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思想史:一門不適合年輕人思考的學問

2020-12-03 經濟觀察報

梁捷/文

經濟學是一門年輕學科,發端至今不過兩百多年。而在經濟學內部,經濟思想史則是最早成熟的一門學科。在百餘年前凱恩斯、熊彼特生活的那個時代,經濟學幾乎等同於經濟思想史。因為在經濟學本身尚未成型的階段,學習前輩的著作是鑽研經濟理論的最好路徑,當時知名經濟學家無不也是經濟思想專家。

經濟思想史在中國曾經也是一門顯學。建國之初,幾乎每個學校都會開設中外經濟思想史的課程,湧現出一大批名家。尤其是在1957年,陳振漢等經濟學家發表「我們對於當前經濟科學工作的一些意見」後遭到批判,西方經濟學被徹底打入冷宮,而外國經濟思想史因為「批判需要」而僥倖保存了下來。1978年之後,經濟思想史是最早復甦的經濟學科,為一代學者學習西方經濟學提供了基礎。

十九時期末期,西方逐漸開始出現各式「思想史」的體例,嘗試在極為複雜的思想海洋裡梳理出一條線索,供後來學者借鑑。哲學研究中出現了哲學史,新興社會科學如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也都出現了自己的歷史。中國自胡適寫出《中國哲學史大綱》之後,也陸續出現了不少精彩的經濟思想史著作,如唐慶增的《中國經濟思想史》、趙乃摶的《歐美經濟思想史》以及胡寄窗的《中國經濟思想史》。這些著作放在今天仍是不可動搖的名著,但是經濟思想史的框架體系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值得我們反思。

無論中西經濟思想史,終究只是浩如煙海的中西古籍中的一條線索。經濟作為近代衍生的一門社會科學,無法涵蓋古今思想的所有重要方面。例如英國的洛克,法國的盧梭,德國的黑格爾,從不被認為是經濟學家,但無疑都是當時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如果對他們的思想一無所知,只是依照經濟思想史的篇章順序去讀斯密、薩伊和李斯特,恐怕不可能對經濟思想的演變建立起準確認識。不幸的是,這正是當前中國諸多大學經濟系學生的窘迫狀態。

有不少學者意識到這一點,卻極少有人能出手打破,因為這需要歷史、當代經濟學理論以及經濟思想這三個維度的深厚功底。賴建誠教授正是少有能做到這一點的學者。《經濟思想史的趣味》是他在臺灣上課時的實錄,既包含了正統的西方經濟思想史脈絡,又如實體現出賴教授幽默風趣、旁徵博引的講課風格,實在是一本輔導經濟思想入門的好書。賴建誠是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臺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受過非常正統的經濟學教育,熟悉多種語言,這在經濟學界已很罕見。賴教授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橫跨中西,既有體現傳統功夫的《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梁啓超的經濟面向》、《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1912-1949》、《井田辯:諸說辯駁》等,又有西學主題的《王室與巨賈:格雷欣爵士與都鐸王朝的外債籌措》、《布羅代爾的史學解釋》等,還有打通中西的《亞當.斯密與嚴復》等,體現出驚人的學問積累。而《經濟思想史的趣味》是其諸多著作中最有趣味的一冊,深入淺出,富於啟發,也體現出賴教授的治學路徑。這本書不但深刻地介紹了自四百年前重商主義時代直到今天的經濟思想演變過程,還包含了大量作者自身的獨到觀點。學者在課堂上往往會講一些不太符合正統的觀點,正式出書時就刪去。而賴教授這本書可謂原汁原味,尤為難得,這是讀者閱讀時應多加留心之處。賴教授可以把枯燥的經濟思想史講得如此生動,背後的功夫並不易學,需要注意如下幾點。第一,作者有能力將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相結合,這也是他在這些領域有所成就的基礎。經濟思想不同於哲學思想,它包含更多可被證實證偽的科學部分。在研讀過去經典著作時,不能簡單停留在「欣賞」層面,而要根據現有的歷史和經濟學工具對當時這些理論加以評判,論斷對錯。思想史與經濟史的訓練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閱讀經典著作,後者則要讀很多普通的日常史料再加以分析。賴教授在中西兩方的經濟史上都下過功夫,都有建樹,所以他的經濟思想評論才有底氣。以美國1929年的大蕭條為例,這是經濟史上的一樁公案。由於這場經濟危機,直接催生出凱恩斯主義和宏觀經濟學這個學派,影響深遠。

