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9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唐夢霞)為了防止抗生素濫用,國內不少醫院門診停止輸液,可每條街幾乎都能找到的藥店卻不限制購買廣譜類抗生素藥物。
近日,在杭州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出生缺陷防控論壇上,記者聽到了國內少有的聲音:在不得不使用抗生素時,口服抗生素帶來的危害比靜脈注射抗生素多得多。很多國外實驗和調查證據表明,口服抗生素藥物對腸道正常菌群平衡狀態的打破和很多現代疾病有相關性。
「微生物在人體內最大的聚居地是消化道,口服抗生素是破壞正常腸道菌群、使耐藥菌大量繁殖的罪魁禍首,而正常腸道菌群的破壞則導致很多現代疾病的發生。」美國微生物學會食品微生物分會前主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王華博士告訴記者,抗生素耐藥的大規模飆升和許多現代疾病的發病趨勢有很大的相關性。這些現代疾病我們已經眾所周知:肥胖、哮喘、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兒童糖尿病、胃食管反流病、潰瘍性結腸炎、自閉症……
王華教授實驗室做過小鼠實驗,通過給口腔已接種含耐藥基因的細菌小鼠使用抗生素來觀察耐藥基因庫的變化。他們提供了口服和注射兩種抗生素給藥方式,結果口服氨苄青黴素導致小鼠腸道耐藥基因庫數量飆升,而注射抗生素後的耐藥基因庫的波動基本處於水平。這在另一種動物——雞的身上也得到證實,用藥方式從口服換成注射後,雞腸道內的菌群多樣性大大提升。
「食源性汙染物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王華教授實驗室曾徵集了大量的成年人糞便檢測後發現,100%成人糞便含有抗生素耐藥菌。「即使人不直接吃藥,抗藥細菌也會通過食物進入到體內。同時,抗藥基因還可以在各種細菌之間傳播。」王華特別強調,如今急需要做的,是給我們的食物增加一項抗生素和耐藥菌殘留的標準。同時,她建議人和動物都改變抗生素的用藥路徑,選擇皮下注射而不是口服。
從七八十年代起廣泛推廣的人用和畜用口服抗生素,現在被證明和一系列由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現代疾病的快速攀升有很大的相關性。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從二次大戰起就廣泛使用但都通過注射給藥的青黴素直到七八十年代以後才有了嚴重的耐藥問題。這些革命性的發現重新解讀了耐藥問題的主要成因。
公開的秘密:
現代牧場的抗生素濫用
「抗生素耐藥就像大海,很多河流匯集共同導致了這個問題。」各種因子都要進行控制,如何合理應用抗生素,使用什麼抗生素、什麼時候使用、什麼樣形式使用都是關鍵。
比如,圈養著數以萬計動物的現代牧場。之前,麥當勞要求全球肉雞供應商2018年開始逐步停止使用人類抗生素,中國不在首批名單內成為爭議熱點。同時,國內養殖抗生素使用情況可見一斑。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給動物使用抗生素主要目的還不是為了使它們不生病,其實是為了促進動物生長、增肥,從而降低飼養周期、提高飼養效率。」王華教授告訴記者。
美國著名微生物馬丁·布萊澤在《消失的微生物》中介紹,如今大約70%-80%的抗生素用於增肥動物,包括數以萬計的牛、雞、火雞、豬、綿羊、鵝、鴨、山羊。醫藥公司賣給醫生的抗生素用毫克計,賣給牧場主的卻以噸計。2011年,動物養殖業共購買了接近1260萬千克重的抗生素,這是有記錄以來在畜牧業裡使用的最大用量。據馬丁·布萊澤介紹,這些數據都是商業機密。
畜牧業給藥基本都是通過水和飼料的口服途徑,這意味著,當你使用肉類、奶類或者蛋類時,很可能在攝入抗生素和耐藥菌。它們不僅來自食物,還分布在生活用水中,尤其是被人類和動物排洩物汙染過的水體。雖然水體淨化設備可以有效減少有害菌,卻無法充分清除抗生素。
