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宇宙大爆炸初期,正反物質基本上是相等的,它們相撞互相湮滅,最後只剩下了那麼一丟丟的物質,而這一丟丟的物質最後就形成了咱們現在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概念畫
這偌大的宇宙,咱是望不到頭了,更別說宇宙中還有很多根本看不見的暗物質呢,不過真要去宇宙的盡頭看一看,說不定蟲洞能有用。 emm,蟲洞嘛,要來個太陽質量的負物質,倒也能撐開一個一公裡大小的蟲洞了。
好吧,這胡言亂語都是些啥啊?反物質?暗物質?負物質?都是些什麼鬼?
為了跟人吹牛不被當小白,咱還是講講清楚,這些到底是什麼意思。
量子力學大宗師玻爾有三個最得意的徒弟,泡利,海森堡,還有狄拉克。狄拉克是個比較害羞的男孩,但是數學能力是槓槓的。1928年,他把相對論引入到了薛丁格方程,於是就得到了狄拉克方程。
保羅·狄拉克(1902-1984)
不過呢用狄拉克方程計算時需要開根號,於是就是出現負數。那這個負數有物理意義嗎?於是他預言了一種帶正電的粒子,除了電性和正常電子相反,其他性質都一樣,包括質量也是正的。
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遜在觀察宇宙線實驗時,當宇宙射線進入雲室後,軌跡發生了彎曲,但是其中有一個粒子的軌跡和電子的軌跡完全一樣,但是方向卻相反。恰好驗證了狄拉克預言的正電子。後來他又用γ射線轟擊的方法產生了正電子,在實驗上完全驗證了正電子的存在。
除了反電子,反質子也是類似,它帶有負電荷。一切物質都存在其鏡像的反物質,當正反物質相遇時即發生湮滅,會釋放巨大的能量,根據愛因斯坦智能公式E=mc^2。
目前為止,還沒有觀測到暗物質。既然觀測不到,那又是誰大言不慚的說宇宙中存在暗物質呢?
暗物質藝術插畫
1933年,天體物理學家茲威基(Fritz Zwicky)在研究后髮座星系團時,他用兩種方法估算了星系團的質量。一種是觀測星系的運動速度,用牛頓力學來計算引力,從而估算質量,稱為引力質量。另一種是通過星系的亮度來估算質量,亮度越高則質量越大,這種方法算得的質量稱為光度質量。
后髮座星系團
他發現引力質量遠遠超過光度學質量。這就奇怪了,兩種方法那都是經歷了考驗的,那如何說明這懸殊的差異呢?
除非宇宙間存在不可探測的某種物質,它們的巨大質量產生引力,這樣才能彌補兩種方法計算的差異,於是他推斷宇宙間存在「暗物質」或者「暗能量」。
根據測算,暗物質和暗能量佔了整個宇宙的95%以上。
為了探測暗物質和反物質,在2011年,發射了阿爾法磁譜儀進入太空。其中永磁體部分是由我國提供,我國廣泛參與了該項目。
不過暗物質到目前為止還沒被證實或觀測到,僅僅有一些候選粒子,比如WIMP(弱相互作用重粒子)、軸子等。
在《》一文中,提到了負物質,小夥伴們表示蒙圈了,這負物質和反物質是一回事嗎?只聽過反物質,還真沒聽過負物質啊?
蟲洞概念圖
上面說到反物質是帶電性相反,質量一致,而這個負物質其實就是質量相反的物質。科普大牛基普索恩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想要讓蟲洞穩定的存在,需要用負物質產生的負引力來撐開。
怎麼看起來好像特不靠譜呢。
其實,在真空中,並不是真正的空,而是無時不刻都有微小的的擾動使虛粒子產生和湮滅,而虛粒子的產生湮滅又帶來擾動促使更多的虛粒子產生和湮滅。這就好像一片沸騰的粒子海洋,這些虛粒子就是正負粒子。惠勒將這種粒子叫做「量子泡沫」,這種現象也叫量子漲落。
在1948年,荷蘭物理學家卡西米爾提出一種現象,真空中兩片靠近的不帶電的中性金屬片,會出現吸引力。這是因為金屬板之間包含了正負能量的電磁波,當金屬板靠近時,其中一些能量粒子會被擠壓出去,使得周圍的能量高於金屬板之間的能量,也就是說這時候金屬板之間的能量是負的。
亨德裡克·卡西米爾(1909-2000)
這種現象被稱作卡西米爾現象,它說明了量子漲落現象的存在,從而間接說明了負物質、負能量的存在。不過這也只是一種對現象的推導或解釋,還並不是確鑿的證據。
當然,正負物質也是會相互湮滅的,不過由於總質量是0,因此湮滅時不會產生能量。
量子泡沫,量子漲落
目前為止,反物質已經可以在實驗室中生成,而暗物質、負物質還沒有實驗能夠觀測到。
我想親愛的讀者,現在對反物質、暗物質、負物質應該有個大概的了解了吧。
【後續更多內容,還請點擊關注。您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