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耐藥死結有望解開!科學家用「樂高模塊法」合成新抗生素

2020-09-24 DeepTech深科技

眾所周知,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最緊迫的公共威脅之一,全球每年有數以十萬計的人死於耐藥菌株感染。開發一種新的抗生素,平均需要十幾年;而菌類大範圍對一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則往往只需要兩三年。

現在,這一死結有望解開。

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一種新方法來應對抗生素耐藥性:重新設計現有的抗生素分子,以避開細菌耐藥機制。該研究成果剛剛在線發表於 9 月 23 日的《自然》雜誌上。

圖|李奇等人在《Nature》雜誌發表論文 (來源:Nature 官網)

論文第一作者是中國科學家李奇博士,他告訴 DeepTech:「我們通過將原有的抗生素分子打碎,拆分成七個『樂高零件』,然後按照原有骨架重新組裝,最終要求新抗生素分子既能殺死細菌,也不產生抗藥性。」

全新方案讓舊藥煥發新生機

因細菌大範圍產生耐藥性,很多抗生素只能擱置。如果能想辦法讓老抗生素重新具備殺死細菌的能力,是否比研發新抗生素需要更短時間?

這就是李奇等人的研究出發點。他們選擇了一種天然抗生素鏈球菌素 A,先把這種抗生素分子打碎,拆分成七個被李奇稱為 「樂高積木」 的零件,然後按照原有的抗生素分子骨架,重新組裝起來。

新得到的抗生素和原來的抗生素分子結構有相似性,對細菌同樣有殺傷力,但是避開了細菌耐藥性的位點。

這裡的位點,指的是細菌與抗生素結合的一種「接口」。耐藥細菌能產生一種叫維吉尼亞黴素乙醯轉移酶(Vats)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以搶先與抗生素分子結合,令後者失效,從而保護了細菌。

李奇等人通過對七個 「樂高積木」 做活性測試和靶點分析,找到一種組合方式,能夠避開 Vats 跟抗生素的結合,從而抑制了細菌耐藥性。

圖|金黃色葡萄球菌 (來源:東方IC)

這種全人工抗生素合成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抗生素研發生產,一般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改造老藥老靶點,二是尋找新藥新靶點。從新的靶點開始研究,再到新藥、臨床,曠日持久。李奇說,抗生素研發最熱的時代,是上世紀 50 年代到 80 年代,那時候發現的抗生素,涵蓋了當前能見到的抗生素的大部分靶點。

李奇他們的研究路線,則是改造老藥老靶點。原有的抗生素分子被拆成「樂高積木」,但是靶點沒有變化,研究人員使用了老靶點,通過積木組合研發出新抗生素。

這種通過 「全合成」 方式獲得的新抗生素在細菌實驗和小鼠試驗中的效果比其他半合成抗生素更優秀。

半合成製備抗生素是以天然抗生素為原料,通過化學反應對天然產物進行化學修飾來提高它的藥理和藥效學性質。和全合成相比,這種方法可修飾的空間小。同時半合成抗生素在對抗多重耐藥菌時顯示出了局限性。

該論文所展示的不僅僅是全合成手段,還是採用樂高積木式的模塊,可以合成任何你想要的鏈球菌素 A。

與半合成抗生素相比,新抗生素在細菌培養試驗中具有 16 倍活性,小鼠試驗中則顯示出 10 倍活性。這意味著最小抑制濃度讓細菌失活,新抗生素在兩個試驗中需要的濃度分別為半合成抗生素的 1/16 和 1/10。

並未一勞永逸

所謂抗生素耐藥性,通俗地說,就是那些原本能殺死細菌的抗生素,細菌通過進化適應後就不怕它們了。對於那些具有多重抗藥性的病原體,我們還有一個更通俗的稱呼——超級細菌。世界衛生組織和其合作夥伴在 2019 年的一份報告中警告說,如果不採取行動,到 2050 年,抗藥性疾病每年可造成 1000 萬人死亡。

圖|漫畫:超級細菌 (來源:東方IC)

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自然獲得,二是人類濫用抗生素變相賦予了細菌耐藥性。

李奇介紹說:「抗生素只能由菌類產生。在進化過程中,菌類通過產生抗生素抑制其他菌類的生長,保護自己。」即便是人類從來不用抗生素,細菌一樣會產生耐藥性,只是不會這麼快。

導致當前抗生素耐藥性的嚴峻形勢,濫用抗生素是首要原因。如前文所述,開發一種抗生素需要十幾年,而菌類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只需要兩三年,也就是研發周期太長、上市之後使用周期卻太短,這對抗生素研發產業來說意味著幾乎沒有利潤可賺,導致各大藥企對抗生素新藥研發普遍失去興趣。

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抗菌素項目負責人馬克 · 斯普林格博士所說,「如果你看一下新抗生素藥物上市的時間表,已經有將近 30 年的空檔了」。