幾十年來,學術界對於大蕭條的成因有多種不同闡釋,既有從總需求入手,又有從貨幣供給入手,還有學者認為是政府不當幹預所致,莫衷一是。而賴教授研究世界各國貨幣制度後,提出從貨幣本位制度變更的角度來研究大蕭條的新視角。有了這些獨立的研究,介紹各家學說的時候就不會人云亦云。第二,研究經濟思想務必做到通透,即貫通西方思想與中國思想,貫通古代經濟與現代經濟,靈活比較,觸類旁通。經濟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今中外的社會經濟情形有天壤之別,經濟學原理卻一以貫之,顛撲不破。剝開複雜外表,解析內在經濟原理,這正是經濟學家的基本功,經濟思想史家也必須如此。只有對日新月異的當代經濟學理論認識足夠深刻,才能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準確利用,從而對思想作出準確分析。賴教授一直服膺已故經濟思想名家馬克.布勞格的研究。布勞格的眼界開闊,最擅長觀察經濟思想的宏觀演變趨勢,而賴教授的研究也有這方面的氣象。第三,經濟思想研究必須跳出藩籬,與其他方面相聯繫。在這個分工日趨嚴密的時代,經濟思想研究反而對「打通」提出了更高要求。賴教授在課堂上知人論世,常從話題中引申出去,討論經濟學家個人生平與學術關係。看似只是為了活躍氣氛,其實包含了對社會經濟的深刻認識。回到真實的歷史語境中,斯密只是個道德哲學教授,李嘉圖是個交易所經紀人,穆勒是個專欄作家,這些經濟思想大師與今天我們見慣的經濟學家非常不同。只有像賴教授這樣深入時代與他們對話,才可能對前輩的言論作出同情的理解。閱讀此書時,書後的附錄亦不可輕視。雖然賴教授在前面的講義裡縱橫捭闔,講了不少書裡書外的東西。但他在附錄裡給出很多實用資源,包括非常權威的閱讀書單,網上的經濟思想資源,以及歷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貢獻。有心治學之人順著這條線索探究下去,廣泛閱讀,很快就能登堂入室。但無論如何,經濟思想史還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此書也只是經濟思想的一本入門讀物。布勞格的恩師斯蒂格勒曾說,「年輕人不適合鑽研經濟思想。」他的言下之意是,年輕人閱歷太少,沒見識過學術界幾次大方向的轉變,就無法體會到經濟思想研究的精微之處。於是這幾十年來,年輕人紛紛遠離經濟思想研究,倒有一些知名學者到了老年再想研究經濟思想,卻發現積累不足、力有未逮。在經濟思想研究人才凋零的今天,這一脈的學問傳承面臨困境,後繼乏人,只有賴教授的這本書還能給經濟思想愛好者和研究者帶來一絲精神慰藉。

