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物質波:複合多肽抗生素的量子波性質

2020-12-04 量子認知

抗生素是一種對細菌有活性的抗菌物質,是對抗細菌感染的最重要的抗菌劑。抗生素藥物被廣泛用於治療和預防此類感染。它們可能殺死或抑制細菌的生長。

多肽抗生素是化學上種類繁多的包含非蛋白質多肽鏈的抗感染和抗腫瘤抗生素。 此類的例子包括放線菌素,桿菌肽,粘菌素等。

學過量子力學的都知道,量子力學的中心特徵之一是波粒二象性。它告訴我們,即使宏觀物體的行為也像粒子和波一樣。過去的許多實驗表明,這種現象適用於電子、中子、原子甚至大分子。量子理論認為這是物質的普遍性質。

然而,眾所周知,將這樣的波粒二象性的研究擴展到複雜的生物分子系統非常困難。在史丹福大學的量子化學建模的支持下,維也納大學的新實驗現在首次證明了一種複雜的抗生素多肽的量子波性質。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上。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它已經存在了近一個世紀,但當我們看到它在複雜物質中體現時,仍然引發困惑:一個物體如何在這裡如波在那裡如粒子?如果說量子物理學是一個普遍的理論:那麼一個物體要保持這種反直覺的行為有多複雜?它是否仍然適用於較大的物質塊,甚至還適用於生命的構成部分,例如肽和蛋白質?

維也納大學的研究團隊了開發先進的工具,用於發射、衍射、幹擾和檢測複雜分子。但是,到目前為止,測試具有長胺基酸鏈的量子物理學研究一直是令人望而卻步。這必須克服與產生足夠強度的這些生物聚合物束有關的挑戰,將它們在高真空下與任何幹擾環境隔離,並建立相關的工具來探測其量子性質。

在該研究論文中,維也納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證明了天然多肽短桿菌肽,一種由15種共價結合的胺基酸製成的抗生素的量子幹涉現象。他們成功的關鍵是使用超快速和強雷射在肽分解之前使用解吸肽,並利用基於量子測量的衍射元素進行物波幹涉測量技術(matter-wave interferometry)。

幹涉測量技術(英語:Interferometry)是通過由波的疊加(通常為電磁波)引起的幹涉現象來獲取信息的技術。這項技術對於天文學、光纖、工程計量、光學計量、海洋學、地震學、光譜學及其在化學中的應用、量子力學、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遙感、生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表面輪廓分析、微流控、應力與應變的測量、測速以及驗光等領域的研究都非常重要。

這些技術將為從蛋白質到DNA的更複雜的生物納米材料鋪平道路。這項研究的基本目的在於探索量子物理學的局限性以及建立新穎的量子增強技術,以作為氣相中分離出的單個生物分子的微創分析工具。

具體的實驗手段是通過飛秒級的短紫外線雷射脈衝將易碎的分子從表面擊落。粒子在冷氬原子射流中被掃開。短桿菌肽分子以高達每秒600 米的速度傳播,然而短桿菌肽分子只有350飛米的微小波長,大約是生物分子本身直徑的十分之一。研究人員使用一種非常敏感的技術,稱為時域Talbot-Lau幹涉測量法,來測量其量子條紋模式,發現分子相干性在超過分子大小20倍以上時被離域化了,這只能用量子力學來解釋。

與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合作,研究人員進行了其他高級的量子化學計算,證實了這一結論,並預測了進入相空間模擬以模擬幹擾過程的電子結構和特性。

研究人員說:「我們的新技術將使人們能夠對生物分子的量子特性進行詳細研究,並且為生物相關分子的新型光學光譜學鋪平道路。」

參考文章:「天然多肽的物質波幹涉」出版刊物:《自然通訊》DOI:10.1038/s41467-020-15280-2量子認知 | 簡介科技新知識,敬請熱心來關注。

