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在反物質消失時是什麼樣的?

2020-12-05 火星科普

在138億年前的宇宙最初階段,事情發生得很快。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前25微秒內,已經發生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件。宇宙創造了所有的粒子和反粒子,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並且達到了最高溫度。通過一個目前物理學家還未確定的過程,宇宙製造出了超過反物質的物質:僅僅多出了十億分之一。正因為這種不均衡性,導致電弱對稱性破缺,使得希格斯玻色子能夠給宇宙提供質量。那些重的、不穩定的粒子衰變了,夸克和膠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質子和中子。

但在演化為如今我們所認識到的宇宙之前,宇宙中肯定還發生了一系列其他事件。第一個,一旦質子和中子產生之後,最後的反物質(當時仍然非常豐富)將會被除去。

只要有足夠的能量,就可以在宇宙中製造出反物質。根據愛因斯坦的著名質能方程:E=mc^2,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具體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1)可以從純物質(或反物質)中創造能量,通過減少物質的質量來把質量(m)轉化為能量(E),例如,通過把等量的物質與反物質相互湮滅。

(2)反過來,也可以從純能量中創造出新的物質,只要它能製造出等量的粒子和反粒子對。

只要有足夠的能量讓創造順利進行,這些湮滅-創造的過程在早期宇宙中就能保持平衡。

在最早期階段,最重的粒子-反粒子對最先湮滅消失。創造出最重的粒子和反粒子需要消耗最多的能量,所以當宇宙冷卻時,相互作用的能量量子就會越來越不可能自發地製造出新的粒子/反粒子對。

隨著時間的推移,希格斯粒子給宇宙帶來了質量,能量太低的東西無法創造出頂夸克或者W和Z玻色子。簡而言之,宇宙不能再創造出底夸克、τ輕子、粲夸克、奇夸克,或者甚至是μ介子。大約在同一時間,夸克和膠子結合成中子和質子,而反夸克結合在一起形成反中子和反質子。

到此,宇宙中可用的能量變得過低,無法製造出新的質子/反質子或者中子/反中子。因此,所有的反物質都會隨著它所接觸到的物質而湮滅。但由於每14億個質子/反質子對大約有1個質子(或中子),結果就剩下了少量的質子和中子。

但所有的正反物質湮滅都產生了光子,這是最純粹的原始能量形式。光子-光子的相互作用在這個充滿能量的早期階段仍然很強大,它們可以自發地產生中微子-反中微子對、電子-正電子對。即使宇宙製造出了質子和中子之後,所有的反質子和反中子都消失了,但宇宙中仍然充滿了反物質。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這個相對較晚的階段,仍然有多熾熱緻密的東西。到此,自宇宙大爆炸以來,宇宙只過了幾分之一秒的時間,那時的宇宙到處都是粒子,其密度要高於現在的太陽中心。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的相互作用不斷發生,這能把一種類型的粒子轉化為另一種。

今天,只有一種情況會自發產生弱相互作用:放射性衰變。諸如自由中子或重原子核等較高質量的粒子會釋放出質量較低的粒子,同時會釋放出一些能量,這個過程與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計算結果是一致的。

但是在熾熱、緻密的早期宇宙中,弱相互作用起到的第二個作用是使質子和中子相互轉化為彼此。只要宇宙充滿足夠的能量,這就會產生一些自發的反應:

在上述方程中,p為質子,n為中子,e-為電子,e+為正電子(反電子),νe為電子中微子,νe上方加一橫的字母表示反電子中微子。

只要溫度和密度足夠高,所有這些反應都是自發的,並且具有相同的速率。弱相互作用仍然很重要;有足夠的物質和反物質經常發生反應;有足夠的能量從較低質量的質子中創造出更高質量的中子。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第一個完整1秒內,一切都處於平衡狀態,宇宙中的質子和中子任意相互轉化。

但在這個宇宙中,很少有東西註定會永遠持續下去,包括這些相互轉化過程。碰巧改變這些現象的第一大重要事件是宇宙正在冷卻。隨著空間膨脹,宇宙溫度從幾萬億度降至幾十億度,大多數中子與正電子或電子中微子發生碰撞之後,仍然可以產生質子;但大多數質子與電子或反電子中微子發生碰撞之後,不再有足夠的能量來產生中子。

要知道,儘管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幾乎相同,但中子的質量略高,比質子重0.14%。這意味著,當宇宙的平均能量(E)低於質子和中子之間的質量差(Δm)時,把中子轉化為質子比質子轉化為中子更容易。

在宇宙大爆炸後的一秒,質子就開始支配中子。但在那一刻,又有兩起事件接連發生,這永遠改變了宇宙的進程。第一起是弱相互作用失去效應,使得質子-中子停止互相轉化。

這些相互轉化的發生需要中微子在一定頻率下與質子和中子相互作用,只要宇宙足夠熱,密度足夠大就行。當宇宙變得足夠冷和稀疏之時,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不再相互作用,這意味著這些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不再會與宇宙中的其他東西互相作用,它們現在應該仍然存在,其溫度約為1.95開氏度(零下271.20攝氏度),這就是理論預言中的宇宙中微子背景輻射。

