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支有著不同經歷、不同傳統的部隊,合編組成某飛彈旅,6年間成功發射數十枚新型飛彈。他們用實踐回答一道考題——
■本報特約記者 李永飛 通訊員 劉 亞
單位沿革:一支是從抗戰烽火中走來的英雄之師,一支是執掌新型飛彈武器的新銳部隊,2010年,兩支部隊合編組成某飛彈旅。合編當年執行發射任務,次年形成作戰能力,第3年擔負某值班任務,成功發射數十枚新型飛彈。
南國春早。火箭軍某飛彈旅一場信息化條件下的夜間對抗演練從子夜時分一直鏖戰到晨曦初現。演練結束,官兵戰袍未脫即開起檢討式總結會,剛剛還在演兵場上「打紅了眼」的對手,這會兒卻在一起查找問題,20多條助力打勝仗的「金點子」新鮮出爐。
置身現場,感受該旅上下的齊心協力,記者感覺不到這是一支合編組建沒幾年的部隊。2010年,這個旅由兩支不同軍種、不同經歷、不同傳統的部隊合編而成。一支部隊從抗日烽火中走來,前身是新四軍第四支隊,1938年5月12日在蔣家河口伏擊日軍大獲全勝,打響了新四軍抗日第一槍;另一支則是戰略飛彈部隊的「新成員」——組建時間不長的試訓隊,儘管年輕,他們卻裝備著某新型飛彈,並成功發射多枚飛彈,數十項創新戰法訓法被上級推廣。
一為「老驥伏櫪」,一為「初生牛犢」,進一家門易,說一家話難,如何下好「合」字棋?旅政委石大慶介紹說:「兩支部隊的歷史、傳統、理念等不盡相同,既是『合』的困難所在,也是『合』的利害所在,『合』得不好,這些不同會相互牴觸;『合』得好,這些不同會相互促進產生『倍增效應』。所以我們持續開展以『思想合心、工作合力、行動合拍』為主要內容的專項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官兵服從大局、取長補短,最終實現從合編、合心到合力的完美融合。」
合編之初,發射一營兩個連隊各有「絕招」。一連官兵大多來自飛彈部隊,專業技術精湛;二連官兵大多來自陸軍部隊,軍事體能是傳統優勢。一連「大智慧」,二連「大塊頭」,雖然各有所長,兩個連隊的全面建設卻都患上了「瘸腿病」。
專題教育實踐活動中,旅領導深入發射一營摸思想、搞教育、定措施,讓「固強補弱、共創佳績」成為官兵共識。一連連長周兵權是全旅技術大拿,他主動擔任二連的「編外教員」,每周為二連官兵上兩堂專業理論課,每月跟訓3次實裝操作;二連下士李明曾是原單位多項共同課目的紀錄保持者,他被安排打起背包住進一連,對全連官兵軍事體能情況進行梳理分析,區分層次科學施訓……打破門戶,取長補短,一連和二連實現發展共贏,全營建設向上向好。合編3個月後,該營千裡機動執行某重大發射任務,一舉打出「滿堂紅」。不久前,該營剛剛被上級黨委榮記集體二等功。
心中有大局,不僅要合力,更需懂得放棄。部隊合編時,面對領導崗位調整「僧多粥少」的形勢,曾在原單位擔任副旅長的靳宏標主動申請轉業的同時,也把自己多年來管部隊、抓訓練的經驗整理成冊,為部隊留下一筆可貴的財富。在正營職崗位幹了5年的試訓隊後勤處處長陳祥林,雖然在合編時沒有如願接任旅後勤部部長,可依然積極支持新上任的後勤部部長工作,在旅裡傳為佳話。
正是這種不計個人得失、合力攻堅克難的精神,助推該旅短短6年間屢創輝煌:合編當年成功發射飛彈,次年形成作戰能力,第3年擔負某值班任務,10多次圓滿執行重大軍事任務,成功發射數十枚飛彈。
「面對國防和軍隊改革,無論部隊如何改、怎麼變,只要我們瞄準打贏同心合力,就能始終做到劍隨令出、克敵制勝!」官兵寫在決心書上的話,成為練兵備戰的無聲號令。
遠處年味剛散,該旅演練場上已然硝煙瀰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