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豔紅小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反對稱性光學體系—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科學網8月16日上海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系肖豔紅課題組在一項最新實驗上首次實現具有宇稱-時間反對稱性(Anti-PT對稱性)光學哈密頓量的相關結果。今天,《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在線發表這項重要成果。據悉,該項研究工作是肖豔紅課題組與美國耶魯大學蔣良教授和溫建明博士理論團隊的合作成果。

 

PT對稱性與PT反對稱

 

在傳統的量子力學中,描述一個量子力學系統的哈密頓量在數學上必須具有厄密性,從而保證實的可觀測量和體系機率守恆。這意味著該系統是一個獨立的系統,不與外界發生能量交換。非厄密的哈密頓量僅僅作為一種理論近似工具用於等效地描述一個物理體系與外界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情形。然而,Bender 和 Boettcher在1998年指出,厄密性並非本徵值為實數的必要條件,對於滿足宇稱-時間對稱性(PT對稱性)的非厄密哈密頓量,在發生對稱性破缺之前其本徵值全部為實數,發生對稱破缺之後其本徵值將出現虛數。對稱性從非破缺到破缺的過程即為相變,類似於從水變成冰的過程,水的狀態從液態變成了固態。所謂PT對稱性則是指該哈密頓量在經過一次時間反演(T)和空間反射(P)操作之後依然保持形式不變。可以這麼理解,假設存在一個世界和一面巨大的鏡子,在鏡子當中反射出的世界裡如果讓時間倒流,我們看到的情形和鏡外的世界完全一樣,那麼這個世界就是PT對稱的。該理論很可能拓寬目前量子力學框架,因此激發了人們對非厄密量子力學與量子場論、非厄密安德孫模型、開放量子系統等諸多前沿問題的研究。與此同時,通過光學勢場模擬,可以在實驗上實現目前量子力學框架中無法實現的等效PT對稱的非厄密哈密頓量,並應用於大截面單模雷射器、完美雷射吸收器、單向可視結構等中。

 

以往有關PT對稱的實驗都集中在固體體系,要產生PT對稱的哈密頓量,需要複雜的人工材料技術。一般而言,原子體系的量子態壽命較固體體系長很多,能實現頻率分辨力很高的精密光譜;而且弱光在原子中的光學勢場可以通過另一束強光來構建和調控,因而無需像固體體系那樣用微納加工來實現特定的光學勢;另外,近十幾年來發展起來的光和原子的諧振相干控制技術,以電磁誘導透明(EIT)為代表,使得光和原子可以在強耦合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很好的相干性。如果能在原子體系中實現PT對稱,則將大大增加非厄密光學的研究範圍,展現更多有趣的光學性質,並產生新的光調控手段。

 

任何事物有其正面,必有其反面,就像物質與反物質一樣。作為與PT對稱相對偶的一個概念,時間-宇稱反對稱(PT反對稱)的哈密頓量是指在P和T操作之後,哈密頓量形式與原來相反,多出一個負號。在光學現象上,PT反對稱也將呈現與 PT對稱完全對偶的特性,比如在PT對稱體系中的無損耗傳播,對應到PT反對稱體系中就是無折射傳播,這為光的控制提供了嶄新的概念和技術手段,大大擴展了非厄密光學的研究範圍。在此之前,PT反對稱性哈密頓量尚未在實驗上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對稱性概念雖然不是解釋相應的物理現象所必須的,但是它能從宏觀上加深人們對物理本質的認識,並幫助人們設計出新型的光學體系甚至實用器件。

 

利用原子熱運動實現光模式之間的耦合

 

實現PT或者反PT光學體系的關鍵環節是實現不同光模式之間的耦合。在肖豔紅課題組的工作之前,國際上還沒有任何實驗能實現原子體系中的PT或者反PT對稱性。其主要難點在於,在原子體系中實現兩個光模式之間的耦合併不如在固體中直接。固體中是通過波導的消逝波將兩個光模式直接進行耦合,而原子體系中很難實現類似的耦合。國內外很多課題組試圖在原子體系中模仿固體體系的特性,從而實現PT對稱,但是這些嘗試都未成功。在這樣的情況下,肖豔紅課題組另闢蹊徑,放棄了固體體系中的波導耦合模式,而直接利用原子體系本身的特點——原子的熱運動來構建兩個光模式之間的耦合。其基本思想是,原子在一個通道中和光發生相互作用後,其量子態將發生改變,該原子通過熱運動又進入了另外一個光通道,與這束光發生相互作用,將之前那束光的信息傳達給這束光,從而實現了兩個光模式之間的間接耦合,構建出了PT反對稱的哈密頓量。

 

對稱破缺、無折射傳播、非定域幹涉與類四波混頻

 

