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黨中央的這份未來法治中國建設路線圖,法學大咖怎麼看?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 題:關於黨中央的這份未來法治中國建設路線圖,法學大咖怎麼看?

新華社記者白陽

最近,法治領域發布了一份重磅文件。

中共中央日前印發《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對新時代如何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系統部署。這是「十四五」時期統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也是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件。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黨中央就法治中國建設作出專門規劃,背後有何深意?規劃中有哪些亮點?今後應該在哪些領域發力?多位法學大咖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法治中國建設專門規劃

「由黨中央直接制定並實施法治中國建設規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在黨和國家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建淼說。

胡建淼表示,規劃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建設實踐和成就,進一步落實了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法治中國建設目標,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實踐中的轉化和體現。「要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基本形成這一總體目標,就應當按照規劃的要求和部署,分步有序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這一系統工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所長莫紀宏表示,規劃的出臺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成果,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新篇章。

他認為,在現階段,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不斷加強黨的領導,注重發揮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法治中國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規劃體現問題導向、回應群眾需求

規劃明確,聚焦黨中央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和法治建設薄弱環節,著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切實增強法治中國建設的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

專家普遍認為,規划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性,體現了對群眾需求的回應。

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表示,規劃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針對近年來社會普遍關注的合憲性審查工作、涉外法治工作、區域協調發展法律問題、失信懲戒與社會信用立法問題、暴力傷害醫務人員問題等,均提出了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法治化治理措施和相應的建設目標。

此外,規劃還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法治建設預期性指標體系。比如,要求「國務院部門權責清單于2022年上半年前編制完成並公布」「2022年年底前建成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或涉及國家秘密等外,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納入平臺辦理,全面實現『一網通辦』」「2022年年底前實現訴訟服務就近能辦、同城通辦、異地可辦」等。

「這些目標體系如同『指揮棒』,將引導法治中國建設實踐,夯實法治中國建設基礎,推動法治中國建設任務如期完成。」付子堂說。

落實規劃應該怎麼做?

時不我待。「十四五」期間,我們應該如何貫徹落實規劃要求,從而更好地適應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

「從現在開始到2025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初步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初見成效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努力實現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完備、政府治理體系日益健全、司法權運行機制更加科學有效、法治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內法規體系更加完善。」胡建淼說。

莫紀宏認為,要深入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比如,大力推行清單制度並實行動態管理,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以及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完善智慧財產權、金融、海事等專門法院建設。

此外,還要切實加強對立法、執法、司法工作的監督。莫紀宏建議,健全政治督察、綜治督導、執法監督、紀律作風督查巡查等制度機制;加大對行政違法行為的糾錯力度,提升行政複議工作的效率;完善刑事立案監督和偵查監督工作機制,建立重大案件偵查終結前對訊問合法性進行核查制度,完善司法人員懲戒制度等。