另一方面,此時宇宙中仍然充滿能量,兩個光子的碰撞可以產生正負電子對,並且電子-正電子對也會湮滅成兩個光子。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宇宙誕生之後三秒,這意味著所有的物質-反物質能量都被束縛在電子和正電子中,當它們湮滅時,它們就會完全轉變為光子。

這意味著剩餘光子背景(即現如今的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應該精確地(11/4)比中微子背景的溫度高了40%,所以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是2.73開氏度,而不是1.95開氏度。這正是目前的觀測結果,與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預言完美符合。

在1992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COBE衛星首次發布數據,人類第一次測量了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但中微子背景以一種非常微妙的方式留下痕跡,直到2015年才被發現。當它最終被發現時,科學家注意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漲落中有一個相移,這使得科學家能夠確定,宇宙中微子背景的溫度為1.96±0.02開氏度,這又與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預測完全一致。

由於弱相互作用起重要作用的時間十分短暫,所以反物質仍然存在,並且宇宙中的質子和中子比例不再是50/50,而是演變為72/28,質子數量要多於中子數量。由於中微子和反中微子與宇宙中的所有其他粒子完全退耦,所以它們之後會在空間中自由穿行,它們的質量趨於零,速度趨於光速。與此同時,反電子都消失了,所以大部分的電子也消失了。

當塵埃落定時,就會有像質子一樣多的電子使宇宙保持電中性。在宇宙中,每一個質子或中子都有對應超過10億個光子,大約70%的中微子-反中微子對應光子。宇宙仍然是熱很密,但在最初的3秒內已經大幅冷卻下來。沒有這些反物質,恆星的原料正在逐漸形成,宇宙漸漸演化為現如今的樣子。

