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演示反物質波幹涉測量法

2020-12-04 老胡說科學

物質波構成量子力學的關鍵特徵,其中粒子除了粒子特徵外還具有波動特性。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斯·德布羅伊(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這種波粒二象性。物質的波動特性的存在已經在許多電子和中子實驗以及更複雜的物質(大分子)中得到了成功的證明。

對於反物質,波粒二象性也通過衍射實驗得到證實。然而,QUPLAS合作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在單個正電子(反粒子到電子)幹擾實驗中建立了波浪行為。結果報告在Science Advances中

QUPLAS的科學合作包括伯爾尼大學和米蘭大學及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了證明單個正電子的波動二重性,他們用類似於所謂的雙縫實驗的設置進行測量。這種設置是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理察費曼等物理學家提出的; 它通常用於量子理論來證明粒子的波動性質。

在實驗中,正電子從源指向位置敏感探測器。在兩者之間,存在具有兩個或更多個狹縫的圖案的光柵,顆粒通過這些狹縫行進。表現得像粒子的粒子以直線行進並產生與光柵完全對應的圖案。如果粒子具有波浪性質,則在檢測器處出現條紋幹涉圖案,其看起來與光柵不同。新圖案由光源發出的波的疊加產生並穿過光柵。

研究人員能夠從單個反物質粒子波產生這種幹涉圖案。這是通過創新的周期放大Talbot-Lau幹涉儀與核乳劑位置敏感探測器相結合而獲得的。「通過核乳液,我們能夠非常準確地確定各個正電子的影響點,這使我們能夠以微米精度重建其幹涉圖案 - 從而優於百萬分之一米,」Ciro Pistillo博士解釋說。高能物理實驗室(LHEP)和伯爾尼大學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中心(AEC)。該特徵使研究人員克服了反物質實驗的主要局限性,即低反粒子通量和光束操縱複雜性。

「我們對幹涉圖案能量依賴性的觀察證明了它的量子力學起源,從而證明了正電子的波動特性,」Paola Scampoli教授說。該實驗的成功為基於反物質幹涉測量的新研究領域鋪平了道路。例如,目標是利用諸如正電子的外來物質 - 反物質對稱原子進行重力測量。研究人員希望測試弱等效原理對反物質的有效性。這個原則是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從未用反物質進行過測試。未來基於反物質幹涉測量的研究領域將來可以提供有關物質和反物質不平衡的信息 在宇宙中。

