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 楊儒賓談「巫的工夫論」:如何從靈魂轉入心性

2020-11-22 澎湃新聞

孔子與老子,通常是中國哲學史敘述的起點。但孔、老之前漫長的精神文明,如周公禮樂傳統、殷商祭祀文化和眾多出土文物所展現的地下世界,是怎樣影響早期的先哲們的?又是如何塑造中國哲學精神傳統的?這些問題很難不令人產生遐思。2018年9月14日,中山大學禾田哲學「孔子之前的儒家精神史」系列講座第二講在哲學系錫昌堂103廳舉行。臺灣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以《飛翔的精神:巫的工夫論》為題,就上述問題做了精彩報告。講座由陳少明教授主持,周春健教授擔任評論人。

在上一講《絕地天通:人如何出現於歷史》中,楊儒賓從「絕地天通」的神話傳說入手,揭示上古先民們在天地隔絕之後,是如何開始理性思考、探索人間秩序並由此走進文明歷程,其關注點落在光明偉岸的遠古聖王堯、舜、禹身上。而在本講裡,楊儒賓則沿著神秘的早期巫覡文化脈絡,就儒家心性之學如何由巫覡靈魂之術轉化而來的精神史,對遙遠年代的精神世界作一番別開生面的探索。

楊儒賓。

一、巫也有「工夫」

講座伊始,楊儒賓首先用屈原名句「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作為開場白,並指出這裡的「遂古」大概可意指「三皇五帝」的神話時代;而「三皇五帝」時代,其實又不能離開早期巫覡文化的舞臺來理解。鑑於宋明儒者往往將其工夫譜系追溯至遙遠的傳說年代,那麼探究遂古的巫覡們是如何作工夫的,其功能何為,便是令人好奇的問題。不過,「工夫」一詞主要是宋明哲學的術語,用於上古巫覡是否合適?在講座後的問答環節裡,楊儒賓對周春健教授提出的這一疑問做出了回應:宋代的「工夫」嚴格意義上是指一種轉化身心、造成意識變形的活動,以此來證悟本體。而正是在「變形」的意義上,上古巫覡們也有工夫論,只不過這種變形以更原始的方式出現,此即下文要講的靈魂離體。

受啟發於著名宗教人類學家耶律亞德(M.Eliade)的研究,楊儒賓認為巫覡文化正是一種薩滿文化,其主要特徵在於掌握一種靈魂離體的能力。因此探究巫覡的工夫論,便要進一步引至巫覡如何經營靈魂的問題上來。繼而可見,從巫覡如何經營靈魂,到儒者如何修養心性,這裡面的問題轉變無疑是中國哲學史上的深刻變革。

二、巫教的世界觀

在理解這一變革,首先要對巫覡的精神世界特徵有大體了解。楊儒賓從四點來描述「巫教世界觀」的主要特徵:

(1)薩滿教宇宙不是自然科學意義的宇宙,亦非體制性宗教的宇宙,而是一種巫術性宇宙。其結構分為上天、地上、地下三層,大地又分為四方且有四神守護;而大地之中往往有一通天大樹(抑或巨柱、高山),作為宇宙主軸。在這樣一種宇宙裡,掌握中央軸意味著能夠通天,而巫的工作正是要掌握中央軸。由此還可看到,秦漢時期的封禪禮之所以在泰山舉行,很可能與某一時期某一部族將泰山作為中央軸有關。

(2)薩滿教相信人和動物是平等的,可通過神秘語言或非語言相互溝通,並且人與動物可以相互變形轉化。《楚辭》所記述的屈原與各種鳥獸交流感通的場景,《莊子》所載的各種動物之間轉化變形的案例,都追溯到此巫教傳統中。

(3)薩滿教相信靈魂的獨立存在,它可以與身體分離併到各處旅行,薩滿是有能力執行離體遠遊的宗教人。他們透過「成巫」的經歷,旅行到天界或地下的鬼魂世界。

(4)薩滿是巫教時代的知識人。巫師掌握了成為宗教人的精神修煉技術,也掌握了原始的自然知識,尤其與時空構造相關的天文知識,以及與人類生命相關的醫療知識。

以上四點構成了巫教的世界觀,其中第(3)點與巫覡如何經營靈魂的工夫問題密切相關。那麼,靈魂出遊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此即下面要進一步觀察的問題。