相關焦點

  • 經濟思想的冒險|經濟學需要思想史嗎?
    一、經濟思想史的意義?經濟學還需要思想史嗎?我的回答是:不需要。沒錯,這是我在從事經濟思想史教學工作十年後給出的答案。經濟思想史有意義嗎?當然有。通行的經濟思想史教科書開篇一般都會強調本學科的價值。「為什麼研究經濟思想的歷史?
  • 投資思想史
    在隨機漫步理論的基礎上,尤金法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這個假說讓尤金法瑪在 2013 年得到了諾爾經濟學獎。其他的流派,比如價值投資、成投資、金融行為學派投資,都有他的代表人物, 為什麼出現這種投資思想?都有它的時代背景,此外還有指數派思想,以上是比較主流的投資思想,如果你不了解投資思想史, 不了解各種流派的起源、歷史背景、代表人物、以及發展脈絡, 你就並不真的懂投資。
  • 「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
    在《「錯誤」的行為》一書中,泰勒講述了他將經濟學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帶回現實的艱難之旅,其中的故 事引人入勝,並且不乏詼諧幽默,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經濟學、對自己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錯誤」的行為》一書中點綴著泰勒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的有趣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探索了人類深層次的弱點。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碰撞出的火花將對個人、管理者和決策者產生深遠和啟發性的影響。
  • 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嗎?
    誤區之二:現代經濟學不適合指導中國經濟實踐,西方經濟模型不適合描述中國經濟運行,因為中國經濟有西方經濟沒有的特殊性。這種論斷的主要依據,是中國經濟體制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區別。所謂西方經濟理論,實質上就是私有制市場經濟理論。在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經濟理論確實不適合指導我們的經濟活動,因為經濟實踐者主要並不是也不用對市場價格的信號做出反應。
  • 彼得·沃森 |思想史
    [英]彼得·沃森《思想史「18世紀以來,」凱恩斯告訴俱樂部的會員,「牛頓一直被認為是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的現代科學家和理性主義者,一個教會我們如何用純粹理性冷靜思考的人。我不這麼看他。我想任何一個人如果仔細研讀過牛頓在1696年離開劍橋時留下的那個盒子裡的東西(雖部分失散,但傳到我們手中),都不會那樣看他。牛頓不是理性時代的第一人。
  • 經濟學專業就業前景怎樣,好不好?
    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既要考慮到個人興趣,又要思考一下選擇的專業會不會對將來的就業有什麼幫助等。很多學生們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既要看重興趣,也要考慮就業前景。有些學生想選擇經濟學專業,但是不知道經濟學專業就業前景怎樣,好不好?
  • 經濟學包括哪些專業?有哪些專業發展前景好,適合報考?
    經濟學總共包括23個本科專業,具體如下:(1)經濟學類有9個專業:經濟學、經濟統計學、國民經濟管理、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商務經濟學、能源經濟、勞動經濟學、經濟工程、數字經濟;(2)財政學類有2個專業:財政學、稅收學;(3)金融學類有10個專業:金融學、金融工程、保險學、投資學、金融數學、信用管理、經濟與金融、精算學、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
  • 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
    誤區之二:現代經濟學不適合指導中國經濟實踐,西方經濟模型不適合描述中國經濟運行,因為中國經濟有西方經濟沒有的特殊性。這種論斷的主要依據,是中國經濟體制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區別。所謂西方經濟理論,實質上就是私有制市場經濟理論。
  • 講座︱張旭鵬:全球思想史的興起與作為「織工」的歷史學家
    張旭鵬研究員認為,在全球化受阻,不同的價值觀念開始形成對立的當下,研究全球思想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華東師範大學成立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具有前瞻性的決策。至於為什麼選擇上述兩部文集來討論全球思想史的興起,張旭鵬研究員給出的解釋是,思想史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它從歐洲思想史向全球思想史的轉變,一方面有全球化、全球史等外在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其內在的發展邏輯。
  • 中國思想史讀書筆記:前言和引言
    一 前言從今天開始,讀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為寫作做準備。這本書讀起來比較費勁,邊讀邊寫,讀寫過程中試圖挖掘出點金子,分享給諸位。具體已經在《創業心理學:走出自己的荒野》中進行了說明。二 引言第一編: 一 引言思想的歷史,要討論的就是從古到今,人們想什麼,怎麼想,這麼一碼事兒。思,想這兩個字都有心;史,這個字,象徵著公正,也象徵著記載,也就是尋找人類的良心和尊嚴,發現自己傳統和淵源的一門學問。所以要從古代講起。
  • 實用帖:教你好好說話——說話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
