理解呢? 在我們這個宇宙中,如今我們知道一共存在著4種基本作用力,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其中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作用在原子核的層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接觸的作用,不是引力就是電磁力。
  • 神秘的希格斯粒子導致宇宙中反物質全部消失?
    一項新研究稱,三種尚未被觀測到的希格斯粒子可能已經導致宇宙中幾乎所有的反物質消失。反物質是粒子物理學中反粒子概念的延伸,當物質與反物質結合時,會像粒子和反粒子結合一樣,發生湮滅並釋放出高能光子(伽馬射線)或其他能量較低的正反粒子對。目前,科學家還未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質,這種正反物質的不對稱性成為現代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