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偽裝者》想到的「人權」問題

2021-01-10 作家月下

《偽裝者》,因為有胡歌王凱靳東,所以才看這部電視劇。胡歌的明臺長得太漂亮但未免孩子氣,靳東的明樓運籌帷幄萬事冷靜顯得有些老謀深算,最喜歡的還是王凱的明誠,冷冷的酷酷的外表下一顆暖暖的心。三個男人一臺戲。

明臺刺殺坐著明樓汽車的南田洋子是一個高潮。後來的死間計很彆扭,敵人拿不到假情報被騙騙前線就輸了嗎?好吧。然後非得用把自己人一個個打死演一場苦肉計來讓敵人採用這個假情報嗎?這是在撞大運。

死間計變成了苦肉計,我一向以為苦肉計是最低下的計策。打死幾個自己的徒弟,敵人就相信了,這不是搞笑嘛。好吧。

但是,明樓一次次扳回敗局,明誠一次次冷靜地執行,看上去確實挺帥的。電視劇看著玩而已,何必較真。

可是一篇影視評論卻讓我想到了挺多。作者談論了細思極恐的集體主義對個人人權的剝奪。打著集體主義的名義掠奪個人的確是恐怖的,比如法西斯主義,比如《浪潮》。但是在戰爭中,特定環境下,特定身份下就會有特定的規則。郭騎雲、於曼麗既然選擇了特工這條路,就應該隨時準備赴死,郭騎雲在劇中自己也說過,我們只是小人物,墊腳石,隨時為了某某計劃犧牲,死間計劃執行前夕他還說你活著到了作戰區你那份密碼才是真的。顯然,他們並不抱怨自己作為計劃中的死棋被老師的苦肉計犧牲掉了。軍人當然講人權,但不講個人主義,他們必須是集體團結合作才能贏得戰爭。薩特說,你有選擇的自由。你可以當逃兵,可以開小差,可以自殺。但是他們選擇了戰鬥。所以他們不是被動犧牲,那篇評論的作者沒有認清這一點。(他應該是一個很有思想很有想法的人,但是卻沒有認清這一點。但是我們包括下面給他評價的人也有很多已經明白了他的本意集體主義對個人人權的剝奪是恐怖的是對的,只是他找錯了論據。在你想發表一種觀點的時候最好先限制好它的外延。還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看到下面那麼多短評欣慰,還有這麼多有想法的人)

在眾人被裹挾的時代,在個人主義沒有出路的時候,集體主義正是為了爭取個人人權才形成一個組織,集中的力量去爭取單個人的權利,只是,往往,它們忘了最初的目的,異化了,變成了人權的反面。

在戰爭中——想起某個人說起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他未必真的讀過戰爭與和平,只是喜歡人云亦云),他抓住了別人評這篇小說時說的「戰爭也不能剝奪為家庭幸福而逃避作戰責任」的權利振振有詞:不必為了大義為了戰爭犧牲家庭,小家是最重要的,不必為了什麼(愛情?)不要自己的家了。我們不提中國那句被叫濫了的口號「沒有國哪有家」,但是,要明白,那些反侵略的戰爭不是用集體犧牲個人,你是為了你自己的人權在戰鬥。

為了自己的家而逃避戰鬥,逃避犧牲,你說你為了你的家,那別人沒有家嗎?這是一種狡詐。這種人只想到自己的人權,而忽略了別人的人權,這是一種卑劣的自私。他們又要說了,尼採都說人就是自私的,人就是利己主義的,這就是人權的基礎。這是人權的基礎嗎?他們沒有讀懂尼採,他們在混淆自私的概念。尼採甚至沒來得及反駁就瘋了。好在後來弗洛姆作了詮釋:自私分為聰明的自私和愚蠢的自私。我不惜用理論的文字把這兩種自私嵌在新小說中。一種是為了自我完善,一種是要「偷」。(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小說大談哲學,有人詬病這一點,但是我喜歡)

這不是在爭取人權,這是掠奪。

薩特說《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這種人道主義,恰恰是說,不只是自己需要人權,也要照顧一下別人的人權。

