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註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寫在首屆「南南人權論壇...

2020-12-05 央視網

標註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寫在首屆「南南人權論壇」閉幕之際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題:標註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寫在首屆「南南人權論壇」閉幕之際

  新華社記者 黃小希、孫奕、丁小溪

  「南南國家之間應以同舟共濟、權責共擔、互相幫助、合作共贏的精神,堅持以團結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努力實現更加充分的人權保障。」

  首屆「南南人權論壇」8日在京閉幕。這一發展中國家交流人權發展經驗、探討人權發展路徑的盛會及其通過的《北京宣言》,傳遞著發展中國家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的心聲與信念,更標註下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

  中國模式:人權發展的新樣本

  「中國社會全面發展,人的權利正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護。」聯合國人權高專辦駐地行動與合作司亞太、中東、北非局局長弗朗西斯科·摩塔說。

  首屆「南南人權論壇」上,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贏得與會嘉賓由衷點讚。受訪人士表示,發展是人權的核心,任何問題都必須放在發展中解決,中國人權事業以發展為基礎,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新樣本。

  五年砥礪奮進,中國人權事業碩果纍纍。

  農村貧困人口越來越少,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百姓錢袋子越來越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300多元;人民安全感不斷提升,法律法規持續完善構築起權利保障的堅實屏障;環保督查越來越嚴,生態保護力度空前……

  「五年來,中國在經濟、社會、法治、文化、生態、教育等各個領域實現快速發展,顯示了中共領導人在推動人權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高超的執政能力。」印度尼西亞外交部人權和人道主義事務司副司長蘇萊曼·謝裡夫說。

  五年繼往開來,人權發展路徑更加清晰。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建設美麗中國……翻開中共十九大報告,直抵人心的字句,為人權事業發展擘畫更加壯美的畫卷。

  動身前往中國參加此次論壇前,賴索托外交部經濟及國際組織司代理司長莉姆波·馬斯洛-莫察梅對中共十九大已經有了初步了解,這次實地走訪讓她更加相信,十九大報告明確的發展策略將進一步促進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在人權發展的中國故事裡,人民始終是貫穿其中的關鍵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示範的新樣本讓世界清晰地看到,以國情為基礎、以人民為中心、以發展為要務,是實現人權發展的根本途徑。

  「我們應當向中國學習,按照本國國情和人民的需求來推進人權事業。在如何將人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方面,中國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南非姆貝基非洲領導力研究所研究員譚哲理說。

  南南人權:大國擔當的新使命

  藍色地球的表面,兩個英文字母「S」相互連接,宛若彩色綢帶環繞著地球……首屆「南南人權論壇」的醒目標誌,寓意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各國人民共同創造人類社會發展的美好未來。

  基於共同的歷史遭遇和獨立後面臨的共同任務,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了相互之間的合作,不斷書寫南南合作的嶄新篇章。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努力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源源不斷送去幫助和支持——

  60多年來,中國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4000多億元人民幣的援助,幫助受援國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派遣了60多萬名援助人員。

  近年來,中國還宣布了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等舉措。

  首屆「南南人權論壇」的舉辦,將南南合作推向新境界。在南南合作的框架內探討人權發展,交流有利於保障人權的技術、方法和經驗,順應世界潮流,契合發展要求,對於深化和拓展南南合作,促進發展中國家人權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論壇閉幕式上,蒲隆地總統首席新聞顧問威利·尼亞米特韋宣讀了首屆「南南人權論壇」《北京宣言》。他說,從自身發展到攜手合作,再到共同努力促進人權事業發展,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發揮著榜樣和引領作用。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常務副主任貢森看來,中國通過南南合作同發展中國家分享實現人民生存權和發展權的成功經驗,向發展中國家人民提供了一條不同於西方世界主張的人權發展道路。

  「中國積極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爭取公平的發展,讓各國都成為全球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公平分享發展權益。」貢森說。

  CEC諮詢公司總裁魏柳南說,廣大發展中國家要在人權領域加強合作,用實際行動來提高說服力和話語權。「此次論壇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希望論壇能夠持續發揮其影響力,讓中國同南南國家在人權合作領域不斷取得更大成果。」

  中國理念:共同發展的新路徑

  從幾十年來一直面臨嚴重電力短缺,到如今擁有富餘電力,德國媒體播發的相關報導,讓人們看到了「一帶一路」建設為巴基斯坦帶來的改變。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旗艦項目,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給巴基斯坦及周邊地區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出席此次論壇的巴基斯坦常駐聯合國日內瓦代表法魯克·阿米爾說,從「一帶一路」倡議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實現本國經濟增長到提出一系列舉措推動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合理,世界看到了中國在促進共同發展、保證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等方面所做出的切實努力。

  縱觀世界歷史,一個大國的崛起,為世界帶來的不僅僅是力量格局的變化,更引領著觀念風尚的更新。伴隨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不斷拓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和贊同,並從理念不斷轉化為行動。

  在為期兩天的論壇中,與會嘉賓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南南人權發展的新機遇」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交流。大家認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順應時代潮流,契合發展要求,體現了全新的人類社會價值追求,為解決包括人權治理在內的全球性問題指明了方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聯合國發展權目標一脈相承,這一理念應該得到進一步推動。」聯合國人權高專辦機制接觸司發展權處處長巴特額德納·阿尤什說。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和發展階段,人權不僅有發達國家的表述,還有發展中國家的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不同文化和國家間加強理解溝通、開展合作的機遇。」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教授安德烈·范·德·布拉克說。