    如何說話,這是一門非常的學問,尤其是在中國國情裡。1.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含蓄的表達自己的意見,為彼此談話空間留有餘地,多採用應該,貌似,大概,而少採用,必須,馬上等讓人喘不過來氣的尖酸刻薄的詞彙。做一個有禮貌的人,首先要懂得謙虛、學會客氣、注意分寸以及場合、擁有穩重的儀容儀表與談吐、擁有從容不迫的氣度。
  • 夏斌:「中國奇蹟」——一個經濟學人對理論創新的思考
    當今,人們之所以對經濟學是否是一門科學,理論是否具有可重複檢驗特性表示懷疑,主要有三種理由: 首先,現代經濟學本身存在明顯的不成熟性。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產生遠遠遲於物理學、生物等學科,迄今是一門相對不成熟的學科。與其說偏重於經驗科學不如說更偏重於歷史科學的經濟學本身還在不斷發展,有個自身「不爭氣」的因素。
  • 洪永淼: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
    誤區之二:現代經濟學不適合指導中國經濟實踐,西方經濟模型不適合描述中國經濟運行,因為中國經濟有西方經濟沒有的特殊性。這種論斷的主要依據,是中國經濟體制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區別。所謂西方經濟理論,實質上就是私有制市場經濟理論。在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經濟理論確實不適合指導我們的經濟活動,因為經濟實踐者主要並不是也不用對市場價格的信號做出反應。
  • 學者側影|追尋思想的亮色
    王老師並非天生就是「學問家的胚子」,他的學術生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歲月,一路高歌猛進,新的思想、新的實踐、新的發展,日新月異。這是一個呼喚思想創新的時代。當時,王老師所在的南京師範大學公管院,經常是國內外名流大家雲集。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2002年獲獎的丹尼爾·卡尼曼和2017年獲獎的理察·塞勒則對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質疑,開闢了行為經濟學領域。上述理論都經歷了從被排斥到被認可、從邊緣到主流的歷程。 3、經濟學是經世致用之學,以解釋、解決時代的重大問題為使命。回顧百年經濟思想史可以發現,宏觀經濟學非常偉大,因為它數次試圖拯救世界。
  • 學習與思考| 「兩山」理論內涵的經濟學思考
    與會專家、代表重點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理論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貢獻突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政策實踐」三個主題進行了觀點闡釋和實踐經驗分享。為進一步促進形成學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推動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近日,我們將陸續轉發系列學習文章,歡迎品讀。
  • 42本經濟學經典書籍超全整理,人人都該學點經濟學
    》《這年頭一定要會點經濟學》、《牛奶可樂經濟學》等等,包含pdf、mobi、epub等格式後臺回復 經濟學 限時免費領取提到經濟學,很多人會下意識認為,這是一門教人怎麼賺錢的學問。就是這種認識,讓很多人帶著功利眼神審視這個充滿樂趣和思考的學科,從而錯失了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說:「在人的一生中,你永遠都無法迴避經濟學。」經濟學的出發點是資源的稀缺,因為稀缺,產生分配,個人奮鬥的動力,人的欲望,人性的複雜都由此產生。因此,讀經濟學的書,就是在閱讀我們自身的欲望和人性中隱藏的某些東西。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對於國內學界來說,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重新探索,如何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的時代問題,繼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中的重大課題,而重讀《資本論》,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則是實現上述理論目標時繞不開的關鍵環節。
  • 人生處處有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世事洞察皆學問
    一個人要有學問就必須做到這四點,一是要學;二是要問;三是要思考;四是要總結提煉。只有善學,善問,善思考才能有學問。這就要求我們要處處留心,時時留意,做到多思考,多總結悟道,這樣才能增長自己的知識和學問。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悠久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文化底蘊深厚,這是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
  • 林毅夫:你們選擇了致力於引領未來世界經濟學理論新思潮的事業
    我們知道自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經濟學從哲學當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以後,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是全世界的經濟學研究中心,在那將近200年的時間裡面,引領世界經濟學思潮的大師基本上不是英國人,就是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其他國家、其他地區有,但是數量非常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