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團結合作 尊重保障人權——「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

2021-01-09 天眼新聞

自5月上旬以來,由中國人權研究會指導、國內外多家人權研究機構主辦的「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國際視頻研討會陸續舉行。研討會目前已舉辦7場,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南非、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等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數百名專家參加。與會專家就疫情防控中的生命權保障、特定群體權利保障、中西方人權觀比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國際合作等議題展開討論。專家們積極肯定中國政府堅持生命至上、推動國際抗疫合作的經驗和做法,提出國際社會應加強團結,共同應對疫情挑戰,反對將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籤化。  「中國採取一切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權、健康權,彰顯了對生命價值的尊重」  生命權是最基本的人權。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規定,人人享有生命權,國家有義務採取積極措施保障生命權。與會專家表示,疫情面前堅持生命至上是各國政府應有的立場。  「生命權是享有其他人權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件,疫情防控阻擊戰也是一場『人權保衛戰』。」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指出,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堅持生命高於一切,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凝聚抗擊疫情的磅礴偉力,推動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國採取一切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權、健康權,彰顯了對生命價值的尊重。」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韓大元表示,當前人類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史無前例的挑戰,各國政府為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採取了各種措施。我們應當從人權保障的角度在自由和秩序、生命權和其他權利之間尋求平衡,共同推進人權保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列舉了中國抗擊疫情過程中採取的人權保障舉措,強調中國政府竭力平等保障每個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切實保障工作權、知情權等各項權利。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萬洪向與會者分享了武漢協調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保障殘疾人等群體生命健康權的具體做法。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院教授斯特凡·科裡奧特在介紹德國疫情防控經驗時表示,生命具有至高價值,疫情防控期間要採取措施防止民眾受到感染,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個人自由受到限制。需要努力在自由和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  與會專家強調要關注在疫情防控中處於弱勢地位的群體。挪威奧斯陸城市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魯尼·哈佛森指出,疫情給各類社會成員帶來的影響不同,需要對特定群體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愛和社會幹預。英國利茲大學法學院教授傑拉德·奎因認為,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值得思考的是,該如何更好地保障老年人、殘疾人平等獲得醫療服務和其他服務的權利。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傅華伶表示,社會組織、志願者、商業機構都為抗擊疫情貢獻了獨特的力量,應重視社會參與對於保護特定群體基本權利的作用。  「任何仇外情緒和虛假信息的傳播都會為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提供藉口」  平等與不歧視原則是國際人權法的核心準則,得到《世界人權宣言》等一系列國際人權文書確認。個別國家的一些政客、媒體將新冠病毒與特定族群或地域聯繫起來,煽動種族歧視,破壞了國際社會團結抗疫的共同努力。與會專家紛紛對此表示強烈批評,反對將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籤化,呼籲共同抵制歧視言行。  聯合國當代形式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不容忍行為問題特別報告員滕達伊·阿丘梅指出,抗擊疫情期間,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在一些國家達到令人震驚的程度。公眾人物和政治家在促進種族平等和非種族歧視原則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一些政客將新冠病毒與族群或地域相關聯,助長了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她呼籲,各國應致力於實現種族平等和非歧視。國際社會在團結合作抗疫之際,要確保所有工作有助於促進人民健康和福祉,包括避免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  「任何仇外情緒和虛假信息的傳播都會為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提供藉口,最終會殃及人類自身。」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駐幾內亞代表帕特裡斯·瓦哈德等官員在聯合發言中警告。  「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為維護國際公共衛生安全、保障世界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理應得到國際社會的輿論支持。」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毛俊響表示,各種針對疫情的歧視言論,是打著言論自由旗號的種族歧視、國籍歧視。政治人物和媒體應樹立高度社會責任感,避免散布種族主義、仇外心理等不利於國際抗疫合作的言論。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中心主任湯姆·茨瓦特和阿姆斯特丹大學學者亞歷山大·諾普斯,從法理和司法角度深入分析指出,美國一些地方對中國發起的所謂「追責」濫訴根本不具有勝訴的可能。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為促進國際衛生合作發揮更大作用」  目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與會專家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團結合作,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定踐行多邊主義,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抗疫合作中發揮領導作用。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志鵬認為,共抗疫情凸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性,國際社會應在信息協同、管控協同、科技協同、理念協同方面加強合作。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弗洛朗斯分享了歐洲理事會在疫情防控中的相關做法,並對中國政府努力與國際社會合作抗擊疫情的做法表示讚賞。帕特裡斯·瓦哈德等聯合國官員指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是捍衛人類發展權的機會。應當以此為契機,堅持以人為本的國際合作,在維護多邊主義中實現人類團結。  「不能將新冠肺炎疫情當作政治博弈的工具。」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勞倫斯·戈斯廷表示,國際社會各方應當相互尊重、相互配合,讓世界衛生組織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應當尊重資源分配正義和法治原則,讓疫苗、藥物公平惠及所有人。  「面對疫情,沒有任何國家能獨善其身。國際社會應在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領導下,合作應對共同挑戰。」巴基斯坦參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穆沙希德·賽義德表示,任何試圖指責或妖魔化其他國家、團體的行為都是錯誤的,這些源於偏執和種族歧視的行為不會被接受。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弗吉亞·娜吉亞·樓恩表示,中國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積極推動國際抗疫合作,提倡共同完善全球治理。「加強團結合作對阻斷疫情傳播具有重要作用。中國重視通過多邊平臺增進國際抗疫合作的做法具有重要示範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為促進國際衛生合作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  新華社