相關焦點

  • 為何今天的宇宙由物質組成?宇宙中的反物質為何離奇消失?
    1932年的時候,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發現了正電子,這是人類第一次證實了反物質的存在。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格雷西又發現了反質子,至此再無人質疑反物質的存在。  現在我們知道,所有的粒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反粒子。而且,當相同的正粒子和反粒子相遇時,二者就會發生湮滅,轉化為能量,而這個轉化過程就遵循愛因斯坦提出的質能方程,產生的能量極其巨大。
  • 宇宙大爆炸時,反物質經歷了什麼?
    我們能否憑空創造出某種物質?或者更精確一點,能量能否轉化成物質?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只有在物質與其對立面--反物質同時出現的情況下,這一想法才能適用。反物質有一點神秘之處:宇宙中,反物質存在量遠遠少於其因有量。
  • 神秘的希格斯粒子導致宇宙中反物質全部消失?
    一項新研究稱,三種尚未被觀測到的希格斯粒子可能已經導致宇宙中幾乎所有的反物質消失。反物質是粒子物理學中反粒子概念的延伸,當物質與反物質結合時,會像粒子和反粒子結合一樣,發生湮滅並釋放出高能光子(伽馬射線)或其他能量較低的正反粒子對。目前,科學家還未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質,這種正反物質的不對稱性成為現代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 神秘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導致宇宙中反物質消失
    北京時間10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看,近日一項新研究稱,三種尚未被觀測到的希格斯粒子可能已經導致宇宙中幾乎所有的反物質消失。反物質是粒子物理學中反粒子概念的延伸,當物質與反物質結合時,會像粒子和反粒子結合一樣,發生湮滅並釋放出高能光子(伽馬射線)或其他能量較低的正反粒子對。
  • 存在神秘的反物質宇宙嗎?
    反物質是什麼?科學家稱反物質是正物質的鏡像。那麼宇宙是否就如同一個二維物體的表面一樣有正就有反呢?是否會產生一個反物質宇宙?
  • 科學家提出了反物質的存在,那麼在宇宙的另一邊,存在反宇宙嗎?
    科學家提出了反物質的存在,那麼在宇宙的另一邊,存在反宇宙嗎?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反物質這個詞,在某些科幻電影裡面,我們看到了他毀天滅地的能力,在很多的物理學猜測過程中它是宇宙當中產生的一個最基本的存在。
  • 什麼是反物質?怎麼理解?宇宙的終極能源,反物質到底有多強?
    反物質是什麼?反物質就是與正常物質狀態相反的物質,比如原子的原子核帶正電,核外是帶負電荷的電子。而在反物質的世界裡,他是由帶負電的原子核和帶正電的電子構成的。也就是說,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質都會相反。最早提出正電子存在的是,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他從理論上論證了正電子的存在。
  • 當反物質和黑洞相遇,會發生什麼?反物質武器或能摧毀宇宙
    黑洞,可以說是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天體了,因為巨大的引力作用,任何物質靠近它都會被無情的吞噬,很多科學家們談到黑洞的時候,都認為它是宇宙中最為強大的物體,而令大家感到害怕的是,所有被黑洞所吞噬掉的物體都徹底消失匿跡,就好像從未存在過宇宙中一樣,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去處,也沒有人知道它們是否還存在
  • 為什麼今天的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而不是反物質?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為什麼今天的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而不是反物質?來自中微子研究的新證據為解答這一難題提供了線索。宇宙一開始既有物質又有反物質,後來就只剩下了物質,這是為什麼?這個問題是物理學中最難解的奧秘之一。
  • 萬物皆可「反」,反電子、反物質、反宇宙、甚至反你,它們在哪?
    宇宙中的每一個電子都帶著一個電荷,其他許多基本粒子也都如此。那麼這個電荷從哪裡來?最簡單的答案往往就是正確答案,這就是:一個電子從來不會被單獨創造。它必須與另一個與它除了電荷之外一模一樣的粒子一同被產生。那個粒子所帶電荷是正的,它被稱為「反電子」。
  • 反物質消失的秘密,人類找不到反物質,原來是因為它
    俗話說「物極必反」,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物質也不例外,也分為正物質和反物質。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便是正物質,而反物質是與正物質相對的一個概念。要解釋反物質的概念,咱們還得從物質最基本的概念說起。
  • 反物質為何會被宇宙拋棄?
    所謂反物質就是與普通物質狀態相反的物質,與普通物質一樣,反物質也是由基本單位構成,即反粒子。
  • 是否有來自反物質的恆星?至少在可觀測的宇宙中還沒發現到反物質
    如果反粒子與普通粒子發生了碰撞,那麼它們就會被湮滅,即毀滅。在碰撞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會轉化為能量,而且此能量將以高能光子的形式被釋放出來。反物質可以是普通物體和化學物質(例如,反氫,反氦等)。當然,對於一個恆星而言,如果它是由反物質組成的,這也是有可能的,並不會違背物理原理。是的,這只是我們的一種假說。
  • 宇宙為什麼存在?物理學家觀測到粲夸克中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性
    有史以來第一次,物理學家通過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觀察到了粒子和反粒子的衰變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構成物質基本單元的粲夸克中。宇宙中充滿了常規物質,另外還有反物質,反物質即使在地球上存在,但數量卻要少得多。
  • 反物質的發現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線索
    來自中微子的新證據指向了關於為什麼宇宙是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的幾種理論之一。一開始有物質和反物質,然後只有物質。這個問題是定義物理學的奧秘之一。其一稱為弱電性重子形成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另一種形態,即與其他物質獲得質量的方式有關的粒子。如果這些希格斯玻色子的近親存在的話,它們自然可以有助於引發一個突然的相變,類似於水從液態變成氣態時的過程。在宇宙早期,這種相變可能導致空間中的物質比反物質略多。當物質和反物質接觸時,它們會相互湮滅,所以年輕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質都已經被摧毀,只留下一小部分剩餘的物質,最終形成了我們周圍的星系、恆星和行星。
  • 反物質的發現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線索
    來自中微子的新證據指向了關於為什麼宇宙是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的幾種理論之一。一開始有物質和反物質,然後只有物質。這個問題是定義物理學的奧秘之一。上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誘人的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告訴我們更多,而不僅僅是我們為什麼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它可能會揭露宇宙最早時代的秘密,甚至會把我們所不知道的看不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
  • 「虛無縹緲」的反物質是什麼?它們是以什麼形態存在於宇宙中的?
    所謂反物質,與自然界存在的物質相反,是由帶負電的原子核和帶正電的電子組成的。反物質還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一旦它與物質相遇就會釋放出極其巨大的能量,並且雙雙消失在爆發之中。這種現象被稱為「湮滅」。根據對稱宇宙學的理論,宇宙中應該存在反物質世界,因為人類已經看到的河外星系是龐大而稀薄的氣體雲團,它們由等離子體構成。等離子體既包括粒子又包括反粒子。當氣體雲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開始收縮時,粒子和反粒子相遇便產生湮滅反應,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宇宙存在之謎:反物質
    而狄拉克就將量子力學的薛丁格方程進行了相對論化,用洛倫茲變換進行了處理,這樣狄拉克方程,就能夠既滿足量子力學,又滿足相對論但是狄拉克方程有一個非常反直覺的問題,根據狄拉克方程去求解會發現,電子是存在負能級的,也就是說電子還存在比基態能量更低的狀態,負能級狀態。當時的科學界沒有人能夠理解,也沒有人能夠找到存在負能級的電子。
  • 如何製造反物質
    【英國《焦點》月刊10月號文章】題:如何製造反物質(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理論物理學家弗蘭克·克洛斯)如果偶然看到一小塊反物質,你不會覺得它與普通的物質有什麼不同。從外表來看,你沒法區分哪一塊是物質,哪一塊又是反物質。
  • 宇宙之謎:反物質失蹤、黑色的太空及DNA代碼
    一,反物質失蹤之謎 138億年前的一瞬,「砰」的一聲,宇宙從「奇點」爆炸,物質粒子與反物質粒子同時誕生又逐對湮滅。 也許「上帝」出了偏差,物質總量比反物質多了十億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