相關焦點

  • 抗生素的種類有哪些
    抗生素指由細菌、黴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物質。自1940年以來,青黴素應用於臨床,現抗生素的種類已達幾千種。在臨床上常用的亦有幾百種。其主要是從微生物的培養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製造。
  • 抗生素作用機理總結
    不同的抗生素的抑制細菌生長的機理是不一樣的,按照大多資料的分類,可以大致分為4大類:抑制細胞壁的形成破壞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抑制核酸的合成(圖片來源於蘇宏鑫版奧賽講義,特此註明以表敬意)對於核酸(NA)生物合成的抑制         利福平可以通過與RNA聚合酶b亞基牢固結合
  • 抗生素耐藥死結有望解開!科學家用「樂高模塊法」合成新抗生素
    原有的抗生素分子被拆成「樂高積木」,但是靶點沒有變化,研究人員使用了老靶點,通過積木組合研發出新抗生素。這種通過 「全合成」 方式獲得的新抗生素在細菌實驗和小鼠試驗中的效果比其他半合成抗生素更優秀。半合成製備抗生素是以天然抗生素為原料,通過化學反應對天然產物進行化學修飾來提高它的藥理和藥效學性質。和全合成相比,這種方法可修飾的空間小。同時半合成抗生素在對抗多重耐藥菌時顯示出了局限性。
  • Nature:揭示強效抗生素在自然界中被製造的秘密
    文章中研究者重點對包含許多抗生素特性的一系列化合物進行研究,研究者表示,我們對牛奶中的天然產物乳鏈球菌素比較感興趣,其可以在實驗室中合成,而且可以用作食品的防腐劑,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起就用於幫助食品抵禦食源性致病菌的汙染。
  • 魚粘液:一種尚未開發的潛在新抗生素來源
    作者:梁曉文&nbsp&nbsp&nbsp(佛羅裡達州奧蘭多,2019年3月31日)隨著目前抗生素對耐多藥病原體的有效性下降,研究人員正在一些不太可能的地方尋找潛在的替代品。
  • 抗生素土壤汙染及其修復探討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 要:抗生素土壤汙染和危害日益被人們所發現 和重視。 由於其進入土壤方式的隱蔽性及危害的潛伏性, 土壤中抗生素汙染及治理研究一直滯後於常規土壤汙染 物。 文章簡要介紹了抗生素在環境中存在的嚴峻形勢,以 及進入土壤環境途徑、遷移轉化及生態風險,進一步分析 了土壤抗生素汙染植物修復的原理和研究應用前景。
  • 抗生素≠消炎藥,抗生素的這些錯誤使用方法,你是不是也犯了?
    阿莫西林是抗生素,可有些媽媽一直把它當作消炎藥來用。 那到底什麼才是消炎藥? 消炎藥是指能夠抑制致炎物質產生或釋放的藥物,主要包括兩個類別:甾體類和非甾體類。
  • 液晶狀態的細菌外膜對抗生素敏感性至關重要
    1929年,亞歷山大·弗萊明首次發表了關於抗生素的《論青黴菌培養物的抗菌作用》的文章,因此這一年被稱為「抗生素元年」。1944年,青黴素首次在美國生產出來,隨後立即被投入到二戰中治療因傷感染的戰士,拯救了難以數計的生命。
  • 用納米材料代替抗生素:一文了解非抗生素抗菌
    國際通用的抗菌手段主要通過抗生素來抑制細菌的繁殖和生長,且能達到高效的滅菌效果。但由於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導致細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加,從而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此,開發出一種非抗生素類抗菌技術成為各國生物醫療領域的研究熱點。
  • 抗生素:天使or魔鬼?一個極具分裂的人類「發明」之殤
    基於此發現,弗萊明小哥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分離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抗生素的發明是不是很巧合也很偶然呢?我只能說是也不是。說是是因為青黴素的發現是因為弗萊明一次試驗失誤,說不是是因為弗萊明小哥不同尋常的洞察力和不同於常人的思維方式。理所當然:抗生素研發大爆發,各種抗生素的出現20世紀上半葉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人類的浩劫時間。
  • 抗生素枯竭?
    抗生素枯竭?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人們從自然界中尋找新的抗生素的速度明顯放慢,取而代之的是半合成抗生素的出現。1958年,希恩合成了6-氨基青黴烷酸,開闢了生產半合成青黴素的道路。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抗生素開發的黃金時期。