編輯 程星

編審 李劼

相關焦點

  • 張曉玲 楊聖坤: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原標題: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的「加強人權司法保障」,為人權司法保障工作做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意義重大,令人振奮。
  • 刑訴改革: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
    這部法典是三大訴訟法中頒布最早的一部法典,結束了刑事訴訟無法可依的格局,確立了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標誌著我國開始通過正當程序懲罰犯罪和保障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為保障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實施,中共中央於1979年9月9日頒布了「64號文件」,明確絕不允許有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殊公民,絕不允許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  第二次是1996年的刑事訴訟法修改。
  • 媒體盤點刑訴法修正十大亮點:尊重和保障人權
    「你確定會把『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去嗎?」《紐約時報》的女記者盯著陳光中問道。  「我確定。」這位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回答道。  「真的能確定?」女記者又讓翻譯問了一遍。  陳光中笑道:「我真的能確定。」  這一幕就發生在2012年全國政協會議開幕的前一天。
  • 標註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寫在首屆「南南人權論壇...
    、孫奕、丁小溪  「南南國家之間應以同舟共濟、權責共擔、互相幫助、合作共贏的精神,堅持以團結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努力實現更加充分的人權保障。」  近年來,中國還宣布了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等舉措。  首屆「南南人權論壇」的舉辦,將南南合作推向新境界。在南南合作的框架內探討人權發展,交流有利於保障人權的技術、方法和經驗,順應世界潮流,契合發展要求,對於深化和拓展南南合作,促進發展中國家人權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中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不斷加強人權法治建設,構建起了較為完備的人權法律體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為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貢獻。中國是第一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 各界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黃孟復表示,宣言作為第一個系統提出尊重和保護人權的國際文書,反映了世界人民根除戰爭、維護和平、促進發展、保護人權的強烈願望和迫切要求,為推動國際人權實踐和全球人權治理奠定了基礎,對維護、改善和發展世界各國的人權狀況發揮了積極作用。
  • 人權專家訪談:普及人權知識首先從公務員開始
    1923年二七大罷工提出要爭自由爭人權,抗日戰爭前夕中國共產黨提出八一宣言,最後的口號是「為人權自由而戰」,我們在解放區也通過了很多人權公約,抗日時期根據地和解放戰爭時期都有。解放以後由於受左的影響,很長時間把人權作為資產階級口號,人們就沒有從權利保障這個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結果發生了一系列的侵犯人權行為。當我們把人權旗幟舉起來,用人權口號啟發人民群眾覺悟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
  • 世界人權日|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新華社日內瓦12月10日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年份,人們對人權這一概念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回顧今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疫情有關的人權問題發出的理性之聲,國際社會不但看到了中國在多項人權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更加理解了中國人權觀念和主張背後「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強支撐。今年4月9日,人權理事會與人權高專就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舉行非正式視頻對話會。這也是人權理事會首次討論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
  • 人權的普遍性與人權的特殊文化背景
