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2021-01-09 湖南24小時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通知,批准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等六家機構成為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由中宣部、教育部共建,旨在推進並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於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前身為2004年成立的中南大學司法與人權研究所,2017年10月更為現名。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9人,來自多個學科的兼職研究人員32人。中心致力於以學科交叉推動特色領域人權研究,整合校內法學、社會學、倫理學、文學、新聞傳播學、醫學、護理學、教育學等學科資源開展交叉研究,逐步形成了衛生法與健康權、文化法與文化權利、教育法與受教育權利、國際人權機制與人權話語傳播等特色方向。2004年以來,獲人權領域國家級項目54項,其中重大項目3項、重點項目5項。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內外權威期刊和報紙發表人權領域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20餘部。2019年12月19日,中心入選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和南京大學中國智庫與評價中心「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

在學校大力支持下,中心近年來在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流方面取得豐碩成果。自成立以來,有近100名碩博士畢業生、博士後撰寫的學位論文或出站報告涉及人權領域;招收來華博士和碩士留學生近40人;指導本科生獲得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2019)、湖南省第十三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2019)、國際刑事法院(ICC)模擬法庭競賽中文賽決賽冠軍(2019,荷蘭海牙國際刑事法院)、傑賽普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一等獎(2019)等多項國際國內學科競賽榮譽。中心多次舉辦有影響力的國際會議,對外詮釋中國人權理念;中心成員積極參與國家人權外宣工作,多次作為中國人權專家代表團成員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並做大會發言,發出「中國聲音」;先後承擔或參加多份國家重要人權文獻的起草、修改與統稿工作;中心活動或研究觀點多次被等主流媒體報導。

【來源:中南大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獲批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關於成立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的通知,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順利入選,這充分肯定了吉林大學在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積累和成果,表明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在工作和發展上步入了新的階段。
  • 重磅,又一批新基地名單公布,本次僅有華科、吉大等六所高校入圍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自2011年設立,該基地的設立旨在推進並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於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教育部和中宣部近日公布了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名單——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西北政法大學、中南大學、東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這六所高校入選。
  • 中國人權事業生生不息_要聞_新聞_中國政府網
    兩年多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中,本期行動計劃各項目標任務得到較好落實,大部分量化指標已完成一半甚至更高,反映了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平穩有序、生生不息的良好狀態。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汪習根認為,作為我國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呈現出諸多新亮點。
  • 交叉學科建設的「中南法學院」模式 ——專訪中南大學法學院院長...
    在總結中南大學法學院快速發展的原因時,該院院長許中緣說。中南大學是一所工科、醫科具備較強實力的綜合性大學。依託學校傳統學科優勢,中南大學法學院確立了以交叉學科建設為主的發展戰略,在衛生法學、人權法學、文化法學、教育法學、智慧財產權法學等交叉學科建設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 加強團結合作 尊重保障人權——「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
    自5月上旬以來,由中國人權研究會指導、國內外多家人權研究機構主辦的「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國際視頻研討會陸續舉行。研討會目前已舉辦7場,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南非、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等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數百名專家參加。
  • 西南政法大學:喜訊!
    我校「人權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院」「中國東協法律研究中心」入選新型重點智庫名單,「中國特色金融法治智庫」入選新型培育智庫名單。據悉,此次首批重慶市新型智庫共22個,其中重點智庫11個、培育智庫11個。
  • 人權的普遍性與人權的特殊文化背景
    近年來,人們不僅對人權與社會的政治關係廣為關注,而且對人權與社會的經濟關係以及文化背景的關係的研究,也開始重視起來。這種研究,必將促進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  一、價值觀是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  人權與文化傳統的關係是人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人權的內容、形式及實現,既要受到文化傳統的制約,又要通過文化特點來體現。所以,研究人權與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傳統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
  • 人權專家訪談:普及人權知識首先從公務員開始
    第一個知道什麼是人權;第二個知道尊重群眾的人權;第三個知道維護自己的人權。這兩種人權教育現在都要加強,但是更重要的是對公務員的人權教育。  政府沒有權利進行強行拆遷。因為拆遷者可能是政府或與其相關單位,而拆遷者和被拆遷者權利是平等的,如果人家不拆遷只有把他告到法院,法院判決之後才能採取強制措施。強制拆遷必須通過法律程序。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
    奉勸美國當局收起傲慢與偏見,切實正視、檢視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停止打著人權的幌子在世界上招搖生事,停止製造人權災難的霸權行徑,補上正確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的必修課當美方一些人對他國人權事務指指點點時,人們不禁要問,「美式人權」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 標註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寫在首屆「南南人權論壇...
