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建議開展死亡教育,內容的梳理和妄談-有意義,更能感受生命

2020-12-05 豎子妄談

豎子妄談天下事,井底之蛙亦有見地。

人生無大事,唯有生死系之。生命是一個很深刻卻不願被提及的問題,可每個人在深夜的時候都曾經深思過,死亡意味著什麼。

史鐵生說過:死亡是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不願提及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一天,這是每個人未來必將面臨的問題。

熱劇非自然死亡裡有一句話令人深刻「人死了哪會分什麼好人壞人,只是碰巧死了,我們也只是碰巧還活著,不能把死亡當做不吉利的事情。」

人的一生真的被太多東西束縛而無法正視死亡,未經歷過或者沒有看過身邊生離死別的人,絕大部分對死亡沒有任概念。

近日就有代表建議從中小學生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尊重生命尊重死亡。顧晉代表表示,很多癌症晚期的病人飽受痛苦的折磨,家屬往往會拒絕接受舒緩治療,因為怕被認為不孝。社會上也經常發生年輕人自殺的情況。說明我們對生命相關的教育有一定的欠缺。

傳統的教育缺乏三種:性的教育、愛的教育、死亡的教育。這三種概念,分別對應人生的三個支點:身體完整、靈魂豐沛、生命價值。而生命教育不可能缺少對死亡的凝視,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但我們的死亡教育幾乎是空白的。小時候只要提及跟死亡有關的事,總免不了被家裡的老人說教。直到身邊上演死亡時才才能意識到,孩子要面臨一夜長大,一夜心碎,用切膚之痛去理解死亡。

其實生老病死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增強對死亡的教育,不僅能明事理,還能更能惜生命。而不是避諱,在之後顯得格外地慌張且毫無尊嚴,當死亡降臨的時候常常不知所措。尤其年紀輕的都覺得生命無所謂,殊不知意外和明天真的不知道哪個會先到來!

