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當年,毛澤東結合誕生在河南駐馬店市境內的農村新生事物,以偉人的豪情和詩人的浪漫,激揚文字,指點江山:中國一窮二白,看起來是壞事,其實是好事。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可以寫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好最新最美的圖畫!
歷史的時針指向今天,當精準扶貧攻堅決勝期和改革強軍歷史機遇期不期而遇,欠發達地區如何畫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最新最美的畫面?帶著思考,我們走進這片熱土,尋找答案。
河南駐馬店市探索欠發達地區精準扶貧與軍民融合同步推進之路
犁與劍的黃金比例在哪裡
■丁小兵 本報特約記者 魏聯軍 王根成
社會化飲食保障。王 偉攝脫貧攻堅已經找到了支點,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刻度尺」在哪裡?
精準就是「金鑰匙」
紅色沃土河南省駐馬店市,素有「驛城」之譽,古為戰略要衝,曾因行軍安頓之地而得名。
駐馬店地處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的大別山區,可謂欠發達地區的一個縮影:轄區內有3個國家級貧困縣、3個省級貧困縣,貧困人口37.8萬。
7月5日,《駐馬店市「十三五」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規劃》《關於服務保障軍隊改革大局、推進駐馬店市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以市委文件形式下發。
翌日,確山縣任店鎮趙窪村村民劉全成,將一箱箱新鮮的時令果蔬裝上軍供直通車,直達正在確山合同訓練基地駐訓的某旅「野營村」餐桌。
與劉全成一樣,驛城都市鄉村的許多百姓與軍民融合大戰略息息相關。
有位哲人說,世界是個時間軸,每一地、每個人都在同呼吸。
把時針撥回到8個月前,2015年11月下旬的「北京時間」舉世矚目:24日至26日,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27日至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2016——2020,是這兩個會議共同指向、同時敞開的「時間窗口」:貧困人口5年內如期脫貧;國防和軍隊改革5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也許,部署兩大戰略的兩次會議如此緊密銜接,純屬歷史偶然。但在胸懷家國的人眼中,這種歷史重合恰恰是時代的必然!
「兩場戰役同時打響,一道新的考題擺在前方:欠發達地區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步子怎麼邁?」今年初,駐馬店市委常委會議室裡,陡然而生一種緊迫感,市委主要領導說:「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上有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宏觀戰略和頂層設計,下有地方單位、駐軍部隊的微觀實踐,作為市一級,中觀上該有怎樣一番作為?」
「貧困是現狀,更是機遇。」市長陳星說:「我們有些人的思想牢籠裡,關著兩隻虎,一個是窮人思維,一個是弱者心態。這兩隻『攔路虎』不除掉,軍民融合還會年年都是『一年級』。」
前些年,地方扶貧工作也走過一段彎路,一度大造聲勢、大上項目,扶貧時間不短,成效不是很大。近兩年,駐馬店市變「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變概略瞄準為「精準點穴」,效益明顯。
脫貧攻堅的金鑰匙找到了,軍民融合的「刻度尺」在哪裡?
大家談到,到縣鄉檢查調研,有的領導匯報軍民融合工作時,言必戰略、體系,動輒就是幾個「納入」,農家院說的話如此之「大」,這樣上下「一般粗」會有什麼效果?
「路修得越來越好,部隊出動咋越來越難?」近年來,駐馬店市實施「交通富民」工程,為貧困縣修了一條條「致富路」,可駐軍和外訓部隊重型裝備卻上不了公路。地方修路時考慮到軍事需求,但不知道具體內容和標準,導致道路寬度不夠。如果軍地間能夠協調溝通、精準對接,這也就是「分分鐘」的事。
幾年前一次會議上,曾有過軍民融合的「標準之爭」,一番唇槍舌劍,沒有決出高低,查詢「紅頭文件」找不到答案。
而今,對照習總書記系列講話,一班人豁然開朗:精準就是標準!
經濟建設之「犁」與國防建設之「劍」,兩者之間應該有一個黃金比例。那天,市委會議室的燈光亮到很晚,軍地領導研究決定,軍民融合式發展從「三個轉變」破題,尋找最佳的「黃金比例」:從貪大求全向精準謀劃轉變,從概略瞄準向精確發力轉變,從應景突擊向精細運作轉變。
天下之事,必作於細。
「培育工匠精神,促進轉型升級。」漫步大街小巷,記者在不少企業門口和圍牆上看到這樣的字眼。市委主要領導說,精準就是軍民融合的工匠精神,欠發達地區更需要這種匠心,用精耕細作將時代大戰略落地生根。