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幹涉現象

2021-02-15 161支點悟理

如圖,兩列波在介質中某處相遇,它們都將引起該處質點的振動,也就是該處質點將同時參與兩列波的振動。這個問題的性質與蠟塊同時參與兩個運動是一樣的,我們也可以通過對兩個振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合成獲得合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

下面我們嘗試用運動合成的方法解釋幹涉圖樣的形成:

下圖用兩組同心圓分別表示波源S1、S2發出的兩列波,實線表示波峰,虛線表示波谷。實線與虛線的距離等於半個波長,虛線與虛線、實線與實線之間的距離等於一個波長。實線與實線的交點或虛線與虛線的交點(圖中紅色點連線區)都是振動加強區,實線與虛線的交點為振動減弱區(即藍色點連線區)。

那麼,這些紅色點的振動為何會加強呢?選擇其中一個紅點P為研究對象,以圖中所示時刻為計時起點,我們畫出波源S1和S2在P點分別引起的振動的圖像x1-t和x2-t,將x1與x2進行矢量求和得到P點的合位移x,做出x-t圖,這就是P點實際的振動圖像。由此圖像可以看出質點P將以2倍振幅做大幅度振動,即兩列波疊加後振動加強。

再用同樣的方法研究一個藍點Q,兩個波源分別產生的振動圖像如下圖中x1-t和x2-t所示,兩個波源的振動頻率相同,進行位移矢量疊加後,得到合運動的x-t圖,由圖像可知質點Q將一直處於平衡位置,即兩列波疊加後振動減弱。