    、孫奕、丁小溪  「南南國家之間應以同舟共濟、權責共擔、互相幫助、合作共贏的精神,堅持以團結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努力實現更加充分的人權保障。」  農村貧困人口越來越少,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百姓錢袋子越來越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300多元;人民安全感不斷提升,法律法規持續完善構築起權利保障的堅實屏障;環保督查越來越嚴,生態保護力度空前……  「五年來,中國在經濟、社會、法治、文化、生態、教育等各個領域實現快速發展,顯示了中共領導人在推動人權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高超的執政能力。」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本文筆者試圖探討人權框架背後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實踐,以及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關普及人權教育及傳播的建議。筆者曾參與了90年代由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組織的《兒童權利公約》的媒體培訓活動,當時我們面臨著一個極大的質疑是:「打孩子是一種教育過程,這是中國國情,你們不要用美國的標準來要求我們……」我們知道,美國是極少數沒有批准兒童權利公約的國家之一,而中國政府恰恰參加了《兒童權利公約》的起草工作。對外傳播人權,我們則面臨著冷戰思維模式、以及對中國發展存有刻板印象的挑戰。
  • 59所本科院校入選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近日,教育部官方網站發布《教育部關於公布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的通知》,公布了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此次共有1095所學校入選,其中,本科院校59所。據悉,國防教育特色學校遴選,旨在推進學校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學校國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推動學校創造性地開展國防教育,鼓勵創新發展,探索典型經驗,突出區域特色,發揮特色學校在學校國防教育中的示範作用;加快國防教育與學校教育教學融合,形成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和教學方法;引導學校加強國防教育,帶動各地全面提升學校國防教育工作水平;對經遴選認定的學校,由教育部命名為「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 講座回顧丨儒家如何認可人權與動物權
    2020年11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日知」系列講座第十九期在國學館122舉行,同時於騰訊會議平臺線上直播。講座題目為《儒家如何認可人權與動物權——一個羅爾斯式的路徑》。本場講座由復旦大學哲學院白彤東教授主講,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湯元宋老師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溫海明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宋洪兵教授評論。
  • 四川大學全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實踐教學與研究中心落戶武侯區
    四川大學全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實踐教學與研究中心落戶武侯區 時間:2017-10-19 15:22:39 來源:中國網 編輯:諸澤海
  • 世界人權日|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新華社日內瓦12月10日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年份,人們對人權這一概念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回顧今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疫情有關的人權問題發出的理性之聲,國際社會不但看到了中國在多項人權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更加理解了中國人權觀念和主張背後「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強支撐。今年4月9日,人權理事會與人權高專就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舉行非正式視頻對話會。這也是人權理事會首次討論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其中有兩場記者會特別值得關注,一個是由無國界人權觀察團主辦的「體檢當權者」,另一個是由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告別中天!訣別新聞自由」。這兩場記者會要對話的對象都是民進黨當局。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圖為蔡英文與陳菊為「人權委員會」揭牌。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12月10日舉辦「人權阿普貴(Upgrade)」的活動,不僅有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
  • 各界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簡稱「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10日在北京舉行,多位政界學界人士在會上回顧宣言發表歷史,總結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成就,探討在新時代為世界人權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維度一:國際人權發展分水嶺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頒布《世界人權宣言》。作為國際社會第一份普遍性的人權文件,該宣言的頒布為後續多項國際人權法律文件出臺奠定了堅實基礎。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而1978年人均國民總收入只有200美元。2019年,我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8.2%,比1978年降低35.7個百分點。貧困是影響人權實現的最大障礙,免於貧困為人類社會所孜孜不懈追求。中國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基本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