新的這種 「樂高積木」 式合成手段如果對各種抗生素都具有普適價值,顯然能幫助解決抗生素耐藥危機。

正如《自然》雜誌同期發表的評論文章作者、現就職於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化學系的丹尼爾 · 布萊爾和馬丁 ·d· 伯克所言,這種模塊化方式具有強大的創造性,以這種自由組裝的手段,研究人員可以製造幾乎任何他們想要的目標。此外,與傳統的小分子合成方式不同,新的方法失敗的代價並不高:即便合成的化合物缺乏生物活性也沒關係,我們可以換一種組合製備其它化合物,直到找出活性小分子為止。模塊化策略之前已經在自動化系統上實施,用於生產多肽、寡核苷酸和寡糖等生物聚合物,在結構複雜的小分子合成中實現這種模塊化,則是邁向更廣泛分子合成的一步。

那麼,有了這種通過組合方式全人工合成新抗生素的手段,我們是不是就一勞永逸了?當然不是。李奇坦言:「抗生素和細菌的鬥爭永無止境。可以肯定地說,這種新型抗生素在使用一段時期後,細菌同樣會產生抗藥性,這是無法改變的。」這項研究只是給出了抗生素研發的新思路:全人工合成與老藥老靶點相結合,或許是一種對抗細菌耐藥性的方法。

「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種新化合物是否具有臨床潛力,但這些初步結果代表了進一步開發的激動人心的起點。」 丹尼爾 · 布萊爾和馬丁 ·d· 伯克在評論中如此表述,「更廣泛地說,這個故事將鼓勵對模塊化合成複雜小分子的追求,作為推動生化科學和藥物發現的引擎。」

無論如何,解決抗生素耐藥性難題,還需要更多人參與——濫用抗生素依然具有 「原罪」 屬性。

更重要的是,要激勵企業開發新的抗生素。當前能夠借鑑的方式是,通過政府機構或相關疾病協會,為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以降低研發成本。畢竟,當一款藥品沒有利潤的時候,任何行政命令都是徒勞的。