值得關注的是,被商業營銷吹捧起來的益生菌,過去被推薦替代抗生素做動物飼料生長促進劑,事實上在美國商業用途的飼用益生菌中超過三分之一本身帶有耐藥基因,使用這類益生菌只會加速耐藥基因的傳播。
「益生菌、發酵菌等過去我們認為沒有害處的細菌,它們反而是抗生素耐藥傳播的重要渠道主體。但這部分存在於即食食物中的細菌不再經過加熱處理,往往就直接進了肚子。」王華教授實驗室搜集了美國市面上不同品牌的奶酪,通過四環素和紅黴素兩種抗生素來測試耐藥細菌,結果發現幾乎所有搜集到的奶酪中都含有大量的抗生素耐藥菌。另外,他們還發現,市場上的蔬菜沙拉、午餐肉、酸奶、生牛乳、海鮮食品等,耐藥菌含量也非常高。
孩子的健康:
抗生素過早暴露
如果幼年攝入抗生素會使牧場動物增肥、發育過程改變,那如果給孩子使用抗生素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答案很明顯。
可怕的是,國內專家近年來做了3000多例臨床孕婦血清樣本、新生兒胎糞樣本的探索性研究表明,在上述孕婦血清及新生兒胎糞標本中均檢出不同種類的食源性抗生素殘留。
記者採訪了國家衛計委下屬的全國婦幼衛生監測辦公室主任、中國出生缺陷監測中心主任朱軍教授,朱教授指出:近十年來,環境因素、食源性因素導致的出生缺陷問題日趨嚴重,而我國出生缺陷的研究熱點仍然專注於遺傳因素的影響(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例如唐氏症候群、愛德華氏症候群、遺傳性耳聾等領域;對於環境汙染、食源性汙染物對生命體早期影響的研究幾乎空白,亟待在這些領域加強防範策略研究。
關於抗生素過早暴露對孩子的影響,兩個隱患很常見:一來,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含有抗生素和耐藥菌,孩子被悄無聲息地吃進體內;二來,生病時,不必要的抗生素服用。他們共同破壞了孩子正常的腸道菌群。
科學家馬丁·布萊澤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由於濫用抗生素及剖宮產,我們在不經意間已經傷害了與人類協同演化了數十萬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特別是在我們的孩子身上,他們的代謝、免疫和認知能力已經出現了異常。
值得關注的是,如果是自然分娩,嬰兒可以從母親那裡繼承一套正常、多樣的微生物菌群,但破宮產就沒有了這個過程。有科學家在委內瑞拉研究發現,不同分娩方式降生的嬰兒身體帶有不同的菌:自然分娩出生的嬰兒,其口腔、皮膚、胎糞裡充滿了母親的陰道細菌,包括乳酸桿菌、普雷沃思菌、纖毛菌屬;剖宮產出生的嬰兒身上的菌群則以葡萄球菌、白喉棒狀桿菌、丙酸桿菌為主。另有研究指出,剖宮產兒在免疫成熟的關鍵階段缺乏能夠發揮免疫刺激作用的有益菌,這可能是剖宮產兒患哮喘及1型糖尿病的風險升高的主要原因。
王華教授覺得,腸道菌群失調也是一些疾病的症狀或誘發原因,比如過敏、肥胖、糖尿病甚至精神疾病。深入研究人類共生微生物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將為一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手段提供指導和方向。
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朱軍教授表示,食源性汙染物對於生命體早期的影響不可小覷。孕婦在日常飲食中,通過肉、魚、蔬菜等攝入的食源性抗生素對胎兒的健康發育同樣構成不利影響。對此,她呼籲在國內通過多中心臨床研究合作,擴大樣本量和覆蓋面。對於食源性汙染物的影響評估、幹預方案應當組織產科、兒科、預防醫學等方面的專家共同探討,從環境、食品安全等不同視角入手關注出生缺陷的源頭。
(責任編輯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