  • 肽代替抗生素,小分子肽的春天來...
    肽代替抗生素,小分子肽的春天來了...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把醫院當保健院、抗生素當消炎藥,長期濫用抗生素,不僅不會殺死身體裡的病毒,反而會導致免疫力下降,促使疾病周期延長!,這種物質能引起胰腺的分泌活動,這種物質被稱為促胰液素。
  • 新型抗生素的開發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然而新型抗生素的研發十分困難,過去40年裡只有兩類新型抗生素上市;儘管如此,科學家們依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在開發新型抗生素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多項有望幫助科學家開發出新型抗生素的重磅級研究,分享給各位!
  • 抗生素汙染上「熱搜」 水處理工藝究竟能否搞定它?
    Nakada等研究了包括7種抗生素(磺胺嘧啶、磺胺甲惡唑、紅黴素、甲氧苄胺嘧啶、阿奇黴素、克拉黴素和羅紅黴素)在內的98種PPCPs的去除效能,結果表明砂濾對抗生素的去除與物質的親疏水性有關,可能是去除過程中的控制因素,疏水性小(logKow<3時)的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惡唑等物質的去除率低於50%;疏水性大(logKow>3)的物質如紅黴素等去除率高於80%。
  • Nature:粘菌素耐藥基因將終結抗生素歷史?非也!
    粘菌素,屬於多粘菌素類抗生素,由於具有腎毒性,其臨床應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主要在農業中廣泛使用。據統計,中國每年農業畜牧生產中大約消耗12000噸粘菌素。因此長期以來,相較於其他抗生素耐藥性進展而言,粘菌素臨床耐藥性發展緩慢,主要表現為以土壤細菌耐藥情況為主。而如今在人體及動物身上細菌樣本中屢屢檢出該耐藥基因,十足令人震驚。
  • 新抗生素比其上一代藥效提高2.5萬倍!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文章表明,新抗生素比其上一代藥物效力至少高出現在,3.0版本具有獨特的三管齊下的殺菌方法,不僅成為醫生對抗致病細菌的強大新式武器,還能幫助研究人員設計更持久的抗生素。萬古黴素長期以來被視為「最後的藥物」,它通過阻止細菌細胞壁合成而殺死細菌。它結合構建細胞壁的蛋白片段——肽,尤其是以兩個拷貝的胺基酸D-丙氨酸(D-ala)末端的蛋白質片段。
  • 科學網—寡糖助養殖業突破抗生素之圍
    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注意謹慎使用抗生素。 然而,很多「無肉不歡」的人們恐怕並不了解,這些豬、雞、蝦竟然常年吃抗生素,這是因為養殖者為了使其少生病、多長肉。 動物養殖中濫用抗生素,可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吃了「抗生肉」的人們一旦感染這些細菌,就可能面臨無藥可醫的危險。
  • 「創澳分享」天然植物替代飼用促生長抗生素的研究與展望
    在單胃動物腸道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孕烷X受體(PXR)廣泛分布在豬小腸,激活PXR可以緩解由脂多糖引起的腹瀉,PXR激活後可以使細胞抵禦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的侵染,通過考察物質對激活PXR的能力,作為篩選潛在的飼用抗生素替代物的標準。
  • 「健康」抗生素濫用太可怕!哪些才是抗生素?教你一看名字就清楚
    曾有一則《七旬老太患上常見的肺炎,11種抗生素竟然都不管用》的新聞刷屏朋友圈,很多人都認為「抗生素」是救命藥,然而關鍵時刻,為何11種抗生素都無法救命?濫用抗生素的最大危害,就是導致人類最後無藥可救,養出了「超級細菌」!抗生素是一把雙刃劍,用不對就是拿它在給自己捅刀子!
  • 服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性感染 什麼時候能見效?
    即使抗生素曾經對一種特定的細菌感染有效,但如今其或許可能並不再能有效發揮作用了,因為細菌可能已經對這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了,比如過去研究人員只需要利用一種抗生素治療淋病,但如今由於抗生素耐藥性的出現,研究者就需要用兩種類型的抗生素聯合治療,細菌對抗生素耐藥性的產生是人類當前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健康問題。  那麼臨床醫生如何選擇一種最適合你的抗生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