這是一種文明。

在這裡,文明並不是異化,文明是尊重生命,野蠻也不代表原生態,野蠻是一種掠奪,獸性的回歸。

回頭說集體主義,當集體主義違背初衷,越來越僵化,失去了人的生命力,就變成一種死的規則,而文明是為了解放這些規則,是向原生態的過度。很多時候,規則(集體主義規則)同樣導致野蠻。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澳人權問題專家:澳大利亞無權就人權問題指責中國
    參考消息網12月19日報導12月15日,澳大利亞政治評論家、人權問題專家克雷格·巴恩斯(Greg Barns)在香港《南華早報》發表《澳大利亞無權就人權問題指責中國》的文章。巴恩斯曾是澳大利亞權利組織負責人。文章指出,澳大利亞將自己描繪成「人性燈塔」是徹頭徹尾的虛偽行徑。為佐證觀點,文章列出三方面事實:一、澳大利亞政府在近海設置拘留場所。
  • 世界人權日|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新華社日內瓦12月10日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年份,人們對人權這一概念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回顧今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疫情有關的人權問題發出的理性之聲,國際社會不但看到了中國在多項人權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更加理解了中國人權觀念和主張背後「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強支撐。今年4月9日,人權理事會與人權高專就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舉行非正式視頻對話會。這也是人權理事會首次討論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其中有兩場記者會特別值得關注,一個是由無國界人權觀察團主辦的「體檢當權者」,另一個是由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告別中天!訣別新聞自由」。這兩場記者會要對話的對象都是民進黨當局。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圖為蔡英文與陳菊為「人權委員會」揭牌。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12月10日舉辦「人權阿普貴(Upgrade)」的活動,不僅有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
  • 植物界裡的偽裝者、海王,《植物戰爭》中的恩怨情仇
    《植物戰爭》是由德國生物學博士埃瓦爾德·韋伯所寫的科普書籍,旨在通過25種另類植物的演化奇蹟,向大眾普及生態聯繫規律。書中的插畫,由作者的朋友麗塔·米爾豪爾繪製,精美而不失真,大方而不失娟秀。在文字與插畫之間,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植物界秘史,包括「偽裝者」「海王」「奶油小生」這些頗具現代氣息的代號,讓我們一起看看它們的恩怨情仇。
  • 人權專家訪談:普及人權知識首先從公務員開始
    各地高考分數線不統一帶來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家注意了。正在解決。  人權中的名譽權、著作權、財產權不因為生命消失而消失,這些權利人死後仍然有。  「女體盛」不僅是道德問題、風氣問題,而且損害了婦女的人格尊嚴權,是對女性的侮辱。    1. 中國公民在境外遭綁架,人身自由喪失了,生命權也受到威脅,這當然是一個人權問題。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
  • 人權的普遍性與人權的特殊文化背景
    這種情況說明,人權的普遍性表現為人權的多樣性,表現為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權模式的多樣性、特殊性和差異性.不懂得這個道理,打著人權旗號企圖把某個國家的人權觀念、人權模式,作為普遍的人權標準、人權模式,依杖自己的經濟、政治、軍事力量,強加給其他國家和民族,那麼,它必然成為國際人權事業的對立面,到處碰壁、。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
    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人們不禁要問,「美式人權」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 印度發現新型毒蛇品種,自然界最完美的偽裝者!
    印度發現新型毒蛇品種,自然界最完美的偽裝者!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歡迎大家又來到近日的小課堂,首先先問一下小夥伴們,提到印度你會首先想到什麼呢?除了印度神油,小編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印度人邊吹笛子眼鏡蛇就跳舞的場景,印度似乎總和蛇有著某種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最近又在印度發現了一種新型毒蛇:Arunachal pit viper,拉丁學名為Trimeresurus arunachalensis。
  • 【自然友人帳】之偽裝者系列——蓑蛾
    三年前,一部《偽裝者》突然火起來,在它出現前,已經好些年沒有出現如此火的諜戰劇了。
  •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獲批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前身為1987年成立的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律系權利研究所,秉承吉林大學權利研究30餘年的學術積澱、20餘年的培訓經驗和跨學科的研究風格,形成了「理論基礎深厚,工作與時俱進」「整合多方資源,蘊含強健能力」「立足學科交叉,結合理論實踐」「堅持全球視野,著眼中國問題」的優勢特色。
  • 盤點鳥類中的「偽裝者」,外形酷似貓頭鷹,毛色能隨季節變化!
    比如變色龍,它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身體的顏色,在鳥類中其實也有這樣的「偽裝者」。第1種是菸灰悲雀它們生活在南美洲,因為羽毛的顏色是菸灰色因此得名,但幼鳥的羽毛卻是鮮明的橙色,在自然界中是非常吸引天敵注意的,因此隨著自然界的不斷演變,它們為了更好的生存,改變了羽毛的顏色。也有科學家認為,幼鳥之所以羽毛顏色鮮豔,是為了矇騙敵人。
  • 加強團結合作 尊重保障人權——「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
    自5月上旬以來,由中國人權研究會指導、國內外多家人權研究機構主辦的「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國際視頻研討會陸續舉行。研討會目前已舉辦7場,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南非、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等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數百名專家參加。
  • "世界人權日"中國與世界人權體系銜接充分和緊密
    1950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12月10日定為「世界人權日」,以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通過首份人權領域的專門宣言性文書《世界人權宣言》。董雲虎說,宣言表達的人權理念,宣示了所有國家、所有人民都要努力追求的目標,為推動世界人權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人權理念深入人心,使人權概念更為豐富。
  • 各界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維度一:國際人權發展分水嶺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頒布《世界人權宣言》。作為國際社會第一份普遍性的人權文件,該宣言的頒布為後續多項國際人權法律文件出臺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黃孟復表示,宣言作為第一個系統提出尊重和保護人權的國際文書,反映了世界人民根除戰爭、維護和平、促進發展、保護人權的強烈願望和迫切要求,為推動國際人權實踐和全球人權治理奠定了基礎,對維護、改善和發展世界各國的人權狀況發揮了積極作用。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人權通常採取國際條約、習慣法、一般原則和國際法的其它淵源,由法律加以明文規定和保證。國際人權法為締約國設定相應的義務,以促進和保護人權以及個人或群體的基本自由。對個人來說,人權既是權利,也包含義務成分[4]。第二,我國已經建構了自己的人權框架。人權框架由國際公約和國內相應的法律法規組成。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貧困是影響人權實現的最大障礙,免於貧困為人類社會所孜孜不懈追求。中國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基本標誌。按照2010年的貧困標準,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7.7億人減少至2019年的551萬人,巨大的減貧成就為實現人權創造了重要基礎條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權,而且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實現。
  • 張曉玲 楊聖坤: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原標題: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的「加強人權司法保障」,為人權司法保障工作做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意義重大,令人振奮。
  •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通知,批准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等六家機構成為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由中宣部、教育部共建,旨在推進並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於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