不知死,焉知生。未曾直接間接面對過死亡,便不覺活著有多珍貴。了解死亡,能讓人更好的感受生活,感謝世界的饋贈。

願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相關焦點

  •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讓生命教育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能不能請您談談,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您會害怕,或者不習慣嗎?您覺得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在傳統印象中,中國人往往會「談死色變」。近年來,生命教育等名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相關教育是否必要、教學內容如何設置、教育開展現狀如何?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校內外專家和研究人士。
  • 青少年教育探討:家長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理解死亡和對人生的意義
    近年來,關於青少年自殺身亡的報導比比皆是,有數據顯示,自殺已經成為了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所以青少年應該及時、有效地接受死亡教育,培養正確的生老病死觀念,從而更加尊重和愛護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 "死亡作文"敲響生命教育警鐘
    應該說一篇「死亡作文」為我們敲響了生命教育的警鐘。   一直以來,孩子們所接受的生命教育較為薄弱,面對孩子對「生」與「死」的主動探究,大多數家長往往採取迴避的態度,認為生死問題不是孩子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這樣就會給孩子傳遞關於死亡的錯誤信息,使孩子們對死亡缺乏理性的認識。
  • 唐金海代表:深入開展生命教育 提升群眾健康素養
    唐金海代表(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深入開展生命教育 提升群眾健康素養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堅決防止疫情反彈,堅決守護人民健康」。
  • 全國人大代表唐金海建議:發動全員力量開展生命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唐金海建議:發動全員力量開展生命教育 2020-05-18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正確的死亡教育,讓孩子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文|全文共1524字,閱讀時間3.5分鐘古代有個成語,叫「向死而生」,成語的意思是,只有清楚認識到死亡,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貴。也從側面說明,不敬畏死亡和生命的人,向上的力量和動力不足。媽媽強忍著內心的痛楚,跟他說,爺爺去了另一個世界,媽媽和爸爸以後也會去的!亮亮似懂非懂,鬆開了媽媽的衣角。等到出殯的那天,亮亮看著爺爺的遺體漸漸遠去,他幽幽問了媽媽一句:「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媽媽則淡定地回答,死亡是每個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花開花落、季節變化一樣的自然。有天,媽媽也會離開,那時候你已經長大了。
  • 教育輿論場 | 珍愛生命 讓孩子理解生命的意義
    清明將至,很多家庭早就已經開始祭祖或悼念逝去的親人,而此時,也是一個給孩子教育「死亡」的好時機。  「死亡是什麼?」這對於成人來說難以解釋。「媽媽,什麼是死亡?」對於孩子的提問家長更是難以回答。實際上對孩子進行死亡的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能讓他們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能讓他們懂得人間的愛意。
  • 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尊重和熱愛生命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聶振偉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絕對不是學校少數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事,而是全體教師乃至全校教職工的共同職責,因為每個教師都有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義務。所以,她建議有必要對學校管理工作者和全體教師進行集中、有效的培訓,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疏導方法;同時,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使之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生、影響學生、引導學生。
  • 死亡教育:構建一種「人死觀」—新聞—科學網
    「因此,國外的『死亡教育』在國內又稱為『生死教育』或『生命教育』,三者並無實質性區別。」李冬雲解釋說,我國臺灣、香港地區死亡教育的推廣和普及十分成功,遍及大中小學及社會學校,針對不同年齡層設有不同內容。 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辨清安樂死這一倫理問題,中國大陸地區的學者開始對死亡教育投入關注。
  • 生命教育當融入日常生活
    據媒體報導,在不久前安徽省生命教育講師團舉辦的一場生命教育論壇現場,面對孩子們關於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生與死的意義等話題,講師團成員、「90後」殯葬禮儀策劃師張偉和盤託出了自己的答案,因為見過很多人生的「最後一程」…
  • 探尋生命教育之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人很多時候被迫「宅」在家中,每天面對疫情信息,生發了一系列的生命思考。近日,教育部等部委在部署疫情防控期間工作要點時,均將生命教育列為重要內容,一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將生命教育作為疫情防控期間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社會多方人士也在呼籲開展生命教育,一些中小學校長、教師也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並積極將生命教育作為本學期工作的重要內容。
  • 成都中學生課堂體驗「死亡」,寫下對生命的感悟
    「墓志銘」背後是「致青春」體驗「死亡」更需要學會活著實際上,20分鐘的「死亡」體驗課程,成為了網友熱議的焦點,有網友為這樣大膽前衛的教育方式點讚稱,「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是很好的生命教育,正確看待死亡,積極陽光地活著」,不過,也有網友提出質疑:「活著為什麼要去思考死亡」,甚至網友言論尖銳認為:「這樣的教學沒有任何意義」。
  • 探尋生命價值和意義!上海「生命教育」聯合教研室落戶靜安→
    探尋生命價值和意義!該教研室將引領全市社區教育機構,開展生命價值和意義以及如何提升生命質量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上海仁濟醫院黨委宣傳處處長袁蕙芸、呼吸科主治醫師查瓊芳也應邀前來現場,介紹了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救治患者情況並講述了《查醫生援鄂日記》的創作背景。
  • 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學會尊重生命,讓孩子懂得宅在家的意義
    一、孩子久宅在家無事可做,不如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在網課的教育下,這種特殊的時期,不能讓孩子只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我們要做的事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到現在的情況是怎麼樣,不能模糊的告訴孩子只是肺炎,所以不能出門。
  • 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死亡教育這道坎在大人心裡去年,全國人大代表顧晉醫師曾建議:中國的死亡教育正處於探索初期,要從中小學生開始開展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或教人怎麼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山東大學醫學院王教授說,「我開設《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這門課,包含器官移植、臨終關懷、自殺等很多主題,名為談死,實為論生。」生死本一體,死亡教育課,沒那麼可怕。
  • 感悟死亡和生命的尊嚴
    我們的教育總是把焦點放在人生的發展上,重視生聚教訓,強調成功和成就,對於死亡教育一向忽視。於是,人們普遍不知珍惜生活和生命之美,感受不到慎終追遠的思古幽情,更忽略了對人生意義的探究與體驗。因此,我們需要加強死亡的研究,重視死亡教育,它對於個人精神生活的成長,乃至文化的提升,都是積極和值得肯定的。
  • 探索生命價值 寫下生命的約定 生命教育課直擊中小學生心靈
    這些令父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殤警示著家庭、學校、社會:對中小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加入了生命教育的行列中,請跟隨華商報記者的腳步走進中小學的生命教育課堂,看看打動學生的精彩瞬間有哪些?
  • 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開展「生死哲學與生命教育」講座
    為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於12月7日晚在中心校區開展了「生死哲學與生命教育」主題講座。講座由哲學社會學院李聰老師主講,首先從教育的育人本位談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從培養對生命的人文關懷探討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 教育專家推薦的8部電影,很有教育意義!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看看
    大家好,歡迎關注【教育清流】,記得右上角關注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教育專家推薦的8部電影,很有教育意義,每部電影都會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家裡有中小學生的,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看看,看懂了受益終生。很多人都喜歡看電影,通過電影,不僅能看到別人的故事,更能感悟到人生哲理。一部好的電影,會讓人在觀看之餘,進行深刻的思考,從中收穫知識、力量、感動等。還有一些電影非常有教育意義,對育兒有幫助,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觀看。
  • 智庫建議|將抗擊疫情作為「活教材」融入中小學生命教育與價值觀教育
    各學校開設了與生命相關的課程,但極少被視為單獨的重要的教育內容,教學內容和方法也較為單一,或者僅僅是向學生講解一下簡單的生命活動的現象和知識,還停留在簡單的生物學階段,並沒有對生命現象和生命意義發出進一步的追問。此外,由於缺乏系統的評價標準,往往使得生命教育無章可循,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得不到激勵。此外價值觀教育雖然被高度重視,但拜金主義、官本位、群體亞文化等對中小學價值觀教育衝擊依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