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事件】
第一階段:網絡爆料期
家長微博爆料食品問題 輿情快速升溫
3月12日下午5時,多名家長發微博稱,四川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的食物存在嚴重質量問題,食物有發黴過期的跡象。13日凌晨,「@羊啊羊888」等網民在微博中發帖稱,學生家長深夜討說法,微博配發圖片顯示,百餘名家長圍堵在學校食堂庫房門口,多名警務人員維持秩序,部分家長情緒激動,雙方陷入僵持。相關微博轉評量達千次,迅速引發網絡關注。
3月13日3時許,該學校所在地溫江區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金溫江」首次發布通報,承認部分學生家長反映食品問題的事件,並稱「區市場監管局已對食品原料封存並送檢。區教育局負責對學生家長的訴求進行收集和回復。區公安分局已對學校及食堂相關責任人進行調查」。7時41分,「@金溫江」發布第二次通報,再次強調了相關部門已到校監督,並稱「成都七中實驗學校立即終止與原食品供應商的合作」。
3月13日10時左右,「@頭條新聞」「@時間視頻」「@鳳凰網財經」等轉載一段疑似學生家長發布的視頻,內容顯示家長深夜聚集學校討說法,食堂操作間內臟亂不堪,部分冷排骨長滿黑點、毛肚發黴、雞腿變色等。這些黴變食物照片被截圖並迅速在網絡傳播,圖片極具視覺衝擊力,令輿情快速升溫。同時,中國廣播網、環球網、成都新聞網等媒體相繼推送相關新聞,引起全國性輿論的關注。
第二階段:調查回應期
1. 網曝警方「維穩」震動輿論 官方持續回應
3月13日中午,有網民在微博、豆瓣等網站發布現場視頻爆料稱,「警察向討說法的家長噴辣椒水,有部分討說法的家長被警察抓走了!」根據網傳視頻顯示,多位家長雙眼發紅,蹲在路邊用礦泉水清洗眼睛,有警察拿著盾牌與家長發生爭執。還有網民發帖稱,時值兩會期間,政府不斷採取「維穩」措施。此外,在微博和朋友圈中廣泛流傳疑似家長與警察對峙、衝突的視頻,令網民普遍同情家長遭遇,促使大量網民開始關注此事,並追問事件的來龍去脈。「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家長因孩子長期拉肚子、臥底學校食堂一個月拍攝圖片」「學生家長維權導致跳樓身亡」等消息也衝擊著網民心理底線。還有網民對該學校進行起底,指出該校剛被評為「四川省示範性標準化學生食堂」,不久前還被區市場監管局帶領其他學校組織參觀學習等,也引起不少網民對該校食堂的「示範作用」進行調侃。當日,輿情熱度急速攀升至峰值。
當日,「@金溫江」分別在11時41分、14時32分、22時24分發布三篇通報,稱區公安分局正在對8名責任人開展深入調查;區衛健局組織醫生現場諮詢,對身體出現異常的學生安排體檢;涉事學校重新確定食品供應商。同時,四川省教育廳、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也派出工作組,會同有關部門調查處置。
2. 高層部門相繼回應 輿情呈現降溫跡象
據中新社報導,13日下午,成都市委市政府召開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品安全專題會,聽取前期工作情況匯報,傳達四川省委省政府等批示精神,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並要求從七個方面入手對該案一查到底、依法依規、嚴懲不貸。13日晚19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消息,要求四川省市場監管部門迅速開展調查,依法嚴肅查處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同時,要求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全面排查學校食品安全隱患,保障廣大學生飲食安全。
13日晚22時51分,成都市公安局溫江區分局官方微博「@平安溫江」發布消息稱,因維權家長實施堵路行為,部分人員阻撓民警執法,對民警進行毆打辱罵。經多次警告無效,民警依法強制帶離12名人員,並最低限度使用了催淚噴射器。目前,12人員已經釋放。該通報被多家網絡媒體轉載,一定程度上扭轉輿論對警方「維穩」行為的質疑。
3月14日10時許,微信公眾號「成都發布」刊發文章《這些謠言信不得!》,盤點了警民衝突、家長跳樓、家長臥底等流傳甚廣的六大謠言。隨後,中國網、鳳凰網、四川在線等多家媒體轉載,對遏制網絡謠言起到決定性作用。相關部門回應後,公眾討論逐步回歸食品安全本身,輿情呈現降溫跡象。
第三階段:輿情持續期
1. 媒體起底背後利益鏈條 網民呼籲徹查
3月14日,多家媒體對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承包商背後利益鏈進行關注。報導指出,該學校食堂的承包商是四川德羽後勤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目前僅成立4年,服務學校30餘所,涉及學生20餘萬人。《中國經營報》報導稱,德羽集團長期與「校長之家」聯合承辦四川省教育領域的各種會議、活動,這種模式與長春長生通過贊助各地疾控中心的會議相同,藉此獲得人脈關係。