三、巫的本領在於靈魂飛翔

楊儒賓指出,讓靈魂離體遠遊的技術,是巫教時代的核心知識。他圍繞《山海經》的材料展開論述。《大荒東經》裡有幾則將虎、豹、熊、羆四獸稱為「四鳥」的奇怪材料,讓過去的研究者相當困惑。或認為這是出於上古人們鳥、獸不分的認知結構,或認為四獸應是某些部族的圖騰才會被稱為「四鳥」。楊儒賓認為這些解釋顯得勉強,最好的解釋應是指虎、豹、熊、羆四獸具有飛翔的能力,由此才稱為「鳥」。而這種猛獸飛翔以及獸身鳥爪的形象,也常見於諸如婦好墓、三星堆裡頭的出土器物。他還提醒聽眾們,切不可低估屈原的《楚辭》一書的價值,裡面有許多對動物飛天的描述。這些描述並非完全出自純粹的文學想像,而與楚國對上古巫覡文化的重視與保存的傳統特色有關。由此說明,動物飛天題材在商周時期的普遍出現並非偶然,而透露出其背後深深的巫覡文化傳統。飛翔是巫師們靈魂離體的工夫形式。

除了動物的飛翔,還有人類的飛翔。這裡,楊儒賓引出顧頡剛一個有趣的觀察,即五帝看起來為何都是「一樣的德性,一樣的儀容,一樣的思想,一樣的功業」。楊儒賓指出,倘若注意到他們能夠乘龍雲遊四海、教化鳥獸昆蟲、曆象日月星辰的共同本領,就不難推知這些看起來如同一個模子出來的五帝形象,其實都是上古祭司王的投影。因而可見,「乘龍至四海」亦即飛天,正是上古神巫們的特色。同樣的,《山海經》裡也有相似的記載,如《海外南經》裡面的「羽人國」的人「身生羽」,「讙頭國」的人「面有翼,鳥喙」,表明這類人群也會飛翔。這些形象也並非憑空捏造,而是淵源於上古神巫的飛天原型。

講座現場。

四、工夫:如何成為合格巫師?

了解了飛翔正是巫覡們靈魂離體的主要形式,那麼進一步的問題是,要成為一個這樣的巫師,具體需要經過什麼樣的修煉途徑?具體的工夫途徑,大約有以下幾種:

服食。楊儒賓認為成書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實際上保留了上古巫覡傳統的痕跡。《本草經》將藥分為上、中、下三等,而上等之藥卻往往看起來十分怪誕。如服食「丹沙」,可「殺精魅邪惡鬼」,「通神明,不老」;服食「太一禹餘糧」,竟有「久服耐寒暑不飢,輕身飛行千裡神仙」的效果。這些巫氣十足的神藥,只有放在巫教傳統中才能理解。在服藥之外,還有一個食玉的神秘傳統。中華民族以重視玉文化而著稱,而巫覡認為食玉能抵禦不祥、延年益壽。

服氣。楊儒賓相信,中國哲學如果剔除掉「氣」的概念,將無以成為其所是。對身體之「氣」的修養是中國工夫論的特徵,而「服氣」則與薩滿教的修煉密切相關。楊儒賓同意王夫之的判斷,即屈原的《遠遊》可視為「丹道之祖」;此篇保留了遠古巫教有關「服氣」的說法,即透過精微之氣對身體的轉化作用而使身體「因氣變而遂曾舉兮,忽神奔而鬼怪」,由此使靈魂出竅而飛天。

齋戒。作為溝通現實世界與靈幻世界、以求得鬼神之諭的基本手段,齋戒使得巫師們的體質內部產生奇妙變化,變得更加輕靈敏銳,由此得以進入鬼神的境界。這在《莊子》的「心齋」、《管子》的「心術」中可以找到線索,二者體現了道家對巫教之齋戒的批判繼承。不過,楊儒賓在這裡更強調儒家與巫教齋戒的淵源關係。他舉出了《禮記·祭義》中儒生在齋戒、祭祀時,對父母的靈魂進行「觀想」的情景,以此說明巫教傳統對儒家亦有很深的影響,因而將儒與巫嚴格對立起來的做法是有欠妥當的。