相關焦點

  •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時間表」、「路線圖」_新聞中心...
    新年伊始,《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與《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和《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一起,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展總藍圖,描繪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間表」、「路線圖」,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的行動綱領
  • 「公司法重大修訂與商事法治現代化」研討會暨中國法學會商法學...
    500多名專家學者、實務界代表齊聚鷺島,共同探討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帶來的商事法治命題。   10月31日上午八點,開幕式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酒店舉行。廈門大學校黨委書記張彥,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法學會會長羅東川,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鳴起,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宋方青分别致辭。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慈蘊主持開幕式。
  • 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由黨中央直接制定並實施「法治中國建設規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在黨和國家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一、《規劃》是統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取得重大進展。
  • 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二○二○年年會在南昌舉行
    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學》總編輯張新寶作年度報告;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法學》副總編輯王莉萍作了有關審議研究會章程修改草案的報告以及關於研究會明年換屆的說明,並宣讀了中國法學會黨組關於副會長人事變動的批覆,大會對研究會章程修改等事項進行了表決,各項表決均全票通過。
  • 司法部關於發布《2020年度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課題指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公告第 4 號關於發布《2020年度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課題指引》及受理課題申報的公告根據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管理辦法(試行)》 〔司發通
  • 「理通三迤」奮力開啟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建設新徵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將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開創了全面依法治國新局面,為在新的起點上建設法治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 2020年全國法學教育年度新聞正式揭曉
    2020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該中心是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成立的第一家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是國內經黨中央批准首批10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機構」中第一個成立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的單位。
  • 李建國:制定監察法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決策...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3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監察法草案的說明,聽取國務院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表決大會關於設立十三屆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的決定草案,表決大會關於十三屆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委員人選的表決辦法草案,表決十三屆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 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及六安市...
    2017年10月,市委市政府印發《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方案》,對《綱要》中提出的各項任務進一步細化。為確保《綱要》各項任務在我市得到有效落實,今年以來,市委依法治市委員會辦公室召開了工作推進會,圍繞《綱要》中所列8大類152項具體任務組織開展了全面自查工作。通過自查,總體情況是:我市各級各部門在推動《綱要》落實上,思想重視,制度完善,推動工作落實措施有力,各項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效。
  • 法學界探討中國法學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三、對於法治建設或者法學理論有重要意義;四、是真問題而非偽問題。法學的學術研究固然不能迴避政治,但也不能囿於政治話語,應保持基本的學術立場,反思、研判和分析當下法治建設的中國問題。這不僅是繁榮法學研究的需要,也是為國家法治建設戰略提供理論資源的需要。  二是西方理論中國化。近代民主和法治都源於西方,因此,我們離不開西方的理論資源和實踐經驗。然而,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世界也正從根本上變得更加現代化和更少西方化。
  •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2019年10月23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成龍 字號 內容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的認識
  •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我們黨歷來重視法治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並將其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進行研究,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馬民虎:國家網絡空間「法治路線圖」需處理好的五大矛盾
    剛剛召開的四中全會,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全黨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審時度勢、居安思危,既要有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改革發展的戰略定力,又要敏銳把握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以釘釘子精神,繼續做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工作。為此,我們必須梳理國家網絡空間立法需要處理好的主要矛盾,並具體化、路徑化網絡空間「法治路線圖」。
  • 新時代法學期刊創新發展研討會在武漢大學舉行
    他期待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宣傳貫徹要基於權威的解讀和準確的理解,期待法學編輯能進一步提升理論水平以避免工作失誤,期待法學期刊上發表的有關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成果能促進中國的法治建設。王人博發言的主題是法學研究應當重視中國知識和中國價值。首先,要注重理解「中國法治思想」的特定意涵。
  • 打通科學法學之隔閡 開啟環境法學新思維
    為環境法學理論體系建設   貢獻力量   楊朝霞2009年從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畢業後進入北京林業大學,受人文學院生態文明研究團隊的影響,開始關注生態文明以及環境、資源、生態的辨析等基礎性的理論問題。   什麼是生態文明?
  • 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含義
    今天,一份被稱為「中國到2050年的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報告——《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在北京舉行了隆重而簡單的發布儀式。路線圖的繪製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國傑院士形象地解釋了「路線圖」的含義:這份「路線圖」不像航海員拿著的精確航海地圖,它只是對大方向的判斷。路線圖的研究就是在仰望未來科學的星空。
  • 王其江副會長出席法治研究所年度工作會議
    2021年1月4日,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召開年度工作會議,總結2020年工作,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王其江出席並講話。法治研究所各部室主要負責人和部分研究人員出席會議。法治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所長尹寶虎匯報了2020年法治研究所完成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和2021年擬開展的重點工作任務。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命題的理論演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命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命題的邏輯延伸和具體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命題經歷了問題醞釀、確立方向、內容突破、命題提出和理論成熟等歷史階段。
  • 應松年:關於行政法總則的期望與構想 | 行政法學研究202101
    【作者】應松年(中國政法大學)  【來源】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行政法學研究》2021年第1期「行政法總則」專欄(文末附本期期刊目錄)。因篇幅較長,已略去原文注釋。  內容提要:制定行政法總則對於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 莫於川:法治政府建設的理念與品格——學習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
    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指引下形成特殊的4+1體系,做到「兩個堅持」,實現新的16字方針,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在深入轉型發展時期的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要堅持五項重要原則,如此方能更自覺地堅持依法治國,更紮實地推進依法治國,向著建設法治中國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