對此,不少網民呼籲徹查是否存在供應商與相關部門上下勾結、共同謀取不正當利益等問題;還有網民建議當地對食品安全監管失守的相關負責人進行嚴厲問責。此外,也有網民進行深入「扒皮」,比如網傳成都市溫江區副區長在學校現場佩戴勞力士的手錶,食堂負責人隨身背著名包,均被網民扒出並在微博、朋友圈傳播,更加增強了網絡輿論對事件涉及貪腐的想像。
2. 官方檢測結果出爐 再度引發網民懷疑
3月15日8時55分,「@金溫江」發布第六次通報稱,成都七中實驗學校36名自述身體不適的學生接受檢查診斷後,未發現與食源性疾病有關的異常指標。同日15時21分,「@溫江區市場監督管理」發布了第一批食品檢測結果的通報。檢驗報告顯示,所測樣品所檢項目均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要求。15時34分,溫江區委組織部官微「@溫江黨建」通報稱,溫江區教育局局長黃曉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勇登停職檢查。
但是,相關通報結果引起部分網民質疑,輿情小幅度升溫。有網民認為,此事件的焦點為「食物發黴」,而檢測報告中的鉛和添加劑等檢測項目均為無關檢測,質問「為何不給腐爛的食物做微生物和致病菌的檢測」。澎湃新聞評論文章也表示,「如此檢測,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都有避重就輕、環顧左右而言他的嫌疑」。在不滿情緒下,網絡謠言再次出現。3月16日,一條關於「成都七中實驗校正在開新聞發布會,參會家長都是假家長」的消息大量傳播。「@金溫江」17日闢謠稱,經核實為不實消息。
第四階段:輿情反轉期
官方詳述經過 事件反轉致輿情二次升溫
3月17日10時30分,成都市聯合調查組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了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事件的最新調查結果,詳細公布了調查的數據和結果,並進行說明解釋。官方還發布了兩段視頻顯示,網傳駭人的問題食品照片、視頻均是人為製造擺拍,目前有三人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警方調查。此調查結果立即被多家媒體報導,引發網民熱議。人民網評論文章稱,「這些信息和案例,雖然晚到了一點時間,但卻是真相大白的定音鼓」。
3月18日晚19時57分,「@溫江區市場監督管理」發布第二批食材檢測結果。《環球時報》等媒體跟進報導,並揭露了事件中的數個謠言。調查結果公布後,雖然仍有部分網民對整個事件的調查結果持懷疑態度,但多數網民理性接受了調查結論,輿情熱度降溫明顯。
截至3月21日12時,相關新聞報導8700餘篇,微博35.9萬條,微信文章1萬餘篇,新浪微博話題「#成都七中實驗學校#」等閱讀量超過4.3億次,討論量超過14.8萬條。
【輿論觀察】
在網絡曝光後和官方結論出來之前,網民和媒體對此事投以極高的關注和討論熱情,對事件真相進行挖掘和追問,對官方處置工作進行評判,並關聯同類事件,反思如何保障校園食品安全問題。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關注學生食品安全問題 呼籲嚴懲違法行為
該事件曝光之後,不少網民呼籲嚴懲涉事人員,體現法律公正性。微博大V「@江湖碎事」稱,法律不強硬,就是對公平正義的褻瀆,就是對違法犯罪的縱容。食藥品安全一次次挑戰民眾的極限,低廉的犯罪成本不足以震懾犯罪,應嚴懲戕害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兇手。輿論對我國學校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現象展開熱議,如清華大學教授郭於華認為,該事件引發公眾大怒,大背景源於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處於很危急的狀態,相關機構並未真正做到保障消費合法權益。不少網民還調侃此次事件,諸如「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卻倒在了學校的食堂」等網絡段子被廣泛傳播。
2. 質疑地方政府未盡監管職責 懷疑背後存在利益勾兌
事發後,大量網民和部分媒體質疑當地學校食堂存在監管缺位問題。中國經營網評論指出,學校食堂食品質量安全存在問題卻一直未被發現,當地政府監管部門和學校對食堂承包方的監管,完全是處於缺失的狀態;微信公眾號「南都周刊」文章也認為,該學校食堂被授予「省級示範食堂」的稱號,然而卻被曝出操作間髒亂不堪,不僅「打臉」地方政府,也暴露出當地存在監管缺失問題。微博大V「@阿川牙醫」稱,溫江區市場管理監督局許科長在事發前一周還引薦人去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學習,希望相關機構徹查此事件涉及的官員是否有瀆職不作為問題。
3. 質疑當地官方處置將「維穩」工作泛政治化