    承認不同國家或民族文化傳統的特殊性,尊重世界各國或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是現代文明和人權的基本標誌之一。保存和發揚世界各國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並且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平等交流,嚴等合作,才能促進國際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也是我們維護和促進國際人權事業應盡的責任。  人權是一個歷史範疇,是人們的社會性權利。人權的內容和形式以及人權的實現狀況,歸根到底要受到社會關係及其歷史發展的制約。
  • 法治、發展和人權——中國道路的三個基本維度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中國法律就是以人為本、關注人權的。  1954年,中國的首部憲法專門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1982年,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再次專章規定公民基本權利,並將其列在總綱之後的第一個章節,以突出其優先地位。2004年3月14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新的憲法修正案獲得通過,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明確寫入憲法,法學界稱為「人權入憲」。
  • 中國人權事業生生不息_要聞_新聞_中國政府網
    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新時期的特點,深入貫徹了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中有關人權保障的精神。第二,保障範圍更加廣泛,提出的要求更具體。第三,加強人權保障重點領域的立法,尤其社會保障、養老保險、就業等民生方面的立法,且實施步驟更加務實有效。他認為,以法治政府建設、司法改革來促進人權保障也是本期人權行動計劃的重要變化。
  • ...敦促會員國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與團結互助應對新冠疫情。據美聯社...
    聯合國大會通過新冠疫情決議:169國贊同,美國反對;當地時間9月1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敦促會員國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與團結互助應對新冠疫情。據美聯社報導,這項決議得到了193個國家中169個國家的壓倒性多數通過,僅有美國和以色列投出了反對票。
  • "世界人權日"中國與世界人權體系銜接充分和緊密
    1950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12月10日定為「世界人權日」,以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通過首份人權領域的專門宣言性文書《世界人權宣言》。董雲虎說,宣言表達的人權理念,宣示了所有國家、所有人民都要努力追求的目標,為推動世界人權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人權理念深入人心,使人權概念更為豐富。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
  • 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70年白皮書(雙語全文)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Special Groups六、不斷加強人權法治保障VI. Strengthening the Rule of Law for Human Rights七、全面參與全球人權治理VII.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
    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人們不禁要問,「美式人權」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 重大疫情期間公民權利保障的立法完善
    很好地解決了患病人員和其家屬的後顧之憂,對於疫情防控取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除了患者,一線工作人員,尤其是醫護人員的生命健康也是需重點保障的權利。國家和地方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針對保障一線醫護人員權利均出臺了多項措施,如國家財政部、國家衛建委出臺政策對參加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給予臨時性工作補助;廣東省省總工會設立幫扶關愛疫情防控一線醫務人員專項資金等。這些舉措從側面體現了國家對一線醫護人員生命健康的重視。
  • 羅豪才:科技改變了地球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權狀況
    新華網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黃小希、趙超)第五屆北京人權論壇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不得不站出來,共同針對當前臺灣的人權狀態進行聲討。然而,如今的他們卻被迫要揪心的問:今天的當權者究竟是人權的推手,還是殺手?這令人痛心的人權民主大倒退,孰令致之?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圖為蔡英文與陳菊為「人權委員會」揭牌。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12月10日舉辦「人權阿普貴(Upgrade)」的活動,不僅有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