與固體體系中的PT對稱實驗類似,肖豔紅課題組也觀測到了體系中最重要的性質:對稱破缺即相變現象。在相變前,兩個光模式的諧振峰位置完全重合,相變後又彼此分開。與固體體系中不同的是,由於原子的量子態壽命較長,因此實現了頻率精度在1赫茲級別的相變觀測。在研究了以上基本特性之後,肖課題組還演示了該體系中如下新奇有趣的光學現象。

 

比如,一束光在經過不同的介質時,其折射率通常是不一樣的。實驗中,一束光經過折射率小於1的介質,另一束光經過折射率大於1的介質,它們所感受到的介質折射率是不同的。而構建了PT反對稱的哈密頓量將這兩種介質放在一起之後,在體系對稱性破缺之前,兩束光感受到的折射率均變為1,從而實現了無折射傳播,儘管此時兩個介質的折射率依然是不一樣的。

 

在一般的兩束光發生幹涉的實驗中,如傳統的麥可遜幹涉儀中,兩束光在分光之後,最後在空間上必須再使之重合才能觀測到幹涉現象。 而本工作中,兩束光之間能產生非定域幹涉,即兩束光在空間上最終不重合也能看到幹涉現象,這是因為原子在「遠程」傳遞這兩束光之間的相互作用。

 

傳統的PT對稱實驗都是兩個光模式之間的直接耦合,而熱原子體系中的耦合是間接的,原子間的自旋波先發生耦合,再把耦合信息傳達給光。正是由於中間多出的這一步,使得一些新穎的光學現象和光控制手段成為可能。比如在肖課題組的體系中,只需要改變光的旋性,就能實現整個體系從線性到非線性的轉變,實現一種類四波混頻的過程,這在一般的體系中是做不到的。

 

在反覆嘗試後找到出路

 

實驗開始於2013年,「最開始是只有一個想法」,據該實驗的第一作者,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的彭鵬介紹:「想在原子體系中也實現PT對稱,看看結合原子體系的特點,能發生什麼新現象。」

 

最初的實驗方案是利用四波混頻體系去模擬固體體系,因為四波混頻能提供PT對稱體系中所需要的增益。實驗開展了近半年,進展緩慢,總是觀測不到想要的現象。經過反覆的理論修正、模擬、計算和驗證,最終意識到目前所用的熱原子體系和固體體系本質上耦合方式就是不同的,而利用熱原子體系的耦合特點,更方便實現PT反對稱體系(PT對稱性在對目前體系進行修改後也能實現)。在認識到PT反對稱和PT對稱的對偶性之後,實驗的整個方向就轉移到了這上面。重新設計實驗方案之後,進展也不順利。由於是開創性的工作,沒有先例可循,一切都只能靠摸索。課題在不斷的失敗中磕磕絆絆地向前。「最困難的時候,一周之內連續發現幾個看似致命的問題」,文章的第二作者、博士生曹晚霞提到:「我當時都有點絕望了。」肖豔紅教授說:「思想撞擊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手段。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參與課題的同學們和我經常在辦公室整天整天地不斷討論。我們課題組一直倡導平等活躍的學術氣氛,老師和學生交流是完全對等的,學生都敢於質疑和反駁老師的看法,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整個實驗的兩年間,正是這些討論使得我們在經過一個個『此路不通』的嘗試後最終找到了出路。」

 

據悉,肖豔紅課題組的研究方向是原子精密光譜與精密測量,量子光學,量子糾纏和量子噪聲控制。本項工作感謝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 國家科技部 973計劃,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復旦大學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復旦大學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多方的經費支持。

 