相關焦點

  • 上熱門的「反物質」既是粒子又是波,到底是什麼樣?
    反物質不僅由反粒子構成,它還由波構成。現在我們知道,即使在單個反物質粒子的水平上,這也是成立的。物理學家很早就知道,幾乎所有的東西(光和其他形式的能量,還有你身體裡的每一個原子)都是以粒子和波的形式存在的,這是一個被稱為粒子波二象性的概念,這在實驗中一再被證明。但是反物質粒子,除了電荷和自旋相反之外,與它們的物質伴侶是相同的,要進行實驗就困難得多。這些物質的孿生體通常在巨大粒子加速器中短暫存在。
  • 抗生素物質波:複合多肽抗生素的量子波性質
    它告訴我們,即使宏觀物體的行為也像粒子和波一樣。過去的許多實驗表明,這種現象適用於電子、中子、原子甚至大分子。量子理論認為這是物質的普遍性質。然而,眾所周知,將這樣的波粒二象性的研究擴展到複雜的生物分子系統非常困難。在史丹福大學的量子化學建模的支持下,維也納大學的新實驗現在首次證明了一種複雜的抗生素多肽的量子波性質。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上。
  • 雙縫式實驗證明:反物質既是粒子又是波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5月5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研究人員首次使用電子的反物質——正電子,進行了著名的雙縫式實驗,結果表明其符合量子理論:既是粒子又是波。雙縫式實驗證明了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之一:點狀粒子也是波。
  • 用白光幹涉測量法描述化學機械拋光面
    白光幹涉測量在光學領域中成為一種標準技術,比如拉模孔光潔度光學檢查儀,幹涉顯微鏡內部,照明光束被分離成一個參考面和一個測試波陣面,這些波陣面分別在參考面和測試面的遠方光束反射後重組產生了一個幹涉圖,為了隨後的分析一個被數位化表述的幹涉圖被送到計算機,完整數據的獲得組成了曾被數位化後測試和參考波陣面之間光程差一樣的規律順序按線性變化的幹涉圖,圖1示出了白光
  • 雙縫式實驗證明:反物質擁有波粒二象性
    IT之家5月6日消息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報導,研究人員首次使用電子的反物質正電子進行了雙縫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反物質符合量子理論,它既是粒子也是波。該實驗的標準版文如下:粒子穿過固體屏障中的一對狹縫,在另一側的屏幕上,會出現典型的波的幹涉圖案。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Physics World,2020,(2): 31)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演示了光的幹涉原理。現在,利用雷射激發單個銣原子,可以做一種等效的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在過去的20年裡,我面試過400多名想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的學生。楊氏雙縫實驗是經常出現的題目,顯然讓學生們感興趣。
  • 波的幹涉
    波的幹涉在一根拉緊的弦線上,觀察兩列凸起的脈衝相向運動
  • 波的幹涉分析
    波的幹涉,是重要的波的物理學現象。頻率相同的兩列波疊加,使某些區域的振動加強,某些區域的振動減弱,而且振動加強的區域和振動減弱的區域相互隔開。
  • 肖豔紅小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反對稱性光學體系—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8月16日上海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系肖豔紅課題組在一項最新實驗上首次實現具有宇稱-時間反對稱性(Anti-PT對稱性)光學哈密頓量的相關結果。今天,《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在線發表這項重要成果。據悉,該項研究工作是肖豔紅課題組與美國耶魯大學蔣良教授和溫建明博士理論團隊的合作成果。
  • 反物質原子光譜測量首次完成
    反物質原子光譜測量首次完成 向高精度測試反粒子行為邁進重要一步 2016-12-20 科技日報 張夢然 語音播報   英國《自然》雜誌12月19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粒子物理學重大進展: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報告了對反物質原子的首次光譜測量
  • 「反物質」不再遙不可及:國內首次利用超強超短雷射產生反物質
    ——超快正電子源,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這一發現將在材料的無損探測、雷射驅動正負電子對撞機、癌症診斷等領域具有重大應用。圖2 超強超短雷射產生正電子示意圖揭秘反物質的「前世今生」我國科學家首次成功獲得反物質引起了科學界的巨大反響,那麼究竟何為反物質?反物質的發現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 波的幹涉現象
    如圖,兩列波在介質中某處相遇,它們都將引起該處質點的振動,也就是該處質點將同時參與兩列波的振動。這個問題的性質與蠟塊同時參與兩個運動是一樣的,我們也可以通過對兩個振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合成獲得合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
  • 波前傳感器的技術革命-----四波剪切幹涉技術
    本文簡單介紹了波前傳感器的原理和典型應用,以及四波剪切幹涉技術原理,比較了剪切幹涉技術的波前分析儀與傳統哈特曼傳感器的特點。 引 言:波前傳感器(Wave Front Sensor),按照其技術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00年德國科學家哈特曼採用挖孔的光闌技術製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可以用於檢測波前的傳感器。
  • 波的衍射和幹涉(動態圖)
    (1)每列波能保持各自的傳播規律而不互相干擾(2)重疊的區域裡的質點同時參與兩個振動,其振動速度、位移等於這兩列波分別引起的矢量和。波的衍射波的幹涉   如何描述波的幹涉圖樣?幹涉的條件是什麼?波的幹涉(1)只有頻率相同、相差恆定的兩列波疊加,才會產生穩定的幹涉圖樣。
  • CERN首次產生出反物質束流
    CERN的ASACUSA實驗裝置,首次成功產生出了反氫原子束流。1月21日,CERN的ASACUSA實驗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成功產生出了反氫原子束流。他們在論文中報告說,明確檢測到了一束由80個反氫原子構成的、長達2.7米的反物質束流。取得這一成就的科學家說,這束反物質束流或許能夠幫助他們破解更深的物理學謎題:為什麼我們周圍的宇宙中物質隨處可見,卻找不到些許反物質?
  • 潤滑劑特性的雷射幹涉法測量
    其中,分割入射光振幅的光幹涉測量法最為成功。在類似鋼球和光學平面形成的彈性流體接觸中,用光幹涉測量技術能穩定精確地測量出油膜厚度。  為了研究金屬薄板成型的潤滑過程,我們將討論光幹涉的應用。特別要闡述用球形衝模在有潤滑的條件下,軸對稱拉伸工藝的油膜厚度的局部、瞬時測量。我們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驗證Wilson一Wang理論的正確性,從而加深我們對該理論的理解。
  • 物理學家首次觀測到反物質光譜:和正物質相同
    根據理論預測,宇宙大爆炸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由於它們會相互湮滅,物理學家一直在試圖弄清為什麼宇宙只留下了相對較小數量的正常物質——演化出我們所知的星系、恆星、行星和最終生命——而反物質卻消失了。數十年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如何製造出最基本原子(氫)的反物質版本,並能俘獲它足夠長的時間來進行相關研究。
  • 薄膜幹涉現象是什麼?薄膜幹涉產生原因
    導語:薄膜幹涉現象是指當一束光照射薄膜,光波會出現神奇的上下界面分別反射的情況,最終相互幹涉形成了新的光波,因為光是一種波,不同顏色的光波可能有著不一樣的波長,而薄膜的表面厚度並不平均的,所以薄膜上會出現反射和吸收等不同的反應
  • 【Dr.Yu】A Level 物理系列-波的幹涉
    筆者:喻麟祐亞利桑那大學物理學博士世紀橋國際教育集團學術校長近幾天,收到一個微信,是一位家長反映孩子學習A Level物理方面遇到的問題,是屬于波的幹涉 首先,為什麼會有幹涉 (interference) 現象呢? 其實,幹涉現象,就是波的「疊加原理(Principeof super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