相關焦點

  • 新方法讓抗生素合成不再漫長,有望避免耐藥性問題
    英國《自然》雜誌23日發表的一項藥物研究最新成果,美國團隊報告成功完成一種模塊化合成新抗生素的方法,這種新抗生素將有望避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研究顯示,利用該方法合成的其中一種化合物對細菌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耐藥菌株有效。科學界認為,遏制耐藥性感染增多趨勢需要新的抗生素。但過去30年裡,僅有非常少量的新抗生素被開發出來。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一、何謂多重耐藥?病原微生物每與一種抗生素「交手」,就會發展出一種或多種對抗這種抗生素的「獨門秘訣」(機制),與之「交手」的抗生素種類越多,它所身懷的「絕技」就可能越多,原因在於微生物細胞結構及遺傳物質的構成簡單,易於發生重組和突變。
  • 科學家通過模塊化策略合成新抗生素
    眾所周知,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最緊迫的公共威脅之一,全球每年有數以十萬計的人死於耐藥菌株感染。  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自然》發表最新論文,通過運用全合成技術重新設計現有的抗生素分子,以解決細菌耐藥問題。文章題目為「Synthetic group A streptogramin antibiotics that overcome Vat resistance」。
  • 縮短時間,科學家構建出更好的抗生素合成方法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3日發表的一項藥物研究最新成果,美國團隊報告成功完成一種模塊化合成新抗生素的方法,這種新抗生素將有望避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研究顯示,利用該方法合成的其中一種化合物對細菌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耐藥菌株有效。科學界認為,遏制耐藥性感染增多趨勢需要新的抗生素。
  • 科學家構建更好抗生素
    圖片來源:《自然》近日,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合成新抗生素的方法,這種新抗生素或能避免耐藥性。研究顯示,利用該方法合成的其中一種化合物對細菌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耐藥菌株有效。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目前,臨床使用的大部分抗生素都源自天然產物,但在協同演化過程中會出現耐藥機制。
  • 避免耐藥性:科學家構建更有效抗生素
    近日,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合成新抗生素的方法,這種新抗生素或能避免耐藥性。  研究顯示,利用該方法合成的其中一種化合物對細菌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耐藥菌株有效。  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   臨床使用的大部分抗生素都源自天然產物,這些分子產生的進化過程必然伴隨著耐藥性機制的共同進化,從而縮短任何一類抗生素的臨床壽命。
  • Nature:粘菌素耐藥基因將終結抗生素歷史?非也!
    :粘菌素耐藥基因(MCR-1基因)。目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是公認的細菌「終極防線」,常用於治療由多重耐藥菌引起嚴重感染。近幾年,碳青黴烯類耐藥菌通過質粒間傳播造成了嚴重的細菌耐藥問題,包括近期發現的粘菌素耐藥。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細菌耐藥問題尚未面臨絕境,臨床上仍有藥可醫,如單獨應用替加環素或者與其他其他抗生素聯合使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救命藥因其毒性較大,往往臨床使用受限。
  • 盤點:對抗多重耐藥的10款新型抗生素
    4、Fosfomycin fosfomycin(磷黴素)由Zavante Therapeutics開發,在美國以外市場已有40多年的臨床使用歷史,這是一種環氧化物(Epoxide)抗生素,具有獨特的殺菌方式,並且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均有效,其中包括多種多重耐藥菌(MDR)。
  • 抗菌肽有望替代抗生素:不易產生耐藥性
    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巴西利亞大學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抗菌肽,可以殺死多種細菌,其中包括一些已對多數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新研究為治療感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種新方法,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
  • 【明醫識藥·科學闢謠】「見好就收」能避免抗生素耐藥性嗎?
    【明醫識藥·科學闢謠】「見好就收」能避免抗生素耐藥性嗎?這些細菌中,多數很容易被抗生素殺滅,極少數對抗生素耐藥,不會被其殺滅。但這些耐藥細菌與其他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在共同的生活環境中,生長和繁殖均處於劣勢,無法大量繁殖。
  • 抗生素枯竭?
    抗生素枯竭?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人們從自然界中尋找新的抗生素的速度明顯放慢,取而代之的是半合成抗生素的出現。1958年,希恩合成了6-氨基青黴烷酸,開闢了生產半合成青黴素的道路。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抗生素開發的黃金時期。
  • 20年奮戰抗生素耐藥難題,結核病新藥能否打破僵局?
    耐藥變種由於病人漏服治療藥物,或在治療周期完成前終止治療而產生的結核病耐藥變種對治療藥物有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對利福平(rifampicin)和異煙肼(isoniazid)等一線藥物具抗藥性的結核稱作「多藥抗藥性結核」(MDR-TB)。
  • 藍色鏈黴菌或可用於製造抗生素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挖掘法從藍色鏈黴菌中發現了一組活性基因簇,通過該基因簇可製造出無耐藥性的新型抗生素,該研究有望為鏈黴菌的藥用開發提供一條新思路
  • 口服抗生素和靜脈注射抗生素哪個傷身體?結果讓人震驚
    很多國外實驗和調查證據表明,口服抗生素藥物對腸道正常菌群平衡狀態的打破和很多現代疾病有相關性。  「微生物在人體內最大的聚居地是消化道,口服抗生素是破壞正常腸道菌群、使耐藥菌大量繁殖的罪魁禍首,而正常腸道菌群的破壞則導致很多現代疾病的發生。」美國微生物學會食品微生物分會前主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王華博士告訴記者,抗生素耐藥的大規模飆升和許多現代疾病的發病趨勢有很大的相關性。
  • 港大深圳醫院聯合4家醫院 首發深圳地區幽門螺桿菌抗生素耐藥數據
    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主導,聯合深圳市4家公立三甲醫院共同進行歷時20個月臨床研究,該研究團隊首次發表了深圳地區幽門螺桿菌抗生素耐藥率及抗生素耐藥相關風險因素,為臨床根治幽門螺桿菌抗生素選擇提供了重要依據。以菌試藥,降低耐藥性、顯著提升治癒率據統計,深圳市惡性腫瘤發病率持續明顯上升,年平均增長超過4%,其中胃癌為深圳市「十大」癌症之一。
  • Commun:科學突破將有助設計新型抗生素
    2014年10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關注於細菌中能分解抗生素結構、停止抗生素髮揮作用新的研究結果發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雜誌上,新研究表明,測試酶對某些抗生素的響應機制是可能的,這將有助於科學家開發抗性風險低得多的新抗生素。 使用一個諾貝爾獎得主開發的技術:QM/MM(量子力學/分子力學模擬),布里斯托研究小組能夠在分子水平深入了解beta -內醯胺酶對抗生素的反應。
  • 呼吸道感染只能靠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新方法使繼發性細菌感染診療更精準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四號、質子治療裝備、大科學裝置、「慧眼」衛星、抗生素、彗星
    該加速器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自主創新、自行設計,獲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十三五」核能開發項目和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龍騰2020」科技創新計劃支持。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近期成功為法國的超導託卡馬克裝置「WEST」研製出關鍵部件偏濾器,並於日前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進行安裝。建造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對驗證利用核聚變發電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具有重要作用。
  • 科學家從人類腸道菌群中鑑別出6000多個抗生素耐藥基因
    研 究 背 景 腸道微生物群被認為是抗生素抗性決定簇(ARD)的主要儲庫,ARD可能通過移動遺傳元件轉移至細菌病原體。然而,由於已知的ARD(主要來自可培養的細菌)與來自腸道微生物群的ARD之間的遠距離同源性,這一假設得不到經驗證據的支持。因此,尚未完全確定腸道ARD(即腸道抵抗組織)的準確普查。
  • Structure:科學家或有望開發抵禦超級耐藥細菌傳播的新一代抗生素
    ,2014年英國首相牽頭的一項研究就預測道,如果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沒有被有效遏制的話,在不到35年的時間裡將會有更多人死於抗生素耐藥性的菌株感染,而這要比癌症死亡更可怕,因此對於研究人員而言,開發新型抗生素來阻斷耐藥菌株的感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