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羅樂教授研究團隊首次利用超冷原子體系對宇稱-時間對稱非厄米量子體系實現量子模擬

2021-02-23 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

我院羅樂教授研究團隊在2月20號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Observation of parity-time symmetry breaking transitions in a dissipative Floquet system of ultracold atoms(在耗散弗洛凱系統的超冷原子中觀察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為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利用超冷原子體系對宇稱-時間對稱非厄米量子力學進行量子模擬的實驗(Nature Communications, 10:855, 2019)。羅樂教授和理論合作者印第安納普渡大學教授Yogesh N Joglekar是共同通訊作者,物理與天文學院特聘研究員李佳明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從狄拉克時代起,傳統量子力學認為一個量子系統的哈密頓量是由希爾伯特空間上定義的厄米算符來描述,從而保證系統能量的確定性和體系機率守恆。近年,隨著量子力學研究從封閉系統向開放系統的逐步深入,理論物理學家發展了宇稱-時間對稱的非厄米哈密頓量來描述一大類增益和耗散平衡的開放量子系統。在這類體系中,儘管哈密頓量是非厄米的,但是由於其滿足宇稱-時間聯合反演對稱,因而體系仍然可以有確定的能量和非發散的機率。 過去曾經利用光子晶體、集成光波導等經典物理系統對這類宇稱-時間對稱的非厄米哈密頓量進行過模擬,發現了諸如拓撲能量轉移、單方向光傳播、反雷射等奇異光學現象。而實現宇稱-時間對稱的非厄米量子系統,一直是實驗物理學家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這樣的實驗系統對基礎物理和數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可以通過調控這類系統的哈密頓量,以量子模擬的手段來研究李政道量子場模型、基本粒子標準模型的希格斯部分、真空的不穩定性,甚至還可從實驗上實現一類宇稱-時間對稱哈密頓量來證明著名的數學難題黎曼猜想。

但是在量子系統中實現宇稱-時間對稱的非厄米體系的難度極大,需要對量子系統的耗散、相干演化、相互作用進行苛刻的控制。這樣的量子系統非常難於尋找,其中利用雷射冷卻與囚禁技術製備的超冷費米原子簡併氣體是實驗的候選體系之一。費米原子簡併氣體是雷射冷卻和囚禁技術、玻色原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冷原子領域第三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工作。羅樂教授早年曾經和其博士導師杜克大學Fritz London講座教授John Thomas一起對費米簡併氣體中實現凝聚和超流的實驗工作做出過奠基性貢獻。近十年來,羅樂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長期在國內外從事超冷費米原子實驗研究工作,致力於利用超冷費米原子實現開放量子系統的量子模擬。目前的這個實驗,利用周期性共振光脈衝序列導致的自旋依賴布居數耗散、射頻場耦合下的自旋拉比振蕩、以及Feshbach共振調製下的相互作用控制,在一個量子系統中同時實現了精密調控耗散、相干和相互作用三大要素,為實現宇稱-時間對稱的非厄米哈密頓量的量子模擬奠定了技術基礎。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首次實現循環式宇稱時間對稱量子模擬器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非厄米量子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王軼韜等人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循環式宇稱時間(PT,parity-time)對稱量子模擬器的構建,並基於該模擬器觀測到量子態在PT對稱系統中的動態演化行為,為深入研究非厄米量子物理提供了有效的實驗平臺。
  • 中國科大實驗研究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原標題:中國科大實驗研究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其靈敏度比傳統量子傳感器提高了
  • 肖豔紅小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反對稱性光學體系—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8月16日上海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系肖豔紅課題組在一項最新實驗上首次實現具有宇稱-時間反對稱性(Anti-PT對稱性)光學哈密頓量的相關結果。今天,《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在線發表這項重要成果。據悉,該項研究工作是肖豔紅課題組與美國耶魯大學蔣良教授和溫建明博士理論團隊的合作成果。
  • 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觀察到宇稱時間對稱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6月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建立了在量子系統中實現基於非厄米哈密頓量的量子調控普適理論,並通過對金剛石量子比特的高精度量子操控,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
  • 中國科大實現宇稱 - 時間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傳感和宇稱 - 時間(PT)對稱系統的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研究組首次實現了 PT 對稱增強型量子傳感器,其靈敏度比傳統量子傳感器提高了 8.86 倍。該研究成果 2020 年 12 月 10 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杜江峰院士團隊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
    實現量子系統調控是人類認識和利用微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對於量子計算與量子傳感至關重要。自旋作為重要的量子調控體系,如何在單自旋體系中實現非厄米哈密頓量的操控是量子調控領域中一個重大挑戰。
  • 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又是中國科大!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大獲悉, 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 李傳鋒、唐建順研究組 在量子傳感和「宇稱-時間」對稱系統的 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中科大聯合團隊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成功求解施溫格
    ,即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
  •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國科大新聞網10月11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日前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促進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帶來重大影響。
  • 潘建偉團隊成果再登《科學》,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獲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6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國科學院今天對外發布消息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中國科大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Trento)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Schwinger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
  •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宇稱-時間反對稱與非互易雷射傳輸
    ,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浙江大學李鷹研究員以及日本理化學所Franco Nori教授,提出了一種通過操縱線性光學腔機械轉動、實現宇稱-時間反對稱性自發破缺的方案,揭示了增強的單向光傳播和納米微粒探測等新奇效應。
  • 中科大聯合團隊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記者11月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合作者利用一種專用量子計算機,即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
  •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取得新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
    央廣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中國科學院舉行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我國科學家潘建偉、劉雄軍、陳帥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科學》上,業界評論其「對研究超越傳統凝聚態物理的奇異現象具有重大潛力」。聽起來非常專業。在發布會上,研究者們說,他們的工作僅是打開一扇門。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來源:nature網站這是物理學家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國際上,很多著名物理學團隊使用超冷原子、囚禁離子等體系,對規範場模型的基本單元進行了初步的量子模擬研究,但這些實驗總存在一些不足。一種不足是體系太小,僅有2個到4個粒子,這樣就無法觀察到一群粒子在一起相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規律,也就無法驗證局域規範不變性——就好像只種一兩棵樹,是無法研究森林所形成的生態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