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既不能走歷史上有些朝代文盛武衰、國富兵弱的老路,也不能走當今世界有些國家窮兵黷武、搞軍備競賽拖垮國家的邪路
有人用「犁」和「劍」來比喻國家發展和國防建設,那麼,在當下,「犁」和「劍」應該是什麼關係呢?
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清晰答案。習近平主席日前在出席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重點就實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問題作了系統闡述,吹響了軍民融合向深度、廣度發展的時代號角。
軍民融合發展,是興國之舉、強軍之策,是實現富國強軍的戰略抉擇。「犁」不行,就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劍」不利,就有亡國滅種的危險。歷史反覆證明,「犁」和「劍」的關係處理不好,國家就會走彎路、吃苦頭。我們既不能走歷史上有些朝代文盛武衰、國富兵弱的老路,也不能走當今世界有些國家窮兵黷武、搞軍備競賽拖垮國家的邪路。
市場經濟的「天性」、信息技術的「天性」和信息化戰爭的「天性」,都要求軍民融合。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軍民融合發展道路。軍民融合,好比一場化學變化,可以使經濟和國防雙贏,魚和熊掌兼得。比如,大型民用船隻在設計時兼顧戰時裝載坦克的需要,高速公路在修建時就預設飛機跑道,軍隊的醫院、機場、港口可以「姓軍為民、利軍便民」等,產生了一加一大於二的倍增效應。
與一般消耗性開支不同,國防建設具有「溢出效應」。據有關機構統計,在國防科技開發方面投入1美元,技術轉為民用後就可以帶動GDP增加8美元。在我國,如果沒有當年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就不會有秦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的併網發電;如果沒有載人航天工程的上馬,就不會有數以千億元計的產業拉動效應。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軍民融合的形式、範圍、層次上還有很大差距。有的科研成果雖然很適合軍事需要,但由於資源不共享,「藏在深閨無人知」。有的部隊在抗震救災時,所需物資當地企業就能生產,因為信息不靈通,「守著糧倉去找糧」,從軍用倉庫千裡大調撥。有的地級市已有軍用機場,略加改造便可軍民兩用,卻要單獨上馬,結果客流量少,運行成本高,造成資源浪費。
制約軍民融合腳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頂層設計不到位、法規政策不健全等,但思想觀念的禁錮是最大的障礙。有的存在本位主義觀念「不願融」,「共享別人的資源可以、分享自己的資源不行」「只願意融別人、不願意被別人融」;有的缺乏全局觀念「不真融」,一切以利益為取捨,「大利大幹、小利小幹、無利不幹」;有的思想陳舊「不會融」,走不出自成體系、自我發展、自我保障誤區;還有的瞻前顧後「不敢融」,怕承擔風險,怕砸了「牌子」,怕出現洩密,在軍民融合上前怕狼後怕虎,邁不開步子。
國防不等於「軍防」,國富不等於軍強。「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越是「受益而不覺」,我們越需要警醒。軍地雙方應強化大局意識,破除私心雜念,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自覺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去謀劃和推動融合。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軍民融合,已成為時代潮流和國家戰略。只要我們能夠戰勝融合路上的艱和險,把握屬於我們的時和勢,就一定能夠結束「犁」與「劍」之間的「天塹」,走活走好推動軍民融合發展這盤棋。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1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