同學們可以嘗試用運動合成的方法去研究兩列波相遇區域內的其他質點的運動,你就能解釋幹涉圖樣形成的原因了。

相關焦點

  • 波的幹涉
    波的幹涉在一根拉緊的弦線上,觀察兩列凸起的脈衝相向運動
  • 波的幹涉分析
    波的幹涉,是重要的波的物理學現象。頻率相同的兩列波疊加,使某些區域的振動加強,某些區域的振動減弱,而且振動加強的區域和振動減弱的區域相互隔開。
  • 波的衍射和幹涉(動態圖)
    (1)每列波能保持各自的傳播規律而不互相干擾(2)重疊的區域裡的質點同時參與兩個振動,其振動速度、位移等於這兩列波分別引起的矢量和。波的衍射波的幹涉   如何描述波的幹涉圖樣?幹涉的條件是什麼?波的幹涉(1)只有頻率相同、相差恆定的兩列波疊加,才會產生穩定的幹涉圖樣。
  • 薄膜幹涉現象是什麼?薄膜幹涉產生原因
    導語:薄膜幹涉現象是指當一束光照射薄膜,光波會出現神奇的上下界面分別反射的情況,最終相互幹涉形成了新的光波,因為光是一種波,不同顏色的光波可能有著不一樣的波長,而薄膜的表面厚度並不平均的,所以薄膜上會出現反射和吸收等不同的反應
  • 【Dr.Yu】A Level 物理系列-波的幹涉
    筆者:喻麟祐亞利桑那大學物理學博士世紀橋國際教育集團學術校長近幾天,收到一個微信,是一位家長反映孩子學習A Level物理方面遇到的問題,是屬于波的幹涉 首先,為什麼會有幹涉 (interference) 現象呢? 其實,幹涉現象,就是波的「疊加原理(Principeof superposition)」。
  • 波前傳感器的技術革命-----四波剪切幹涉技術
    本文簡單介紹了波前傳感器的原理和典型應用,以及四波剪切幹涉技術原理,比較了剪切幹涉技術的波前分析儀與傳統哈特曼傳感器的特點。 引 言:波前傳感器(Wave Front Sensor),按照其技術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00年德國科學家哈特曼採用挖孔的光闌技術製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可以用於檢測波前的傳感器。
  • 薛丁格方程與粒子的衍射、幹涉現象漫談
    薛丁格方程與粒子的衍射、幹涉現象漫談司今(jiewaimuyu)衍射條件:縫寬d≈λ薛丁格方程與機械波方程描述對象不同的是:一個描述的是具有粒子性的波動,一個描述的是純機械波波動但薛丁格波函數方程用於描述群粒子運動時,群粒子運動的振幅|ψ0|²則表示粒子出現在衍射或幹涉屏上概率的大小
  • 高中物理音頻系列課第18講:波的幹涉
    高中物理音頻系列課程18:波的幹涉高中物理選修3-4 第十二章馬桶課堂音頻物理系列課程為配合學生在校學習製作,適用於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在上學路上、課件等零碎時間都可以學習,每次3分鐘,讓你的物理學習更加輕鬆。歡迎加入中學生和家長加入QQ群551914740討論課程和提出建議。點擊公眾號下方按鈕「中學物理」可以打開系列課程列表。
  • 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揭秘雙縫幹涉現象
    ——Ramamurti Shankar雙縫幹涉實驗其實沒有任何特殊性,並非傳聞那樣神秘莫測。對於實驗現象,必須明確一點:大自然只做對的實驗。凡是已經發生的現象都是對的事實,詭異僅僅在於不符合人的日常經驗。
  • 雙縫幹涉實驗,揭示了一個無法解釋的詭異現象
    牛頓的經典力學曾被認為適用於宇宙中所有物體,但後來人們發現微觀世界需要用量子力學去解釋,牛頓的經典力學在這裡會失效,因為微觀世界的運行法則和宏觀世界不同,人們無法理解才覺得一些現象詭異恐怖。 高中物理中的雙縫幹涉實驗是非常基礎性的試驗,但它背後存在著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
  • 一個有趣的雙縫幹涉試驗,卻讓人們發現了無比神秘詭異的現象
    這個實驗最早是在1961年,蒂賓根大學的克勞斯·約恩松突發奇想的進行了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簡單的說:將若干電子發射到前方有兩條相互平行的狹縫中,電子在通過狹縫後會在後面的探測屏上留下最終的運動位置,以便實驗人員進行觀察、總結。雙縫幹涉試驗證明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不僅僅是一種粒子,還是一種波。
  • 首次演示反物質波幹涉測量法
    物質波構成量子力學的關鍵特徵,其中粒子除了粒子特徵外還具有波動特性。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斯·德布羅伊(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這種波粒二象性。物質的波動特性的存在已經在許多電子和中子實驗以及更複雜的物質(大分子)中得到了成功的證明。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要觀測這一類的量子幹涉效應非常困難。他們經過實驗裝置的改進以及不懈的實驗研究才發現了這一有趣的量子幹涉現象。更有意義的是通過這一量子幹涉現象,在遠低於這一反應的錐形交叉點的能量可以探測到幾何相位效應,這對於研究幾何相位效應在化學反應中的影響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 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證明光是波,那些高中物理沒告訴你的
    文/科學新視界,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歷史上各位科學大牛對光是粒子還是波一直爭論不休,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證明了光的粒子性,但是光並不是單純的只具有粒子性,光還具有波動性,光的波粒二象性才是它如此令人著迷的原因
  • 光的幹涉
    另外一種以惠更斯為代表,認為光是一種波,稱為波動說。但是無論是微粒說還是波動說,都沒有實驗依據。靠著牛頓的威望,這一段時間微粒說佔上風。直到19世紀通過光的幹涉,光的衍射實驗證實了光的波動性,這樣波動說就又佔到了上風。19世紀的末期,光電效應被科學家發現。愛因斯坦據此提出了光子說,解釋了光電效應的實驗,又證實了光具有粒子性。
  • 物理知識:波動光學-幹涉-1.幹涉基礎
    那麼學習波動光學首先我們要明白波動光學的基礎是把「光」的波動特性體現出來,光是電磁波,所以這小節要知道光是如何用波的思想來描述,並對比機械波來理解即將學習的光的幹涉形成的條件、 幹涉分析方法和幹涉結果及其描述。 麥克斯韋電磁場方程可知,光是電場、磁場的正或餘弦時空函數(與機械波描述類似),可以用對探測器更敏感的電場描述來表達光波。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要觀測這一類的量子幹涉效應非常困難。他們經過實驗裝置的改進以及不懈的實驗研究才發現了這一有趣的量子幹涉現象。更有意義的是通過這一量子幹涉現象,在遠低於這一反應的錐形交叉點的能量可以探測到幾何相位效應,這對於研究幾何相位效應在化學反應中的影響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提及這次成果發現,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肖春雷現在還能清晰回憶起團隊在一起實驗的日日夜夜。
  • 從量子糾纏和量子相干的等效性談雙縫幹涉實驗,可以解釋所有現象
    量子退相干指的是一量子系統狀態間相互幹涉的性質隨著時間逐步喪失。量子退相干能夠解釋為什麼不會觀察到幹涉現象,很多完成的量子實驗已證實量子退相干的存在與正確性。量子相干既然與量子糾纏等效,那麼退相干是指複合系統量子態退化為不相干的成員系統態函數的過程,也就是退出糾纏態的過程。我在《電子的自旋速度會超光速嗎?
  • 科學家觀察到物質波「超冷消失」現象
    原標題:科學家觀察到物質波「超冷消失」現象    最近,美國萊斯大學物理學家在超冷原子實驗中觀察到一種奇特的「消失現象」:在某種情況下,兩個物質波形成的孤波在彼此穿越過程中會出現距離「鴻溝」,然後出現在另一邊,繼續無衰減地振蕩。研究小組在最新的《自然·物理學》雜誌上描述了這一奇怪現象。
  • 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顛覆你認知的雙縫幹涉實驗
    其實,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爭論了百年之久,最早的討論是在17世紀,惠更斯認為,光其實是一種波 ,而牛頓則認為光是一種粒子 ,這種爭論一直到託馬斯做出了雙縫幹涉實驗,科學界才統一了光其實是波的概念,那時候波動說幾乎是無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