此外,殷商的飲酒文化也為巫的工夫論提供了一定的線索。商人的「群飲」之風十分盛行,以至於周初統治者三申五令、嚴厲禁止。楊儒賓認為,這不能簡單歸結為社會道德敗壞的問題,而是一種宗教社會學現象。集體群飲是薩滿教出神的需要,只不過這種活動帶來的社會危害遠遠大於通神的益處,所以被周人所摒棄了。但在《禮記·雜記》所載的「蠟禮」中仍可看到這種群飲出神的遺風,孔子的弟子子貢很生動地描述道:「一國之人皆若狂!」這種集體「皆若狂」的現象,即使在今日亦非罕見,如印度尼西亞的峇里人也有這種集體陷入極度恍惚狀態、並做出瘋狂行為的出神活動。

五、從靈魂轉入心性

完整地了解巫的工夫論,就可以探究巫覡如何經營靈魂到儒家如何修養心性的轉變過程。楊儒賓根據《國語·楚語》「絕地天通」材料裡對巫師「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等描述,指出儒家之聖王其實淵源於「巫」。這從造字上也可看出,「聖」(「聖」)字從耳、從口,而巫的能力正是關乎耳之聰敏、口之祝禱。《尚書·金縢》篇塑造了周公完美的聖人形象,但尤應注意的是,周公為武王之病所採取的築神壇、作冊書、禱先王、納金縢等等做法,正有一種巫覡祝禱文化影響的烙印。

但儒家精神的發展無疑是從對巫教的批判發展出來的。從周公的制禮作樂,到孔子的「為仁由己」、「敬鬼神而遠之」,都體現一種人文理性精神對巫覡信仰的逐步突破。只是這種突破是基於繼承而來的,鬼神文化一直對儒家產生影響。但在儒家那裡,通天的管道趨於消失,而靈魂漸漸安頓於身體之內;進而,身體、主體、個體三者得以合併而定著於一,身體的基源性詮釋性格由此誕生,「我」的意義逐漸突顯而心性之學變得日漸重要。但楊儒賓指出,「我」性的發展並非穩定,它與以靈魂出遊為導向的巫教文化一直存在搏鬥。體現在孔子那裡,就是一種既「敬鬼神而遠之」卻又不明確討論鬼神是否存在的「曖昧」態度。這種態度,在推崇「《易》本卜筮之書」、改進喪禮儀式的朱熹那裡,乃至歷代儒者身上均可看到。

六、評論:巫的衰落

陳少明在評論中指出,楊儒賓描繪了一幅儒家之前的中國古代文化世界的圖像,參照的背景是現代宗教學中關於薩滿教的研究。用「飛翔」來概括巫覡的工夫內涵,十分精到;所講的「工夫」強調了「巫」如何表現自己,與一般意義上講如何控制人的「巫術」有所不同。另外,「巫」的傳統雖然經過千百年來哲學家們的洗滌,但仍可在現代生活見其蹤影,尤其在鄉村社會中更為常見。儘管在現代高度理性的社會,現實世界與「巫」的世界之間也並非完全沒有交聯,如各種奇怪的做夢經驗。只是總體看,整個「巫」的趨勢在不斷減少。根據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薩滿的世界觀在全世界是非常普遍的,並且曾長時間起作用,可為什麼後來會轉入理性主義的世界觀呢?從一些新的角度看,可能與人身體機能的退化、精神狀況的變化有關,比如做夢能力的降低、某些欲望的減弱或特有功能的退化。