在事件處置過程中,當地政府的「維穩」做法遭到輿論猛烈批評。如網民「@HoneyJenny_琦琦」質問道「這麼大的事件,微博居然沒有上頭條,視頻全部被刪除,我想知道雞毛蒜皮的事都能上頭條,為什麼摧殘祖國小花朵這麼大的事卻被隱藏?」尤其是警方對學生家長噴辣椒水驅離的行為,招致輿論諸多不滿。微博大V「@胡錫進」評論道,家長的憤怒非常值得理解和同情,希望當地政府處理事情的原則首先要急家長之所急,而不是把兩會期間的「維穩」放在第一位。此外,不少網民要求當地政府對出動警察「維穩」的做法等作出回應,如網民「@離散樣本」追問道「警察為什麼要用辣椒水?群眾的哪些行為是過激行為?」
4. 建議完善法治保障 落實校長陪餐制度
針對該事件爆發前後存在的問題,媒體及法律業內人士提出相關建議。一是加強日常監管。《法制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法治是確保校園食品安全的唯一選項,有關部門應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斷加強日常監管,把學校食品安全校長和院長責任制落實到位。二是及時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瀟湘晨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建議相關機構在處理此類事件時多些警惕,一旦發現相關問題苗頭,就要在第一時間內積極調查處理,不讓問題積累惡化失控。三是建立敏感問題常態化解決機制。《北京日報》發文稱,極低的造謠成本、極高的社會反饋,極易成為某些劍走偏鋒者的選擇,倘若不堅決制止、依法懲處,會嚴重破壞社會秩序,危害法治權威。四是落實校長(園長)陪餐制度。光明網發表評論文章稱,中小學幼兒園校長(園長)陪餐制度的有效性需常態化運轉才會體現,各地相關機構應對該制度施行細節問題作出部署,並留出足夠的監督渠道,確保制度落地。
【輿情解析】
這起引發全國輿論關注的重大輿情事件,經過官方嚴密認真的調查後被證實系虛構事件,相關涉事人員將面臨法律的嚴懲。回顧整個輿情事件的發展過程,分析其生成的相關因素,有助於我們更加充分地理解校園食品安全類網絡輿情形成的社會心理基礎及其內在邏輯,為輿情應對工作提供參考。
1. 內在因素:校園食品安全事件容易牽動社會敏感神經
教育、食品安全向來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校園食品安全事件疊加兩重敏感因素,更容易引發輿論關注。在「有圖有真相」的網絡時代,網傳照片中變色的雞腿、發黴的毛肚等,也對公眾產生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同時,高額學費配套「發黴食材」,教育逐利與道德經營、監管缺失與責任追究過輕等等,對輿論心理產生強烈刺激作用。此外,此事牽涉人員甚廣,涉事承包商服務四川20餘所學校,覆蓋10萬餘名學生,導致相關事件一經曝光即震驚輿論,從事發地迅速擴展至全國。
2. 外在因素:線上線下聯動促使輿情量井噴
信息在網絡曝光後,線上和線下交互作用,迅速引爆輿論。一方面,線上多家主流媒體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予以關注推轉,《中國經營報》等媒體線下對涉事企業背後利益鏈進行調查報導,提供輿論討論的話題;另一方面,線下家長維權、政府部門處置等內容也不斷上傳,以家長群體為主的微信群、朋友圈成爆料主體,也在不斷地豐富爆料內容,致使輿情信息量在短時內呈現井噴態勢。網民在權威發布未到場時,進行自我信息補全,對輿情事件進行網絡畫像,令輿情傳播一度呈現戲謔化、情緒化、泛娛樂化等特徵。
3. 催化因素:謠言傳播和處置工作加重輿情發酵程度
在輿情發酵過程中,也伴隨著網絡謠言的傳播,比如「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學生出現嚴重身體健康問題」「學校家長臥底食堂拍攝照片」「群眾在溫江政府門口與保安對峙、衝擊政府」「有家長維權跳樓身亡」等,尤其是一些張冠李戴的圖片和視頻,在微博和朋友圈流傳甚廣,加重了網民的不理性情緒。此外,當地警方在處置中使用辣椒水並強制帶離維權家長等做法,在網絡產生了強烈質疑,被認為反映了兩會期間地方政府以維穩為主導的治理思維。區領導戴名牌手錶、食堂責任人用名包等衍生輿情,也增加了輿情處置的複雜程度。
4. 群體心理因素:調查結果反轉令輿論難以短時間接受
官方公布調查結果顯示,封存食材並無特別異常,整個事件系有人虛構拍攝造成。這一調查結果超出多數網民的意料,輿情出現明顯反轉。而在此之前,包括媒體、微博大V等在內的主流輿論都集中在對學校食品安全的口誅筆伐。雖然官方通報詳實有據,並附有事發現場視頻等有力說明,但是輿論基於先入為主的邏輯認知,很難短時間內理性接受客觀真相,並產生潛意識的牴觸情緒和懷疑心理。這也導致官方調查結果公布後,質疑聲音一度抬頭。
……
(全文閱讀請參見《政法輿情》2019年第9期)
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 王燦 胡堃 石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