相關焦點

  • 宇稱-時間反對稱與非互易雷射傳輸
    -時間反對稱性自發破缺的方案,揭示了增強的單向光傳播和納米微粒探測等新奇效應。2015年,宇稱-時間光學被英國《自然-物理》雜誌評為「最近10年最重要的十項物理學發現」之一。最近,不需要增益條件的宇稱-時間反對稱性也引起人們的關注,實驗上相繼在原子系統、熱耗散系統、電路、非線性光學以及磁性系統中實現,極大的拓展了非厄米物理的研究範圍。然而,這些工作或依賴於材料結構的複雜設計,或依賴非線性相互作用,在相位匹配和雷射功率閾值方面有嚴格要求,制約了這些新奇效應的實際應用。
  • 我院羅樂教授研究團隊首次利用超冷原子體系對宇稱-時間對稱非厄米量子體系實現量子模擬
    我院羅樂教授研究團隊在2月20號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Observation of parity-time symmetry breaking transitions in a dissipative Floquet system of ultracold atoms(在耗散弗洛凱系統的超冷原子中觀察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為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利用超冷原子體系對宇稱
  • 宇稱時間對稱性聲學
    若H=PTHPT,我們稱該哈密頓算符為宇稱時間對稱算符。經典量子力學中,哈密頓算符一般要求為厄米算符,其滿足宇稱時間對稱性且本徵值為實數(可觀測量)。1998年,Bender 和Boettcher 研究了非厄米哈密頓算符宇稱時間對稱性和本徵譜之間的關係,指出非厄米—算符本徵值在宇稱時間對稱性下亦可為實數,並進一步發現非厄米—哈密頓算符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會導致本徵值由實數變為複數。
  • 杜江峰院士團隊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
    實現量子系統調控是人類認識和利用微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對於量子計算與量子傳感至關重要。自旋作為重要的量子調控體系,如何在單自旋體系中實現非厄米哈密頓量的操控是量子調控領域中一個重大挑戰。
  • 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觀察到宇稱時間對稱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6月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建立了在量子系統中實現基於非厄米哈密頓量的量子調控普適理論,並通過對金剛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
  • 科研人員首次實現循環式宇稱時間對稱量子模擬器
    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王軼韜等人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循環式宇稱時間(PT,parity-time)對稱量子模擬器的構建,並基於該模擬器觀測到量子態在PT對稱系統中的動態演化行為,為深入研究非厄米量子物理提供了有效的實驗平臺。該成果於2020年6月11日發表於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又是中國科大!
    首次實現「宇稱-時間」 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其靈敏度比傳統量子傳感器 提高了8.86倍。如果物質同時滿足時間和空間對稱,科學家就認為他們滿足「宇稱-時間」對稱。 「宇稱-時間」對稱理論,由美國物理學家本德爾等人於2002年對量子力學進行推廣而提出,它有許多違反直覺的現象和引人注目的應用,包括單向光傳輸、無線能量傳輸、「宇稱-時間」對稱增強的傳感器等。
  • 中國科大實驗研究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原標題:中國科大實驗研究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其靈敏度比傳統量子傳感器提高了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宇稱時間對稱 網友:這一研究有何現實意義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的研究團隊通過調控量子跳出雙人舞,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量子世界的宇稱時間對稱。網頁截圖國際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近日刊登了這一最新成果。宇宙中有無數普通或者奇妙的對稱性,在經典物理世界中已經實現了宇稱時間對稱狀態的調控,但在量子世界,則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量子力學理論決定了實現量子體系中的宇稱時間對稱狀態路徑非常狹窄困難。比如,在量子力學世界裡,「小莉」要變成一個和當前自己時間空間都對稱的自己,需要走過一條荊棘遍地、狹窄泥濘的道路,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中國科大實現宇稱 - 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打開APP 中國科大實現宇稱 - 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懶貓 發表於 2021-01-05 16:03:34 據中國科大官網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微腔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 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地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
  • 密院科研團隊在單個光學微腔中實現合成維度的反PT對稱系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萬文杰教授的科研團隊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Synthetic anti-PT symmetry in a single microcavity」(《在單個光學微腔中實現合成維度的反PT對稱系統》)為題發表在非厄米量子光學系統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 基於宇稱-時間對稱的單縱模光纖雷射器
    偏振態宇稱-時間(Parity-time,簡稱PT)對稱系統,提出並驗證了一種新型光纖雷射器,可實現具有可調諧性的單縱模的雷射輸出得益於偏振態PT對稱系統的模式選擇作用,該雷射器無需窄帶光學濾波器,即可實現單縱模輸出。這種單環諧振腔的設計為雷射器提供了簡便性和高度穩定性。這種新型光纖雷射器有望在雷射測距,雷射雷達,微波光子信號產生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輕子或存在對稱性破缺
    每一種基本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粒子,它們具有相同的特性但卻攜帶著相反的電荷,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是反電子(也稱為正電子)。人們長期認為在由反物質構成的鏡像世界中,反粒子應該具有與粒子相同的行為,但從1960年代開始人們發現夸克和反夸克打破了這種粒子與反粒子間的鏡像對稱性[1,2]。在《自然》雜誌中,T2K協作項目報告了可能在輕子中存在這種對稱性破缺[3]。
  • 宇稱與手性
    以下內容選自《手性探秘——粒子、生命和宇宙的不對稱性》。點擊「閱讀原文」可以購買本書!
  • 科學家開發萃取光學純胺基酸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黃昊飛、特聘教授王鳴等報導了一種液—液兩相手性萃取拆分製備光學純胺基酸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 北大:拓撲保護下實現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彭超課題組與麻省理工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學者合作,從拓撲光子學視角提出一種在單層矽基板上不依靠反射鏡而實現定向輻射的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拓撲保護的單向導模共振態觀測》為題,4月2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粒子照鏡子:什麼是宇稱守恆?
    在微觀世界裡,基本粒子有三個基本的對稱方式:一個是粒子和反粒子互相對稱,即對於粒子和反粒子,定律是相同的,這被稱為電荷(C)對稱;一個是空間反射對稱,即對於一對互為鏡像的粒子來說,它們的運動定律是相同的,這叫宇稱(P);一個是時間反演對稱,即如果我們顛倒粒子的運動方向,粒子的運動規律是相同的,這被稱為時間(T)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