相關焦點

  • 匠心.心性,匠人是如何成功的?
    匠心 .心性:匠人乃是為了遇見最好的自己所以聞雞起舞!乃是畢卡索的蒙太奇只是為了藝術的工藝審美!乃是張大千的十裡蛙聲一片只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少林 武當 太極的粹心煉志、就是一種提煉一個人靈魂深處的魂魄-那就是敬天愛人感恩流程之心!文|杜德春匠人精神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精益求精和沉著冷靜的氣質。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己成,則物成。敬畏之心感恩利他。
  • 徐文明:簡論佛教的靈魂觀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徐文明教授發表了題為《簡論佛教的靈魂觀》的論文,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摘錄如下:靈魂說的緣生及其意義生命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生死問題,對死亡的恐懼也是最大的恐懼。與其他宗教一樣,佛教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同樣是生死問題,但如何出離生死,不同的宗教則有不同的解釋。靈魂說的出現很早,儘管體現了人類先民的美好願望,但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幻想成份,也顯得幼稚粗糙。單單依靠一個不死的靈魂,就可以解決生死問題,這種處理方式未免過於簡單化、理想化了,依靠這種方式事實上無法真正獲得解脫。佛教堅持中道的原則,反對任何極端與偏見。
  • 《巴渝古今隨筆》系列·7·說巫
    據考古發現,歐洲的尼安得特人已經開始安葬死人,北京山頂洞人的死者和隨葬物上也撒有赤鐵礦粉沫,這些現象都說明,舊石器中晚期人類的靈魂崇拜已經出現,巫文化已經源起。再從人類學演變角度來作一點理解。音樂的溯源也不例外,東漢桓譚《新論》云:「神農氏繼而王天下,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再說繪畫藝術,它藉助巫文化滲透的老莊道學這個「中介」,將「柔勝剛」的觀念融匯於古代畫論之中,從而使繪畫作品充溢著一種淡泊、清峻、飄逸而又帶點孤獨神秘氣息的藝術氣質。
  • ——讀盛珂新著《道德與存在:心學傳統的存在論闡釋》 | 廖曉煒
    在此背景下,要在牟宗三哲學研究方面談出新意,似乎是件十分不易的事情。然而,盛珂教授新著《道德與存在:心學傳統的存在論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卻為我們重新審視牟學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視角。盛書表達流暢,結構清晰,頗具可讀性。
  • 公益講座|本周六上午,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為您講述全球化...
    陽明學經王陽明一生之經營,在明代正、嘉年間已成為「顯學」,其時代「意義」充分展示於中晚明日趨動蕩不安的社會狀況之中;清末民初,與西方世界遭遇,「世紀」意識覺醒,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陽明學在「東亞文化圈」邁向現代性的徵途中表現出豐富多彩的「歷史效應」;21世紀全球化時代人類處境下,如何將陽明學的精神拓展與上升至
  • 講座回顧 | 肖顯靜: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
    講座回顧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2019年4月4日上午9:30,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肖顯靜老師應邀來到南京大學哲學系做了題為《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劉鵬副教授主持。
  • 丘成桐談中國數學研究現狀:很多大學和地方政府在做表面工夫
    丘成桐談中國數學研究現狀:很多大學和地方政府在做表面工夫 科技導報/微信公眾號「數理人文」 2019-08-15 19:29
  • 柏拉圖的意見與知識割裂、洞穴囚徒比喻及靈魂說分析
    (39、40頁)在人類的生命裡,的確理性與感性並存,但是它們並不是割裂的存在,而只是心性的兩種表現。由於執著心的存在和增加,本性被掩蓋、表現出來的正念被減少,但是本性作為根本永遠都在最後起作用。那個被減少的,但仍然清醒的部分即是理性,就是柏拉圖所說的更加真實的理智的領域;執著心就是感性,就是柏拉圖所說的可感的個別事物組成的整體。
  • 宇宙結構及與心性的關係:談佛法修煉的生命科學本質
    佛法修煉就是生命科學,通過修煉心性調節生命場頻率,使生命升華,進入高層空間。決定生命場頻率的關鍵因素是執著心。執著心多,則生命場頻率快,這樣的人往往表現為躁動不安、智慧低、福德小、定力弱、能力差,相應的還會伴隨體質羸弱、容顏醜陋、性格缺陷等一系列問題。