  「我們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中共十九大報告,展示了世界最大執政黨的天下情懷。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時空維度對人類整體進行關懷,將『你』『我』變成『我們』,更加強調世界上每個國家和每個國家的人民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貢森說,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人類社會發展整體性和相互依存的角度思考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倡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人權治理體系,開拓了全球人權治理的新路徑。

相關焦點

  • 各界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黃鈺欽)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簡稱「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10日在北京舉行,多位政界學界人士在會上回顧宣言發表歷史,總結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成就,探討在新時代為世界人權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 中國人權事業生生不息_要聞_新聞_中國政府網
    中國人權事業生生不息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24 07:41 來源: 光明日報兩年多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中,本期行動計劃各項目標任務得到較好落實,大部分量化指標已完成一半甚至更高,反映了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平穩有序、生生不息的良好狀態。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汪習根認為,作為我國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呈現出諸多新亮點。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
  • 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70年白皮書(雙語全文)
    作為國際社會重要一員,新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堅持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全面參與全球人權治理,努力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進步。新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與當代中國發展進程相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自1949年以來,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
  • 世界人權日|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
    回顧今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疫情有關的人權問題發出的理性之聲,國際社會不但看到了中國在多項人權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更加理解了中國人權觀念和主張背後「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強支撐。今年4月9日,人權理事會與人權高專就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舉行非正式視頻對話會。這也是人權理事會首次討論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
    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人們不禁要問,「美式人權」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 "世界人權日"中國與世界人權體系銜接充分和緊密
    他指出,在過去很長時期內,中國為保護和促進人權做了很多事情,缺憾之處是沒有從人權角度思考和總結所做的工作,「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的最大進步,在於把作為現代文明的成果和各國追求的共同目標的人權,納入了黨和國家執政的主流理念,其影響已經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得到顯現。」
  •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通知,批准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等六家機構成為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由中宣部、教育部共建,旨在推進並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於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 法治、發展和人權——中國道路的三個基本維度
    以憲法為基礎,我國人權保障法律體系的建設已獲得長足進步。立法成就為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立法工作及其進展有一個明確的價值目標,或者說核心驅動,即尊重和保障人權。  2007年3月16日,歷經八次審議、社會廣泛參與制定的《物權法》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高票通過。這部法律直接涉及公民的財產權利,調整的對象是物權,保障的卻是人權。
  • 人權的普遍性與人權的特殊文化背景
    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常務理事,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馮卓然  [內容提要]  人權與文化傳統的關係是人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不僅同他們各自的特殊經歷相聯繫,也同他們所處的特殊環境相聯繫,還同他們在特殊經歷、特殊環境中的歷史創造活動相聯繫。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為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貢獻。中國是第一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獲批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前身為1987年成立的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律系權利研究所,秉承吉林大學權利研究30餘年的學術積澱、20餘年的培訓經驗和跨學科的研究風格,形成了「理論基礎深厚,工作與時俱進」「整合多方資源,蘊含強健能力」「立足學科交叉,結合理論實踐」「堅持全球視野,著眼中國問題」的優勢特色。
  • 加強團結合作 尊重保障人權——「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
    自5月上旬以來,由中國人權研究會指導、國內外多家人權研究機構主辦的「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國際視頻研討會陸續舉行。研討會目前已舉辦7場,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南非、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等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數百名專家參加。
  • 人權專家訪談:普及人權知識首先從公務員開始
    田丹:「人權」最早出現是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但丁,在他的《論世界帝國》裡面描繪了一個幸福的國家,人人都得到幸福,而這個國家的基礎就是人權。他第一次用人權這個概念。後來法國1789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把天賦人權寫進去了。天賦人權在當時資產階級向封建統治者要人權的時候,人權和神權對立,人權和君權對立,人權和貴族特權對立時,起了進步作用。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不得不站出來,共同針對當前臺灣的人權狀態進行聲討。然而,如今的他們卻被迫要揪心的問:今天的當權者究竟是人權的推手,還是殺手?這令人痛心的人權民主大倒退,孰令致之?曾幾何時,以「使通訊及傳播事業的管理能超然於政治力影響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圖為蔡英文與陳菊為「人權委員會」揭牌。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12月10日舉辦「人權阿普貴(Upgrade)」的活動,不僅有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
  • 澳人權問題專家:澳大利亞無權就人權問題指責中國
    參考消息網12月19日報導12月15日,澳大利亞政治評論家、人權問題專家克雷格·巴恩斯(Greg Barns)在香港《南華早報》發表《澳大利亞無權就人權問題指責中國》的文章。巴恩斯曾是澳大利亞權利組織負責人。文章指出,澳大利亞將自己描繪成「人性燈塔」是徹頭徹尾的虛偽行徑。為佐證觀點,文章列出三方面事實:一、澳大利亞政府在近海設置拘留場所。
  • 羅豪才:科技改變了地球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權狀況
    新華網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黃小希、趙超)第五屆北京人權論壇
  • 由《偽裝者》想到的「人權」問題
    明臺刺殺坐著明樓汽車的南田洋子是一個高潮。後來的死間計很彆扭,敵人拿不到假情報被騙騙前線就輸了嗎?好吧。然後非得用把自己人一個個打死演一場苦肉計來讓敵人採用這個假情報嗎?這是在撞大運。死間計變成了苦肉計,我一向以為苦肉計是最低下的計策。打死幾個自己的徒弟,敵人就相信了,這不是搞笑嘛。好吧。但是,明樓一次次扳回敗局,明誠一次次冷靜地執行,看上去確實挺帥的。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根據上述國際文書,我國也制定或修改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如《殘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禁止童工規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等等。這些國際文書和國內相應的法律法規共同形成了人權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