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捷/文
經濟學是一門年輕學科,發端至今不過兩百多年。而在經濟學內部,經濟思想史則是最早成熟的一門學科。在百餘年前凱恩斯、熊彼特生活的那個時代,經濟學幾乎等同於經濟思想史。因為在經濟學本身尚未成型的階段,學習前輩的著作是鑽研經濟理論的最好路徑,當時知名經濟學家無不也是經濟思想專家。
經濟思想史在中國曾經也是一門顯學。建國之初,幾乎每個學校都會開設中外經濟思想史的課程,湧現出一大批名家。尤其是在1957年,陳振漢等經濟學家發表「我們對於當前經濟科學工作的一些意見」後遭到批判,西方經濟學被徹底打入冷宮,而外國經濟思想史因為「批判需要」而僥倖保存了下來。1978年之後,經濟思想史是最早復甦的經濟學科,為一代學者學習西方經濟學提供了基礎。
十九時期末期,西方逐漸開始出現各式「思想史」的體例,嘗試在極為複雜的思想海洋裡梳理出一條線索,供後來學者借鑑。哲學研究中出現了哲學史,新興社會科學如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也都出現了自己的歷史。中國自胡適寫出《中國哲學史大綱》之後,也陸續出現了不少精彩的經濟思想史著作,如唐慶增的《中國經濟思想史》、趙乃摶的《歐美經濟思想史》以及胡寄窗的《中國經濟思想史》。這些著作放在今天仍是不可動搖的名著,但是經濟思想史的框架體系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值得我們反思。
無論中西經濟思想史,終究只是浩如煙海的中西古籍中的一條線索。經濟作為近代衍生的一門社會科學,無法涵蓋古今思想的所有重要方面。例如英國的洛克,法國的盧梭,德國的黑格爾,從不被認為是經濟學家,但無疑都是當時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如果對他們的思想一無所知,只是依照經濟思想史的篇章順序去讀斯密、薩伊和李斯特,恐怕不可能對經濟思想的演變建立起準確認識。不幸的是,這正是當前中國諸多大學經濟系學生的窘迫狀態。
有不少學者意識到這一點,卻極少有人能出手打破,因為這需要歷史、當代經濟學理論以及經濟思想這三個維度的深厚功底。賴建誠教授正是少有能做到這一點的學者。《經濟思想史的趣味》是他在臺灣上課時的實錄,既包含了正統的西方經濟思想史脈絡,又如實體現出賴教授幽默風趣、旁徵博引的講課風格,實在是一本輔導經濟思想入門的好書。賴建誠是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臺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受過非常正統的經濟學教育,熟悉多種語言,這在經濟學界已很罕見。賴教授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橫跨中西,既有體現傳統功夫的《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梁啓超的經濟面向》、《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1912-1949》、《井田辯:諸說辯駁》等,又有西學主題的《王室與巨賈:格雷欣爵士與都鐸王朝的外債籌措》、《布羅代爾的史學解釋》等,還有打通中西的《亞當.斯密與嚴復》等,體現出驚人的學問積累。而《經濟思想史的趣味》是其諸多著作中最有趣味的一冊,深入淺出,富於啟發,也體現出賴教授的治學路徑。這本書不但深刻地介紹了自四百年前重商主義時代直到今天的經濟思想演變過程,還包含了大量作者自身的獨到觀點。學者在課堂上往往會講一些不太符合正統的觀點,正式出書時就刪去。而賴教授這本書可謂原汁原味,尤為難得,這是讀者閱讀時應多加留心之處。賴教授可以把枯燥的經濟思想史講得如此生動,背後的功夫並不易學,需要注意如下幾點。第一,作者有能力將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相結合,這也是他在這些領域有所成就的基礎。經濟思想不同於哲學思想,它包含更多可被證實證偽的科學部分。在研讀過去經典著作時,不能簡單停留在「欣賞」層面,而要根據現有的歷史和經濟學工具對當時這些理論加以評判,論斷對錯。思想史與經濟史的訓練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閱讀經典著作,後者則要讀很多普通的日常史料再加以分析。賴教授在中西兩方的經濟史上都下過功夫,都有建樹,所以他的經濟思想評論才有底氣。以美國1929年的大蕭條為例,這是經濟史上的一樁公案。由於這場經濟危機,直接催生出凱恩斯主義和宏觀經濟學這個學派,影響深遠。
幾十年來,學術界對於大蕭條的成因有多種不同闡釋,既有從總需求入手,又有從貨幣供給入手,還有學者認為是政府不當幹預所致,莫衷一是。而賴教授研究世界各國貨幣制度後,提出從貨幣本位制度變更的角度來研究大蕭條的新視角。有了這些獨立的研究,介紹各家學說的時候就不會人云亦云。第二,研究經濟思想務必做到通透,即貫通西方思想與中國思想,貫通古代經濟與現代經濟,靈活比較,觸類旁通。經濟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今中外的社會經濟情形有天壤之別,經濟學原理卻一以貫之,顛撲不破。剝開複雜外表,解析內在經濟原理,這正是經濟學家的基本功,經濟思想史家也必須如此。只有對日新月異的當代經濟學理論認識足夠深刻,才能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準確利用,從而對思想作出準確分析。賴教授一直服膺已故經濟思想名家馬克.布勞格的研究。布勞格的眼界開闊,最擅長觀察經濟思想的宏觀演變趨勢,而賴教授的研究也有這方面的氣象。第三,經濟思想研究必須跳出藩籬,與其他方面相聯繫。在這個分工日趨嚴密的時代,經濟思想研究反而對「打通」提出了更高要求。賴教授在課堂上知人論世,常從話題中引申出去,討論經濟學家個人生平與學術關係。看似只是為了活躍氣氛,其實包含了對社會經濟的深刻認識。回到真實的歷史語境中,斯密只是個道德哲學教授,李嘉圖是個交易所經紀人,穆勒是個專欄作家,這些經濟思想大師與今天我們見慣的經濟學家非常不同。只有像賴教授這樣深入時代與他們對話,才可能對前輩的言論作出同情的理解。閱讀此書時,書後的附錄亦不可輕視。雖然賴教授在前面的講義裡縱橫捭闔,講了不少書裡書外的東西。但他在附錄裡給出很多實用資源,包括非常權威的閱讀書單,網上的經濟思想資源,以及歷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貢獻。有心治學之人順著這條線索探究下去,廣泛閱讀,很快就能登堂入室。但無論如何,經濟思想史還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此書也只是經濟思想的一本入門讀物。布勞格的恩師斯蒂格勒曾說,「年輕人不適合鑽研經濟思想。」他的言下之意是,年輕人閱歷太少,沒見識過學術界幾次大方向的轉變,就無法體會到經濟思想研究的精微之處。於是這幾十年來,年輕人紛紛遠離經濟思想研究,倒有一些知名學者到了老年再想研究經濟思想,卻發現積累不足、力有未逮。在經濟思想研究人才凋零的今天,這一脈的學問傳承面臨困境,後繼乏人,只有賴教授的這本書還能給經濟思想愛好者和研究者帶來一絲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