  • 劉述先:談牟宗三先生的幾個面相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1966年)臺灣大學哲學碩士(1958年)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1955年)。他與上帝的愛為一。他已得到真實的存在。牟先生認為,這一切,就西方宗教傳統中所決定的宗教生活之起轉上說,都是對的。人的存在的有限性、罪惡性、失望性,西方人能把握得清楚。但是正面的心性之骨幹,則始終不能悟入。所以契氏所表達的之真理性是外在的,未能達致陽明的證會,四無依傍,直承心性而開出。故猶須進一步也。由以上所言,可見牟先生所說,非一般基督徒或遵行儒家儀規的常人。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出品方|道教九龍道學研究院今天本道長和各位同修,講述一下什麼是道家的心性修養,祝願各位道眾六時吉祥,證悟大道。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劉述先┃談牟宗三先生的幾個面相
    《談牟宗三先生的幾個面相》作者:劉述先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孔子二五六六歲次乙未十月十六丁未西元2015年11月27日(劉述先,原籍江西吉安,1934年生於上海。他與上帝的愛為一。他已得到真實的存在。牟先生認為,這一切,就西方宗教傳統中所決定的宗教生活之起轉上說,都是對的。人的存在的有限性、罪惡性、失望性,西方人能把握得清楚。但是正面的心性之骨幹,則始終不能悟入。所以契氏所表達的之真理性是外在的,未能達致陽明的證會,四無依傍,直承心性而開出。故猶須進一步也。由以上所言,可見牟先生所說,非一般基督徒或遵行儒家儀規的常人。
  • 一周文化講座︱李銀河與作家陳雪談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對談政治評論家馬立誠,說說如何在思潮博弈中認識中國。沒有雞湯甚至沒有抒情的微信文章如何做到閱讀量十萬以上?黃章晉、輝格和大家聊聊如何在社交媒體上病毒傳播深度內容。 北京︱別睡,保有靈魂的人——《日瓦戈醫生》文學朗讀會時間:6月21日(周日)14:00-17:00地點:東城區東棉花胡同35號嘉賓:藍英年(翻譯家)、歐陽江河(
  • 高維時空的演繹(26)人有靈魂嗎?
    因為不同的靈魂被注入地球不同生物的機體中,所以,殺生、殺動物也形成不斷論報的因果,一直在不斷的相互傷害、相互償還著。佛陀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人的心性在多維時空中有一個尺度的能量柱,與人的靈魂密切相連。
  • 講座︱廈大教授陳明光:史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經驗談
    2017年3月20日下午,廈門大學歷史系陳明光教授在校舉辦了主題為「史學研究與論文寫作之我見——從我撰寫的學位論文談起」的學術講座。此為刁培俊老師主持的廈大歷史系研究生必修課「史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系列講座之一。在講座中,陳先生多以個人研究為例,講授實際的寫作經驗,翔實具體,真切足法,又不時憶及讀書、治學的往事,亦值得記述。
  • 新書丨盛珂:《道德與存在:心學傳統的存在論闡釋》附目錄及題解
    理學傳統更重視天道,也就是存在本體,希望用存在本體的超越性支持內在道德性;相比較而言,心學傳統則更重視人的內在心性,希望由可以切實把握體會的內在心性觸摸超越的存在本體。因此,他們爭論的焦點是天道和性命何者更值得關注,更能夠作為建立道德規則,展開道德實踐的基礎,對於兩者之間的同一性,則因為是自明的前提而不必討論。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作為系列講座的第五講,莫蘭教授在講座伊始以一種幽默風趣的口吻說道,「等到明天最後一講講座結束後,在座的諸位就自由了。」教室裡的氣氛也隨之輕快。緊接著,莫蘭教授以他清晰明快的語調,通過帶領大家回顧之前講座的內容進而引入本場講座的內容,「正如我在講座中一直強調的,構造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它起始於胡塞爾所說的自我體驗,來自於我們直接當下的自身意識之流。
  • 哲學:認識論之所以成立,乃是因為自己認識自己
    至於動物、植物等,也以它們各自不同的心性影響、豐富了世界,但是論層次高低它們在人類之下,它們不得不附屬於人類。所以人是萬物的尺度,與人為萬物之靈同意。由於世界是人心的物質體現,那麼天象星辰也就成了人類心性的鏡子反映,這就使觀天象、測人事成為另一種科學,而不是迷信。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在西方哲學史上佔據極高的地位,他人格高尚,踐行、貫徹了自己的哲學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